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簡補義》~ 卷下 (2)
卷下 (2)
1. 奇經八脈體用病機治法
夫沖、任、督三脈,為氣血之海,氣血先儲於此,乃分注十二經也。帶脈與二蹺、二維,則縱橫表裡於十二經之間,以受十二經之滿溢者也。《難經》謂八脈者,不拘於經也。譬之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滿溢霶霈妄行,此時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故奇經八脈者,十二經儲蓄之淵海,即十二經旋轉之樞機,十二經充滿壅實,得奇經以為之地,其氣機始得旋轉而通靈也。又謂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奇經者,異常之大脈,沖督又奇經之最大也,二脈壅實,是周身氣機窒而不轉矣。前人謂痙病,其脈直上下,即督脈壅窒之病也。
十二經仰給於沖督,沖督空虛,十二經無所稟矣。是故十二經實,猶有奇經以融之,至奇經亦實,而周身氣機皆窒矣,故為痙、厥、癲癇也;十二經虛,猶有奇經以濟之,至奇經亦虛,而氣血本原全匱矣,故為虛損勞極,不治也。此奇經八脈之體用也。
奇經八脈病候,歷詳《內經》、《難經》、《脈經》悉矣。張潔古《藥注難經》,其於奇經治法,仍不外正經治法,今其書不存,而八脈之性情可測也。是故督脈行身之後,其性情在太陽、少陰之間,太陽行氣,少陰藏精,而督脈統領精氣者也。任脈行身之前,其性情在太陰、陽明之間,二脈主血,而任亦主血海者也。
陽蹺、陰蹺行身之側,與少陽、厥陰同性,二脈主筋,二蹺亦主筋,故病緩急也。陽維主皮膚之氣,行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裡,故病寒熱內痛也。衝脈主三焦直行之氣,病則或上逆,或下陷也。帶脈主中焦橫行之氣,病則或濕熱流於肝經,或濕寒流於腎府也,昔賢謂帶脈主脾是矣。
督脈為開,任脈為闔,二蹺為樞。觀《內經》論夜不能寐,陽不入陰必歸於二蹺,可知也。衝脈為開,帶脈為闔,二維為樞,此則經無明文,以意逆而得之。故氣寒傷督,血少傷任,鬱結傷沖,弛緩傷帶,而陰陽不和,開闔不利,上下不暢,表裡不通,則二蹺、二維傷矣。此奇經八脈之病機也。
督之治,多用鹿茸、附子、羌活、藁本,以通陽也。任之治,多用龜板、阿膠、熟地、枸杞,以養陰也。二蹺之治,從柴胡例,通表裡也。二維之治,從桂枝例,和營衛也。帶之治,健脾而兼強肝也。沖之治,獨有妙者。仲景治奔豚沖氣不用白朮,舊解謂其固氣,其說已未甚明晰。
而所以必取桂枝、細辛者,舊解謂其和肝散水,殊不知氣有升降,有出入,橫絡出入不暢,而氣始直升矣。桂枝、細辛以通橫絡也,是即三焦、膀胱應於腠理、毫毛之義也。前人謂奇經諸病,屬於氣鬱、蓄熱之有餘者易治,惟針砭為最捷。屬於氣虛血損之不足者難治,雖龜、鹿而無功。
大凡損及奇經,其填補須用加倍法,非有他訣,即治實邪亦然。《難經》曰:其受邪畜熱,砭射之。仲景曰:太陽病,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張石頑《傷寒纘論》引內編曰:服桂枝湯不解而煩,本方加羌、辛、藁本,通其督脈則愈。即刺風池、風府之意也。
此所謂加倍治法也,此奇經八脈之治法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衝脈、任脈、督脈三條經脈,是人體氣血的海洋,氣血會先儲存在這裏,再分配到十二正經中。帶脈以及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四脈,在十二正經之間縱橫交錯,用來接受十二正經過剩的氣血。《難經》提到,奇經八脈不受十二正經的限制,就像聖人設計溝渠,確保水流順暢,以防不測。當大雨降臨,溝渠滿溢,聖人無法再次控制水流,同樣地,當絡脈滿溢,十二正經就無法再約束它們。
奇經八脈是十二正經的能量儲藏庫,也是運轉的關鍵,當十二正經充盈,奇經八脈就提供空間讓其能量得以流動。如果沖脈和督脈的功能過度,十二正經就不再受控,因為奇經八脈是特別的經脈,其中督脈和沖脈更是主要的,若這兩條脈堵塞,全身的氣血運行就會停滯。古人認為痙病的表現,就是督脈堵塞。
十二正經依賴沖脈和督脈,一旦沖脈和督脈虛弱,十二正經就會失去支援。因此,當十二正經充盈,還有奇經八脈可以調節,但若奇經八脈也過載,全身的氣血運行就會停滯,導致痙、厥、癲癇等病症;反之,當十二正經虛弱,還有奇經八脈可以補充,但如果奇經八脈也虛弱,氣血根本就會耗盡,導致虛損、勞極等病狀,且難以治療。這就是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
奇經八脈的病症,詳細記載於《黃帝內經》、《難經》、《脈經》等典籍。張潔古在《藥注難經》中對奇經八脈的治療方法,並未超出十二正經的範疇,雖然該書已失傳,但我們仍能推測出八脈的特性。督脈行於身體後部,介於太陽、少陰之間,太陽主管氣,少陰主管精,而督脈統管精氣。任脈行於身體前部,介於太陰、陽明之間,這兩脈主血,任脈也主管血海。
陽蹺脈和陰蹺脈行於身體側面,與少陽、厥陰相似,這兩脈主管筋骨,兩蹺脈也主管筋骨,因此疾病會呈現緊張或鬆弛。陽維脈主管皮膚的氣,行於身體表面;陰維脈主管脂肪層的氣,行於身體內部,因此疾病會出現寒熱和內痛。沖脈主管三焦直行的氣,病變可能導致氣上逆或下陷。帶脈主管中焦橫行的氣,病變可能導致濕熱流入肝經或濕寒流入腎臟,古人認為帶脈主管脾臟。
督脈為開,任脈為闔,兩蹺脈為樞紐。從《黃帝內經》中關於夜晚失眠的描述,我們知道這是因為陽氣無法進入陰氣,這與兩蹺脈有關。沖脈為開,帶脈為闔,兩維脈為樞紐,雖然經典中沒有明確的描述,但我們可以理解其含義。氣寒會傷害督脈,血少會傷害任脈,鬱結會傷害沖脈,鬆弛會傷害帶脈,陰陽失調,開闔不順,上下不暢,表裡不通,就會影響兩蹺脈和兩維脈。這就是奇經八脈的病態機制。
治療督脈問題,常用鹿茸、附子、羌活、藁本等藥物來促進陽氣。治療任脈問題,常用龜甲、阿膠、熟地、枸杞等藥物來滋養陰氣。治療兩蹺脈問題,遵循柴胡的原則,調節表裡。治療兩維脈問題,遵循桂枝的原則,調和營衛。治療帶脈問題,要強化脾臟和肝臟。治療沖脈問題,有一個巧妙的方法。張仲景治療奔豚症時,不用白朮來抑制沖氣,舊的解釋認為白朮可以固氣,但這種解釋並不清晰。使用桂枝和細辛的原因,舊的解釋認為它可以調和肝臟和散水,但實際上,氣有升有降,有進有出,如果橫絡的運行不暢,氣就會直升。桂枝和細辛可以疏通橫絡,這符合三焦和膀胱在腠理和毫毛的作用。古人認為,奇經八脈的疾病,如果是由於氣鬱或熱毒過盛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療,針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如果是由於氣虛或血損引起的,比較難以治療,即使使用龜膠或鹿角膠也無效。
一般來說,如果損害到奇經八脈,補充能量必須加倍,沒有其他祕訣,即使是治療實邪也是如此。《難經》提到,如果受到邪氣侵襲和熱毒積聚,可以用針灸來治療。張仲景提到,如果太陽病患者服用桂枝湯後仍然感到煩躁,應先針刺風池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可以痊癒。張石頑在《傷寒纘論》中引用內篇中的話說,如果服用桂枝湯後仍然感到煩躁,可以在本方中加入羌活、細辛和藁本,以疏通督脈,這樣就可以痊癒。這就是針刺風池和風府的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加倍治療法,這就是奇經八脈的治療方法。
2. 脈有分看合看法
所謂合看者,如脈浮而緊,即合為弦;脈弦而大,即合為革是也。所謂分看者,如弦脈有浮有緊,革脈有弦有大是也。由是浮主何證,緊主何證,即可知浮緊合之當主何證矣。弦主何證,如弦則為減,減則為寒也。大主何證,如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也。即可知弦大合之當主何證矣。
此入門之最捷法也。即如仲景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是古人看脈決病,亦不離此法。
白話文:
所謂的「合看」,就是把兩種或以上的脈象特徵結合在一起看,例如脈象浮而且緊,這兩個特徵合起來看就像是弦脈;如果脈象弦且大,這兩個特徵合起來看就像是革脈。
而「分看」就是將脈象的各個特徵分別來看,例如弦脈可能有浮或緊的特性,革脈可能有弦或大的特性。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理解到,如果脈象浮代表的是某種病症,緊脈代表的是另一種病症,那麼浮緊合在一起的脈象就應該是這兩種病症的綜合表現。弦脈可能代表的是消耗過多導致的寒症,大脈可能代表的是虛弱的狀態,所以弦大合在一起的脈象就該是這兩種病症的綜合。
這是初學中醫脈診的最快速方法。就像古代的名醫張仲景所說,脈象浮且大,浮脈代表氣實,大脈代表血虛;脈象濡且緊,濡脈代表衛氣微弱,緊脈代表營血中寒。由此可見,古人判斷疾病時看脈象的方法,也是離不開這種「合看」和「分看」的方式。
3. 脈有三部九候合參法
三部九候者,診脈之定位也。故《素問》曰:知內者,按而紀之。謂輕重舉按,以審浮中沉之變象也。知外者,終而始之。謂上下循捫,以審寸關尺之變象也。常法:左手三部配心肝腎,右手三部配肺脾命,而各系以所相表裡之腑。《難經》又不分左右,不分三部,只以菽數之輕重,分主五臟。
此法今世罕用。獨余自臨診以來,每遇疑難莫決之脈,即以二法互參,而其真立見。如三菽之重者,肺脈也,其象與右寸同,即肺病矣。六菽之重者,心脈也,其象與左寸同,即心病矣。看其何脈,而決其何病也。又如九菽之重者,脾脈也,其象與兩尺同,是水土同病矣。十二菽之重者,肝脈也,其象與左寸同,是木火同病矣。
亦看其何脈,而決其何病也。且病之來蹤去跡,指下猝難辨別者,一經審度及此,亦往往豁然自明。故知古人之定三部九候也,非三部自三部,九候自九候也。學者苟能悟透此理,則胸中開朗,萬法莫不六通四闢矣,豈第一診脈而已哉?又有兩手同診,以審遲速大小之相應不相應者。凡遇急病危病,覺兩手脈來有異,即宜此法。
此又兩手六部之合參也。又凡初學診脈察病者,先以兩手六部十八候,分作十八等脈,再看何部脈同,何候脈異,以推其中之生克順逆,而患者一身邪正,全局具在胸中矣。如此久久用熟,自然下指便見,無煩推測之勞,若起手不知剖析,只管鶻突恐終身無見真之日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脈有三部九候合參法」,是一種通過診脈來判斷疾病的傳統方法。在中醫學上,「三部九候」指的是診脈時定位的方法。根據古籍《素問》所述,要了解體內狀況,必須輕重交替地按壓脈搏,以察覺其表面、中間和深層的變化;要掌握體外情況,則需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地摸觸脈動,以察覺寸關尺三處脈象的變化。
通常的診脈規則為:左手的三個部位分別對應心、肝、腎,右手的三個部位則對應肺、脾、生殖器官,每個部位都連接著一個相應的腑臟。《難經》中提到的診脈方法並未區分左右手,也未區分三個部位,而是以按壓力度的輕重來區分五臟。
這種診脈法在現代已很少使用。但作者自從開始臨牀診療以來,每當遇到難以判斷的脈象時,他都會結合上述兩種方法進行診斷,以此能快速確定真實病情。例如,如果脈象像三粒豆子一樣重,那就是肺部的脈象,如果右側的寸脈也有同樣的脈象,那就可以判斷為肺部疾病。如果脈象像六粒豆子一樣重,那就是心臟的脈象,如果左側的寸脈也有同樣的脈象,那就可以判斷為心臟疾病。
此外,對於一些疾病來源和發展趨勢難以立即辨別的情況,一旦進行了詳細的診斷,通常也能夠豁然開朗,理解得更清楚。因此,可以知道古人定義的「三部九候」,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如果學者能夠深入理解這個道理,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會變得更加開闊,所有的方法都會變得更為靈活多樣,而不僅僅是診脈而已。
還有一種診脈法是同時診斷雙手的脈象,以判斷脈搏的快慢、大小是否一致。在遇到急病或危重病時,如果感覺雙手的脈象有所不同,就應該使用這種診脈法。
這就是同時診斷雙手六個部位的脈象。對於初學者來說,在診斷脈象和疾病時,首先要把雙手的六個部位和十八種脈象分成十八種不同的脈象,然後再看看哪個部位的脈象相同,哪個部位的脈象不同,從而推斷出體內的生剋順逆關係,這樣患者身體的正氣和邪氣全貌就會顯現在心中。
長期練習這種診脈法,就能做到一按脈就知道病情,無需再費力猜測。如果一開始不懂得分析,只是盲目地診脈,可能終身都無法真正理解脈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