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下 (3)
卷下 (3)
1. 讀醫須先識各經主脈主證
嘗謂學醫者讀經論,須是先將五臟六腑、十二經、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以及五臟相乘、六腑相乘各專證,一一類聚而詳記之。讀脈書,須是先將五臟六腑、十二經、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以及五臟相乘、六腑相乘各主脈,一一類聚而詳記之,則胸中有主,臨診可以不惑矣,斯為捷法。凡證之變有萬,無非各專證之所互乘也;脈之變亦有萬,無非各主脈之所互乘也。
今讀《此事難知》,述東垣所論脈證大義,正與此合。因錄於下,以備省覽。
脈之相合,各有虛實,不可作一體視之。假令洪弦相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實也;弦洪相合,弦客也,洪主也,母能令子虛也。餘臟可以類推。至於手足之經亦相合,假令傷寒脈浮緊而帶洪者,即手經病也。余仿此。假令侮所不勝者,挾其勢也,脈弦而入金之分,非挾火之勢,則不敢以侵金之分。
治病無問傷寒、畜血、結胸、發黃等病諸證,並一切雜證,各當於六經中求之。謂如發黃證,或頭痛、腰脊強、惡寒,即有太陽證也。或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即有陽明證也。其餘諸經仿此。更有六經相流入者。如手陽明流入足陽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經病,當於手經中求之,是知治足經者非也。
亦有下而流上者,更有支別流入者,有同鄰為病者。鄰者,表裡相絡者是也。(更有氣類相感者,病在此經,本未傳入彼經,而氣息株連,致彼經亦不可得安。如素胃寒者,偶爾感冒,即口淡不思食也。葉天士亦謂病溫熱者,若腎水素虧,雖熱邪未入下焦,每多先自仿惶矣。
)有夫婦各相傳者,即甲傳己,脾傳腎之類。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藥、大黃,何為不直用芍藥、大黃,卻於桂枝湯內加之?大抵治病必求其本,此腹痛知從太陽中來,故以太陽為本也。(必太陽證仍在也。)
觀於東垣論脈與證治,則當先明主脈、主證、主治也,審矣。《內經》曰: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有客氣,有同氣,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客氣者,謂既有先病,復感新邪而生後病。先者為主,後者為客也。同氣者,謂久病變證,一氣輾轉滋蔓也。並行者,謂病勢緩,則用多味,標本並治。
獨行者,謂本急獨治本,標急獨治標,不得多味,勢分力緩也。如是者,設非明於各經主脈主證,則證變雜沓紛紜。何以見其為客氣,為同氣?孰當並行,孰當獨行耶?
白話文:
曾經有人說過,學醫的人在閱讀醫學經典的時候,應該先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十二條經絡,以及病因的內因、外因和非內非外因,還有五臟六腑相互影響產生的特殊病症,進行詳細的整理和記憶。同樣的,讀脈象的書籍時,也要對上述各部位和病因所對應的脈象,進行詳細的歸納和記憶。這樣一來,心中就會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在實際診斷時就不會感到困惑了,這是一種快速有效的學習方法。
各種病症的變化有千萬種,但都是由各個特定病症相互影響產生的;脈象的變化也有千萬種,同樣是由各個特定脈象相互影響產生的。
現在閱讀《此事難知》這本書,其中東垣對脈象和病症的理論,正好和這個觀點相吻合。因此,將相關內容摘錄下來,以便參考。
脈象之間的相互影響,會產生虛實不同的結果,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洪脈和絃脈結合在一起,如果洪脈是外來的,弦脈是原本的,那麼子脈就能使母脈變得更強。反之,弦脈是外來的,洪脈是原本的,那麼母脈就會使子脈變得虛弱。其他臟器的脈象也可以以此類推。至於手部和腳部的經絡也是相互影響的,例如,如果出現了感冒症狀,脈象呈現出浮緊且帶有洪脈,那就是手部經絡的問題。其他的例子也可以依此推斷。有些病症,是因為受到較弱的部位影響,例如,脈象呈現弦脈進入肺部區域,如果不是因為心火的影響,就不會去侵犯肺部區域。
無論治療什麼疾病,無論是感冒、瘀血、胸痛、黃疸等病症,還是所有其他的複雜病症,都應該在六條主要經絡中尋找原因。例如,黃疸這種病症,如果伴有頭痛、背痛、畏寒,那就有可能是太陽經的問題。或者,如果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等症狀,那可能就是陽明經的問題。其他的經絡問題也可以依此推斷。此外,還有六條經絡相互流入的情況,例如,手部陽明經流入腳部陽明經,這是上部影響下部的例子。原本並不是腳部的問題,而應該在手部尋找原因,所以,如果只是治療腳部,那是錯誤的。
當然,也有下部影響上部的情況,或者,有分支影響其他部位的情況,甚至有鄰近部位相互影響的情況。所謂鄰近部位,指的是表面和內部相聯繫的部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同部位之間相互影響,即使疾病尚未傳到另一個部位,但是由於氣息的連鎖反應,使得另一個部位也無法保持穩定。例如,如果一個人的胃部經常寒冷,偶爾感冒,就會口淡無味,不想吃東西。葉天士也曾經提到,如果一個人的腎臟功能不足,即使熱邪尚未影響到下焦,也會提前感到不安。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夫妻之間相互傳染,例如,甲傳給己,脾臟影響腎臟等。例如,如果出現腹部疼痛,使用桂枝加芍葯和大黃,為什麼不直接使用芍葯和大黃,卻要在桂枝湯裡面添加呢?這主要是因為,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這種腹部疼痛是從太陽經開始的,所以太陽經就是根本原因。
根據東垣對於脈象、病症和治療的理論,我們應該先了解主要的脈象、主要的病症和主要的治療方法。《內經》中說,先發生的疾病是根本,後發生的疾病是標誌。有外來的影響,也有同類的影響,要仔細觀察病情的輕重,然後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如果病情比較輕,就可以同時治療根本和標誌;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就只能專注治療根本或標誌,不能使用太多的藥物,以免病情分散,力量減弱。如果不能清楚地瞭解各個經絡的主要脈象和主要病症,那麼當病情複雜多變時,就無法分辨哪些是外來的影響,哪些是同類的影響,哪些需要同時治療,哪些需要專注治療。
2. 汗脈
(正欲出汗,汗出不徹,發汗後脈證,皆引經文而申釋之。)
「論疾診尺」曰: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此即陽動則汗出之義。鬱氣盛發,鼓激津液外出,使榮衛和而邪去,是正汗法也。其初病,脈必沉緊;又有初脈浮緊,服藥後,兩手脈乍伏者;有沉不至伏,指下盛滑,頻見止歇者,此欲得戰汗也。若此者,有因陰虛乍復,有因陽虛乍充,是陰陽相交之機也。
有因寒濕痰水將化,有因畜血將通,有因積食燥屎將下,是邪正相搏之機也。仲景謂:病六七日,三部脈皆至,其人大煩,口噤躁擾者,為欲解。此戰汗形證也。曰脈皆至,是汗正出之時,其脈仍歸於盛滑也。《傷寒論》曰:若汗之不徹,其人煩躁短氣,身上腹中不知痛處,宜更發汗則愈。
葛根湯主之。以脈澀故也。王漢皋曰:發汗後,其脈輕診弱,重診強,是仍有未出之汗,雖止之而不能止也。夫同一汗出不徹也,而脈一澀一強者,一則陽氣能鼓汗自續出,《內經》所謂脈滑者,陰有餘,為多汗也;一則陽不能鼓,營氣不盛,必待用藥再發也。《溫熱論》曰:汗後,但診其脈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矣。大抵虛人病,鬚髮汗者,全恃汗前預安其根,使汗後脈平形靜,呼吸停勻。
若汗出不止,或汗與大便並行,氣喘不續,脈大不斂者,獨參湯或生脈散、入參附救之。
白話文:
在討論疾病的診斷方法中提到,當脈搏強勁且滑順時,這表示身體正準備要出汗。這就是當陽氣活躍時會出汗的道理。當鬱悶的氣息強烈爆發,刺激身體的水分排外,使得血液和防禦系統和諧,邪氣被驅除,這就是正常的出汗方式。在疾病初期,脈象通常是深沉且緊繃的;也有在初次診脈時脈象浮動緊繃,在服用藥物後,雙手的脈象突然隱藏的情況;或者脈象雖深沉但未到完全隱藏,手指下的脈象強壯滑順,頻繁出現暫停的現象,這都表示身體想要出汗。這些情況可能是因為陰氣或陽氣突然恢復或充盈,這是陰陽交互作用的關鍵時刻。
可能因為寒濕、痰飲或水濕即將轉化,也可能因為瘀血即將疏通,或是積食或燥屎即將排出,這些都是正氣和邪氣正在搏鬥的關鍵時刻。張仲景認為,病了六七天,三個部位的脈象都出現,病人極度煩躁,嘴巴緊閉,行為焦躁,這表示病情即將好轉。這就是戰汗的症狀。脈象都出現,表示汗正在正常排出,脈象仍回到強壯滑順的狀態。《傷寒論》說,如果出汗不夠徹底,病人煩躁,呼吸短促,身上和腹部不知道痛在哪裡,應該再次發汗就會痊癒。
葛根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因為脈象滯澀的原因。王漢皋說,發汗後,輕輕診脈時脈象弱,重重診脈時脈象強,表示還有汗未排出,即使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同樣是出汗不夠徹底,脈象卻有時滯澀,有時強壯,其中一種是因為陽氣能促使汗持續排出,《黃帝內經》所說脈象滑順,表示陰氣充足,會大量出汗;另一種是陽氣無法促使出汗,營氣不足,必須用藥物再次發汗。《溫熱論》說,出汗後,只要診斷脈象虛軟和緩,即使疲倦躺著不說話,皮膚冰冷出汗,卻不是脫證;但如果脈象急促,焦躁不安無法躺著,皮膚冰冷出汗,就表示氣息脫離了。大體來說,體質虛弱的人生病,如果需要發汗,必須在發汗前先穩固根本,讓發汗後脈象平和,身體平靜,呼吸均勻。
如果汗不斷地流,或者汗和大便同時排出,呼吸急促,脈象大且不收斂,應該使用單獨的人參湯,或是生脈散,加入人參和附子來救治。
3. 亡陰亡陽脈證辨
徐靈胎曰:亡陰亡陽,相似而實不同。一則脈微,汗出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潤;一則脈洪,汗熱不黏,手足溫,而舌乾。但亡陰不止,陽從汗出,元氣散脫,即為亡陽矣。然當亡陰之時,陽氣方熾,不可即用陽藥,宜收斂陽氣,不可不知也。亡陰之藥宜涼,亡陽之藥宜熱,一或相反,無不立斃。
標本先後之間,辨在毫髮,舉世更無知者,故動輒相反也。此論可謂切矣,然有不得不辨者。《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已固也。又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脫者,必陰不能守,而後陽無所戀;陰脫者,必陽不能固,而後陰無所藏;二者存與俱存,亡與俱亡者也。故「辨脈」曰:脈浮而洪,汗出如油,喘而不休,形體不仁,此命絕也,是陰陽一時並脫之絕證也。若驟因發汗太過,腠理開泄,必陽先亡而陰隨之。
未有陰在內,而轉先亡者也。徐氏以脈洪、肢溫為亡陰,謂其所見皆陽證也,殊不知陽氣外越即是亡陽;以脈微、汗冷為亡陽,謂其所見皆陰證也,殊不知陰液外泄即是亡陰。況且亡陰亡陽,以氣液分,不專以寒熱判,即如過汗亡陽,過下亡陰,亦不過各言所重。故凡先患寒下之證,陰凝於內,陽越於外,外熱裡寒,面赤足冷,如白通、四逆證,此過下而反宜用熱者也。
大熱內結,氣血沸騰,喘汗大作,津液妄泄,如人參、白虎、承氣證,此過汗而反宜用涼者也。蓋嘗綜而論之:以證則四肢厥逆即亡陽也;繼見煩躁不得眠,是陰燥而陰又亡矣;身大熱而無汗,或汗不止,《內經》謂為陽脈之極,即亡陰也;大汗不止,而身熱,漸見厥逆,是陽絕而陽又亡矣。(先亡陰而後亡陽,溫熱病有之。
)以脈則脈浮而洪,陽欲亡也;脈微如絕,陽已亡也。脈洪而按之無根,陰欲亡也;脈微而來如雀啄,陰已亡也。大抵先亡陽者,亡其陽之半,撤去陰之藩籬,然後陰亡,而陽即與之俱盡矣。先亡陰者,亡其陰之半,擾動陽之根株,然後陽亡,而陰即與之俱盡矣。其可及施治者,皆先亡其半之時也,其後陰陽同時並離,無從措手,而其證亦難剖析必陰必陽矣。(有經絡之陰陽,有臟腑之陰陽,先亡其半者,是經絡之陰陽也。
)
亡陽藥用熱,是以熱為主,亡陰藥用涼,是以涼為主,非純熱純涼也。仲景於白通、四逆證,皆有加膽汁、人尿例,舊解謂慮其格拒,故熱因寒用也。殊不知此時真氣已微極矣,尚有何力能格拒耶?只因亡陽者陰必搖,若用純熱以回陽,則陰又被灼,而陽更無根矣。觀其云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不敢用純陽之劑,正預慮及此耳。
亡陰之治,不可專用純涼,亦猶是矣。復脈救逆,皆其類也。(復脈救逆,是治傷陰,與亡陰尚隔一層。如汗後遂漏與惡寒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是亦傷陽之治也。)
白話文:
標題:[陰亡陽亡脈證辨析]
內容:徐靈胎說:陰亡和陽亡症狀相似但實際上並不相同。一種表現爲脈象細微,汗水如膏狀流出,手腳冰冷,但舌頭溼潤;另一種則爲脈象宏大,汗水熱且不粘,手腳溫暖,但舌頭乾燥。然而,如果陰亡持續,陽氣會隨着汗水流失,導致元氣散失,最終變成陽亡。然而,在陰亡階段,陽氣仍旺盛,此時不應立即使用陽藥,而是應該收斂陽氣,這是必須瞭解的。治療陰亡的藥物應偏涼性,治療陽亡的藥物應偏熱性,一旦使用相反性質的藥物,幾乎立刻就會致命。
區分根本與表象之間的差異,細微之處在於毫髮之間,全世界幾乎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所以經常會出現治療方法相反的情況。這個理論可以說非常切合實際,但有些情況不得不加以辨析。《內經》提到:“陽氣者,衛外而已固也。”又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脫時,必定是陰無法守護,陽無所依戀;陰脫時,必定是陽無法固守,陰無所藏;陰陽兩者存亡與共。因此,“辨脈”中說:脈浮而洪,汗出如油,喘息不止,身體失去知覺,這表明生命即將終結,是陰陽同時脫絕的症狀。如果突然因爲出汗過多,腠理開泄,必然是陽先亡,然後陰隨之而亡。
沒有陰在內,反而先亡的情況。徐氏認爲脈洪、肢體溫暖是陰亡,因爲他看到的都是陽證,卻不知道陽氣外越就是陽亡;他以爲脈微、汗冷是陽亡,因爲他看到的都是陰證,卻不知道陰液外泄就是陰亡。況且,陰亡和陽亡的判斷依據在於氣液的流失,而不單看寒熱來判斷。例如過度出汗導致陽亡,過度瀉下導致陰亡,不過是各自強調重點。所以,對於先出現寒下症狀,體內陰凝,體外陽越,外熱裏寒,面色紅潤腳冷,像白通、四逆這樣的症狀,這是過度瀉下反而應該使用熱藥的情況。
體內大熱結聚,氣血沸騰,喘息汗出劇烈,津液無端流失,像人參、白虎、承氣這樣的症狀,這是過度出汗反而應該使用涼藥的情況。總結來說:從症狀上看,四肢冰冷即爲陽亡;隨後出現煩躁失眠,是陰燥且陰又亡了;身體大熱而無汗,或者汗流不止,《內經》稱之爲陽脈極點,即爲陰亡;大汗不止,且身體發熱,逐漸出現四肢冰冷,是陽絕且陽又亡了(先陰亡後陽亡,溫熱病中可見)。
從脈象來看,脈浮而洪,預示陽將亡;脈微如絕,表示陽已亡。脈洪而按之無根,預示陰將亡;脈微而來如雀啄,表示陰已亡。通常,先亡陽的人,會先失去一半的陽,撤除了陰的保護,然後陰亡,陽也隨之耗盡。先亡陰的人,會先失去一半的陰,擾亂了陽的根本,然後陽亡,陰也隨之耗盡。可以及時治療的,都是在失去一半的時候,之後陰陽同時離散,無法下手治療,症狀也難以明確分析到底是陰還是陽的問題。
(有經絡的陰陽,有臟腑的陰陽,先亡其半的是經絡的陰陽。)
治療陽亡的藥物偏熱性,以熱爲主,治療陰亡的藥物偏涼性,以涼爲主,但並非完全熱或完全涼。張仲景在白通、四逆的案例中,都有加入膽汁、人尿的例子,舊解認爲是擔心格拒反應,所以用熱藥時配以寒藥。實際上,此時真氣已極其微弱,哪裏還有力量產生格拒呢?只因爲亡陽時陰必然動搖,如果使用純熱藥來回陽,陰會被進一步消耗,陽就更無根了。他提到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不敢使用純陽的藥物,正是考慮到這一點。
治療陰亡也不能只用純涼藥,道理是一樣的。復脈救逆,都屬於這類情況。(復脈救逆,是治療傷陰,與陰亡還有一層距離。例如汗後漏汗和惡寒的情況,使用桂枝附子湯,這也是治療傷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