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下 (8)
卷下 (8)
1. 脈有頭本
《內經》曰: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辨脈」曰:脈來頭小本大者,名曰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蓋脈之來也,自筋骨之分而上於皮膚之際,乍擊於指,引陽氣之前至也,謂之頭;既應於指,而脈尚未去,橫度指下,此陰氣之後至也,謂之本;有來之初勢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見脈氣之橫趨者,此頭大本小也;有來之初勢不甚有力,而旋見脈氣湧湧續上者,此頭小本大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脈搏的跳動,是陽氣先到,陰氣後到。《中醫辨脈》上說:脈搏來的時候,開始細弱,後面較粗壯,稱作「覆脈」,表示病在肌表。開始時脈氣微弱,後面較粗壯,則會出汗。開始時脈氣微弱,後面較粗壯,但脈氣不通暢,就會導致小便不通。脈搏的跳動,是由筋骨的部位傳導到皮膚的表層,先在手指上受到阻礙,引發陽氣先に到達,這稱為「頭」。脈搏在手指上跳動後,脈氣還沒有離開,在手指下方橫向運行,這是陰氣後來到達,稱為「本」。如果有脈搏剛開始跳動時勢頭強勁有力,但很快變弱,脈氣橫向運行不明顯,這就是「頭大本小」。如果脈搏剛開始跳動時勢頭不太強勁有力,但很快出現脈氣強而有力,持續跳動,這就是「頭小本大」。
《脈如》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此正與頭本之義相發明也。故頭本者,就脈來之際分前後,以別陰陽氣血,非謂來為頭,去為本也。舊說有指為寸尺,指為浮沉者,皆未合云。
白話文:
《脈如》記載:動脈(舉手時脈動)強盛,氣血充足;動脈衰弱,氣血不足;應脈(放下時脈動)強盛,血氣充足;應脈衰弱,血氣不足。這樣的說法正好能說明頭本的意義。所以,頭本是指脈搏來臨時分為前後兩部分,以此區分陰陽氣血,並非說脈搏來臨時是頭,離開時是本。以前的說法中,有的認為「頭」是指寸脈,「本」是指尺脈,有的認為「頭」是指浮脈,「本」是指沉脈,這些說法都不正確。
2. 脈有俯仰
平人之脈,寸浮尺沉,關脈在中。診時食指略輕,名指略重,此常法也。若所謂俯仰者,或寸沉尺浮,是前俯後仰也;或寸更浮,尺更沉,是前仰後俯也。此三部之俯仰也。又有一部二部前後相為仰俯,此皆常有之事,業道者不可不知。《脈經》曰:從少陰斜至太陽者,陰維也。
白話文:
健康人的脈象:寸脈浮於表,尺脈沉於裏,關脈居於中間。診脈時,食指輕按,名指略重,這是常規方法。
所謂「俯仰」脈象,是指:
- 寸脈沉,尺脈浮,稱為「前俯後仰」;
- 寸脈更浮,尺脈更沉,稱為「前仰後俯」。
這是三部脈象的俯仰。此外,還有一部或兩部脈象前後相仰相俯,這些都是常見的情況,學醫者必須瞭解。
《脈經》說:從少陰經斜向太陽經的脈象,是陰維脈。
尺沉寸浮。動苦肌肉痹、癢、僵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從少陽斜至厥陰者,陰維也。尺浮寸沉。動苦癲癇、肌肉淫痹、汗出惡風,此前後俯仰之專脈也。二維有病,即見此脈。其實尋常診脈,多用此法,以審氣之升降強弱,奚必二維耶?又《內經》: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其義亦可通。
白話文:
脈搏尺部深沉,寸部浮起。活動時感到肌肉痠痛,皮膚發癢,麻木不仁,手腳抽搐,嚴重者會失聲。從少陽斜行至厥陰的是陰維。脈搏尺部浮起,寸部深沉。活動時感到癲癇發作,肌肉痠痛麻木,出汗怕風,這是前後俯仰的專門脈絡。這兩條經脈有病,就會出現這樣的脈象。實際上,平常診脈大多用這種方法,來判斷氣血的升降盛衰,何必拘泥於陰維和陽維呢?《內經》中還說:陰陽經絡斜行交錯,多是因為陰氣過多,陽氣不足。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此謂尺寸脈緊澀而傾斜,前仰後俯,浮少沉多,所謂肝腎並沉,為石水也。扁鵲曰:不俯不仰,不低不昂,此為平脈。此俯仰二字所本也。
白話文:
這是指脈搏緊窄而偏斜,忽前忽後,浮弱沉深,所謂「肝腎並沉」,是患有結石和水腫的症狀。扁鵲說:脈搏不俯不仰,不偏不倚,這就是平脈。這就是「俯仰」兩字的由來。
3. 脈有散漫無邊
脈體所以長直者,以有管束之也,無管則不成脈矣。故書以為脈而見散,其人必死,為其氣不充也。乃尋究生平所診,竟有生而脈體散漫,似其氣充管中,又溢管外,不見邊際者。此脈多見於關,亦有見於寸,獨尺部尚未之見。
白話文:
脈之所以又長又直,是因為有管道束縛的緣故。沒有管道,就不能形成脈象。所以古代醫書上說,如果出現脈象散亂,這個人肯定會死亡,因為這代表氣血不足。
然而,我回顧自己過往診治的病例,發現有一些病人出生時脈象就比較散亂,但卻像是氣血充滿管道,又溢出管道外,沒有明確的邊界。這種脈象多半出現在關部,有時候也會出現在寸部,但尺部還沒見過。
蓋尺部之內,肉多堅厚,寸關之分,皮薄肉淖,其脈管有因而寬弛者,浮沉俱無脈形,指下一片,滿指俱動,起伏有力,長年如此,略無病苦,非稟賦之獨殊耶?至於主病,則《脈經》有曰: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是也。至於患風熱濕熱者,脈多渾渾不清,中堅邊散。
白話文:
在大拇指下面的部位,肉比較厚實堅硬;在食指中指之間,皮膚較薄,肉較鬆軟。有的人脈管較寬鬆,所以不管浮脈還是沉脈都沒有形狀,手指放在上面感覺脈搏充滿整個手指,有力地起伏,年復一年都沒有生病,難道是因為天生的體質比較特殊嗎?
至於用脈象來診斷疾病,根據《脈經》的記載:關脈又大又浮,而寸脈和尺脈卻很細小,說明這個人心腹有寒積,長有癥瘕(腫塊),喜好吃熱食。至於得了風熱濕熱性疾病的人,脈象大多渾濁不清,中間強勁而邊緣散亂。
又見有病後,餘熱未清,濁氣未降,胸膈痞悶,飲食少思,其脈來弦細,見於中沉之分,指下堅滑,而正形之外,卻又有滿指振撼之勢,看似脈中之氣溢於脈外,實則脈外細絡,濁氣膹郁膨急,因為脈氣牽引而俱動也,謂之脈暈。診此者,不可疑是散脈。經曰:來調四布,欲病水也。
四布即暈也,欲病水者,濕濁壅盛也。此濕盛氣滯,渾渾不清之脈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在疾病後,餘熱尚未消退,濁氣尚未下降,造成胸中氣滯,食慾不佳。其脈象為弦細,沉穩有力,指下觸摸時有堅滑感。除了正常的脈象之外,還可以看到滿手指的脈動振顫,好像脈中的氣溢出脈外。實際上,這是脈外的細小血管中濁氣鬱結膨脹,受到脈氣牽引而一起顫動,稱為「脈暈」。遇到這種脈象,不可誤認為是「散脈」。《內經》說:「脈象四布,欲出現水腫。」
4. 脈有隱伏不見
伏脈謂之六陰。有極沉細者,有並沉細而無者,皆常脈也。但有一手如此者,有兩手如此者,有六部正位如此,而尺澤之下仍見脈者。更有關尺見脈,而兩寸獨伏者,此當退一部診之,以關為寸,以尺為關,以尺後為尺也。又嘗診皮急肉堅者,兩尺脈藏肉下不見,診時須審關脈後半部,是否深與尺通,再單指重按尺部,以意測之。
白話文:
「伏脈」是指六種陰脈。有脈象極其沉細的,有沉細但完全摸不到的,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但是,如果只有一隻手的脈象如此,或者兩隻手的脈象如此,或者六部中的一部脈象如此,但尺澤穴以下仍可見到脈搏。更甚者,關脈和尺脈可見,但寸脈卻伏藏,這種情況,應退後一部位進行診斷,將關脈當作寸脈,將尺脈當作關脈,將尺脈後部的脈搏當作尺脈。另外,曾經診過皮膚緊繃、肌肉堅硬的人,兩尺脈藏於肌肉之下,看不見。診斷時,需要仔細審視關脈後部,看看是否與尺脈相通。再用單指按壓尺部,用意念探測。
5. 脈有無數細絲
此痰脈也。氣過指下,似覺拖帶黏涎,宛然中有無數細絲,此心包絡與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雜惱憹,呼吸不利之證。此余所身歷者也。若常見此脈,且兼洪弦,又貪厚味,多房室,身肥項短,時覺骨節不便,胸膈不舒,眼目少神,夢寐不安,久必有類中風矣。此脈形勢,介在滑澀之間,而實不可以滑澀名也。
白話文:
這是痰氣脈象。手指觸及脈時,感覺黏稠拖帶,好像有許多細絲纏繞,這是心包絡、肺和胃有痰液的表現。患者常有胸中嘈雜、心煩意亂、呼吸不暢等症狀。我曾親身經歷過這種脈象。如果經常出現這種脈象,而且脈象洪盛、弦緊,患者又貪戀肥膩飲食、房事過度、身體肥胖、脖子短粗、時常感到骨節不適、胸膈不適、眼睛無神、夢寐不安,時間久了必然會類似中風。這種脈象介於滑脈和澀脈之間,但實際上不能用滑脈或澀脈來形容。
痰多氣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勢甚澀也。王叔和以系水交馳為死脈,真陽盡,而脈中津液悉化為痰也。系水者,懸水多股,即無數細絲也。(《素問》:脈至如弦縷。縷字止言其細,非言其多也。不可強為援據。)其絲忽斷忽續而不聚,故遂主死矣。
白話文:
痰多氣虛,所以脈象滑利,實際上卻非常阻塞。王叔和認為,像流水一樣交錯的脈象是死脈,因為真陽耗盡,而脈中的津液全都化成了痰液。所謂的「系水」,就是很多股懸垂的水,也就是無數的細絲。(《素問》中說:「脈搏就像弦線和細絲。」「細絲」這個字只說明瞭細,而不是很多。不能強行引申為證據。)這些細絲忽斷忽續,不能聚攏,所以主死。
6. 說至
《內經》、《脈經》論脈文中,有所謂「至」者,揆其義,不可以來至通也,私揣當訓「沉搏」,與「動」字之義相近。前人未嘗論及茲,請聚其文而觀之。「經脈別論」曰: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此言少陰脈搏而沉,以腎氣之本沉不浮,即所謂腎脈如石,其氣沉以搏者也。
白話文:
在《內經》和《脈經》中記載的脈象裡,提到「至」這種情況,推測其意思不可能是「到達」的意思,我私下認為應該解釋為「沉搏」,與「動」字的意思接近。前人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請將相關的文字匯集起來看看。「經脈別論」中說:少陰和厥陰的脈搏,深入腎經,沉而不浮。這句話說的是少陰脈的脈搏沉穩而深沉,因為腎的氣質本來就沉穩而不會浮動,這就是所謂的「腎脈如石」,其氣沉穩而有力。
故又曰:鼓陽至而絕,曰石。絕,極也,謂脈來沉搏之極也。蓋並言搏至者,其義為沉,單言至者,且該沉搏矣。仲景曰:病六七日,三部脈皆至,其人躁擾者,為欲解也。此《內經》「陰出之陽則怒」之義也。《脈經》引扁鵲曰:附陽脈強,附陰脈弱,至即驚,實即瘛瘲。
白話文:
因此又說:脈搏強烈而極端,稱為「石脈」。「絕」指盡頭,意思是脈搏強烈到極限。如果同時提到「搏至」,其含義是脈搏沉著有力;如果只提到「至」,則既包括沉脈也包括有力脈。
仲景說:發病六到七天,三部脈象都強盛,患者躁動不安的,是將要痊癒的徵兆。這符合《內經》所說的「陰中之陽外發則發怒」。
《脈經》引用扁鵲的話說:依附在陽脈上的脈象強盛,依附在陰脈上的脈象虛弱,脈搏強盛到極點就會驚厥,脈搏虛弱到極點就會昏迷。
此謂凡平人脈,重按至沉,其形必弱,若不弱,而搏至緊實,即為諸病也。(《金匱要略》:動則為驚。)又《內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脈經》曰: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是非沉搏之至,而可以來至之至通之耶。(《難經》損至之至,又別一義。)
白話文:
一般人的脈象,重按至沉,其身體必定虛弱,若不虛弱,而脈搏急促有力,即為各種疾病。(《金匱要略》:脈動則為驚風。)又《內經》說:脈象渾渾然有力,如湧出的泉水。《脈經》說:脈象與肌肉相協調,久按不變,達到極點的,可以下針。這是不是說沉搏之脈的極點,就可以達到至通之脈呢?(《難經》的「損至之至」,又是一種不同的意義。)
7. 說懸絕
懸,遠也,異也,甚也;絕,極也,絕類離群之意也。《內經》論脈有曰:懸澀、懸小堅者,即甚澀也,甚小堅也。曰盛喘數絕者,即盛喘而數極也。曰肝至懸絕急者,肝真臟脈至,異常之極弦也。其心至懸絕,脾至懸絕,肺至懸絕,腎至懸絕,四臟不繫本脈者,可例而知也。
白話文:
「懸」,指遙遠、不同、嚴重。「絕」,指極致、脫離羣體。《內經》中討論脈象時提到:懸澀、懸小堅,就是非常澀、非常小而堅硬。說盛喘數絕,就是喘氣嚴重且頻繁達到極點。說肝脈懸絕而急促,是指肝臟脈搏異常地極度弦緊。同理,心脈懸絕、脾脈懸絕、肺脈懸絕、腎脈懸絕,都是指這四個臟腑的脈搏不符合原本的脈象特徵。
曰不懸絕而不繫脈象者,是渾言其不拘何脈,但不至異常之極也。曰弦急、懸不絕者,弦急之甚,而未至極也。懸猶輕,而絕至重,然凡單言絕者,其義往往或與懸同。單言懸者,其義亦往往賅絕在內。並言懸絕者,莫非極大極小,異常之逆脈也。若夫所謂絕不至,乃脈息之歇絕也。
白話文:
文中所說的「不懸絕而不繫脈象」,意思是整體而言脈象不拘泥於任何一種脈象,但也不至於極端異常。
「弦急、懸不絕」,是指脈象弦急得很厲害,但還沒到極致。懸較輕,而絕極重,但凡單獨說絕,它的意思通常與懸相同。單獨說懸,它的意思也往往包含絕在裏面。同時提到懸絕,無非都是極大、極小、異常的反常脈象。
至於所謂的「絕不至」,是指脈搏的停止。
所謂如弦絕,如瀉漆之絕,又脈形之斷絕也。王冰於懸絕諸文,皆以如物之懸而斷絕釋之,恐未協耳。(《素問》此文甚多,不能備錄,僅舉其略如此。)
白話文:
所謂的「如弦絕」、「如瀉漆之絕」,是指脈象的突然中斷。王冰(唐朝著名醫家)在解釋「懸絕」等文章時,都用「像某物懸掛著而突然斷裂」來解釋,恐怕不準確。(《素問》中有許多關於「懸絕」的記載,無法一一列舉,這裡僅舉幾個例子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