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妊娠時疫

孕婦時疫,設應用三承氣湯。須隨證施治。慎毋惑干參朮安胎之說。病家見用承氣,先自驚疑,或更左右嘈雜,必致醫者掣肘,為子母大不祥。若應下之證,反用補劑,邪火壅鬱,熱毒愈熾,胎愈不安,耗氣搏血,胞胎何賴?是以古人有懸鐘之喻。(王慈溪.明醫雜著.婦人半產論)梁腐而鍾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氣,逐去其邪,火毒消散,炎熇頓為清涼,氣回而胎自固。用當其證,反見大黃,為安胎之聖藥。歷治歷當,子母俱安。若腹痛如錐,腰痛如折,此時將墮,欲墮之候,服藥亦無及矣。雖投承氣,但可愈疾而全母,昧者以為因服承氣胎墮,必反咎於醫也。

或詰其故,余曰:結糞瘀熱,腸胃間事也。胎附於脊,胃腸之外,子宮內事也。藥先到胃,瘀熱才通,胎氣始得舒養。是以興利除害於頃刻之間,何慮之有?但投藥之際,病衰七八,餘邪自愈,慎勿過劑耳。

凡孕婦時疫,萬一有四損者,不可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產後同法。非其損而誤補必死。(四損詳見前應補諸證條後)

白話文:

【妊娠時疫】

在孕婦受到時疫影響的情況下,如果需要用到三承氣湯這類方藥,必須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千萬不要被參、朮等安胎的說法所迷惑。患者看到使用承氣湯這類藥物,往往會感到驚訝和懷疑,再加上週遭的紛擾,醫生的治療計劃很容易受到幹擾,這對於母親和胎兒都是極大的不幸。如果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卻反而用了補益的藥物,那麼邪火會更加壅塞,熱毒也會更為熾烈,胎兒就會更加不安,氣血耗損,胎兒就失去了依賴。因此,古人有「懸鐘」的比喻。就像梁木腐朽,鐘自然會掉落一樣,唯有使用承氣湯,驅除邪氣,讓火毒消散,酷熱瞬間轉為清涼,氣機恢復,胎兒自然就能穩固。適當的使用承氣湯,甚至會發現大黃是安胎的神藥,只要對症下藥,母親和胎兒都能安全無虞。如果出現腹部劇痛,腰部像折斷一般的疼痛,這時胎兒即將墮落,就算服用藥物也無法挽回,即使使用了承氣湯,也只能治療疾病,保護母親,但不懂的人可能會認為是因為服用承氣湯導致胎兒墮落,進而怪罪醫生。

有人問我原因,我回答說,糞便結塊和瘀熱,這是腸胃的問題。胎兒附著在脊椎上,位於腸胃外側,這是子宮內部的事。藥物首先會到達腸胃,瘀熱一疏通,胎氣才能得到滋養,因此在短時間內就能起到祛除病害的作用,根本不必擔心。但在用藥的時候,病情已經減輕了七八分,剩下的邪氣自然會痊癒,千萬不要過量使用。

對於受到時疫影響的孕婦,如果出現了四大損傷之一,不能直接治療,應該根據損傷的情況來調理。產後的處理原則也是一樣的。如果不是因為損傷而誤補,那會有生命危險。(四大損傷的詳細情況請參考前面的補益證狀條目後面的說明)。

2. 小兒時疫

凡小兒感冒風寒瘧痢等證。人所易知。一感時疫。人所難窺。以致錯誤者多。蓋由幼科專於痘疹吐瀉驚疳。並諸雜證。在傷寒時疫。則略而未當究心。一也。古人稱幼科為啞科。蓋小兒不能盡罄所苦以告師。師又安能悉乎問切之義。所以但知其身熱。不知其頭疼身痛也。但知不思乳食。

心胸膨脹。疑其內傷乳食。安知其疫邪傳胃也。但見嘔吐噁心口渴下利。以小兒吐瀉為常事。又安知其協熱下利也。凡此何暇致思為時疫。二也。小兒賦質嬌怯。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延挨(負重也)失治。即便二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十指鉤曲。甚則角弓反張。必延幼科。

正合渠平日學習見聞之證。多誤認為慢驚風。遂投抱龍丸。竭盡驚風之劑。轉治轉劇。因見不啼不語。又將神門(手少陰心經。在掌後兌骨端。動脈陷中。主小兒驚癇。)眉心(證治準繩。小兒急驚。灸兩眉心。及人中。)亂灸。艾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加油。

紅爐添炭。死者不可勝計。深為痛憫。今凡遇疫毒流行。大人皆染。小兒豈獨不染耶。所受之邪雖一。但因其氣血筋骨柔脆。故所現之證為異耳。務宜求邪以治。故用藥與大人彷彿。凡五六歲以上者。藥當減半。二三歲者。四分之一可也。又腸胃柔脆。少有差誤。為禍更速。

臨證尤宜加慎。

小兒太極丸

天竺黃(五錢今真物希以蝲蛄石代用。),膽星(五錢),大黃(三錢),麝香(三分),冰片(三分),殭蠶(三錢)

上為細末。端午日。午時修合。糯米飯杵為丸。如芡實。硃砂為衣。凡遇疫證。薑湯化下一丸神效。

白話文:

【兒童流行病】

凡是兒童受到風寒侵襲,或患上瘧疾、腹瀉等疾病,人們都較容易理解。然而,一旦感染了流行性疾病,人們往往難以辨識,導致許多誤診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兒科醫生專注於治療水痘、麻疹、嘔吐、腹瀉、驚嚇、疳積等多種常見病,對於傷寒和流行病的瞭解較為淺薄,沒有深入研究,這是第一個原因。

古人稱兒科為「啞科」,因為兒童無法完整表達他們的痛苦告訴醫生,而醫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兒童的症狀和脈象,因此只會看到孩子發燒,卻忽略了頭痛和身體疼痛。只知道孩子不想吃奶,胸腹膨脹,以為是消化不良,卻不知道這是流行病邪氣進入胃部的徵兆。只看到孩子噁心嘔吐、口渴、腹瀉,以為只是普通的嘔吐腹瀉,卻不知道這是熱毒引起的腹瀉。在這種情況下,誰會想到這是流行病呢?這是第二個原因。

兒童體質嬌嫩脆弱,一旦感染流行病,病情拖延失治,很快就會出現眼睛上翻、頻繁抽搐、四肢痙攣、手指彎曲,甚至出現角弓反張等嚴重症狀,此時必須尋求兒科醫生的幫助。這些症狀符合醫生平時所學的知識和經驗,很容易被誤診為慢性的驚風,於是開出抱龍丸等驚風藥物。然而,病情越治越重,看到孩子不哭不鬧,又開始亂灸神門和眉心穴,雖然艾灸的火苗很小,但對體內的攻勢卻很猛烈。兩股陽性力量互相搏擊,如同火上澆油,病情迅速惡化,死亡數量無數,令人痛心。

現在,當流行病肆虐,大人們都受到感染,難道兒童就能倖免於難嗎?雖然受到的病毒相同,但由於兒童的氣血、筋骨較為柔弱,所以表現出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時應針對病因,藥物使用應與成人相似,但用量需根據年齡調整。六歲以上的兒童,藥量應減半;三歲以下的兒童,只需使用四分之一的藥量。腸胃柔弱的兒童,一旦用藥不慎,病情可能更快惡化,因此在診斷和治療時應格外小心。

【兒童太極丸】

配方:天竺黃(5錢,現在真的很少見,可用蜊蛄石代替)、膽星(5錢)、大黃(3錢)、麝香(3分)、冰片(3分)、僵蠶(3錢)。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於端午節中午混合,用糯米飯揉成藥丸,大小如芡實,外層裹上硃砂粉。遇到流行病時,用薑湯溶解一粒藥丸服用,效果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