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溫疫論私評》,乃日本醫家秋吉質(號雲庵)對明代醫家吳又可《溫疫論》一書所作的深入評述與補充。此書成於日本嘉永年間(約十九世紀中期),體現了當時日本漢方醫學對中國醫學經典的傳承、鑽研與創新。它不僅是對《溫疫論》原文的校訂與闡釋,更融入了秋吉質個人的臨床經驗與學術見解,尤其著眼於辨析吳氏之說與張仲景《傷寒論》理論的異同及彼此的價值。

本書的寫作背景,如其原序所述,源於作者對當時醫界未能妥善處理溫疫的深切憂慮。作者指出,自古以來,醫家多習《傷寒論》,認為傷寒乃外感病之總名,然其傳變多自太陽而始,主要針對風寒之邪。然而,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真實世界中,尤以四時皆可流行的溫疫更為常見,且其發病迅速,傳變猛烈,往往與《傷寒論》所描述的典型傷寒傳經模式不同。許多醫者泥守傷寒之法,卻用於溫疫之證,導致療效不佳,甚至貽誤病情,致使患者枉死。作者認為,溫疫與傷寒的感受病邪有著「霄壤之隔」,溫疫乃是感受天地間一種特殊的「異氣」或「厲氣」所致,其邪從口鼻而入,常客於夾脊之內、鄰近於胃的「膜原」之地,此處是表裡之分界,也因此溫疫的發病與傳變有其獨特性。作者懷疑,張仲景可能原著有論及溫疫的篇章,但已散佚,導致後世醫家對溫疫認識不足。有鑑於此,秋吉質認為有必要對溫疫的病因、病機、傳變及其治療方法進行系統的闡述,以濟世活人。

明末的吳又可正是在溫疫大流行之際,通過實踐寫成了《溫疫論》,提出了「溫疫非風非寒,乃天地間別有疫癘之氣」的觀點,並闡述了邪伏膜原的病機,創立了達原飲等方劑,對溫疫學術貢獻巨大。秋吉質的《溫疫論私評》便是以吳又可的《溫疫論》為底本進行評註。從凡例可見,本書結構是在吳氏原文(經校訂)之下,附以秋吉質的「私評」,並用「圜兒」標識,以便區分原文與評語。這種形式本身就說明了秋吉質的態度:既尊重吳又可的學術貢獻,又保留自己的獨立判斷與補充。

從書中提供的內容概述及前幾篇原文和凡例來看,秋吉質在評述《溫疫論》時,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病因病機的獨特性: 秋吉質繼承並強調了溫疫是由「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或「厲氣」引起的觀點,區別於傷寒感天地之常氣。這種邪氣從口鼻而入,直中「膜原」,這與傷寒始於太陽、循經傳變不同。書中將「邪從口鼻而入」和「舍於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標注為要語,顯示了其對溫疫入門途徑和初起病位的重視。同時,他也提到邪熱內陷、營衛失和、臟腑功能失調等病機,這是邪氣深入後對機體的影響。

  2. 與《傷寒論》的對比與融合: 書中最大的特色在於不斷地將吳又可的溫疫理論與張仲景的傷寒理論進行對比。原序中明確指出「傷寒其傳法與溫疫。自是迥別」,批評當時醫者將溫疫誤作傷寒治療的弊端。然而,這並非完全否定《傷寒論》。序一中提到秋吉質「將就吳氏書中辨析其能羽翼仲景者,與其悖於仲景之旨以誤後人者」,並讚揚吳又可在臨病處方上「深得仲景不傳之秘」,其精確之處「與愚見相符」。凡例中也強調讀者須知「吳氏善用長沙之方法」,其法「渾沌圓轉,有形而無常形,縱橫順逆,無方而有定規,運用得妙而變化不窮」。這表明秋吉質認為,儘管溫疫與傷寒病因病機不同,但治療外感熱病的許多基本原則和靈活變通的方法,吳又可從張仲景那裡有所繼承,並成功地運用於溫疫的治療。秋吉質旨在通過對吳氏的評析,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溫疫的特殊病機下,靈活運用類同仲景的精神和方法。

  3. 臨床實踐的重視: 原序中提到作者將「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於下」,表明本書不僅是理論探討,更是臨床經驗的總結。凡例中提到「如藥品效功,載於附錄以審之」,也顯示了其實用性。書中對溫疫的症狀描述(發熱、頭痛、身痛、咳嗽、嘔吐、腹瀉、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等)是臨床表現的概括,而治療方法(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扶正固本——儘管「疏風散寒」與前述溫熱/厲氣病因略有張力,可能需要結合具體評註理解其適用條件,或此處概括不夠精確,但「清熱解毒、扶正固本」確實是溫疫治療的核心)則是基於臨床療效的總結。秋吉質的私評,正是將理論與其個人的「歷驗」相結合,提供更為可靠的指導。

  4. 糾謬與正本清源: 正如序一所指,秋吉質對吳又可的偏頗之處進行「辨訂」。例如,吳又可因觀察到特定時期溫疫迅速內陷而提出「溫疫無表證」,秋吉質可能會結合自身經驗或對病機的不同理解進行辨析。通過這種方式,秋吉質試圖去除吳氏學說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使其更為完善和普適。同時,通過與仲景理論的對照,也幫助讀者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外感病的特點,避免誤用醫理,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總體而言,《溫疫論私評》是一部承前啟後的溫疫學著作。它立足於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結合日本醫家的臨床實踐和對中國醫學經典的深入理解,對溫疫的病因、病機、傳變和治療進行了系統性的評述與闡發。書中最大的學術價值在於其對溫疫與傷寒區別的強調,對溫疫病邪直中膜原病機的闡述,以及在治療上如何師法張仲景靈活變通精神的探討。通過秋吉質的私評,讀者不僅能學習到吳又可的溫疫理論,更能理解其學說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如何在臨床中辨活,避免「守古法不合今病」的困境。此書作為一部日本醫家對中國經典的深度研究成果,也體現了中日醫學交流的歷史淵源與相互啟發。對後世溫疫學的研究以及臨床醫生應對傳染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批判與繼承結合的醫學著作。

本書不僅對於研究溫疫學本身意義重大,對於研究吳又可《溫疫論》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以及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脈絡,同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透過秋吉質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日本醫家如何消化、吸收並評析中國醫學的學術成果,並將其融入到本土的臨床實踐中去,這種學術精神至今仍值得學習和借鑒。

(字數:約 2100 字)


序一

序二

原序 (1)

原序 (2)

凡例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卷下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