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表裡脈四

(申論左右表裡)

王海藏曰:傷寒以左脈為表,右為里;雜病以右脈為表,左為里。予初診不盡驗,心以為此特一法耳,固不可拘也。近二年來,深察病情脈象有可得而言者。凡外感風寒濕之邪,深者皆系左脈沉細於右,淺者但兩手浮弦,或右關前浮弦而已。外感暑熱之邪,深者皆系左脈弱散於右,淺者但兩手浮滑,或右關前浮大而已。

溫病之由於伏氣內發者,前人皆以右大於左為詞,謂邪從中道,胃氣鬱濁之故。以吾歷診春溫、冬溫、喉痧、疫疹諸症,凡右大於左,而左脈不甚細弱者,真陰未損,治之易愈;若左脈沉細而數,斷續不勻,真陰已竭,十難救一。是當以左小於右,定正氣之成敗,不當專以左大於右,定邪氣之微甚也。

又診夏行秋令,時疫有所謂癟螺痧者,其證先見頭痛心嘈,四肢麻冷,螺紋陷下,或吐或瀉,旋即昏厥,重者即死,輕者醒後越一二日而死。醒後心中煩悶,其苦難言,而神識清明,額汗不止。其脈皆兩手沉細,短伏關後,而左手尤甚,此天行肅殺之氣,傷其心肝生陽之氣,亦由其人生陽之本虛也。又診水腫之人,陰邪極盛,亦莫不左脈沉小於右。

此外一切大病久病,邪氣深入者,莫非左陷於右;元氣虧甚者,亦莫非左弱於右;其將愈也。則又右脈先盛,左脈後復,必待左脈復盛,乃為元根充固,其病可無慮反復矣。病氣輕淺,左脈決不受傷,惟癥瘕積聚,其病雖深,必隨其經絡之部位而見於脈,不能拘於此例也。

由此觀之,左里右表者,百病之通診,傷寒豈能獨異耶?故吾以左脈察邪氣之淺深,即以左脈察元氣之虛實,其脈象須各因病而定,不得專以大小二字賅之。寒邪以細而急為甚,熱邪以薄而散為甚,陰虛以浮散而短為甚,陽虛以沉細而短為甚。其敗也,總歸於躁疾散斷,全無神力而已矣。

海藏之劈分傷寒、雜病者,彼蓋以雜病為勞倦內傷也。由氣分漸傷入血分,血傷而左脈敗矣,故左為里也。寒為陰邪,先傷於陽,內傳胃實,而右脈大矣,故右為里也。殊不知陽明證,乃陽氣之內鬱而盛,有撐邪外出之機,不得謂之寒邪內陷。寒邪陷者,少陰厥陰之寒證是也,是仍當在左手矣,況左右又有未可板分者。

大凡病之始生也,屬陽虛與寒盛者,左脈常沉小於右;屬陰虛與熱盛者,右脈常浮大於左。若沉小之極,而右脈亦陷,則胃陽絕矣。浮大之極,而左脈亦散,則腎陰絕矣。故喉痧之死脈,皆右關與左脈同其短數。癟螺痧之治脈,皆右關緩滑有力,左脈雖伏而不見散斷者也。左脈重尺,右脈重關。

盛啟東以新病之死生,主乎右手之關脈;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義正如此。此皆取其偏重者言之也。若夫邪氣之猝至,雖兩手脈伏,尚不為凶。病久邪雜,陰陽臟腑俱困者,但一部脈壞,即為不吉,是又在於圓機應變者。

白話文:

標題:[內外脈象四]

內容翻譯如下:

王海藏說:在傷寒病中,左邊的脈象代表外表病症,右邊則代表內裏病症;而在雜病中,右邊的脈象代表外表病症,左邊則代表內裏病症。我起初在診斷時並不總是能驗證這一點,心裏認爲這只是一種方法罷了,不應過於拘泥。但在近兩年,我深入觀察病情和脈象,發現了一些可以說明的情況。所有受到風、寒、溼等外邪侵襲的患者,如果病情嚴重,其左邊的脈象通常會比右邊更沉細;如果病情較輕,則兩手脈象可能都呈現浮弦,或者只是右手關前脈象浮弦。

對於受熱邪侵襲的患者,如果病情嚴重,其左邊的脈象通常會比右邊更虛弱;如果病情較輕,則兩手脈象可能都呈現浮滑,或者只是右手關前脈象浮大。

對於因體內潛伏的邪氣引發的溫病,前輩們都用右邊脈象大於左邊來描述,認爲這是邪氣從中道入侵,導致胃氣鬱結所致。根據我診治的春溫、冬溫、喉痧、疫疹等各種症狀,凡右邊脈象大於左邊,但左邊脈象不特別虛弱的患者,其真陰並未受損,治療容易痊癒;但如果左邊脈象沉細且數,斷續不均,表示真陰已經耗盡,十分之一的可能纔可能救治。因此,我們應當通過比較左邊脈象是否小於右邊,來判斷正氣的成敗,而不是隻依據左邊脈象大於右邊,來判斷邪氣的輕重。

再如夏季流行秋季病徵的疫病,有所謂的癟螺痧,其症狀先是頭痛、心煩、四肢發冷,螺紋凹陷,或者出現嘔吐或腹瀉,隨即昏迷,重症患者會立即死亡,輕症患者在甦醒後的一兩天也會死亡。甦醒後的患者會感到心中煩悶,難以言喻的痛苦,但神智清醒,額頭持續出汗。這類患者的脈象都是兩手沉細,關後脈象短伏,而左邊的脈象尤爲嚴重。這說明天行肅殺之氣損傷了心肝的生陽之氣,也可能是因爲患者本身生陽之本就虛。

再看水腫的患者,陰邪極盛,無一例外地左邊脈象比右邊更沉小。

除此之外,一切重大疾病或長期疾病,邪氣深入的患者,無不是左邊脈象陷入於右邊;元氣虧損嚴重的患者,也無不是左邊脈象弱於右邊。當他們即將康復時,右邊脈象會先恢復,然後纔是左邊脈象恢復,必須等到左邊脈象恢復強盛,才能表明元根充實穩固,病情可以不用擔心反覆了。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左邊脈象絕不會受傷,只有腫瘤、積聚等病症,雖然病情嚴重,但脈象的變化會隨着經絡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不能拘泥於此例。

從這些觀察來看,左邊代表內裏,右邊代表外表,是百病的通診標準,傷寒病怎能例外呢?因此,我通過左邊脈象來判斷邪氣的深淺,同時通過左邊脈象判斷元氣的虛實。脈象的判斷需根據具體病情確定,不能僅以大小兩個字概括。寒邪以脈象細急爲重,熱邪以脈象薄散爲重,陰虛以脈象浮散且短爲重,陽虛以脈象沉細且短爲重。當脈象衰敗時,總歸於躁疾散斷,完全沒有神力。

王海藏區分傷寒和雜病,他可能將雜病視爲勞倦內傷。從氣分逐漸傷及血分,血傷則左邊脈象衰敗,所以左邊代表內裏。寒爲陰邪,先傷陽氣,內傳胃實,則右邊脈象變大,所以右邊代表內裏。但他不知道陽明證是陽氣內鬱而盛,有撐邪外出的機會,不能說是寒邪內陷。寒邪內陷的病症是少陰厥陰的寒證,這仍然應該在左手脈象上體現,況且左右兩邊的脈象有時也不能簡單區分。

一般來說,在疾病初期,屬於陽虛或寒盛的患者,左邊脈象通常比右邊更沉小;屬於陰虛或熱盛的患者,右邊脈象通常比左邊更浮大。如果沉小到極致,右邊脈象也出現沉陷,則胃陽已經絕跡。如果浮大到極致,左邊脈象也變得散亂,則腎陰已經絕跡。因此,喉痧的死亡脈象,都是右邊關脈與左邊脈象同樣短促。癟螺痧的治癒脈象,都是右邊關脈緩滑有力,左邊脈象雖伏但沒有散斷。左邊脈象注重尺部,右邊脈象注重關部。

盛啓東認爲,新病的生死取決於右手關脈;久病的生死取決於左手關尺。其意義正是如此。這裏都是取其偏重的一面來說。但如果邪氣突然來襲,即使兩手脈象都隱伏,也不一定兇險。但對於長期疾病,邪氣複雜,陰陽臟腑都處於困境的患者,只要一部脈象破壞,即爲不吉,這就需要靈活應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