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蛔厥

疫邪傳裡。應下失下。邪氣盛於內。四肢厥冷。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每見醫家。妄引經論。臟寒蛔上入膈。其人當吐蛔。又云。胃中冷必吐蛔之句。便用烏梅丸。或理中安蛔湯。方中乃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

皆辛熱之品。投之如火上添油。殊不知疫證。表裡上下皆熱。始終從無寒證者。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依經傍注。坦然用之無疑。因此誤人甚眾。

質曰。拘泥文辭。不曉事理。貴耳而賤目者。古今讀書家通弊。不特醫事也。又曰吐死蛔者。屬熱。吐活蛔者。多屬胃寒。死蛔色白。活蛔微紅色。

白話文:

【蛔厥】

瘟疫病邪深入體內。應當瀉下的時候沒有瀉下,導致邪氣在體內旺盛。四肢冰冷,胃部熱度如同沸騰,蛔蟲在胃內不安分。因爲排泄不暢,蛔蟲必然向上移動,從而通過嘔吐的方式排出體外,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治療胃部的問題,蛔厥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

常常看到醫生們錯誤引用經典理論,認爲臟腑寒冷導致蛔蟲向上移動到膈肌,人會因此吐出蛔蟲。又說胃部寒冷必定會引發嘔吐蛔蟲的情況,於是使用烏梅丸或者理中安蛔湯等藥物。這些藥方中含有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等辛熱性質的藥材。

使用這些藥物就像在火上加油,實際上不知道疫情病症從頭到尾都是熱症,並無寒症。他們不考慮眼前的事理,只記住書本上的文字,以爲按照經文旁註用藥是穩妥的,毫無懷疑地使用,因此誤導了很多人。

有人質疑,固守書本上的文辭,不懂得實際的事理,重視聽聞而輕視親眼所見,這是古今讀書人的普遍問題,不僅限於醫療領域。另外,吐出死亡的蛔蟲屬於熱症,而吐出活的蛔蟲則多屬於胃寒。死蛔蟲顏色爲白色,活蛔蟲顏色稍帶紅色。

2. 呃逆

胃氣逆則為呃逆。吳中稱為冷呃。以冷為名。遂指為胃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且不以本證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茱薑桂。誤人不少。此比執辭害義者。尤為不典。治法各從其本證而消息之。如見白虎證。則投白虎。見承氣證。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

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證。其呃自止。他可以類推矣。

質曰。呃逆者。膈膜之痙攣也。有虛實之分。宜從本證而治之。概為胃寒誤矣。故吳氏辨駁之。

白話文:

[呃逆]

當胃氣上逆時,就會出現呃逆的症狀。在吳中地區,這種現象被稱為冷呃。由於以冷命名,很多人便認為這是因為胃寒所導致。然而,事實上不管是寒是熱,都有可能造成呃逆的現象。而且在判斷病情時,如果只是單純依賴通俗的說法,認為呃逆就是胃寒,然後就盲目地使用丁茱薑桂等藥物,會誤導不少人。這種情況比那些只看字面意思,卻誤解了真正含義的人,更為不可取。治療的方法應根據病人的基本症狀來調整,例如,如果病人呈現出白虎湯證的症狀,就該使用白虎湯;如果是承氣湯證,就該使用承氣湯;若是胸膈間有痰堵塞,那就應該用導痰的藥物。只有當確定是胃寒時,才適合使用丁香柿蒂散,然而,實際上四逆湯的效果更快更佳。總而言之,只要針對基本的症狀進行治療,呃逆自然就會停止,其他的病症也可以依此類推。

有人問:呃逆,其實就是膈肌的痙攣,有虛實之分,應當根據基本的症狀來治療,不能一概認為是胃寒,所以吳氏對此進行了辯駁。

3.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時疫初起。邪氣盤踞於中。表裡阻隔。裡氣滯而為悶。表氣滯而為頭疼身痛。因見頭疼身痛,往往誤認為傷寒表證。因用麻黃桂枝,香蘇葛根敗毒,九味羌活之類。此皆發散之劑,強求其汗,妄耗津液,經氣先傷,邪氣不損,依然發熱。更有邪氣傳裡,表氣不能通於內,必壅於外。

每至午後潮熱,熱甚則頭脹痛,熱退則已。此豈表實者耶?以上似表,誤為表證,妄投升散之劑,原邪愈實,火氣上升,頭疼轉甚,須下之。裡氣一通,經氣降而頭疼立止。若果感冒頭疼,無時不痛,為可辨也。且有別證相參,不可一途而取。若汗若下後,脈靜身涼,渾身肢節反加痛甚,

一如被杖,一如墜傷,少動則痛苦號呼。此經氣虛營衛行澀也。三四日內,經氣漸回,其痛漸止,雖不藥必自愈。設妄引經論,以為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不可轉側,遂投疏風勝濕之劑,身痛反劇。以此誤人甚眾。

傷寒傳胃,即便潮熱譫語,下之無辭。今時疫初起,便作潮熱,熱甚亦能譫語,誤認為里證,妄用承氣,是為誅伐無辜。不知伏邪附近於胃,邪未入腑,亦能潮熱,午後熱甚,亦能譫語,不待胃實而後能也。假令常瘧熱甚,亦作譫語,癉瘧不惡寒,但作潮熱,此豈胃實者耶?

以上似里證,誤投承氣,裡氣先虛,及邪陷胃,轉見胸腹脹滿,煩渴益甚。病家見勢危篤,以致更醫。醫見與下藥病甚,乃指大黃為砒毒,或投瀉心,或投柴胡枳桔,留邪在胃,變證日增,神脫氣盡而死。向則不應下而反下之,今則應下而反失下。蓋因表裡不明,用藥前後失序之誤。

質按。長沙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反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又曰:解後身疼痛者,宜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宜參考。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瘟疫初期,邪氣在體內聚集,導致身體的裡外機能受阻。體內氣滯使人心情悶悶不樂,而體表氣滯則引起頭痛和全身疼痛。由於出現頭痛和全身疼痛的症狀,人們常常誤以為這是普通感冒的表面症狀,於是使用麻黃、桂枝、香蘇、葛根等藥物進行治療。這些藥物都是具有發散作用的,旨在促使出汗,但過度使用會浪費體內津液,損傷經絡氣血,結果邪氣並未被清除,發燒的症狀依然持續,甚至邪氣向體內深處蔓延。

當下午時分,患者會感到潮熱,熱度升高時頭部會劇烈疼痛,熱度下降後疼痛減緩。這並不是典型的表面病症。如果把這種情況誤認為表面病症,使用升散藥物,原本的邪氣會變得更嚴重,火氣上昇,頭痛加劇。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下法,一旦體內氣機順暢,經絡氣血下降,頭痛就會立即停止。如果是普通的感冒頭痛,會一直持續疼痛,容易分辨。

另外,有時候治療後,患者脈象平穩,身體溫度正常,但是全身關節卻疼痛難忍,就像被打了一頓或摔傷一樣。稍微移動就會感到劇烈的疼痛,這是因為經絡氣血虛弱,營養供應受阻。然而,在三到四天內,隨著經絡氣血逐漸恢復,疼痛也會逐漸消失,即使不進一步治療,也會自行康復。如果錯誤地引用經典理論,認為這是風濕疾病,全身疼痛無法翻身,然後使用祛風除濕的藥物,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對於感染風寒後傳入胃部的情況,患者會出現潮熱和胡言亂語的症狀,使用下法治療是合理的。但在瘟疫初期就出現潮熱,熱度高時也會胡言亂語,如果誤認為這是體內病症,盲目使用承氣湯,這就是對無辜者的殘害。事實上,邪氣靠近胃部,但尚未進入腑臟,也會產生潮熱。在下午熱度達到高峯時,也會出現胡言亂語,並不需要等到胃部完全實滿才會發生。例如,如果一個經常發燒的人熱度非常高,也會說胡話。瘧疾不會讓人感到寒冷,只會產生潮熱,這難道是胃部實滿的表現嗎?

以上這些情況看似體內病症,但誤用了承氣湯,導致體內氣機虛弱。當邪氣真正侵入胃部時,患者會感到胸腹脹滿,口渴更嚴重。患者看到病情危急,可能會換醫生治療。新醫生看到使用了下藥後病情加重,可能會把大黃視為劇毒,或者使用瀉心湯、柴胡、枳桔等藥物。這些做法會讓邪氣留在胃部,病情逐漸加重,最終導致精神和氣息衰竭而死亡。以前是不應該使用下法卻反過來使用,現在是應該使用下法卻錯過了時機。這都是因為對表面和體內病症的區分不清,用藥次序失當所導致的錯誤。

根據長沙的說法,如果感染風寒後六七天還沒有排便,伴有頭痛和發熱,小便顏色發紅,可以使用承氣湯。但如果小便顏色反而清澈,說明邪氣並未深入體內,仍然停留在表面。另外,如果病情緩解後仍然感到全身疼痛,可以考慮使用桂枝加芍葯、生薑和人參的湯劑。這些信息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