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上 (13)
卷上 (13)
1. 表裡脈一
論《難經》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難經》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四者非主病之正脈也,乃表裡臟腑之主脈也。故表病診得表脈,其脈必於浮分見之,乃真在表而無疑矣;若不浮而沉,猶宜再審,恐其兼里也。里病診得里脈,其脈必於沉分見之,乃真在裡而無疑矣;若不沉而浮,猶宜再審,恐其兼表也。
腑病診得腑脈,必於數中見之,乃真在腑而無疑也;臟病診得臟脈,必於遲中見之,乃真在臟而無疑也。腑病兼遲,必兼在臟可知也;臟脈兼數,必兼在腑可知也。是故浮沉遲數者,以定病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也,非以主表裡臟腑之病也。病固自有主脈也,病無定情,脈無單見,故亦有表病脈沉,里病脈浮,臟病脈數,腑病脈遲者,究竟亦必有其病不專在表、在裡、在腑、在臟也。
後人讀書,死於句下,以為不問主病何脈,但以浮、沉、遲、數決臟腑表裡之病,無怪異議蜂起也。抑吾更有說焉。《脈經》引扁鵲曰:脈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出者為陽,入者為陰。
夫出入者,來去也。一二三四者,遠近也,遲數也。是故脈雖沉,而其勢極欲浮而不得浮,是即邪據於表也。脈雖浮,而其勢如不欲浮,是即正衰於內也。數則四出一入,是脈來之時多,而停於內者其時少,是氣聚於陽也。遲則四入一出,是脈來之時少,而停於內者其時多,是氣鬱於陰也。
聚於陽,故在腑也;鬱於陰,故在臟也。此《難經》據其實者言之也。聚於陽,則陰不內斂,故為陰病也;鬱於陰,則陽不外振,故為陽病也。此扁鵲據其虛者言之也。故張景岳謂:外感初起,脈多沉緊而數。殊不知其緊數即是浮也。久病虛羸,脈多浮而濡弱,殊不知其濡弱即是沉也。
古人立言,只擇其至正至廣者立之規矩,至於變化,在臨診自求而已。若但如《素問》所謂脈太過病在外,豈無表虛腑虛耶?但謂脈不及病在中,豈無裡實臟實耶?故浮沉遲數四者,絕不涉病脈,而但各從其氣之本體以立之綱,使臨診者,各以其所見之脈合之,而無不合也。此古人之精到不可及也。
夫不求闡明古人言中之意,而務為攻擊,以為讀書得間,此經生浮誇之習也。操司命之權者,亦出於此也,而豈可哉!而豈可哉!
白話文:
根據《難經》所述,脈象浮代表病症在表層,脈象沉表示病症在深層,脈象數(快速)顯示問題在腑部,脈象遲(緩慢)則表明疾病在臟器。
《難經》有言,脈象浮說明病在表層,脈象沉表示病在深層,脈象數代表腑部問題,脈象遲則指臟器疾病。然而,這些並非直接指示疾病的特徵脈象,而是判斷表層、深層、臟器和腑部的主要脈象。因此,若表層病患測得表層脈象,脈象必然在表面顯現,可以確定病在表層無誤;如果脈象不是浮而是沉,則需再次審視,因為可能是同時存在深層病症。同理,深層病患測得深層脈象,脈象必定在深層顯現,可以確定病在深層無誤;如果脈象不是沉而是浮,同樣需再次審視,因為可能同時存在表層病症。
腑部病患測得腑部脈象,脈象必然在快速中顯現,可以確定病在腑部無誤;臟器病患測得臟器脈象,脈象必然在緩慢中顯現,可以確定病在臟器無誤。腑部病患若脈象出現緩慢,可推測同時存在臟器問題;臟器病患若脈象出現快速,可推測同時存在腑部問題。所以,脈象浮、沉、遲、數用以判斷病在表層、深層、腑部或臟器,並非直接指示表層、深層、臟器或腑部的具體病症。每種疾病都有其特徵脈象,病情變化莫測,脈象也不會單獨出現,因此也會有表層病患脈象沉、深層病患脈象浮、臟器病患脈象快、腑部病患脈象慢的情況,最終也表明病症未必僅侷限在表層、深層、腑部或臟器。
後世學者讀書,往往死板地拘泥於字句,以為不用考慮病症的特徵脈象,只要通過脈象浮、沉、遲、數即可判斷臟腑表裡的疾病,這無怪乎會引起眾多質疑。然而,我還有進一步的看法。《脈經》引用扁鵲的話說:脈象一出一入為正常。兩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兩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出者為陽性,入者為陰性。
出與入,即來與去。一、二、三、四,指的是遠近,也就是脈象的快慢。因此,即使脈象沉,但如果其趨勢極力想浮卻無法浮起,這就是邪氣佔據表層的跡象。即使脈象浮,但如果其趨勢似乎不願浮起,這表明體內正氣衰弱。脈象數,即四出一入,意味著脈搏來時較多,停留在體內的時間較短,這是陽氣聚集的表現。脈象遲,即四入一出,意味著脈搏來時較少,停留在體內的時間較長,這是陰氣鬱結的表現。
陽氣聚集,因此病症在腑部;陰氣鬱結,因此病症在臟器。這就是《難經》根據實際情況描述的內容。陽氣聚集,陰氣不能內收,因而導致陰性病症;陰氣鬱結,陽氣不能外散,因而導致陽性病症。這是扁鵲根據虛證情況描述的內容。因此,張景嶽認為:外感初期,脈象多沉緊且快速。但事實上,這種緊數脈象本身就是浮脈。長期病弱,脈象多浮且柔弱,但事實上,這種柔弱脈象本身就是沉脈。
古人立言,只選擇最正確、最廣泛的理論作為標準,至於變化則需要臨牀醫生自行探索。如果像《素問》所說,脈象過度表示外在疾病,難道沒有表虛腑虛的情況嗎?如果只是脈象不足表示內在疾病,難道沒有裡實臟實的情況嗎?所以,脈象浮、沉、遲、數與疾病無關,而僅僅是根據氣的本質建立的框架,讓臨牀醫生將觀察到的脈象與之相對照,這樣就能夠符合實際情況。這正是古人的精湛之處,令人望塵莫及。
如果不追求深入理解古人的言論,而一味批評,自以為讀書有所發現,這只是書生浮誇的習慣。掌握生死大權的人,如果也有這樣的行為,豈不是太可怕了!豈不是太可怕了!
2. 表裡脈二
(論太過不及,人迎氣口。)
「脈要精微」以脈強太過病在外,脈弱不及病在中。此「在」字當作「生」字解,謂病生於外邪,病生於內虛也。故曰: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難治。表,言外感;里,言內傷。此表裡之一說也。《脈經》曰:沉而弦急者,病在中;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中;脈虛者,病在外。此病字統指外邪,謂外邪內侵則脈沉實,邪淺未深則按之猶虛也。
故又曰: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難治。前以脈形之強弱言,此以脈位之浮沉言也。此表裡之又一說也。《靈樞·經脈篇》:陰經盛,則氣口大於人迎;陽經盛,則人迎大於氣口。所謂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也。汪石山曰: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主腹臟。
此表裡之一說也。王好古曰:傷寒以左為表,右為里;雜病以右為表,左為里。《慎柔五書》曰:嘗觀脾胃不足及久病之人,未有不左脈大過於右者。正東垣左脈克右脈之說,理勢使然。況脾土一虛,肺金益衰,水涸木枯,枯木生火,焉得左脈不大於右。此表裡之又一說也。
其如是不同者,何也?蓋病有外感,有內傷,有氣分,有血分;病機有內向,有外向,有上行,有下行。如表病侵里,邪內陷則脈沉實;里病連表,邪湧盛則脈浮洪。氣口主中者,內之邪氣盛則氣口大,陰氣衰則氣口小。人迎主外者,外之邪氣盛則人迎大,陽氣衰則人迎小。
又如陽盛者,有陰虛,有陰不虛;陰盛者,有陽虛,有陽不虛。變化萬端,未可概論。惟《靈樞》曰: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二語最為周密,以脈測病,更以病證脈,斯推之而無不合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脈象與疾病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位置是在體表還是體內。
文中提到,如果脈象太強,表示疾病是由外部侵入的;若脈象太弱,則顯示疾病是因內部虛弱而產生的。這裡的"在"字,實際上應理解為"生",即疾病是由外邪入侵或內虛所致。因此,如果疾病源自體內,脈象會變得實且堅;反之,若疾病源自體外,脈象卻不實堅,這樣的病情較難治療。"表"指的是外感疾病,"裏"則是指內傷疾病,這是第一種表裏病的概念。
《脈經》進一步闡述,脈象沉且弦急表示疾病源自體內;脈象浮且洪大表示疾病源自體外;脈象實表示疾病源自體內;脈象虛表示疾病源自體外。這裡的"疾病"字眼泛指外部病邪,意思是說,如果病邪深入體內,脈象就會顯得沉實;若病邪尚未深入,輕按脈搏時仍會感到虛弱。
接著,文中又說,如果疾病源自體內,脈象會變虛;若疾病源自體外,脈象卻澀且堅,這種情況下的疾病較難治療。前一段是從脈象的強弱來分析,而這一段則從脈象的浮沉位置來看。這是另一種表裏病的概念。
《靈樞·經脈篇》中指出,如果陰經亢進,氣口的脈象會大於人迎的脈象;反之,如果陽經亢進,人迎的脈象會大於氣口的脈象。這就是所謂的氣口主體內,人迎主體外。汪石山認為,如果左側脈象不調,表示疾病在表層,屬於陽性,主要影響四肢;而如果右側脈象不調,表示疾病在體內,屬於陰性,主要影響腹部臟器。
王好古則提到,在傷寒病中,左側脈象代表表層疾病,右側脈象代表體內疾病;而在雜病中,右側脈象代表表層疾病,左側脈象代表體內疾病。《慎柔五書》中記載,觀察脾胃功能不足或長期患病的人,他們的左側脈象通常會比右側脈象大很多。這正好符合李東垣提出的左脈剋右脈的理論,道理和趨勢使然。尤其是當脾臟虛弱時,肺臟功能也會隨之下降,水分缺乏,木質枯萎,枯木會產生火熱,這樣的情況下,左側脈象自然會比右側脈象大。這是另一種表裏病的概念。
然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脈象呢?因為疾病可能源自外感,也可能源自內傷,可能涉及氣分,也可能涉及血分;疾病的機制可能向內發展,也可能向外擴散,可能向上行,也可能向下走。例如,當表面的疾病侵入體內,病邪深入體內,脈象會變得沉實;當體內的疾病蔓延到表面,病邪旺盛時,脈象會浮洪。氣口主體內,如果體內邪氣旺盛,氣口的脈象就會增大;若陰氣衰竭,氣口的脈象就會縮小。人迎主體外,如果外部邪氣旺盛,人迎的脈象就會增大;若陽氣衰竭,人迎的脈象就會縮小。
此外,對於陽氣旺盛的情況,有可能伴有陰虛,也可能沒有陰虛;對於陰氣旺盛的情況,有可能伴有陽虛,也可能沒有陽虛。變化多端,不能一概而論。只有《靈樞》中的兩句話最為全面:陽性疾病而脈象小的屬逆境,陰性疾病而脈象大的也屬逆境。這兩句話用脈象來判斷疾病,再結合疾病的症狀來驗證脈象,這樣推斷就會無往不利了。
3. 表裡脈三
(論尺寸為表,關為里,並論病之表裡。)
有脈之表裡,有病之表裡。脈之表裡,如上二篇是也。病之表裡,陰陽臟腑是也。然《脈經》曰:脈有表無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也。何謂有表無里?尺寸為表,關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死不治。又曰:審切寸口之脈,知絕不絕,前後去為絕。
前後去者,上下分絕也。此皆以尺寸為表,關為里也。病之表裡,亦有異者。《內經》曰: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肌肉為陽。吾謂外感之六淫,在經絡為表,在臟腑為里;內傷之五味,在腸胃為表,在肌肉筋骨為里,謂敗氣敗血流於骨節筋會者也。劉河間謂:身表為遠,里為近是也。
總以初傷者為表,輾轉漸入者為里而已。而脈以尺寸為表,關為里,其義難曉,不敢強解。豈以脾胃中焦為上下之樞,故為里耶?又有出為表,入為里,此即《難經》所謂呼者隨陽出,吸者隨陰入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脈象和疾病的表裡關係。在脈象方面,寸和尺部的脈象被視為表,關部則視為裡。如果寸脈或尺脈不能達到關部,這代表陽或陰的極度虛弱,是無法治療的情況。
在疾病方面,表裡的概念有所不同。根據內經,體內的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體外的筋骨屬陰,肌肉屬陽。對於外感疾病,如果影響到經絡,那就是表證;如果影響到臟腑,那就是裡證。對於內傷疾病,如果影響到腸胃,那就是表證;如果影響到肌肉和筋骨,那就是裡證。
劉河間認為,身體表面的問題是較遠的,而裡的問題是較近的。總的來說,剛開始的傷害屬於表,隨著時間推移,病狀逐漸深入則屬於裡。
在脈象上,寸和尺部的脈象被視為表,關部的脈象被視為裡,這種定義有些難以理解,可能因為脾胃中焦是身體上下的中心,所以被視為裡。此外,還有「出為表,入為裡」的概念,這與難經中提到的呼吸與陰陽出入相應的概念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