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下 (10)
卷下 (10)
1. 六氣脈義
「五運行論」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天,司天;地,在泉。)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謂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是也。間氣何如?(間氣,左右四氣。)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從違指下文,六氣本脈言。)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
白話文:
「五運行論」說:天地的氣,用什麼方法觀察呢?(天,司掌天空;地,存在於泉水之中。)岐伯說:天地之氣,是勝復的運行,不在診脈中表現出來。脈法所說的天地之氣變化,不能通過脈診來觀察。
間氣是什麼?(間氣,指左右四方的氣。)岐伯說:根據氣所在的位置,分清左右,順著氣的運行則和,違逆氣的運行則病。(順逆指的是下文討論的六氣本脈。)氣不待在它應該待的位置就會生病。(氣出現在其他位置)
)迭移其位者病,(互易而見。)失守其位者病,(遞克而見。)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者,歲當陰在寸而反見於尺,陽在尺而反見於寸。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當其位非反也。)陰陽交者死,(寅、申、已、亥、辰、戍、醜、未八歲有之。交者,歲當陽在左而反見右,陰在右而反見左。
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當其位而巳,非交也。)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
白話文:
- 兩者交替:生病(互為剋星而出現)。
- 失去本位:生病(順序剋制而出現)。
- 尺寸顛倒:死亡(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會有。顛倒指:應在寸位見到陰,卻在尺位見到;應在尺位見到陽,卻在寸位見到。如果只有尺位或只有寸位出現顛倒,就不是顛倒,而是不當其位。)
- 陰陽交錯:死亡(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個時辰會有。交錯指:應在左側見到陽,卻在右側見到;應在右側見到陰,卻在左側見到。)
上提綱天地間氣,指逐年客氣言。所謂不診天地而診問氣者,非絕不診天地也,謂當隨六氣周流四時,遞遷以診之,不得專以天地之氣主診一歲也。故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是言病機,非言常人脈氣如此也。三個「位」字,只作氣字解,「反」與「交」,乃專就尺寸左右之位言也。
白話文:
上文概述天地之氣,指的是逐年的外感之氣。所謂不看天地的變化只觀察氣,並非完全不看天地,而是說應該隨著六氣在四季中的運轉,順序變化來診斷,不能只以天地的氣為主來診斷一年四季。因此說,要根據氣的所在位置來判斷,以左右為準,一年之初,由天氣主導,一年之中,由地氣主導。這是指疾病機理,並不是說正常人的脈氣就是這樣的。文中出現的三個「位」字,都是指氣的位置,「反」和「交」是指脈位位於寸口或尺口左右的位置。
「至真要論」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白話文:
「至真要論」上說:厥陰經脈運行到極點時,脈象會出現弦狀;少陰經脈運行到極點時,脈象會出現鉤狀;太陰經脈運行到極點時,脈象會沉下去;少陽經脈運行到極點時,脈象會又大又浮;陽明經脈運行到極點時,脈象會又短又澀;太陽經脈運行到極點時,脈象會又大又長。脈象到極點而和緩,就是健康的;脈象到極點而過度,就表示有病;脈象到極點而反常,就表示有病;脈象不到極點而表現得像到極點一樣,就表示有病;脈象還沒到極點就表現得像到極點一樣,就表示有病;陰陽經絡脈象互換,就表示情況危急。
上六氣脈,(已錄前第二卷,今更敘此以起下文。)是合主氣客氣言也。如大寒之後,厥陰風木主之。其時六脈當弦矣,是主氣也,歲歲不易也。若本歲客氣加臨少陰,則弦當兼鉤,加臨太陰,弦當兼沉矣。余類推。是客氣也,如據主客二氣當弦而鉤,而見他氣,即不當其位也。
白話文:
前面提到過六脈的脈象,現在再敘述一下,以承接接下來的內容。六脈是主氣和客氣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在寒冬之後,厥陰風木主事。此時六脈應該呈現弦脈,這是主氣的體現,每年都不會改變。如果今年客氣影響到少陰,弦脈就應伴隨著鉤脈;如果客氣影響到太陰,弦脈就應伴隨著沉脈。以此類推,這就是客氣的影響。如果以主客二氣的弦脈和鉤脈為標準,而出現了其他脈象,那就說明客氣不處於相應的位置了。
當弦而鉤,而見他氣,及他氣主令,又見弦鉤,即迭移其位也。他氣者,子氣母氣皆是也。初氣見短澀來克,二氣又見大長來克,如此遞往,即失守其位也。所謂位者,以一步之氣言,非司天主寸,在泉主尺,間氣分主左右,六氣一時並見於六部也。
白話文:
當針刺到經絡的時候,會出現脈象變化,例如脈弦而鉤。如果觀察到其他氣象,並且這些氣象比原本的脈弦而鉤更為明顯,那麼就需要重新定位針刺部位。其他氣象包括子氣、母氣等。
如果一開始出現的脈象較短促而澀滯,導致脈象無法正常運行,而後又出現脈象較長而強盛,來剋制原先的脈象,如此交替出現,就會導致脈象失去原本的位置。
這裡所說的「位置」,是指一段脈象的範圍,並不是指司天穴主寸,在泉穴主尺,間氣分別主左右,六氣同時見於六部的概念。
「至真要論」曰: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尺候左右,依此推之。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白話文:
《至真要論》中說:診脈時,人迎脈和寸口脈如果像繃緊的繩子一樣相呼應,而且大小相等,稱為「平」。陰脈所處的位置,寸口脈如何?岐伯回答:看所處年份的南北方位,就可以判斷。北方主政的年份,少陰脈在水下,那麼寸口脈就不會應答;厥陰脈在水下,那麼右手寸口脈就不會應答;太陰脈在水下,那麼左手寸口脈就不會應答。南方主政的年份,少陰脈主導天地,那麼寸口脈就不會應答;厥陰脈主導天地,那麼右手寸口脈就不會應答;太陰脈主導天地,那麼左手寸口脈就不會應答。尺脈診斷左右側脈象,也以此類推。如果某些脈象不應答,反過來診斷,就可以發現了。
義詳下文。反其診,舊解謂覆其手,又謂是反其尺寸,皆非也。覆手是診反關脈,此不應非其脈易而出於反關也。反其尺寸,其不應者自在也。殊不知經文反其診則見,謂反其診而後見其不應也。後人改作反其診則應,便難通矣。所謂反其診者,謂反其平日之常法,而從客氣上著想,則見諸脈皆隱隱合於客氣,而此部獨有不應也。經意乃以明不應云者,非脈之失其常氣也,乃脈之不應客氣也。
司天:是先立其年也。
白話文:
詳細的意義請參閱下文。逆向診脈,舊時的解釋是覆蓋病人手部,或是逆著脈寸部位,這些說法都不正確。覆蓋手部是診斷反關脈(指脈象弱且浮),但文中提到不應是脈象發生變化而表現出反關脈。而逆著脈寸部位,這是無需解釋的。最關鍵的是沒有理解經文的「反其診則見」,意思是反向診脈後才會看到不應的現象。後世有人將其改為「反其診則應」,這樣就難以解釋了。所謂反向診脈,指的是與平時診脈的習慣方法相反,從客邪之氣的角度考慮,就會發現所有脈象都隱隱與客邪之氣相符,而這個部位的脈象卻獨自不符合。經文中提到「不應」,是為了說明脈象並沒有失去正常的脈氣,而是不符合客邪之氣。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上,南也;下,北也。
司天左右間氣,是面北而命其位也。位,左右也,左西右東。
白話文:
子、午年的時候,可以看到少陰(腎臟)的影響;醜、未年的時候,可以看到太陰(脾臟)的影響;寅、申年的時候,可以看到少陽(膽囊)的影響;卯、酉年的時候,可以看到陽明(胃)的影響;辰、戌年的時候,可以看到太陽(小腸)的影響;巳、亥年的時候,可以看到厥陰(肝臟)的影響。上指南方,下指北方。
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上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上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上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上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上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
白話文:
在上面,先看到厥陰經脈,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
在上面,先看到少陰經脈,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
在上面,先看到太陰經脈,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
在上面,先看到少陽經脈,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
在上面,先看到陽明經脈,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
在上面,先看到太陽經脈,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
在泉左右間氣:是面南而命其位也。左東右西。
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
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
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
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
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
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
白話文:
在泉眼左右兩側的氣脈,是面向南方而命名的。左側為東,右側為西。
厥陰在上,少陽在下,左側是陽明,右側是太陰。
少陰在上,陽明在下,左側是太陽,右側是少陽。
太陰在上,太陽在下,左側是厥陰,右側是陽明。
少陽在上,厥陰在下,左側是少陰,右側是太陽。
陽明在上,少陰在下,左側是太陰,右側是厥陰。
太陽在上,太陰在下,左側是少陽,右側是少陰。
南政甲、已二歲,論脈則寸在南,尺在北。三陰司天,則兩寸不應。(太陰司天,左寸不應;厥陰司天,右寸不應;少陰司天,兩寸不應。)
白話文:
南政甲,兩歲。把脈時,發現寸脈在南邊,尺脈在北邊。這表示三陰經在主導身體,因此兩寸脈都不應當跳動。(太陰經主導身體時,左手寸脈不應跳動;厥陰經主導身體時,右手寸脈不應跳動;少陰經主導身體時,兩寸脈都不應跳動。)
三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太陰在泉,右尺不應;厥陰在泉,左尺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
北政,丙、戊、庚、壬、乙、丁、辛、癸八歲,論脈則寸在北,尺在南。
三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太陰司天,右尺不應;厥陰司天,左尺不應;少陰司天,兩尺不應。
三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太陰在泉,左寸不應;厥陰在泉,右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寸不應。)
白話文:
如果三陰經氣都停滯在泉穴,就會導致兩尺脈不應(摸不到脈搏);其中太陰經氣停滯在泉穴,會導致右尺脈不應;厥陰經氣停滯在泉穴,會導致左尺脈不應;少陰經氣停滯在泉穴,則兩尺脈都不應。
第二段
北政,丙、戊、庚、壬、乙、丁、辛、癸八歲,論脈則寸在北,尺在南。
根據北政(指的是天干地支的五行生剋制化),丙、戊、庚、壬、乙、丁、辛、癸這八個地支代表的年份,判斷脈象時,寸脈在北,尺脈在南。
第三段
三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太陰司天,右尺不應;厥陰司天,左尺不應;少陰司天,兩尺不應。
如果三陰經氣都司天(指的是主宰當年氣候),就會導致兩尺脈不應;其中太陰經氣司天,會導致右尺脈不應;厥陰經氣司天,會導致左尺脈不應;少陰經氣司天,則兩尺脈都不應。
第四段
三陰在泉,則兩寸不應。(太陰在泉,左寸不應;厥陰在泉,右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寸不應。)
如果三陰經氣都停滯在泉穴,就會導致兩寸脈不應;其中太陰經氣停滯在泉穴,會導致左寸脈不應;厥陰經氣停滯在泉穴,會導致右寸脈不應;少陰經氣停滯在泉穴,則兩寸脈都不應。
注釋
- 三陰:指的是太陰、厥陰、少陰三條經脈。
- 泉穴:足少陰腎經的穴位。
- 司天:指的是主宰當年氣候。
- 寸脈、尺脈:指的是脈象的位置,寸脈在手腕橈骨靠近拇指處,尺脈在手腕尺骨靠近小指處。
- 北政:指的是天干地支的五行生剋制化關係,用來判斷疾病的發病時間和部位。
土運之歲,面南行令,木火金水運,面北受氣,故分南北政也。其左寸、右寸、左尺、右尺之左右字,是直以在左者為左,在右者為右,不似左右間氣,天泉兩截,各分左右也,故此二節左右字,與前節間氣左右字,微有不同。)
白話文:
在五行相生相剋的運行年份裡,像土運年時,面朝南方發號施令;木、火、金、水運年時,面朝北方接受氣息,因此區分出南、北政。
而「左寸」、「右寸」、「左尺」、「右尺」中的「左」、「右」字,是指在左邊的稱為「左」,在右邊的稱為「右」,不像「左右間氣」中,以天泉穴為界,各自分為左右。因此,這兩節的「左」、「右」字與前節「左右間氣」中的「左」、「右」字略有不同。
六氣主客圖說
六氣有主位,有客位。主者,萬古不易者也;客者,逐年遞遷者也。
(並南政北政左右尺寸不應圖)
白話文:
六種氣候有主位和客位。主位是固定不變的;客位則是每年依次更替的。
「六微旨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火氣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此六氣主位之六步也。
白話文:
「六微旨論」中提到:在顯明穴的右側,是君火的位置。在君火穴的右側,後退一步,會由火氣治理;再後退一步,會由土氣治理;再後退一步,會由金氣治理;再後退一步,會由水氣治理;再後退一步,會由木氣治理;再後退一步,又會由君火治理:這六種氣血主位的,就是這六個步驟。
又曰: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六氣客位之次序也,與前主位太陰少陽互異。
白話文:
另一說法是:少陽的右邊,由陽明調治;陽明的右邊,由太陽調治;太陽的右邊,由厥陰調治;厥陰的右邊,由少陰調治;少陰的右邊,由太陰調治;太陰的右邊,由少陽調治。這六種氣在客位上的順序,與先前主位上的太陰少陽互為不同。
又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此六氣生制之精微,不從主位,不從容位,而專言其化者也。
五運主客圖說
白話文:
此外,還有這樣的說法:火氣之下,有水氣來承接;水氣之下,有土氣來承接;土氣之下,有風氣來承接;風氣之下,有金氣來承接;金氣之下,有火氣來承接。君火(心火)之下,有陰精來承接。如果這些氣過於亢盛,就會造成危害,而通過承接可以加以制約,有了制約才能產生生化作用。這些氣在外層的盛衰變化,如果過於亢盛就會導致身體敗亂,生化功能也會出現嚴重問題。這六種氣的生制關係非常微妙,它們的變化不僅取決於自身的主位,也不取決於容位,而是專門針對他們的化生作用而言的。
五運五行,配宮商角徵羽,以陰陽分太少,相間而行。如甲為陽土,初運起土,即為太宮,次少商,次太羽,次太角,次少徵而終矣。己為陰土,初運即為少宮,次太商,次少羽,次少角,次大徵而終矣。余運仿此。
白話文:
五行相配著音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以陰陽分為太和少,交替進行。例如甲屬陽土,初運開始是土,即為太宮,其次是少商,再其次是太羽,太角,最後是少徵結束。己屬陰土,初運即為少宮,其次是太商,再其次是少羽,少角,最後是大徵結束。其餘運勢以此類推。
上五行之客氣,分王四時,逐年遞遷者也。如甲己年土運,即土居初,而依次推之。乙庚年金運,即金居初,而依次推之。其四運之中,各貫以初運,視其生克,察其太少,又合主運以參之,而萬變莫外矣。
白話文:
五行中氣候變化,依序主宰四季,並隨著年份遞移。比如甲己年的土運,土氣就開始旺盛,然後逐漸遞減。乙庚年的金運,金氣就開始旺盛,然後逐漸遞減。在四個運氣的週期中,各以第一個運氣為主,觀察它們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察看力量的強弱,再結合主運氣來參考,這樣一來,各種變化就不會超出這些原理。
五運各以陽干為太過,陰乾為不及。太過者常先天,不及者常後天。若上見天符,陰乾亦為太過;若上見天刑,陽干亦為不及。(或曰二者平氣,未是。)
白話文:
五運中,陽幹太盛稱為太過,陰幹不足稱為不及。太過通常發生在先天,不及通常發生在後天。如果遇到天符星,陰幹也會變成太過;如果遇到天刑星,陽幹也會變成不及。(有人認為這兩種情況是平氣,這是不對的。)
木運臨卯,(丁卯。)火運臨午,(戊午。)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金運臨酉,(乙酉。)水運臨子。(丙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白話文:
木運在卯年(例如丁卯年)。火運在午年(例如戊午年)。土運在四季中的辰、戌、醜、未年(例如甲辰年、甲戌年、己丑年、己未年)。金運在酉年(例如乙酉年)。水運在子年(例如丙子年)。所謂歲會,就是氣息平衡的年份。
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是天與會也,名曰天符。
白話文:
在屬土的年份,天象會出現太陰星;屬火的年份,天象會出現少陽、少陰星;屬金的年份,天象會出現陽明星;屬木的年份,天象會出現厥陰星;屬水的年份,天象會出現太陽星。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現象,稱為「天符」。
上加天符,下臨歲會,是為三合。名曰太一天符。乙酉歲,陽明司天之類是也。
陽干之歲,司地同氣,曰同天符。
陰乾之歲,司地同氣,曰同歲會。
白話文:
上面加上天符,下面遇到歲會,這就是三合。這叫做太一天符。像是乙酉年,就是陽明司天的這種類型。
陽年的時候,地面的氣和天上的氣相同,這叫做同天符。
陰年的時候,地面的氣和天上的氣相同,這叫做同歲會。
干支俱與司地同氣,陽干亦曰同天符。如甲辰年,太陰司地是也。陰乾亦曰同歲會。如癸巳年,少陽司地是也。其僅地支同天同地者,均無所紀。
白話文:
干支與所在星宿的五行屬性相同,陽性干支也稱為天符。例如甲辰年,太陰星宿掌管大地。陰性干支也稱為歲會。例如癸巳年,少陽星宿掌管大地。如果只有地支與天或地五行屬性相同,則無需記載。
土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火運之歲,上見厥陰。凡如此者,是天生運也,謂之相得。
土運之歲,上見陽明;火運之歲,上見太陰。凡如此者,是運生天也。以子臨父,謂之不當位。
土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太陽。凡如此者,是天不與會也,名曰天刑。
土運之歲,上見太陽;火運之虛,上見陽明。凡如此者,是運刑天也,謂之逆。
白話文:
土運年份,如果出現少陽或少陰,火運年份,如果出現厥陰,這些都是天生的運氣,稱為相得。
土運年份,如果出現陽明,火運年份,如果出現太陰,這些都是運氣生扶天命,稱為不當位。
土運年份,如果出現厥陰,火運年份,如果出現太陽,這些都是天命不配合,稱為天刑。
土運年份,如果出現太陽,火運年份,如果出現陽明,這些都是運氣刑克天命,稱為逆。
天符為執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邪之中人也,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其氣愈盛,其邪愈重。)位之易也何如?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舊說君火,君也;相火,臣也。)
白話文:
天符星負責執法,歲位星負責執行命令,太一天符星是貴人星。邪氣侵入人的身體,如果入侵執法者(天符星),病情會迅速而危急;如果入侵執行者(歲位星),病情會緩慢而持續;如果入侵貴人(太一天符星),病情會突然暴發並導致死亡。邪氣的盛衰會影響病情。
位置的順逆對病情有什麼影響?有人說,君位臣順,臣位君逆。逆則病情近、危害速;順則病情遠、危害輕。所謂「二火」,舊說認為君火(心火)代表君王,相火(腎火)代表臣下。
按舊說,易位,六氣客位之遞遷也。少陰居少陽相火之位,則順;少陽居少陰君火之位,則逆。竊謂此說非也。本文位之易也句,正承天符歲會說下,蓋指非歲會非天符者言也。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者;司天為君,運為臣;所不勝為君,所勝為臣。君位臣,即司天勝運也。
白話文:
按照舊的說法,易位指的是六氣客位交替遞遷的現象。少陰處於少陽相火的位置,則順應自然;少陽處於少陰君火的位置,則逆於自然。我私下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本文所說的易位,是承接天符歲會的說法,是指非歲會非天符的情況。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是指司天為君,運為臣;所不勝為君,所勝為臣。君位臣,就是司天勝運。
如金居天,木居運。臣位君,即運勝司天也。如木居天,金居運。所謂二火者,因五行火居其二,其氣常亢而逆犯於天。舉此以例余也。
白話文:
好像金屬在天空的位置,而木頭在運行的位置。下級(五行)控制上級(五行),這意味著運行勝過天空。好比木頭在天空的位置,而金屬在運行的位置。所謂「二火」,是因為五行中火居於二的位置,它的氣勢總是旺盛,逆犯天空。舉出這個例子來說明其他的情況。
又按:詳所謂二火句,是合氣化以言步位也。逐歲司氣為君,司運為臣,臣奉君令,即使司運勝氣,而其年氣化,往往仍從司氣之化,而不見司運之化。如此則步位之加臨雖易,而氣化猶順也。惟二火主運之年,其氣常亢,而勝於司氣,是大逆矣。故民病較四運之年獨多也。
白話文:
另外根據所謂「二火」的說法,結合氣候變化來推算人們的運勢。每個年份都有主宰氣候的「君」和主宰運勢的「臣」。「臣」遵循「君」的指令,讓當年的氣候變化與主宰氣候的本命相一致,而不是讓主宰運勢的本命主導氣候變化。這樣一來,雖然主宰運勢的本命不易對氣候變化造成影響,但氣候變化仍會按照主宰氣候的本命運轉。只有在「二火」主運的年份,氣候變化才會特別旺盛,甚至超過主宰氣候的本命所帶來的變化,這是一種大逆轉。因此,在「二火」主運的年份,人們的疾病會比其他年份更多。
按:初氣初運,皆起大寒,此定法也。而吳草廬獨言歲氣起於子中,盡於子中。故子午之歲,冬至始燥金三十日,然後禪於寒水,以至相火,日各六十者五,而小雪以後,其日三十,復終於燥金,丑未寅申以下皆然。此一法也。車質中《傷寒第一書》又言:運氣並起冬至,(徑起冬至,與草廬首尾分得三十日不同。
白話文:
註解:在一年初始的運行中,都是起始於大寒,這是確定的規律。而吳草廬獨自主張一年之氣起始於子月之中間,結束於子月之中間。因此,在子、午年份,冬至開始是燥金三十天,之後轉換成寒水,再往後是相火,每一個階段都是六十天。小雪之後,還有三十天,最後又回到燥金。醜、未、寅、申等年份也是如此。這是其中一種說法。車質中在《傷寒第一書》中又說:運行的氣機同時起始於冬至(直接從冬至開始,與草廬的說法相比,前後相差三十天)。
)其主氣次序,不以厥陰風木為初氣,而以太陽寒水為初氣;(起冬至,即不得不初寒水。)不以少陽相火為四氣,而以太陰濕土為四氣。(少陽、太陰互易其位,則主客六氣次序相同矣。)逐年客氣,不重司天,而重司泉。每一氣中,皆加在泉為之主宰。此又一法也。
白話文:
在主氣的順序上,並不以厥陰風木為第一,而是以太陽寒水為第一;(從冬至開始,就必須以寒水為首。)也不以少陽相火為第四,而是以太陰濕土為第四。(少陽和太陰互換位置,則主客六氣的順序就一致了。)逐年的客氣,不以主宰天上,而以主宰地泉為重。每一氣中,都加上地泉作為主宰。這又是一種方法。
按:運氣者,五行化氣之義也。所謂先立其年以知其氣,本重在氣字上。聖人特假此為的,使人有所據,以為講明之地。故曰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夫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此古聖所以發運氣之義也。
白話文:
運行氣,指的是五行化生成為六氣的過程。所謂「先確立年份以瞭解其氣」,原本主要是指「氣」這個字。聖人特別藉此作為一個依據,讓人有所遵循,作為闡述的基礎。因此說,治療疾病的人一定要了解六氣的不同作用,能辨識五味五色所產生的影響,以及五臟所需要的養分,纔可能明白身體的盛衰虛實,以及疾病產生的原因。真正理解人體的人,必定會從天地自然中驗證自己的理論。這就是古代聖人提出運行氣義的原因。
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後賢正當一一切合人身,方協立言本旨,況經明以天泉為人身之上下矣,其他不可例推乎?運氣說中最難通者:一南政、北政也;一少陰所在,其脈不應也。前人議論雖多,無關實用者,言天而不切於人也。竊揣南政、北政,蓋以稟賦之強弱言也。
白話文:
精通天文的人,觀察天象時必定能應驗在人體上,後輩學者應當將一切都結合人體來研究,才能符合提出說法者的本意。何況《黃帝內經》明明說「天泉」就是人體的頭和腳,其他的部位難道不能以此類推嗎?
《運氣樞要篇》中最難理解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南政、北政」;二是「少陰所處的脈絡脈搏不應當如此」。雖然前人對此有很多討論,但都沒有關聯到實際應用,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驗證。
我私下揣測,「南政、北政」應該是根據一個人先天稟賦的強弱來區分的。
南政居北,北方風氣剛強,以比稟厚者,土德最厚,故以甲己屬之;北政居南,南方風氣柔弱,以比稟薄者,四氣遞嬗無常,故以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屬之。凡上熱下寒,上虛下實,皆其例也。少陰君火,其象為少火生氣,以比人身之正陽也。不應者,正氣有權,脈有常象,不隨客氣轉移也。
白話文:
南方的政氣位於北方,北方的風氣剛強。把剛強比作厚實,那麼土的德性是最厚實的,因此用甲和己來代表它。北方的政氣位於南方,南方的風氣柔弱。把柔弱比作薄弱,四種氣候交替變化,沒有規律,因此用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來代表它。凡是上熱下寒,上虛下實的,都屬於這種情況。少陰君火,它的狀態是微弱的火生出氣,可以比作人體的正氣。不符合這個規律的情況,是正氣起作用,脈象有正常的狀態,不會隨著邪氣而變動。
少陰在天,即上盛也;在泉即下盛也。左右尺寸,是陰陽表裡升降之詞,陽陰之偏盛者也。且經文上言人迎、寸口相應,命曰平人,下即接敘陰之所在寸口何如?是陰之所在句,顯係指元氣之有偏者。不然,逐年司天在泉,必有一陰也,將終古無一人迎寸口相應之平人耶。
白話文:
少陰位於上部,表示陽氣在下部旺盛;少陰位於下部,表示陽氣在上部旺盛。左手的尺脈、右手的寸脈,反映的是陰陽的內外升降變化,是陽氣或陰氣偏盛的表現。經文中上面提到人迎穴和寸口脈相呼應,表明人體均衡;下面接著描述了陰氣所在部位的寸口脈如何?「是陰之所在句」這句話明顯是指元氣偏盛。如果不然,每年司天和在泉的狀態必定有一種是陰氣旺盛的,那麼難道永遠不會出現人迎穴和寸口脈相呼應的平衡之人嗎?
至於運氣,二者之異同,其在人身,當以五運為人身之本氣,所謂五形之人也,六氣則天地四時之氣感於人身者也。《內經》謂天地相從,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勝,歸所和同,隨運歸從,而生病也。是言天地之氣,隨人身五氣之盈虛而生病也。故五運只言太過不及,以人身之本氣言也;六氣分言天泉勝復,以時氣之升降言也。
白話文:
至於運氣,五運和六氣的不同之處在於:五運是人體的根本之氣,也就是所謂的「五形之人」;而六氣則是天地四季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內經》說:天地相應,運氣居於其中,而且常常在先。邪氣聚集於人體薄弱之處,順應運氣的變化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是說天地之氣會隨著人體五氣的盛衰而誘發疾病。因此,五運只談論過盛和不足,因為它是討論人體的根本之氣;而六氣則分開討論天泉的勝負變化,因為它是討論時氣的升降變化。
如經言水運之年,太陽司天而為病者即是說。水形與體寒之人,傷於天之寒氣也。黃帝既作甲子,而又通其義於醫。其言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明數與象其達矣乎!
白話文:
就像醫書上所說的「水運之年」,就是太陽運行到掌管水的年份,因此會有相應的疾病。水屬寒,寒性體質的人,容易受到天寒之氣的侵襲。黃帝在制定甲子紀年中,也將這些原理應用於醫學中。他提出:「天地陰陽的變化,不能只用數字來推算,還要根據具體的現象。」這種將數字和現象相結合的方法,實在是十分精妙。
至於六氣主客之義,正與五運六氣之辨相同。詳前運氣主客圖說中。蓋作者立言,各隨其意之所取而命之。故「六元正紀大論」以運氣立言,則六氣不復言主客矣;「至真要大論」以六氣主客立言,則不復言五運矣。五運之病,言內傷也;六氣之病,言外感也。主氣之病,言內傷也;客氣之病,言外感也。
白話文:
關於六氣主客的說法,與區分五運六氣的原則相同。具體內容請參閱前面運氣主客圖說。因為作者表述觀點時,都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命名。所以,《六元正紀大論》以運氣為立論基礎,就不再提到六氣的主客關係;《至真要大論》以六氣主客為立論基礎,就不再提到五運。五運引起的疾病,是指內傷;六氣引起的疾病,是指外感。主氣引起的疾病,是指內傷;客氣引起的疾病,是指外感。
天泉,在內傷,則臟氣之亢於上,鬱於下也;在外感,則邪氣之中於上,中於下也。有勝即有郁,在內傷,為臟氣之相乘;在外感,為邪氣之直中。有復即有發,此久病之轉換也。在內傷,為虛實之夾雜;在外感,為邪氣之傳變。寒熱虛實真假之難辨,莫甚於此矣。故運勝氣為逆者,是元氣之升降浮沉不與天氣相應也,如仲景所謂夏欲得復衣,冬欲裸其體之類。氣勝運為從者,即常人之畏寒、畏暑者也。
白話文:
天泉穴在身體內部受傷時,表示臟腑之氣上升過度,同時也鬱結於下部。在外界感染時,表示邪氣侵襲上部和下部。有過盛的狀況就會有鬱結,在內傷時,這是臟腑之氣互相影響的結果;在外感時,這是邪氣直接侵襲造成的。有復發的情況就會有症狀發作,這是久病轉變的表現。在內傷時,這是虛實夾雜的結果;在外感時,這是邪氣傳變的表現。寒熱虛實真假難以分辨,沒有比這個情況更明顯的。因此,運轉過度之氣為逆,這是指身體的元氣升降浮沉與天氣變化不一致,就像仲景所說的「夏季想要再次穿上衣服,冬季想要裸露身體」之類的情況。氣運轉過度所產生的變化為從,這就像一般人害怕寒冷、害怕炎熱一樣。
其在於病,亦不過畏寒、畏暑之較甚耳。主勝為逆者,真臟之獨見,如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及春不沉,夏不弦,秋不鉤,冬不毛之類。客勝為從者,邪氣之外加四時外感之正病也。天符歲會,天氣人氣之相值也。如陰虛而傷於熱,陽虛而傷於寒之類。
白話文:
這些(陰虛、陽虛)證候只是對畏寒、畏暑的過度敏感罷了。主要是人體本質強大而出現反常的情況,就像春天出現秋天脈象,夏天出現冬天脈象,秋天出現夏天脈象,冬天出現初夏脈象,或者春天不沉、夏天不弦、秋天不鉤、冬天不毛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人體本質虛弱導致的,是邪氣之外在的四時外感正病。天符歲會是指天氣和人體氣血相和的狀態。比如陰虛而被熱邪所傷,陽虛而被寒邪所傷。
易位者,不相值也,即常人之時氣病也。然而聖人不直言其事,而必懸象於天者,氣化之事,通於萬物,探原立論,天地人物,舉賅其中。其以干支為言者,亦借干支字義中所屬之氣化耳。今之用者,只當以五運之郁發與太過不及,為人身氣化之升降盛衰也。六氣之勝復,為天地氣化之亢害承製也。
白話文:
身體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時氣病。然而,古聖賢並沒有直接說明這個問題,而是把現象寄託在天上。這是因為氣化的規律貫穿於萬物之中。要探究其中的原理,天地萬物都囊括在內。用干支來表示,也是借用干支字義中所代表的氣化。現在我們使用干支,只是把五運的興旺和衰弱,當作人體氣血的盛衰變化來看待。六氣的交替變化,則是天地間氣化的過盛和過衰相互制約的表現。
此以運氣對待言之也。若以主客對待言之,則又以主勝為人氣內傷之病也,客勝為天氣外感之病也。故所謂客氣,奉天行令,主氣不得行令者,言人身氣化和平,當隨四時之升降浮沉而不得別自獨見,不順於時之化也。是說也,管見所及,其有當於經旨否耶?高明當有以鑑之。
白話文:
這篇文章是從氣運角度進行討論的。如果用主客關係來分析,那麼主勝就是人體內傷的疾病,客勝就是外感的天氣病。所以所謂的客氣,是奉天命行事,主氣不能行使權令,這是說人體氣血運行平衡正常,應該隨著四季升降浮沉,而不是自己獨行其道,不順應時令變化。這是根據我的淺見所講,是否符合經書的旨意呢?高明的人應該可以鑒別。
按:六氣主客之外,又有六氣標本之義,是亦發明氣化病機脈象之傳變也。氣化之三陰、三陽,與經絡之三陰、三陽,其義不侔。前人乃混合立論,殊昧本旨,愛錄舊說而附辨之。
白話文:
註解:除了六氣主客之外,還有六氣標本的意義,這也是闡明氣化導致病機轉變和脈象變化的道理。氣化中的三陰、三陽,與經絡中的三陰、三陽,其意義不同。前人將它們混為一談來議論,十分不瞭解其中的本質,所以特別摘錄舊說並附上辨析。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白話文:
《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提到:少陽上面,火氣為病,中間會出現厥陰的症狀;陽明上面,燥氣為病,中間會出現太陰的症狀;太陽上面,寒氣為病,中間會出現少陰的症狀;厥陰上面,風氣為病,中間會出現少陽的症狀;少陰上面,熱氣為病,中間會出現太陽的症狀;太陰上面,濕氣為病,中間會出現陽明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之下,是中間出現的症狀;症狀之下,是氣候的標誌;根本原因和標誌不同,氣候應有的現象也會不同。
《內經》此旨,深遂難測,(《內經》文義皆極淺,實後人有意求深,反致支離無當。)即王太僕所注,亦不過隨文敷衍,未見透徹,唯張景岳本張子和之說而發揮之,洵足發蒙破扃,豁人心目也。具圖於後,而臚其說焉。(以下見陳修園書。)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文本意義很淺顯,但後人有意把它解讀得很深奧,反而支離破碎,難以理解。《王太僕注》也只是沿著文義敷衍解釋,沒有透徹的見解。只有張景嶽根據張子和的說法進一步發揮,才真正發蒙解惑,令人豁然開朗。下面附上圖表,並列出他的說法。(以下見陳修園的書籍。)
六經之氣,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如少陽、厥陰為表裡;陽明、太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表裡相絡,則彼此互為中氣也。
白話文:
人體有六條經絡,其氣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根本,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為表徵。如果這些根本和表徵中出現氣的變化,這就是中氣。例如:少陽經和厥陰經是表裡關係;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關係;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表裡的氣相互聯繫,所以彼此都可以稱為中氣。
臟腑經絡標本者,臟腑居里為本,十二經居表為標,表裡相絡者居中為中氣。所謂絡者,表裡互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足少陰腎經亦絡於膀胱也。余經同此。
白話文:
在臟腑和經絡的關係中,「臟腑」處於身體內部,是疾病的根本,「十二經」位於身體表面,是疾病的徵象。而「中氣」則介於表裡之間,起到貫通表裡的作用。
「絡」指表裡之間相互連通,就像足太陽膀胱經與腎臟相連,足少陰腎經也與膀胱相連。其他經絡也是如此。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何者?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故不從中也。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中說:少陽、太陰本於本氣,少陰、太陽本於本氣也本於標氣,陽明、厥陰不屬於標氣本氣,屬於中氣。為什麼呢?少陽、太陰屬於本氣,是因為少陽本為火而標為陽,太陰本為濕而標為陰,標本同氣,所以應當從本。少陽、太陰也有中氣,但這裡沒有提到從中氣,是因為少陽的中氣是厥陰木,木火同氣,木被火化解,所以不從中氣。太陰的中氣是陽明金,土金相生,燥被濕化解,所以不從中氣。
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治之有先後也。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
白話文:
少陰和太陽這兩個經絡,在病症表現上有所不同。少陰的本質是熱,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是寒涼;而太陽的本質是寒,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是熱。由於本質和表現的症狀不同,所以治療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或從本質入手,或從表現的症狀入手,而且治療的先後順序也有區別。
少陰和太陽這兩個經絡也有中氣,少陰的中氣是水,太陽的中氣是火。中氣和本質相同,但和表現的症狀不同;中氣和表現的症狀相同,但和本質不同。因此,治療時不能直接針對中氣。
至於陽明和厥陰這兩個經絡,在治療時不能通過本質和表現的症狀來區分,而是要從中氣入手。陽明的中氣是太陰的濕土,所以治療時可以用燥藥來化解濕邪。
厥陰之中,少陽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乎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然六氣從化,未必皆為有餘,知有餘之為病,亦當知其不及之難化也。夫六經之氣,時有盛衰,氣有餘則化生大過,氣不及則化生不前。
白話文:
在厥陰之中,少陽屬於火,也是因為木從火而化生的。所以陽明(木)、厥陰(火)不是根據標本(表邪和本虛)來分,而是根據中氣(陽明和厥陰都屬於陽)來分的。
總之,五行之氣中,木遇到火,就從火化生;金遇到土,就從濕化生。這一切都離不開水的流動和濕潤,以及火的趨乾和同氣相求的道理。
但是,六氣的化生,不一定都是因為有餘,知道有餘會導致疾病,也應該知道不及很難化生。
六經之氣的盛衰,都有規律,氣有餘則化生過度,氣不及則化生受阻。
從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則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變,值其變,則強弱為災。如木從火化也,火盛則木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陽衰則木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燥從濕化也,濕盛則燥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土衰則金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五行之氣,正對俱然,此標本生化之理所必然者。
白話文:
順應五行轉化規律的,就是正常轉化。能把握住正常轉化規律,就能生生不息;違背五行轉化規律的,就是異常轉化。遇到異常轉化,就會出現過度或不足的病變。比如,木生於火,火旺則木順應火化,這是轉化過度。陽氣衰弱則木失去應有轉化,這是轉化不足。燥氣生於濕氣,濕氣旺盛則燥氣順應濕化,這是轉化過度。土氣衰弱則金氣失去應有轉化,這是轉化不足。五行之氣,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這是五行相生相化規律所決定的。
化而過者宜抑,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上並見陳修園書。按:經文只論六氣,未及六經,圖下首署六經之氣,便自界限不清,有昧正義。後圖更以臟腑經絡為標本,雖至理之可通,究非本義之所有,何得與六氣標本並列耶?極意求合,反致轇轕不清,使讀者不能得其真際也。謹附辨於下。
白話文:
注意:標本的意義,原本沒有固定的指稱。六氣的標本,指的是氣化的正常與變異;臟腑經絡的標本,指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內外;病氣的標本,指的是病情的病因與症狀,也可以指疾病的根本症狀與變異症狀。
這三種標本各有特定的指稱,不可以互相混淆。即使有時偶爾重合,也不可以作為原則性的依據。
如病者傷於天之厥陰風木之氣,而患少陽相火之熱病,此自六氣傳化之木火也,於十二經之少陽、厥陰何與耶?病者,邪由少陽內傳厥陰,或由厥陰外及少陽,此自十二經之表裡也,於六氣之木火何與耶?至若病因於寒,而見熱證,因於熱,而見寒證,與夫始熱終寒,始寒終熱,又自病氣之傳變也,於六氣六經之陰陽何與耶?經所以重言標本者,是專指氣化,欲人明於六氣傳化之機,庶幾臨治可以逆知病氣將來之傳變,而預防之。即有時病見假象,亦可以推明病氣之本,然而對治之矣。
白話文:
如果患者受到天上的厥陰風木之氣的傷害,患上少陽相火之氣的熱病,這是六氣轉化木火的結果。但是,這與十二經脈的少陽經和厥陰經有什麼關係呢?患者的病情可能是邪氣從少陽經傳入厥陰經,或者從厥陰經傳到少陽經,這是十二經脈表裡的關係。這又與六氣的木火之氣有什麼關係呢?如果疾病是由於寒冷引起的,但是表現出熱證,或者是由於熱引起的,但是表現出寒證,或者病情一開始表現為熱後來變成寒,一開始表現為寒後來變成熱,這些都是由於疾病傳變造成的。這又與六氣、六經的陰陽有何關係呢?經書之所以反覆強調標本,是專門指氣化的問題,希望人們明白六氣傳化的規律,這樣在治療時才能預知疾病發展的變化,並採取預防措施。即使有時疾病表現出假象,也能推測出病情的根本,從而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觀於此言,經之正義,非以明六氣傳化,各有陰陽,欲臨診者,知其寒熱真假乎,彼斤斤以六氣扭合臟腑經絡者,適背經而亂道耳。
白話文:
因此,說懂得標本,就不會使用出錯;清楚明白寒熱逆順的變化,就可以正確認定病情,不需要多問。不懂得這些,不足以談論醫學診斷。所以《大要》說:淺薄的醫生輕率地以為可以知道病症,說完熱病還沒治好,寒病就又開始了,同氣異形,胡亂診斷混亂了經絡的運行,就是這個意思。從這裡可以看出,經絡的真諦在於明白六氣的轉化,每種氣都有陰陽,想要診斷疾病,就要知道寒熱的真假。那些死板地把六氣和臟腑經絡結合起來的人,只會背離經義,混淆醫道。
又按:經所論標本中氣之三陰三陽者,是直指六氣之性情與其傳化也。六氣之性情,各有陰陽,陰陽又各有太少之不同也。如風以氣言也,是為本,風之性有少陽,有厥陰,少陽、厥陰是直指風之性,不得復以少陽為火,厥陰為風也。有性情即有傳化。有從少陽而見陽化者,有從厥陰而見陰化者,其必別之曰標。
白話文:
此外,經典中提到「標、本、中氣、三陰三陽」,其實直接指的是六種氣候的特性及其轉化。六種氣候各有陰陽之分,而陰陽又有太過和不足之別。
例如「風」以氣來說是根本(本),風的特性有少陽和厥陰。少陽、厥陰直接指的是風的特性,不能再把少陽當成火,把厥陰當成風。
有特性就會有轉化。有的從少陽轉化為陽化,有的從厥陰轉化為陰化,這些轉化稱為「標」。
曰中氣者,凡氣之行,有體,有性,有傳化。體即本也;性藏於體,所謂中也;傳化,其標也。化陰化陽,原無定象。大概本氣屬陽者,中氣化陽,而標化陰也。如木火之性屬陽,則以陽為中氣,而標為陰矣。本氣屬陰者,中氣化陰,而標化陽也。如金水之性屬陰,則以陰為中氣,而標為陽矣。
白話文:
中氣指的是所有氣的運行,它有本體、性質和轉化。本體是基礎,性質藏於本體之中,這就是「中」,轉化是其標誌。轉化陰陽,原本沒有固定的形態。一般來說,本氣屬陽的,中氣轉化為陽,標誌為陰。例如木火性質屬陽,那麼以陽為中氣,以陰為標誌。本氣屬陰的,中氣轉化為陰,標誌為陽。例如金水性質屬陰,那麼以陰為中氣,以陽為標誌。
近於本者,為中氣之化;遠於本者,為標之化。此亦推其理之當然。至於氣之傳化不測,豈盡拘此,然不知其常,安知其變?經特明其常例,欲人有所據,以為講明之地耳。或曰:風以少陽為中氣,厥陰為標。少陽,火也;厥陰,風也。
白話文:
與身體內部關係密切的是中氣的變化;與身體內部關係不密切的是標氣的變化。這也是由事物的道理推論出來的。至於氣的轉化變化無常,難道能拘泥於此嗎?然而如果不瞭解它的規律,又怎能知道它的變化呢?經典特地說明瞭它的規律,就是希望人們有所依據,把它作為闡明問題的基礎。有人說:風以少陽經為中氣,厥陰經為標氣。少陽經屬火,厥陰經屬風。
子謂不得復以少陽為火,厥陰為風,是何義也?曰:三陰三陽者,六氣之性情也,本不得以少陽即火,厥陰即風,況今既以風為本矣,何得復以風為標耶?故知中、標之陰陽,皆據其性情,以指其傳化之象也。經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寒勝則浮,燥勝則乾,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白話文:
孔子說,不能再將少陽視為火,厥陰視為風,這是什麼意思?有人回答:三陰三陽是六氣的性質和表現,本來就不應該把少陽理解為火,厥陰理解為風。況且現在已經將風作為根本,為什麼還能再把風作為標誌呢?所以,知道中、標的陰陽,都是根據其性質,來指明其傳變的象徵。經典上說:風盛則動,熱盛則腫,寒盛則浮,燥盛則乾,濕盛則濡泄,嚴重時會水閉胕腫。
此六氣之象也。傷於風者,見動之象,少陽、厥陰,皆動象也;傷乾燥者,見干之象,大陰、陽明,皆乾象也。象也者,以其似也,以其類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六氣對人體的影響:
傷於風的人,會出現動的症狀,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都屬於動的範疇;傷於燥的人,會出現乾的症狀,大陰腎經和陽明胃經都屬於乾的範疇。
所謂「象」,就是根據它們的相似性或分類的特徵來描述。
又按:經云:三陰三陽者,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又云: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後世拘拘以六氣牽合六經,並分析手足之六經,見其不合,即指為從化。(經文止論氣化之常,尚未及其變也。)真穿鑿支離,無當實用者也。蓋嘗綜論經義,有方位之三陰、三陽,有氣化之三陰、三陽,此其綱領也,而大旨不外於氣與象之義。
白話文:
古籍提到,三陰三陽可以引申推演,層層遞進,由十至百,由百至千,由千至萬。同時也說天地陰陽,不是用數字推算,而是用象徵來理解。後世有人拘泥於六氣和六經的關係,並分析手足六經,發現不合就說是從化,其實經文只是論述氣化常態,還沒談到變化。這種牽強附會的做法,毫無實用價值。總體而言,經書中的三陰三陽,既有方位上的,也有氣化上的,這是基本綱領,其核心思想不過是氣與象的道理。
南面而立,陽明在前,其後太陰;太陽在後,其前少陰;少陽在側,其內厥陰:此方位之說也。由是合之人身,前為陽明,後為太陽,兩側為少陽矣。凡從方位起義者以之,春氣西行,始於東,為厥陰木;夏氣北行,始於南,為少陽、少陰火;秋氣東行,始於西,為陽明金;冬氣南行,始於北,為太陽水:此氣化之說也。由是合之人身,心為太陽,肝為少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矣。
白話文:
面向南方而立,陽明經脈在前,太陰經脈在後;太陽經脈在後,少陰經脈在前;少陽經脈在兩側,厥陰經脈在裡面:這是經脈方位的說法。由此聯繫到人體,前面是陽明經脈,後面是太陽經脈,兩側是少陽經脈。
所有從方位角度理解經脈系統的,都採用這種說法:春氣向西運行,開始於東方,屬於厥陰木;夏氣向北運行,開始於南方,屬於少陽火、少陰火;秋氣向東運行,開始於西方,屬於陽明金;冬氣向南運行,開始於北方,屬於太陽水:這是氣化演變的說法。由此聯繫到人體,心臟屬於太陽經脈,肝臟屬於少陽經脈,肺臟屬於少陰經脈,腎臟屬於太陰經脈。
凡從氣化起義者以之。是故推之人身之形層,極表為太陽,次為陽明,次為少陽,次為太陰,次為少陰,最內為厥陰,此從方位之三陰、三陽變化而出者也。是故推之六氣之標本,風為少陽、厥陰,是直指風氣之性屬於陽之少、陰之厥也;火為太陽、少陰,是直指火氣之性屬於陽之太、陰之少也;燥為太陰、陽明,是直指金氣之性屬於陰之太、陽之明也。此從氣化之三陰、三陽變化而出者也。
白話文:
所有從氣化產生的現象都符合這個規律。因此,推論到人體的層次,最外層為太陽,其次為陽明,再次為少陽,再次為太陰,再次為少陰,最內為厥陰,這是從方位的三陰三陽變化而來的。
因此,推論到六氣的標本,風為少陽、厥陰,這直接指出風氣的性質屬於陽之少、陰之厥;火為太陽、少陰,這直接指出火氣的性質屬於陽之太、陰之少;燥為太陰、陽明,這直接指出金氣的性質屬於陰之太、陽之明。這是從氣化的三陰三陽變化而來的。
方位即所謂象也,氣化即所謂氣也。象,從氣生者也。「至真要論」曰: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氣者以中氣為化也。即繼之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其脈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白話文:
「方位」就是所謂的「象」;「氣化」就是所謂的「氣」。「象」從氣而生,就像《至真要論》所說:「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氣者以中氣為化。」接著說:「脈從而病反者,其診斷如何?」答:「脈搏來得慢而緩,按壓時不跳動,所有的陽脈都是這樣。陰脈的反常,其脈搏如何呢?」答:「脈搏來得慢而緩,按壓時跳動得很厲害。」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此即所謂標本不同,氣應異象,是因氣以成象者也。如厥陰之至,其脈弦者,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弦為風脈矣。然風之中氣少陽,而標厥陰,若從少陽之中化,厥陰之標化,脈皆不專弦也。何者?少陽、厥陰,乃風之性情所傳化之象也。
白話文:
因此,百病的產生,有的源於身體本身(本),有的源於身體外部(標),有的源於臟腑功能失常(中氣)。這就是所謂的標本不同,氣的運行表現出不同的現象,這是因為氣可以形成各種現象。
比如厥陰病發作時,脈象表現為弦脈,這是因為厥陰之上,風氣在運行,弦脈就是風脈的表現。但風的內在性質屬於少陽,而外在表現為厥陰,如果從少陽的內在性質轉化,厥陰的外在表現就不會是單純的弦脈。為什麼呢?因為少陽、厥陰是風的性質所轉化形成的現象。
若復以厥陰為風,是六氣標本無有不同矣。何為氣應異象耶?是故以脈言之,所謂厥陰之至,其脈弦者,即風木之脈也;少陰之至,其脈鉤者,即君火之脈也;太陰之至,其脈沉者,即濕土之脈也;少陽之至,大而浮者,即相火之脈也;太陽之至,大而長者,即寒水之脈也;陽明之至,短而澀者,即燥金之脈也。所謂本也,中標之三陰、三陽者,是直指其本性與傳化也。
白話文:
如果再把厥陰病化成風證,那麼六氣的標本實質上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同的氣化會出現不同的象徵症狀呢?因此,從脈象來說,所說的厥陰脈象至極,其脈弦緊者,就是風木之脈;少陰脈象至極,其脈鉤曲者,就是君火之脈;太陰脈象至極,其脈沉伏者,就是濕土之脈;少陽脈象至極,脈象大而浮者,就是相火之脈;太陽脈象至極,脈象大而長者,就是寒水之脈;陽明脈象至極,脈象短而澀者,就是燥金之脈。所謂根本,指中標的三陰和三陽,這正明白指出它們的本質和傳化。
少陰始陰也,太陰盛陰也,厥陰陰盡而陽欲動也,少陽稚陽也,太陽至陽也,陽明光之盛,氣之餘也。故曰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太陽脈至,浮大以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少陰脈至,緊細而微;太陰脈至,緊大而長;厥陰脈至,沉短而敦。此即三陰三陽太、少、厥、明之脈也,非六氣之脈也。
白話文:
少陰是陰氣開始萌生的時候,太陰是陰氣旺盛的時候,厥陰是陰氣耗盡而陽氣準備活動的時候,少陽是陽氣初生稚嫩的時候,太陽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陽明是陽氣光華盛大的時候,是陽氣的餘力。所以說少陽脈搏來時,時而頻密時而稀疏,時而短時而長;太陽脈搏來時,浮大而且長;陽明脈搏來時,浮大而短;少陰脈搏來時,緊細而微弱;太陰脈搏來時,緊大而長;厥陰脈搏來時,沉隱短促而渾厚。這些就是三陰三陽太、少、厥、明的脈象,不是六氣的脈象。
所謂中標也。(景岳亦云前分六氣之性情,此言陰陽之盛衰。)陰陽之太、少、厥、明者,即氣化之盛衰,而雅其名者也。上中下云者,非真有此定位也,量其傳化之先後而名之也。故明於中氣標本,而後病證可得其真假矣,脈象可得其虛實矣,治法可定其逆從矣。按:五運六氣之外,又有九宮,出《靈樞·九宮八風篇》,講運氣者必深考之。
白話文:
所謂的中標,就是(張景嶽也說,前面列舉了六氣的性質,這裡講的是陰陽的盛衰)。陰陽的太、少、厥、明,指的是氣化的盛衰,是文雅的說法。上中下這些說法,並不是真的有這樣的定位,而是根據氣化傳遞先後順序而命名的。所以,瞭解中氣的標本,就能分辨疾病證候的真假,就能掌握脈象的虛實,就能確定治療方法的逆順了。註解:除了五運六氣之外,還有九宮,出自《靈樞·九宮八風篇》,研究運氣一定要深入探討。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此一歲周遊九官也。)
白話文:
太一通常會在冬至那天進入葉蟄宮,停留 46 天,然後:
- 第二天進入天留宮,停留 46 天。
- 再一天進入倉門宮,停留 46 天。
- 再一天進入陰洛宮,停留 45 天。
- 再一天進入天宮,停留 46 天。
- 再一天進入玄委宮,停留 46 天。
- 再一天進入倉果宮,停留 46 天。
- 再一天進入新洛宮,停留 45 天。
- 之後又回到葉蟄宮,這時就是冬至了。(總共一年繞行九官)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原作汗誤。此逐日周遊之九宮也。)
白話文:
太一神每年都巡遊,在冬至那天,它會待在葉蟄宮,接著每天移動,從第一天到第九天,然後再回到第一天,周而復始,永無止境。太一神移動的日子,天象必定會以風雨回應,如果當天風雨適中,則代表一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疾病減少。如果太一神提前到達,則降雨較多;如果延遲到達,則旱災較多。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佔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佔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佔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佔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佔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鳳,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
故聖人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白話文:
當冬至日太一星位置改變時,預示君王會有變動;當春分日太一星位置改變時,預示國家官員會有變動;當太一星位於天頂中央時,預示官吏會有變動;當秋分日太一星位置改變時,預示將領會有變動;當夏至日太一星位置改變時,預示百姓會有變動。
所謂「有變」,是指太一星在五個方位的日子裡,出現颳大風、吹倒樹木、揚起沙石的情況。根據不同方位,可以預測不同貴賤階層的變動。
觀察風吹來的方向,可以預測吉凶。如果風從太一星所在的方向吹來,稱為「實風」,主導萬物生長養育;如果風從太一星沖對的方向吹來,稱為「虛風」,會傷人,主導死亡和損害。所以要留意「虛風」,並避開其影響。
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十七字疑衍文。)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
白話文:
正月初一當天,太一星在留之宮,那一天刮西北風,不下雨,會有很多人生病甚至死亡。
正月初一當天,早上刮北風,春天,很多人會生病或死亡。
正月初一當天,早上刮北風,會有很多人生病,佔三分之二。
正月初一當天,中午刮北風,夏天,很多人會生病或死亡。
正月初一當天,傍晚刮北風,秋天,很多人會生病或死亡。
一整天都刮北風,會有很多人生重病或死亡,佔十分之六。
正月初一當天,風從南方吹來,叫做「旱鄉」,從西方吹來,叫做「白骨」,國家將有災難,很多人會死亡。
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髮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此所謂候歲之風,賤傷人者也。二月醜,不風,民多心腹痛。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已,不暑,民多癉病。
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
白話文:
農曆一月的第一天,如果風從東方吹來,吹得樹枝飛揚、沙石四起,表示國家將有重大災禍。一月的第一天,如果風從東南方吹來,春天將會有死亡事件。一月的第一天,天氣溫和,沒有風,糧食價格便宜,人民不會生病;如果天氣寒冷而且有風,糧食價格昂貴,人民會生病。這就是所謂的「候歲之風」,糧食便宜會損害人體。二月的第二天,如果沒有風,人民會有很多心腹疼痛的疾病。三月的第三十天,如果天氣不溫暖,人民會有很多感冒發燒的疾病。四月的第六天,如果天氣不炎熱,人民會有很多傳染病。
民之歲皆同病者,此八正之候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
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白話文:
每年人民都同時生病,這是八正的徵兆。觀察這種徵兆時,通常以冬至這一天為準。這一天,太一星位於葉蟄宮,當天必定會應之以風雨。
從南方吹來的風雨,是虛風,會傷害人體。如果虛風是在半夜到來的,人們都睡著了,虛風不會侵犯,所以這一年人民鮮少生病。如果虛風是在白天到來的,人們都感到疲倦懶惰,容易被虛風侵襲,所以這一年人民多病。
虛邪之氣侵入人體骨骼,不會發作於體表。到了立春之日,陽氣大發,人體腠理(毛孔與皮膚之間的空隙)打開,隨後立春這一天,從西方吹來的風,讓人民再次接觸到虛風。這兩種邪氣互相交搏,導致經氣被阻隔取代。
所以凡是遇見這種風雨的人,稱為「遇歲露」。
是故太一人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太一徙立中宮,果在何日,經無明文。今曆書神煞出遊還位日期,與此不同。景岳以為土王用事之期,亦於數不合。竊思當是每徙一宮,必先入中宮,而後徙也,但未知其數耳。)
白話文:
因此,太一真人在中宮站立時,必須面向八方來占卜吉凶。風從南方吹來,叫做大虛風。這種風對人的傷害,在內寄宿於心臟,在外表現在脈搏上,其風氣主導為熱性。(太一真人在中宮站立,具體在何日,經典中沒有明確記載。現在的曆書中神煞出遊和歸位的日期,與此不同。景嶽認為是土王掌權的時期,但數字也不相符。我私下猜測,應該是每次太一真人移動到一個宮位時,必定先進入中宮,然後再移動,只是不知道這個順序具體如何。)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白話文:
風從西南方來,叫做謀風,會傷脾臟,表現在肌肉上,風氣以虛弱為主。風從西方來,叫做剛風,會傷肺臟,表現在皮膚上,風氣以乾燥為主。風從西北方來,叫做折風,會傷小腸,表現在手太陽經脈上,經脈不通暢就會溢出,經脈阻塞就會結不通,容易突然暴死。風從北方來,叫做大剛風,會傷腎臟,表現在骨頭和肩背部的筋絡上,風氣以寒冷為主。風從東北方來,叫做凶風,會傷大腸,表現在兩側腋骨下和四肢關節上。風從東方來,叫做嬰兒風,會傷肝臟,表現在筋腱上,風氣以濕氣為主。風從東南方來,叫做弱風,會傷胃臟,表現在肌肉上,風氣以身體沉重為主。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骨偏枯矣。
白話文:
這八種風,都是從人體虛弱的地方入侵,才會導致生病。三種虛弱交集,就會形成暴病或猝死。兩種實證和一種虛證結合,就會得淋、露、寒、熱等疾病。如果接觸到雨水潮濕的地方,就會得痿疾。所以聖賢避風就像避開箭石一樣。一個人如果有三種虛弱,但偏重於一個邪風,就會得擊骨偏枯的疾病。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逢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
白話文:
黃帝問:有些人突然暴斃或暴病,這是什麼原因?
少師回答:有三種虛弱,會導致暴亡或急病。獲得三種實質,邪惡不能傷害人。
黃帝說:請告訴我三種虛弱。
少師說:在衰老的年份,遇到空虛的月份,失去時的和諧,被邪氣所傷,這就是三種虛弱。因此,不懂得三種虛弱,醫生反而會變得粗糙。
黃帝說:請告訴我三種實質。
少師說:在旺盛的年份,遇到滿盈的月份,得到時的和諧,即使有邪風邪氣,也不能危及性命,這就是三種實質。
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其故何也?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白話文:
有個人身上長了許多病症,例如疼痛、腫瘤、發熱、發冷、發癢、麻木或沒有知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答案是:這些都是邪氣造成的。我們的真氣來自於天,與從食物中吸收的穀氣共同充盈著我們的身體。正氣就像是一陣正風,從某個方向而來,它不是強盛的實風,也不是微弱的虛風。邪氣就像是一種惡毒的虛風,會傷害人體,它深入人體,無法自行消散。而正風作用在人體較為淺層,會自動散去。正風的能量柔弱,無法戰勝真氣,所以才會自行消退。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
白話文:
當外來的邪氣侵犯到人的身體時,它會流動擾動皮膚的形狀,從汗毛孔和皮膚細縫進入體內。如果邪氣深入體內,就會在骨骼內搏鬥,導致骨痹。在筋腱內搏鬥,會導致筋攣。在脈絡中搏鬥,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形成癰腫。在肌肉中搏鬥,邪氣與人體的衛氣交戰,如果陽氣勝過邪氣,就會產生熱症;如果陰氣勝過邪氣,就會產生寒症。寒症時,人體中的真氣會散逸,散逸就會虛弱,虛弱則寒氣會在皮膚之間搏鬥,導致體內的氣息外發,皮膚細縫打開,汗毛顫動,氣息往返流通,就會產生瘙癢感。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麻痹症狀。
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衛氣運作不暢,就會導致麻痺。虛邪之氣如果偏於身體的某一側,且深入體內住在營衛之間,如果營衛稍微衰弱,真氣就會離開,而邪氣獨留在體內,就會發作半身不遂。如果邪氣比較淺,就會出現脈絡一側疼痛的症狀。
上八風主病也,其義有二:自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以下五節,是論民之歲皆同病者,主時行瘟疫之事,其風必揚沙石,折樹木者也。太一徙立於中宮以下十一節,是論民之暴病暴死者,主中風偏枯之事。其所敘八風與前不同,不必揚沙石,折樹木者也。至於尋常避風之法,以風來之頭勢為最厲,如遇大風猝至,急宜入戶避之,在途即捫口鼻,並用力努掙,使陽氣充於皮毛以御之。風過之腰,力稍緩矣。
白話文:
太歲的運轉主導著疾病的發生,其中有兩種意義:
歲運風邪
從冬至開始,太歲進入葉蟄宮,到下一個冬至,這段時間人們容易患上時疫,這種風邪會揚起沙石,折斷樹木。
中風風邪
從太歲進入中宮開始,到下一個中宮,這段時間人們容易患中風,偏癱等疾病。這種風邪不同於時疫風邪,不一定會揚起沙石,折斷樹木。
避風方法
平時避風時,要特別注意風頭的威勢。如果遇到大風突然襲來,應立即躲進屋子裡避風。如果在途中遇到大風,應捂住口鼻,閉氣用力奮力抵抗,讓陽氣充盈於皮膚毛孔,以抵抗風邪。當風過腰部時,就可以稍稍鬆懈一下了。
若旋風,氣尤惡,而力尤勁,能刺人筋骨,壞人五臟,令暴死者也。又有隙風,是因有物以逼之,使其力堅銳,如矢石然。故《千金方》謂有牆十丈,不可臥其下,使人偏枯。其時有不病者,以血氣之有虛有不虛也。經稱三虛,其年衰,非謂衰老,謂生命與流年之剋制也。月空,義詳《素問·八正神明論》中。
白話文:
旋風的氣勢更加兇猛,力量更加強勁,能夠刺傷人的筋骨,損壞人的五臟,甚至導致人突然死亡。還有一種隙風,是因為有東西逼迫它的緣故,讓它的力量變得鋒利堅銳,就像利箭或石頭一樣。所以,《千金方》中說,有十丈高的牆壁時,不要在它的下面睡覺,否則會導致半身偏枯。有時候有些人不會得這種病,是因為他們的氣血虛弱或強健不同。經典中提到「三虛」,是指人的年歲衰老,並不是指年齡上的衰老,而是指生命與流年的相剋。關於「月空」,詳見《素問·八正神明論》。
失時之和,非時之氣,所謂得四時之勝也。又「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邪氣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人也。風為百病之長,其變化能令人寒,能令人熱,能令人燥,能令人濕,入胃則令人狂吐,入肺則令人狂咳,寒熱灑淅,時時汗出。挾燥者,更痰厚如膿,氣味腥濁,兩脅脹痛,大便秘結,此燥氣伏於肺中,《內經》所謂勞風法在肺下也。近有誤以肺癰治之致死者。
白話文:
當季節交替時,氣候不正常,容易得病,這是因為受到季節變化劇烈的影響。
《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邪氣趁著人體虛弱、新陳代謝旺盛時,例如飲食後出汗、毛孔張開的時候入侵人體。
風氣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它能變化為寒、熱、燥、濕等特性,進入胃部會引發嘔吐,進入肺部會導致劇烈咳嗽,寒熱交替,時常出汗。
如果夾雜燥氣,痰液會變得濃稠如膿,氣味腥臭,兩側脅肋脹痛,大便祕結。這是因為燥氣潛伏在肺部,《黃帝內經》稱之為「勞風法在肺下」。
最近有人誤把這種情況當成肺癰治療,導致患者死亡。
風能生蟲,蟲生怪證,久風不去,或蟲生於腸胃,或蟲生於血脈,而天下無名怪證作矣。大抵風性銳,其化最速。又風性動,其氣易散。若傷之淺者,頗視寒濕為易開,一與痰血相紐,刺入經脈之中,斯不可拔耳。
白話文:
風邪會產生病蟲,病蟲會造成奇怪的病症。若風邪長時間不去,或會產生腸胃病蟲,或會產生血脈病蟲,因此天下無名的奇怪病症由此而來。總的來說,風邪性質銳利,變化極快。而且風邪性質動蕩,其氣息容易散開。如果風邪傷害較輕,通常視寒濕邪氣而容易發病,一旦與痰飲血瘀結合,刺入經脈之中,就難以拔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