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下 (26)
卷下 (26)
1. 六氣脈義
按:初氣初運,皆起大寒,此定法也。而吳草廬獨言歲氣起於子中,盡於子中。故子午之歲,冬至始燥金三十日,然後禪於寒水,以至相火,日各六十者五,而小雪以後,其日三十,復終於燥金,丑未寅申以下皆然。此一法也。車質中《傷寒第一書》又言:運氣並起冬至,(徑起冬至,與草廬首尾分得三十日不同。
)其主氣次序,不以厥陰風木為初氣,而以太陽寒水為初氣;(起冬至,即不得不初寒水。)不以少陽相火為四氣,而以太陰濕土為四氣。(少陽、太陰互易其位,則主客六氣次序相同矣。)逐年客氣,不重司天,而重司泉。每一氣中,皆加在泉為之主宰。此又一法也。
按:運氣者,五行化氣之義也。所謂先立其年以知其氣,本重在氣字上。聖人特假此為的,使人有所據,以為講明之地。故曰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夫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此古聖所以發運氣之義也。
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後賢正當一一切合人身,方協立言本旨,況經明以天泉為人身之上下矣,其他不可例推乎?運氣說中最難通者:一南政、北政也;一少陰所在,其脈不應也。前人議論雖多,無關實用者,言天而不切於人也。竊揣南政、北政,蓋以稟賦之強弱言也。
南政居北,北方風氣剛強,以比稟厚者,土德最厚,故以甲己屬之;北政居南,南方風氣柔弱,以比稟薄者,四氣遞嬗無常,故以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屬之。凡上熱下寒,上虛下實,皆其例也。少陰君火,其象為少火生氣,以比人身之正陽也。不應者,正氣有權,脈有常象,不隨客氣轉移也。
少陰在天,即上盛也;在泉即下盛也。左右尺寸,是陰陽表裡升降之詞,陽陰之偏盛者也。且經文上言人迎、寸口相應,命曰平人,下即接敘陰之所在寸口何如?是陰之所在句,顯係指元氣之有偏者。不然,逐年司天在泉,必有一陰也,將終古無一人迎寸口相應之平人耶。
至於運氣,二者之異同,其在人身,當以五運為人身之本氣,所謂五形之人也,六氣則天地四時之氣感於人身者也。《內經》謂天地相從,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勝,歸所和同,隨運歸從,而生病也。是言天地之氣,隨人身五氣之盈虛而生病也。故五運只言太過不及,以人身之本氣言也;六氣分言天泉勝復,以時氣之升降言也。
如經言水運之年,太陽司天而為病者即是說。水形與體寒之人,傷於天之寒氣也。黃帝既作甲子,而又通其義於醫。其言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明數與象其達矣乎!
至於六氣主客之義,正與五運六氣之辨相同。詳前運氣主客圖說中。蓋作者立言,各隨其意之所取而命之。故「六元正紀大論」以運氣立言,則六氣不復言主客矣;「至真要大論」以六氣主客立言,則不復言五運矣。五運之病,言內傷也;六氣之病,言外感也。主氣之病,言內傷也;客氣之病,言外感也。
白話文:
六氣脈義
關於氣的起始,所有氣和運都是從大寒開始,這是固定的法則。但吳草廬卻認為歲氣從子時開始,到子時結束。因此,子午年的情況是,冬至開始是燥金主導三十天,然後輪到寒水,接著是相火,各主導六十天,總共五個階段,小雪之後的三十天,又回到燥金結束。丑未寅申等年份也都是這樣。這是一種推算方法。車質中的《傷寒第一書》則認為,運氣從冬至同時開始(從冬至開始,這點和草廬說的起始點差了三十天)。
其主氣的次序,不是從厥陰風木開始,而是從太陽寒水開始(從冬至開始,就不得不以寒水為起始)。不是以少陽相火為第四個氣,而是以太陰濕土為第四個氣(少陽和太陰互換位置,那麼主客六氣的次序就相同了)。逐年的客氣,不是以司天為重點,而是以司泉為重點。每一氣中,都加上在泉作為主宰。這是另一種推算方法。
所謂的運氣,是指五行化生之氣的道理。所謂的先確定年份來了解氣的變化,重點在於這個「氣」字。聖人特別以此作為依據,讓大家有所遵循,來闡明氣的變化。所以說,治療疾病的人,必須明白六氣的劃分,五味和五色所產生的影響,以及五臟所適合的,才能談論陰陽盈虛、疾病產生的原因。善於談論人體的人,必然要能從天象得到驗證,這就是古代聖人闡發運氣道理的原因。
善於談論天象的人,必然要能從人體得到驗證,後人應該把天象和人體一一對應,才能符合立論的本意。何況經典已經明確指出天泉對應人體的上下,其他方面難道不可以類推嗎?運氣學說中最難理解的是:一是南政和北政,二是少陰所代表的脈象不符合其氣的特性。前人的議論很多,但沒有實際的用處,因為他們只談天,沒有結合人。我猜想,南政和北政,應該是用來形容稟賦的強弱。
南政居於北方,北方的風氣剛強,可以用來比喻稟賦厚實的人,土德最旺盛,所以用甲己來代表;北政居於南方,南方的風氣柔弱,可以用來比喻稟賦薄弱的人,四時氣候變換無常,所以用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來代表。凡是上熱下寒、上虛下實的情況,都屬於這個範例。少陰君火,其象徵是微弱的火生發陽氣,可以用來比喻人體的正陽之氣。說它脈象不符合其氣,是因為正氣主導,脈象有其常態,不會隨著客氣的變化而改變。
少陰在天上,就代表上部陽氣盛;少陰在泉下,就代表下部陽氣盛。左右寸關尺,是用來形容陰陽表裡升降的詞語,是用來形容陰陽偏盛的情況。而且經文前面說人迎脈和寸口脈相應,稱為平人,後面就接著敘述陰氣在寸口脈的表現。可見這句「陰之所在」顯然是指元氣有偏盛的情況。不然的話,每年的司天和在泉必定有陰氣存在,難道世上就沒有人能符合人迎脈和寸口脈相應的平人嗎?
至於運氣,兩種說法之間的異同,就人體而言,應該以五運代表人的本氣,也就是所謂的五形之人;六氣則代表天地四時之氣感應到人體的情況。《內經》說天地相隨,運居其中,而且常常是先發生的。天地之氣哪裡有不受制約的?都歸於和同,隨著運的變化而產生疾病。這是在說天地之氣會隨著人體五氣的盈虛而產生疾病。所以,五運只說太過或不及,用來形容人體本身的氣;六氣則分別談論天泉的勝復,用來形容時氣的升降。
比如經文說,水運之年,太陽司天而生病,這就是在說,水形體質寒冷的人,容易受到天之寒氣的傷害。黃帝制定了甲子曆法,並將其道理應用於醫學。他說:「天地陰陽的變化,不是用數字來推算,而是用現象來理解。」可見數和象的意義是非常通達的。
至於六氣主客的意義,其實和五運六氣的區別相同。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前面運氣主客圖的說明。作者立言,都是根據自己所採取的角度來命名。所以,《六元正紀大論》以運氣為重點來立論,就沒有再說六氣的主客;《至真要大論》以六氣主客為重點來立論,就沒有再說五運。五運的疾病,指的是內傷;六氣的疾病,指的是外感。主氣的疾病,指的是內傷;客氣的疾病,指的是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