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3)

1. 諸家溫疫正誤

據云冬時即病為傷寒。今溫病亦發於冬時。思之至此。不能無疑。乃覺前人所論難憑。務求其所以然之故。既不可言傷寒。又不可言伏寒。因以冬時非節之暖。牽合而為病原。不思嚴寒酷暑。因其鋒利。人所易犯。故為病最重。至於溫暖。乃天地中和之氣。萬物得之而發育。

氣血得之而融和。當其肅殺之令。權施仁政。未有因其仁政而反蒙其害者。切嘗考之。冬時未嘗溫暖。亦有溫病。或遇隆冬暫時溫暖。雖有溫病。感溫之由。亦無確據。既不過猜疑之說。焉足以為定論耶。或言感三春當令之溫氣。為溫病。夫春時自應溫暖。責之尤其無謂。或言溫病後。

感溫氣而為溫病。正如頭上安頭。或言傷寒汗下。過經不愈者。為溫病。則又指鹿為馬。活人書曰。又以夏應暑。而寒氣折之。責邪在心。為夏溫。秋應涼。而大熱折之。責邪在肺。為秋溫。轉屬支離。(莊子人間世。有支離疏。廢人也。)陶氏又以秋感溫氣。而為秋溫。明是雜證。

敘溫者絡繹。議論者各別言。枝節愈繁雜。而本源愈失。使學者反增盳洋之惑。於醫道何補。

活人書云。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如煩躁。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夏至後。

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石膏。或加升麻。蓋桂枝麻黃。性熱。地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出斑之失。熱病三日處。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可代桂枝證。若加麻黃。可代麻黃。青龍湯證也。若三月至夏。

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亦暫用之。(王宇泰述。萬曆癸卯。李氏一婿。應舉南下。時方盛暑。病傷寒。一太學生。新讀仲景書。自謂知醫。投以桂枝湯。入腹即斃。大抵麻黃桂枝二湯。隆冬正傷寒之藥。施之於溫病。尚且不可。況於熱病乎。)

按活人書。以溫熱病。用桂枝麻黃。雖加涼藥。終未免發散之誤。豈止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而已哉。不死幸矣。至此尚然不悟為半里之證。且言邪氣猶在經絡。仍用桂枝石膏湯。至死無悔。究竟不識溫熱之源。是以不知用藥耳。王宇泰非之甚當。是以不用麻黃桂枝。賢於活人書遠矣。

春溫,活人書曰。春應溫而清氣折之。責邪在肝。或身熱頭疼。目眩嘔吐。長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湯。解肌湯。四時通用。敗毒散。陶氏曰。交春後。至夏至前。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肌。不可大發汗。急證現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之。不可誤汗誤下。當須識此。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法。里證治法同。

白話文:

有人說冬天得病就是傷寒,但現在的溫病也會在冬天發生,想到這裡,實在令人懷疑。我覺得前人的論述很難讓人信服,所以想探究其中的原因。既然不能說是傷寒,也不能說是潛伏的寒氣,就牽強附會地認為是冬天不該有的暖和氣候導致的疾病。卻沒想到嚴寒酷暑因為太過強烈,人們容易受到侵襲,所以病情最為嚴重。至於溫暖,是天地之間平和的氣息,萬物得到它才能生長發育,人的氣血得到它才能調和。當肅殺的時令,施予寬仁的政策,還沒有因為寬仁的政策而反而遭受損害的道理。我仔細考察過,冬天並非一定溫暖,也有發生溫病的;或者遇到寒冬暫時回暖,雖然也有溫病,但感覺到溫邪的原因,也沒有確切的證據。這不過是猜測之說,怎麼能作為定論呢?

有人說,感受春天應時的溫熱之氣,就會得溫病。春天本來就應該是溫暖的,這樣責怪它,更是毫無道理。還有人說,溫病痊癒後,再次感受溫熱之氣就會再次得溫病,這就像頭上又安一個頭一樣多餘。或者有人說,傷寒發汗後,沒有痊癒而病症傳變,就會變成溫病,這又是指鹿為馬。

《活人書》上說,夏天應該是暑熱,如果被寒氣所抑制,就歸咎於邪氣在心,成為夏天的溫病;秋天應該是涼爽,如果被大熱所抑制,就歸咎於邪氣在肺,成為秋天的溫病,這種說法太過牽強(就像莊子說的支離疏,是個廢人)。陶氏又說,秋天感受溫熱之氣,就成為秋天的溫病,很明顯這是雜亂的病症。

論述溫病的書籍很多,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枝節越來越繁雜,卻失去了根本的原因,讓學者反而更加迷惑,對醫學沒有任何幫助。

《活人書》說,夏天發熱惡寒,頭痛,身體關節酸痛,脈象洪大盛實的,是熱病。冬天受到寒邪,因為暑氣而發病的,是熱病。治療熱病,和治療傷寒的方法一樣。有汗的用桂枝湯,無汗的用麻黃湯,如果煩躁,用大青龍湯。但是夏天的藥性需要帶涼性,不能太溫熱。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需要加減使用。夏至之前,桂枝湯加黃芩;夏至之後,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要加知母、石膏,或者加升麻。因為桂枝、麻黃藥性溫熱,在氣候溫暖的地方,和西北地區不一樣。夏天服用這些藥,一定會有發黃出斑的弊病。熱病三日後,如果服用前面的藥方沒有好轉,脈象仍然急數,說明邪氣還在經絡,沒有進入臟腑,就用桂枝石膏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在夏至之後,可以代替桂枝湯證,如果加上麻黃,就可以代替麻黃湯、大青龍湯證。如果三月到夏天,是較晚發作的傷寒,可以用梔子升麻湯暫時治療。 (王宇泰敘述,萬曆癸卯年,李氏的女婿去南方趕考,當時正值盛夏,得了傷寒。有個太學生,剛讀了《傷寒論》,自認為懂醫術,給他服用了桂枝湯,結果服藥後就死了。大致上來說,麻黃湯和桂枝湯,是嚴冬治療傷寒的藥,用在溫病上尚且不可以,更何況是熱病呢?)

我認為《活人書》用桂枝湯、麻黃湯治療溫熱病,即使加上涼藥,最終還是難免有發散的錯誤。難道僅僅是三日之外,如果服用之前的藥方沒有好轉,脈象仍然急數而已嗎?不死就算幸運了。到了這種地步還沒有醒悟,認為是半表證,還說邪氣仍在經絡,仍然用桂枝石膏湯,直到死也不後悔。歸根結底,是不認識溫熱病的源頭,所以才不知道怎麼用藥。王宇泰的批評非常正確,他不使用麻黃、桂枝,比《活人書》高明多了。

春天溫病,《活人書》上說,春天應該溫暖,如果被清涼之氣所抑制,就歸咎於邪氣在肝。或者發熱頭痛,頭暈嘔吐,大人小孩的症狀都差不多。用升麻葛根湯、解肌湯,一年四季都可以用,還有敗毒散。陶氏說,從春天交季之後,到夏至之前,不惡寒卻口渴的,就是溫病,用辛涼的藥物,微微解肌,不可以大發汗。如果出現急證,就用寒涼的藥物緊急攻下,不可以誤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務必要認識到這一點。表證的治療方法和正傷寒不一樣,裏證的治療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