《脈簡補義》~ 卷上 (11)
卷上 (11)
1. 喘躁駛三脈
三脈,前人皆以數賅之,殊不知三脈有兼數者,有餘之實脈也;不兼數者,不足之敗象也。喘者,自沉而浮,有出無入,來勢逼迫,至浮分即止而不見,其氣之反吸也。氣之來也,如吹管而不復吸入也,此命門元根上脫,久病虛羸、失血脫泄之人忌見之。其兼數而實者,為痰火濕熱之病,應指振撼實大有力,出多人少也。
《內經》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又曰:脈至如喘,名曰氣厥。氣厥者,不知與人言,此皆實而喘者也。躁者,亦自沉而浮,(亦謂之疾。)來去如電掣,而不相連續。其來也,有頃而一掣,其去也,有頃而一掣,一息不過四五至,而無循環容與之意。
在虛勞久病,與代、散同論,為其氣不相接也;在新病實病,為痰凝氣鬱,與結、澀同論。大致是血液少而氣燥熱之象。駛者,自尺上寸,如箭之直而迅,(亦謂之駃,亦謂之弛。)而無浮沉起伏之勢。在新病,惟風寒咳嗽喘促者,不足為忌;若久病勞嗽及病困而見者,多是元根欲脫也。
又有來勢略盛,而遜於喘,亦能吸入,惟應指時有戰慄之意,如左右彈者,此主中氣不足,為怔忡,為用力過度,為中焦停飲,為經絡阻滯,為元陽衰憊。仲景曰:脈見轉索者,即日死。舊解隸之緊脈,非也,緊脈如轉索者,如其轉之緊而勁也。此如轉索,如其索之動,高下左右無定也,即喘脈之無神者也。
白話文:
「喘脈」:古人認為脈搏跳得快就是喘脈,但事實上,喘脈有的會跳得快,有的不會。跳得快的是實脈,表示身體裡有過剩的東西;跳得慢的則表示身體衰弱。喘脈的特徵是從深處浮起,只有出氣沒有進氣,氣息到達皮膚表層就停止了,感覺像是倒吸了一口氣。這就像吹口哨一樣,吹出去後就不再吸進來,這種脈象常見於長期生病、體弱或大量出血的人。如果喘脈跳得快且有力,通常是有痰、火、濕、熱等病狀。
《黃帝內經》提到,當脈象呈現紅色,且跳得急促堅硬,可能在胸口有積氣,影響食慾,這被稱為「心痹」。還有一種脈象像喘脈,被稱為「氣厥」,有這種脈象的人說話困難,這些都是實證且有喘象的病症。
「躁脈」:也是從深處浮起,來去迅速如閃電,但不連貫。它的來去,每次都需要一小段時間,每呼吸一次最多隻有四到五次,而且沒有迴圈流暢的感覺。
在慢性病或久病中,躁脈與「代脈」、「散脈」同樣被視為氣息不連貫的現象;在急性病或實證中,躁脈表示痰液凝結、氣鬱,與「結脈」、「澀脈」同樣被視為血液少、氣燥熱的症狀。
「駛脈」:從手腕部位快速直上,像箭一樣迅速,沒有浮沉起伏的變化。在急性病中,風寒咳嗽喘促的病人出現這種脈象,不必太擔心;但如果是久病或體力耗盡的病人出現駛脈,通常表示元氣即將消散。
另有一種脈象,來勢比喘脈稍弱,也能吸入氣息,但在觸摸脈象時,會有微弱顫抖的感覺,像在左右彈跳,這種脈象表示中氣不足,可能是用力過度、中焦停滯、經絡阻塞或元陽衰竭的症狀。張仲景說,脈象如轉繩的病人,當天就會死亡。過去的解釋認為這是緊脈,其實不是。緊脈像轉繩一樣,是指轉動時緊繃且有力;而這裡所說的轉繩,是指繩子在轉動時沒有固定的高低左右,這就是沒有生機的喘脈。」
2. 總說
上二十七脈加喘、躁、駛三脈,凡三十脈。總以浮、沉、遲、數、虛、實、長、短八者為之提綱,得其綱則中有主宰,乃可應於無窮。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遲也;促,數也。濡、弱、細、微,虛也;洪,促、牢、滑、動,實也;弦、緩,長也;動、結、滑、澀、緊、散,短也。沉而長者,實也;浮而短者,虛也。
一脈有一脈之根原,一脈有一脈之主證,然形多相似,則原與證亦多相近。故芤、虛相似也,浮、洪相似也,微、散相似也,滑、促、動、短相似也,結、澀相似也,沉、緊、牢、實相似也,弦、長、緩相似也。芤、革本一脈,而以微甚分也。濡、弱本一脈,而以浮沉分也。
此以其形言之也。推其根原,無非陰陽、血氣、寒熱、虛實而已。濡、弱、微、虛,氣血俱虛也。芤,血虛也;遲,氣虛也。伏,氣閉也;代、散,氣脫也。細、結,氣血俱寒也。革,陰盛於上也。牢,陰盛於下也;長、短同有氣鬱,氣橫於氣分則長,氣結於血分則短也。滑、澀同主血分,血寒則澀,血熱則滑,血虛則滑而芤,血實則澀而結也。
促、洪,氣熱於氣分也;動、滑,氣熱於血分也。浮、數,氣熱於氣分也;沉、遲,氣寒於血分也。弦、革,氣寒於氣分也;結、緊,氣寒於血分也。細,血中氣寒也;緩,血中氣熱也。濡、弱、微,氣血俱虛,而有微甚之殊也。伏、代、散,俱屬於氣,而有脫閉之別也。散與結同主癥瘕,正氣未衰則結,正氣既衰則散也。
亦有乍病停滯而脈散者,則以氣血新亂而未復也。此推其根言之也。是故脈之稱名,有可以互通者。濡弱本可互稱,細微亦可借用。緩而兼遲兼澀,則緩亦可言濡。弦而無力無神,則弦亦可言緊。浮與芤,濡與緩,本二脈也,而芤而緩亦可曰浮而濡。沉與實,滑與動,本二脈也,而沉而動亦可曰滑而實。
此皆稱名之可以出入者也。亦有必不可不細辨者:本濡弱也,而或以為微:本微細也,而或以為伏;弦而無力也,竟以為緩而有胃氣;結而氣鬱也,竟以為澀而少血液。虛實既昧,攻補必差。故王叔和曰: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此又稱名之不可移易者也。
凡求脈,必先能辨其近似,而知其確然各有所主也,然後能得其會通,而知其渾然皆出於一也。無他,明其義理而已。義理何在?曰:陰陽、血氣、寒熱、虛實而已。其於病也,外六淫也,內七情也,何臟何腑何經也,其來路從何來,其去路從何去也。凡此皆於脈測之,脈法顧不重乎?以脈測病,更以病證脈,讀書臨診,刻刻用心,何患不及古人耶?
病有相反而相似者,脈亦有相反而相似者。病相似者,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實極似虛,虛極似實是也。脈則滑主痰,而痰亦見澀;弦主肝邪,而肝亦見濡;癥疝脈緊牢,而亦有遲澀而散;元根不固,上氣喘促,脈虛大也,而亦有應指洪實,來去分明;孕脈必滑利也,而亦有虛澀不調。
又弦緩相反也,而風弦與熱緩相似;滑澀相反也,而熱澀與虛滑相似;傳與散相反也,而摶而累累不續,即與散同論;洪與伏相反也,而屍厥霍亂,伏與洪同斷;長與短相反也,而長而勁與短而摶,同主氣逆氣鬱。有以無脈為病所者,若芤脈浮大,按之中空,內主精血之虛也;有以有脈為病所者,若緊脈浮數,按之內減,外主風寒之傷也。尺不上關,邪遏於上也;寸不下關,陽越於上也。
凡此惟能察神者,澄心渺慮,洞澈隱微,不為所惑。仲景云:脈不空見,中必有奸。常有病淺而見危脈,病危而見平脈,下病而脈見於上,上病而脈見於下,右病而脈見於左,左病而脈見於右,變化萬端,不可方物,惟在會心,難以言喻。
自然子評曰:予讀診書多矣,或剖析形狀,或羅列主病,至於義理,闕焉無聞。即或道及,亦不過泛論陰陽血氣而已。擇焉不精,語焉不詳,總由真境未明,胸無主宰,故字裡行間,欲吐仍茹。此獨一一緊靠本脈,從陰陽血氣各透發其所以然之故,使讀者恍然於脈象之所由變見,即曉然於各脈見證之所從來。蓋推明各脈變象之根原,而所見之證,與治之之法,舉賅其中,而不待他求矣。
誠向來診書獨闢未有之境也。卷首諸篇,煌煌大文,如懸日月,固已揭出千古迷途矣。至如濡弱二脈,他人斤斤致辨,惟恐相紊也,此獨徑合為一。滑澀動結,世只知其相反也,此獨暢論其相同,而其不同之處,以一二語醒之,便自豁然。又謂澀代二脈,只於止中見之,須察其未止之時,脈象何如,以定吉凶。
芤革二脈,一為陰虛,一為陰盛,迥不相侔,尤為深中肯綮,撥去雲霧而見白日,使人撫掌稱快者也。非讀書臨診,細心體察,孰能與於斯耶?世有知音,子豈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