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下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1)

1. 傷寒例正誤

倘有觸冒之者,因以為疾。若夏涼冬暖,轉得春秋之和氣,豈有因其和而反致疾者?所以但見傷寒中暑,未嘗見傷溫和而中清涼也。溫暖清涼,未必為病,又焉可以言疫?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天有暴寒者,此皆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為重;七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有殊耳。

按四時皆有暴寒,但冬時感嚴寒殺厲之氣,名傷寒,為病最重。其餘三時寒微,為病亦微。又以三時較之,盛夏偶有些小風寒,所感之病更微矣。此則以感寒之重,病亦重而熱亦重;感寒之輕,病亦輕而熱亦輕;是重於冬而略於三時,至夏而又略之,此必然之理也。上文所言:

三四月,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六月,以其時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為重;七八月,其時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由是言之,可在冬時,陽氣潛藏,為寒所折,病熱更微。如此則反是夏時感寒為重,冬時感寒為輕,前後矛盾(韓非子.說難語:言前後相反也)?豈不於理大違乎?又春夏秋三時,偶有暴寒所著,與冬時感冒相同,治法無二,但可名感冒,不當另立寒疫之名,若又以疫為名,殊類畫蛇添足(史記.楚世家.陳軫語)。

白話文:

如果有人不小心接觸到這些因素,可能會因此生病。但如果夏天涼爽、冬天溫暖,轉而得到像春天、秋天一樣的溫和氣候,難道會因為氣候溫和反而生病嗎?所以我們只看到傷寒、中暑這些病,從沒聽過因為天氣太溫和或太涼爽而生病的。溫暖和涼爽,未必就會造成疾病,又怎麼能說是疫病呢?

從春分之後到秋分這段時間,如果天氣突然變冷,這些都屬於季節性的寒疫。三、四月時,偶爾會有突然的寒冷,因為那時陽氣還比較弱,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會比較輕微。五、六月時,陽氣已經很旺盛,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會比較嚴重。七、八月時,陽氣開始衰退,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也比較輕微。這種病症和溫病、暑病很相似,只是有一些不同而已。

依照一年四季來看,都有可能出現突然的寒冷。只是冬天感受到的是嚴寒且強烈的寒氣,所以稱為傷寒,病症也最嚴重。其他三個季節的寒氣比較輕微,病症也比較輕微。如果以這三個季節比較,盛夏偶爾有一些微小的風寒,所引起的疾病就更輕微了。這是因為感受到的寒氣越重,病症和發熱的程度就越嚴重;感受到的寒氣越輕,病症和發熱的程度就越輕微。所以,冬天最嚴重,其他三個季節略輕,到了夏天又更輕,這是必然的道理。前面說到,三、四月因為陽氣還弱,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會比較輕微;五、六月因為陽氣旺盛,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會比較嚴重;七、八月因為陽氣衰退,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也比較輕微。這樣說的話,冬天陽氣潛藏,被寒氣侵襲後,發熱的症狀應該更輕微。如此一來,反而變成夏天感受寒氣較重,冬天感受寒氣較輕,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就像韓非子《說難》裡面說的,前後說法相反)這豈不是非常不合道理嗎?

另外,春夏秋三季,偶爾出現的突然寒冷所引起的疾病,和冬天感受風寒所引起的疾病相同,治療方法也沒有不同,只可以叫做感冒,不應該另外建立一個寒疫的名稱。如果又把這稱作疫病,就好像畫蛇添足一樣(就像《史記》楚世家裡陳軫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