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數促音義並同

自昔註釋脈書者,未嘗有數與促同之說。竊觀《內經》、仲景書中,此義多矣。促者,蹙也,迫也。促脈者,起伏不大,而其勢躁疾,《素問》所謂促上擊者是也。數之音索者,一息六至,與遲相反,音促,則其義即同促矣。書中音索者,多與大並言,與遲對言。音促者,多與動並言,與微對言。

白話文:

自古以來註解脈象書籍的人,沒有人提出過「數」與「促」的相同之處。我細讀《內經》和仲景的著作,發現裡面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促」的意思是收縮、迫促。「促脈」的起伏幅度不大,但它的形勢急促疾速,《素問》中提到的「促上擊」就是這個意思。「數」的讀音是「索」,意思是一息有六次脈搏,與「遲」相反。而「音促」的讀音與「促」相同,所以它們的意思也就相同。書中「音索」這個詞,常常與「大」並提,與「遲」相對。而「音促」這個詞,常常與「動」並提,與「微」相對。

《素問》曰: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仲景曰:大浮數動滑,此名陽脈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脈也。後人誤以數音索,而怪陰脈名中不列遲脈,亦未之思也。仲景曰: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又曰: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又曰:傷寒咳逆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也。

白話文:

《素問經》中說:脈搏跳動快的一代人,疾病在陽脈上。張仲景說:脈浮而跳動快而滑,這就是陽脈;脈沉而澀、弱而弦,這就是陰脈。後人誤以為「數」這個字音是索求的對象,而奇怪陰脈的名稱中沒有「遲脈」,也沒有想到這一點。張仲景說:各種脈搏跳得快而微弱的,不能發汗治療。又說:脈搏細而跳得快的,一定要謹慎不要灸。又說:傷寒發熱時咳嗽、呼吸困難、脈搏跳動快的,會死亡。這是因為患者的元氣受損。

又曰: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曰:百合病,其脈微數。以上諸文,試以促義解之,於事理不更順乎。且《金匱》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此非言脈也,而其義之為促,更皎然矣。孟子數罟不入洿池,讀作促,注謂密也。夫密者,以其相逼相擠而言之也。促之為脈,來去暴跳,迫促不舒,亦正有密之義。

白話文:

另有記載說:脈搏微弱而頻數,這是中風引起的。又記載說:百合病,其脈搏微弱頻數。以上這些古籍中的記載,如果用「促義」來解釋,與實際情況更加相符。而且,《金匱要略》中說:吸氣時脈搏微弱頻數,其病症在中焦,是實症。這並不是指脈搏,但其「促」的含義更為明顯。孟子說「數罟不入洿池」,「數罟」讀作「促罟」,注釋中說是指網眼密。網眼密,是因為網與網之間緊密相連、相互擠壓而形成的。脈搏的「促」,指的是脈搏來去急促、跳動不舒暢,也有緊密的含義。

後世以促為數中一止,遂專於止中求促,而不知止者,促脈之偶然也,非促脈之本義也。(按古人促止之說,當即《金匱》數脈即止之義,非脈之自止,乃脈之躁疾暴跳。似有物以止之,而不得來高去深,如鳥之躑躇於樊籠,故詩日蹙蹙靡所騁。是否?他日遇高明質之。)

白話文:

後世的人把「促」當作脈象中的一個狀態,專注於在「止」中尋求「促」,卻不知道「止」只是「促脈」的偶然現象,並不是「促脈」的根本意義。(按古人關於「促止」的說法,應該是指《金匱要略》中所說的「脈來數即止」,並不是指脈象自己停止,而是指脈象跳動得急促猛烈,好像有什麼東西在阻止它,讓它不能高來低去,就像鳥兒被關在籠子裡,鬱鬱不得志,所以詩中形容為「蹙蹙靡所騁」。這是正確的說法嗎?以後遇到高人,再向他請教吧。)

2. 再論散脈虛實

上卷散脈條中,謂散有虛實。細讀《內經》、《脈經》散脈諸條,多主實證,則實散之義,不可不究也,試再論之。虛而散者,浮大而按之無根也,若如麻子,氣已絕矣;實而散者,其脈但兩邊滲開,與肌肉無界限,故嘗有浮候弦長,重按根腳鋪寬,不能圓斂者,此血虛內有蘊熱也。凡冬不藏精,伏溫感新邪而發病者,其脈莫不如此。

白話文:

在《上卷散脈條》中,提到散脈有虛實之分。仔細閱讀《內經》、《脈經》中關於散脈的條文,大部分都是描述實證,因此,實散的意義不可不探究。

虛而散的脈象,浮大而按下去沒有根基,就像麻子一樣,氣息已經微弱了。實而散的脈象,脈氣只往兩邊蔓延,沒有與肌肉之間的界限,因此,常常有浮脈弦長,重按脈根時脈象變寬,不能收斂的現象。這是血虛而內有蘊熱的表現。

凡是冬天沒有好好藏精,潛伏的溫熱之邪受了新的邪氣而發病的人,脈象大多是這樣的。

又有肝腎血少內熱,元氣不能攝納,根本浮動,上氣喘促,脈來浮候軟弱,中沉散漫無邊,應指振撼如喘狀,是周身之氣皆喘動矣。《內經》所謂軟而散,喘而虛,皆是脈也。治宜得丹溪苦寒培生氣之意,若例用鹹溫甘熱,如腎氣丸之類,溫補下元,以冀攝納,是促其期矣。

白話文:

此外,有肝腎血虛內熱的人,身體元氣無法固攝,根本動搖,導致上氣急促,脈象浮而無力,中間沉悶而虛散,指按下去顫動如同喘氣,這是全身之氣都喘動了。內經所說的脈軟而散,氣喘而弱,都是指這種脈象。治療時應該採用丹溪派滋陰降火培育生氣的方法。如果照常使用鹹、溫、甘、熱性的藥物,例如腎氣丸等,溫補下焦,希望固攝元氣,這樣只會加速死亡。

試思有氣血果寒,而脈形反能寬縱者乎?又有浮中渙散,重按卻見弦細者,此下有久寒,而脾肺氣鬱,化為燥熱也。治又宜溫下,佐以清上,斂肅浮陽,使之內合。又有浮沉俱不見脈,獨中候滿指俱動,一片模糊,稍按指下即斷如芤之伏,此肺腎之元氣皆虛,而中樞不運,升降不利,濁氣鬱於中焦者也。治又宜脾腎陰陽同補,建中納下並用是因虛而生實故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氣血陰寒,但脈搏卻寬大舒緩,這是怎麼回事?

又或者是浮脈、中脈散亂,按得重了卻變成了細弦脈,這是因為體內有久寒,導致脾肺氣滯,化生為燥熱。治療時應該溫補脾胃,同時清熱降逆,收斂浮陽,使氣血調和。

還有一種情況是浮脈、沉脈都沒有,只有中脈感覺滿滿,手指觸按時都跳動,一片模糊。稍加按壓,脈搏立即斷斷續續像芤草伏地一樣,這是肺腎元氣皆虛,中樞運化不利,升降失調,濁氣鬱結在中焦導致的。治療時應該同時補益脾腎陰陽,疏通中焦,因為虛症生實症。

凡風邪入中,皆令脈散。風善化熱化燥,故入肺則氣喘而脈散;入胃則嘔噦而脈散;入腸則飧泄下血而脈散,所謂腸風也;入肝腎則或少腹脹痛,或泄瀉癃秘,腰脊痠疼,此皆久風之化燥傷血者也。大抵虛散由於氣血之敗,實散由於氣血之燥。故其主病,為溫,為喘,為痿,為中暑,為癰疽瘡瘍癍疹。

白話文:

無論哪一類的中風病症,都會導致脈象發散。風具有化熱化燥的性質,因此:

  • 進入肺部,會造成氣喘,脈象發散。
  • 進入胃部,會引起嘔吐、呃逆,脈象發散。
  • 進入腸道,會導致腹瀉、下血,脈象發散,稱為「腸風」。
  • 進入肝腎,會出現下腹部脹痛、腹瀉或便祕、腰痠背痛等症狀。這些都是久風化燥傷血所致。

總的來說,虛散性中風是由於氣血虧損所致;實散性中風是由於氣血燥盛所致。因此,中風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熱、氣喘、肌肉萎縮、中暑、癰疽、瘡瘍、癍疹等。

上所論實散,皆指脈形寬泛者言之。更有脈體堅實,而指下斷續,不見條直之形,似有無數麻豆亂擊,卻又不得為死脈者。以其起伏分明,應指有力,此痰結胸中,大氣不能條暢者也。其主病,為咳,為痛,為隔噎,為痞滿,為驚悸怔忡,為魘寐,為多夢紛紜。前之散近於洪,而不數不盛;此之散近於動,而不滑不疾。

白話文:

前面所討論的「實脈」和「散脈」,都是指脈象寬而大的情況。還有一種脈象,脈體堅實有力,但在手指觸診下卻是斷斷續續,感覺不到連續的線條感,好像有無數的小豆子亂跳,但又不能斷定它是「死脈」。因為它的起伏十分明顯,按壓時有力的反彈,表明這是痰凝聚在胸中,導致氣息不通暢造成的。患者的主要症狀是咳嗽、疼痛、隔噎、腹脹、驚悸怔忡、魘症(似夢非夢的恍惚狀態)、多夢紛紜。前面提到的「散脈」接近於「洪脈」,但脈搏次數和強度都不大;而這裡提到的「散脈」接近於「動脈」,但脈搏並不滑動或快速。

3. 脈弱非虛

每見溫熱、傷寒、瘧疾,其人凝痰瘀血阻於經絡,宿食留飲塞於膻中,氣機不能流利,大氣不得旋轉,而抑鬱停結,脈來遲弱,應指無力,不知者以為邪實正虛,陽病陰脈,法在不治,,而其實非虛也。郁也,正氣抑而不得伸也,去其壅,則脈盛矣。且氣鬱之弱,與氣虛之弱,亦自不同。

白話文:

經常用在溫熱病、傷寒、瘧疾的治療,因為這些疾病往往會造成痰液和瘀血阻滯在經絡中,宿食和水飲滯留在胸腔中,導致氣機不能順暢運行,大氣不能旋轉,從而造成抑鬱和停滯。脈象會表現出遲緩和虛弱,觸診時無力,不瞭解情況的人會認為是正氣虛弱,邪氣實盛,陽性疾病但脈象陰虛,治療方法應該是靜養,而實際上並不是真的虛弱。這是因為氣機鬱結,正氣被抑而不舒展,去除阻塞,脈象就會強盛。另外,氣鬱引起的虛弱和氣虛引起的虛弱是不同的。

氣虛者,無論是沉是浮,其體必薄,其勢不甚內吸。氣鬱者,不見於浮,而見於中沉之分,其體按之不絕,而力能內吸,但為邪所阻,不得上挺耳。

白話文:

氣虛的人,無論脈搏沉還是浮,身體一定都很瘦弱,呼吸力量也不強。氣鬱的人,脈搏不浮,但是中沉脈出現,按壓時感覺脈搏不斷,而且有內吸的力量,但因為邪氣阻滯,脈搏無法向上擴張。

前謂痰血食飲,是有形之邪也。亦有肝熱橫逆,胃濕薰蒸,肺氣失其清肅,不得下降,致令胸痹,難於布息者,此無形之邪也。其脈亦濡弱,且不甚內吸,而其勢總非頹然如不欲動者,甚或指下微見躁疾之意,此濕熱之病也。濕熱則筋絡縱弛,脈體本緩,而氣又鬱結,宜其弱也。故仲景曰:諸弱發熱,若寒而鬱者,脈必緊澀矣。

白話文:

前面所提到的痰、血、飲食等,都是有形的病邪。但還有一些肝熱上逆、胃濕蒸騰、肺氣失於肅降,導致胸部鬱悶、呼吸困難的,這屬於無形的病邪。

這種情況下的脈象也是濡弱的,但又不至於太內陷,而它的趨勢卻不是衰弱無力、不想動的樣子,甚至指下還能感受到一些躁動不安的徵兆,這是濕熱之證。濕熱會導致筋絡鬆弛,脈體本來就緩慢,而氣機又鬱結,所以才會脈弱。

因此仲景說:「各種原因導致的虛弱發熱,如果像是寒邪鬱結的,脈象一定會緊澀。」

馬元儀《印機草》曰:三陽病,脈當浮大,而微弱不起者,以邪熱抑遏,不得外達,非陽衰脈微之比,待清其壅,則脈自起矣。此可謂通明之論矣。但不指明陽衰之弱與抑遏之弱所以不同之真象,將使後人何所據,而見其孰為壅,孰為衰耶?張石頑亦有治傷暑停食,六脈虛澀模糊,因胸硬舌刺,而決其內實者。至於邪去則正亦虛,而脈轉見弱,更為事理之宜,不足言矣。

白話文:

馬元儀在《印機草》中說:三陽經的疾病,脈象應當浮大,但如果脈象虛弱,無法振起,這是因為邪熱阻滯,無法向外發散,這跟陽氣衰弱脈象虛弱不一樣,需要清除積滯,脈象才能振起。這番話可以說是通達明瞭的論述。但是,作者沒有明確指出陽氣衰弱的「虛弱」與邪熱阻滯的「虛弱」之間的具體區別,這將導致後人無所依據,無法判斷哪一種是積滯,哪一種是衰弱。張石頑也曾治療過因暑熱停食而導致六脈虛澀模糊的患者,當時患者胸部硬結,舌頭刺痛,因此判斷患者是內有實熱。至於邪氣去除後,正氣也會虛弱,脈象會變得虛弱,這符合事理,不必多言。

4. 絃動細滑皆少陽脈

少陽為樞,百病惟少陽一經脈證變幻最多。世謂少陽居半表半裡,此不必拘於部位言之也,當從半字上著想。所謂半者,以其雜也,凡病邪正相爭,虛實相錯,上下相間,內外相敵,寒熱相侵,陰陽相搏,氣血相亂,皆半之病也。凡脈兼見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皆半之脈也。

白話文:

少陽經是人體通暢的樞紐,各種疾病的症狀變化在少陽經脈上是最多的。一般來說,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這並不一定是從部位上說的,而是應該從「半」字上理解。所謂的「半」,是指其複雜多變。凡是病情中正邪交爭、虛實錯雜、上下相間、內外相敵、寒熱交侵、陰陽相搏、氣血混亂的,都是「半」的病症。凡是脈象同時出現陰陽脈和表裡脈的,都是「半」的脈象。

故人患六淫,二三日後邪氣稍內,陰陽戰矣,即屬吵陽。其脈多弦細滑數,見於中沉之分。若熱盛者,遂見動而大也。葉天士《溫熱論》曰: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猶之傷寒之少陽病也。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謂脈數而動,不似正少陽傷寒之弦細也,此可見少陽有動脈矣。

白話文:

當病人受到外邪(風寒暑濕燥火)侵襲,經過二、三天後,邪氣逐漸進入體內,陰陽開始對抗,這時稱為「吵陽」。患者的脈象大多弦細滑數,出現在浮沉之間。如果熱盛,脈象會出現動而大的情況。

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到:氣病不會傳染到血分,但邪氣會停留在三焦,就像傷寒的少陽病一樣。但是,脈象數動與正宗的傷寒有區別,它是指脈數且有動象,不像正宗的少陽傷寒那樣弦細,這說明少陽疾病也有動脈了。

夫絃動者,陰加於陽,細滑者,陽陷入陰,皆由膻中大氣不能上下表里流通之象也,即三焦之鬱而傷也。動者,其氣如有所制不得出,而又急欲出者也。史載之曰:人有兩脅下非時氣痛不安,如生積聚,此為肝涎與血相搏,其脈必洪大沉實而有骨力。凡肝熱生風而痛,脈當弦長,反洪大沉實者,此為涎伏之也。

白話文:

當脈搏像拉動琴絃般跳動時,代表陰氣壓迫了陽氣;而脈搏細微滑動,則表示陽氣陷入了陰氣。這兩種情況都與膻中(胸腔與腹腔之間)的大氣無法上下流通有關,也就是三焦之氣鬱結而受傷。脈搏跳動者,表示氣息受到阻礙,急於衝出;脈搏沉實者,記載中說:有些人肋骨以下出現氣痛,感覺像長了腫塊,這是因為肝氣與血氣相爭導致的,脈搏通常會粗大有力。通常肝火旺盛生風會導致疼痛,脈搏會細長;如果脈搏反而變粗大、沉實,那是因為濕氣潛伏在體內。

此絃動同胎之義也。車質中曰:滑之為脈,因其氣不得舒,故脈軋軋如珠。故凡內熱而寒伏之,則氣鬱勃於中,而脈見動矣。(上論絃動,下論細滑。)又有傷寒胸脅滿悶,飲食不下,口苦顱脹,寒熱時作,其脈細滑,見於中沉,指下趯趯來去不大。又有寒熱病後,津液未復,濁痰未降,胸膈不舒,每日仍略見潮熱,汗出口苦,其脈亦細滑。

白話文:

這條脈動象徵著胎兒與母體之間的聯繫。車質中說:脈緊而滑,是因為氣無法舒展,所以脈搏像珠子一樣軋軋作響。所以,凡是內熱而寒氣潛伏的情況下,氣鬱結在體內,就會出現脈動的現象。(上面論述的是脈動,下面論述的是細滑。)

還有傷寒病人胸脅滿悶、飲食不進,口苦頭脹,寒熱交替發作的情況,其脈搏細滑,見於中沉,手指觸摸下脈搏跳動不大。還有一種情況是,傷寒病後期,體液未完全恢復,濁痰未降,胸膈不舒,每天仍有輕微潮熱,汗液出口苦,其脈搏也細滑。

又有熱入血室,神昏譫語,或目閉不語,肢墮如屍,此包絡之津液,為熱所灼而燥結,神機不能清利也,其脈亦細滑。此皆三焦傷之類也。其所以細滑,不似動脈堅大者。動脈,三焦之郁,鬱於有形之濕熱;細滑,三焦之傷,傷於無形之燥,或病後之餘熱也。一津液壅而氣鼓之,一津液燥而氣陷之也,皆一陰一陽之兼脈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熱氣進入血室,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雙眼緊閉,不說話;四肢軟垂無力,像死人一樣。這是包絡中的津液被熱氣灼傷,導致乾結,神志無法清利所造成的。這種情況的脈象也是細而滑。

這些症狀都屬於三焦受傷的一類。之所以脈象細滑,是因為它不同於動脈脈象的堅大。動脈脈象堅大,是三焦鬱結有形濕熱所致;細滑脈象,是三焦受傷,因無形燥邪或病後餘熱所致。一種情況是津液壅塞而導致氣血鼓脹,另一種情況是津液乾枯而導致氣血下陷,這都是陰陽兼脈的表現。

夫陽虛而三焦之氣不行者,其脈弦。陽盛而陰氣制之,以致三焦之氣不行者,其脈動。陰虛而陽氣陷之,以致三焦之氣不行者,其脈細滑。

白話文:

如果身體陽氣虛弱,導致三焦系統機能異常,脈象會顯得緊繃。如果陽氣過盛,抑制了陰氣,進而影響到三焦系統,脈象會顯得跳動。如果陰氣虛弱,陽氣下降,導致三焦系統機能異常,脈象會顯得細微滑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