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奇經八脈體用病機治法

夫沖、任、督三脈,為氣血之海,氣血先儲於此,乃分注十二經也。帶脈與二蹺、二維,則縱橫表裡於十二經之間,以受十二經之滿溢者也。《難經》謂八脈者,不拘於經也。譬之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滿溢霶霈妄行,此時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白話文:

沖脈、任脈、督脈這三條經脈是氣血的海洋,氣血首先儲存在這裡,然後再分配到十二條經脈。帶脈和兩條蹺脈、兩條維脈縱橫交錯在十二條經脈之間,用來接收十二條經脈滿溢的氣血。《難經》說八條絡脈不受經脈的限制。就像聖人規劃建造溝渠,暢通水道,以備不時之需。天上下雨後,溝渠滿溢,水流肆意妄行,此時聖人也不能再控制水流了。這就像絡脈滿溢,其他經脈也無法再約束一樣。

故奇經八脈者,十二經儲蓄之淵海,即十二經旋轉之樞機,十二經充滿壅實,得奇經以為之地,其氣機始得旋轉而通靈也。又謂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奇經者,異常之大脈,沖督又奇經之最大也,二脈壅實,是周身氣機窒而不轉矣。前人謂痙病,其脈直上下,即督脈壅窒之病也。

白話文:

所以,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收藏精華的深淵,也是十二經脈轉動運作的樞紐。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找到奇經作為容納的空間,氣機才能順利運行,達到通達靈動的效果。又說,當沖脈和督脈發生作用時,十二經脈就不再匯聚於寸口脈上。奇經是不同於一般經脈的大脈,而沖脈和督脈又是奇經中最主要的兩條經脈。這兩條經脈壅塞不通,會導致全身氣機受阻,無法運行。前人說痙攣病的脈象直接上下,就是督脈氣血壅塞造成的疾病。

十二經仰給於沖督,沖督空虛,十二經無所稟矣。是故十二經實,猶有奇經以融之,至奇經亦實,而周身氣機皆窒矣,故為痙、厥、癲癇也;十二經虛,猶有奇經以濟之,至奇經亦虛,而氣血本原全匱矣,故為虛損勞極,不治也。此奇經八脈之體用也。

白話文:

十二條正經依靠任督二脈來補充氣血,如果任督二脈虛弱空洞,十二經就會失去養分來源。所以,當十二經氣血充足時,還有奇經來幫助疏通;如果奇經也壅塞了,那麼全身的氣血運行就會受阻,導致痙攣、昏厥、癲癇等疾病;而當十二經氣血虛弱時,還可以依靠奇經來補充;如果奇經也虛弱了,那麼氣血的根本來源就會完全枯竭,導致虛弱衰竭,無法治癒。這就是奇經八脈的功能作用。

奇經八脈病候,歷詳《內經》、《難經》、《脈經》悉矣。張潔古《藥注難經》,其於奇經治法,仍不外正經治法,今其書不存,而八脈之性情可測也。是故督脈行身之後,其性情在太陽、少陰之間,太陽行氣,少陰藏精,而督脈統領精氣者也。任脈行身之前,其性情在太陰、陽明之間,二脈主血,而任亦主血海者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的病候,歷來在《內經》、《難經》、《脈經》中記載得很詳細。張潔古的《藥注難經》,對於奇經的治療方法,仍不超出正經的治療方法。如今這本書已經失傳,但八脈的性質和功能還是可以推測出來的。因此,督脈運行於人體後方,其性質介於太陽經和少陰經之間,太陽經運行氣,少陰經藏精,而督脈統領精氣。任脈運行於人體前方,其性質介於太陰經和陽明經之間,這兩條經脈主血,而任脈也主血海。

陽蹺、陰蹺行身之側,與少陽、厥陰同性,二脈主筋,二蹺亦主筋,故病緩急也。陽維主皮膚之氣,行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裡,故病寒熱內痛也。衝脈主三焦直行之氣,病則或上逆,或下陷也。帶脈主中焦橫行之氣,病則或濕熱流於肝經,或濕寒流於腎府也,昔賢謂帶脈主脾是矣。

白話文:

陽蹺脈和陰蹺脈在人體側邊運行,與少陽經和厥陰經性質相同,這兩條經脈主掌筋,兩條蹺脈也主筋,所以它們會引發筋絡疾痛。陽維脈主掌皮膚的氣血,運行在人體表面;陰維脈主掌脂肪膜的氣血,運行在人體內部,所以它們的疾病會導致寒熱內痛。衝脈主掌三焦經絡的直行氣血,一旦生病,會出現向上逆行或向下沉降的症狀。帶脈主掌中焦經絡的橫行氣血,一旦生病,會出現濕熱流入肝經,或濕寒流入腎臟的情況。古人認為帶脈主掌脾臟是正確的。

督脈為開,任脈為闔,二蹺為樞。觀《內經》論夜不能寐,陽不入陰必歸於二蹺,可知也。衝脈為開,帶脈為闔,二維為樞,此則經無明文,以意逆而得之。故氣寒傷督,血少傷任,鬱結傷沖,弛緩傷帶,而陰陽不和,開闔不利,上下不暢,表裡不通,則二蹺、二維傷矣。此奇經八脈之病機也。

白話文:

督脈主開,任脈主闔,兩條蹺脈是樞紐。從《內經》中討論失眠,可以知道陽氣不能進入陰中就會歸於兩條蹺脈。衝脈主開,帶脈主闔,兩條維脈是樞紐。經文中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但可以通過推測得出。所以,寒氣傷及督脈,血氣不足傷及任脈,鬱結傷及衝脈,鬆弛傷及帶脈,而陰陽不調和,開合不順利,上下不通暢,表裡不通,那麼兩條蹺脈和兩條維脈就會受傷。這是奇經八脈的病機。

督之治,多用鹿茸、附子、羌活、藁本,以通陽也。任之治,多用龜板、阿膠、熟地、枸杞,以養陰也。二蹺之治,從柴胡例,通表裡也。二維之治,從桂枝例,和營衛也。帶之治,健脾而兼強肝也。沖之治,獨有妙者。仲景治奔豚沖氣不用白朮,舊解謂其固氣,其說已未甚明晰。

白話文:

督脈的治療方法: 主要使用鹿茸、附子、羌活、藁本等藥物,目的是暢通陽氣。

任脈的治療方法: 主要使用龜板、阿膠、熟地、枸杞等藥物,目的是滋養陰氣。

蹺脈的治療方法: 類似於柴胡的治療方法,目的是疏通人體表裡。

維脈的治療方法: 類似於桂枝的治療方法,目的是調理營衛之氣。

帶脈的治療方法: 既健脾又強肝。

沖脈的治療方法: 有獨特的治療方法。仲景在治療奔豚(一種氣逆上衝的疾病)的沖脈時不使用白朮。傳統的解釋認為白朮可以固氣,但這個說法並不清晰。

而所以必取桂枝、細辛者,舊解謂其和肝散水,殊不知氣有升降,有出入,橫絡出入不暢,而氣始直升矣。桂枝、細辛以通橫絡也,是即三焦、膀胱應於腠理、毫毛之義也。前人謂奇經諸病,屬於氣鬱、蓄熱之有餘者易治,惟針砭為最捷。屬於氣虛血損之不足者難治,雖龜、鹿而無功。

白話文:

使用桂枝和細辛是有必要的,以前認為它們能調和肝臟,化解水氣。但實際上,氣有升降出入之分,橫絡不通暢,氣才會直升。桂枝和細辛能打通橫絡,這就像三焦和膀胱與皮膚和汗毛相通一樣。前人認為奇經疾病中,屬於氣鬱、蓄熱的,較容易治療,針灸最有效。但對於屬於氣虛血損的,就很難治癒,即使使用補品也無濟於事。

大凡損及奇經,其填補須用加倍法,非有他訣,即治實邪亦然。《難經》曰:其受邪畜熱,砭射之。仲景曰:太陽病,服桂枝,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張石頑《傷寒纘論》引內編曰:服桂枝湯不解而煩,本方加羌、辛、藁本,通其督脈則愈。即刺風池、風府之意也。

此所謂加倍治法也,此奇經八脈之治法也。

白話文:

凡是損傷奇經的,其治療方法需要倍加用藥。不僅如此,治療實證病邪也是如此。

《難經》中說:受到邪氣侵襲,積存熱邪,可以用針灸療法。

仲景說:太陽病患者,服用桂枝湯後,煩躁不退,可以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這樣就會痊癒。

張石頑在《傷寒瘕論》中引用內編:服用桂枝湯而煩躁不退,可以在原方中加入羌活、辛夷、藁本,以通督脈,這樣就能痊癒。這和針刺風池、風府穴的意義是一樣的。

2. 脈有分看合看法

所謂合看者,如脈浮而緊,即合為弦;脈弦而大,即合為革是也。所謂分看者,如弦脈有浮有緊,革脈有弦有大是也。由是浮主何證,緊主何證,即可知浮緊合之當主何證矣。弦主何證,如弦則為減,減則為寒也。大主何證,如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也。即可知弦大合之當主何證矣。

白話文:

所謂「合看」,就是將兩種脈象合併來看。例如脈象浮而緊,則合稱為「弦脈」;脈象弦而大,則合稱為「革脈」。

所謂「分看」,就是將兩種脈象分開來看。例如弦脈有浮、有緊;革脈有弦、有大。

根據以上原則,就可以知道浮脈主治哪些病症,緊脈主治哪些病症,進而瞭解浮緊合脈主治哪些病症。

弦脈主治哪些病症,弦脈表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寒,所以弦脈主治寒證。大脈主治哪些病症,大脈表示氣血虛弱,氣血虛弱則虛,所以大脈主治虛證。

根據以上原則,就可以知道弦大合脈主治哪些病症。

此入門之最捷法也。即如仲景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是古人看脈決病,亦不離此法。

白話文:

這是最快速入門的方法。就像仲景提到的,脈浮而大,浮代表氣盛,大代表血虛。脈濡而緊,濡表示衛氣不足,緊表示營血中有寒氣。因此,古人看脈判斷疾病,也都是遵循這個原則。

3. 脈有三部九候合參法

三部九候者,診脈之定位也。故《素問》曰:知內者,按而紀之。謂輕重舉按,以審浮中沉之變象也。知外者,終而始之。謂上下循捫,以審寸關尺之變象也。常法:左手三部配心肝腎,右手三部配肺脾命,而各系以所相表裡之腑。《難經》又不分左右,不分三部,只以菽數之輕重,分主五臟。

白話文:

「三部九候」是中醫把脈時確定的位置。

《素問》上說:懂內科的醫生,會按壓把脈,記錄脈象的變化。所謂「輕重舉按」,是指輕輕按壓脈搏,可以判斷脈氣在浮、中、沉三種位置的變化。所謂「終而始之」,是指從手腕開始順著脈搏往上按,從寸關尺三部來判斷脈象的變化。

通常的方法:左手三部(寸關尺)對應心、肝、腎,右手三部(寸關尺)對應肺、脾、命門,而各部又與相表裡的臟腑相連。《難經》上沒有區分左右和三部,只根據脈搏跳動的輕重,來判斷對應哪個臟腑。

此法今世罕用。獨余自臨診以來,每遇疑難莫決之脈,即以二法互參,而其真立見。如三菽之重者,肺脈也,其象與右寸同,即肺病矣。六菽之重者,心脈也,其象與左寸同,即心病矣。看其何脈,而決其何病也。又如九菽之重者,脾脈也,其象與兩尺同,是水土同病矣。十二菽之重者,肝脈也,其象與左寸同,是木火同病矣。

白話文:

現在很少人使用這種方法。只有我在看診時,每當遇到難以判斷的脈象,就會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就能立刻看出真實情況。例如重三菽的是肺脈,它的象徵與右側寸脈相同,就是肺病。重六菽的是心脈,它的象徵與左側寸脈相同,就是心病。根據脈象的哪處有異常,就可以判斷出哪種疾病。又如重九菽的是脾脈,它的象徵與兩側尺脈相同,是水土同時有病。重十二菽的是肝脈,它的象徵與左側寸脈相同,是木火同時有病。

亦看其何脈,而決其何病也。且病之來蹤去跡,指下猝難辨別者,一經審度及此,亦往往豁然自明。故知古人之定三部九候也,非三部自三部,九候自九候也。學者苟能悟透此理,則胸中開朗,萬法莫不六通四闢矣,豈第一診脈而已哉?又有兩手同診,以審遲速大小之相應不相應者。凡遇急病危病,覺兩手脈來有異,即宜此法。

白話文:

觀察脈象,就能判斷疾病。即使疾病的來龍去脈一時難以辨別,經過這樣審查,往往也能豁然開朗。所以古人制定三部九候,並不是三部本身是三部,九候本身是九候。學習的人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那麼就能胸懷開闊,一切方法都能融會貫通了,豈止是診脈而已?還有兩手同時診脈,以審查脈搏的快慢大小是否協調的方法。凡是遇上急病、危病,感覺兩手脈象有異,就應該使用這個方法。

此又兩手六部之合參也。又凡初學診脈察病者,先以兩手六部十八候,分作十八等脈,再看何部脈同,何候脈異,以推其中之生克順逆,而患者一身邪正,全局具在胸中矣。如此久久用熟,自然下指便見,無煩推測之勞,若起手不知剖析,只管鶻突恐終身無見真之日也。

白話文:

這也是兩手六部一起運用。而且凡是初學把脈看病的人,先用兩手六部十八個部位,分成十八種脈象,再看哪個部位的脈象相同,哪個部位的脈象不同,以此推測其中的生克順逆情況,就能夠瞭解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和病邪所在。這樣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自然就能在按脈時瞭然於胸,不用費力去推測。如果一開始就不懂得分析,只胡亂按脈,恐怕一輩子都見不到真正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