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下 (20)
卷下 (20)
1. 傷寒例正誤
其熱亦微。熱之微甚。存乎感邪之輕重也。二三月。及八九月。其時亦有病重。大熱不止失治而死者。五六月。亦有病輕熱微不藥而愈者。凡溫病四時皆有。但仲夏感者多。春秋次之。冬時又次之。但可以時令分病之多寡。不可以時令分熱之輕重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獨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不去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乃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春應暖而反多寒。其時必多雨。秋應涼而熱不去者。此際必多晴。夫陰晴旱潦之不測。寒暑損益。安可以為拘。此天地四時之常事。未必為疫也。疫者乃感天地之戾氣也。夫戾氣者。非寒非暑。非暖非涼。亦非四時交錯之氣。
乃天地間。則有一種氣。多見於兵(兵亂)荒(饑饉)之歲。間歲亦有之。但不甚耳。上文所言。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正為時行之氣。雖不言疫。疫之意寓是矣。殊不知四時之氣。雖損益於其間。及其所感之病。終不離其本源。假令正二月應暖。偶因風雨交集。天氣不能溫暖。
而多春寒。所感之病。輕則為感冒。重則為傷寒。原從感冒傷寒法治之。但春寒之氣終不若冬時嚴寒殺厲之氣為重。投劑不無有輕重之分。此即應至而不至。至而不去之謂也。又加八九月適多風雨。偶有暴寒之氣先至。所感之病。大約與傷寒彷彿。深秋之寒。終不若冬時殺厲之氣為重。
此即未應至而至。即冬時嚴寒倍常。是為至而太過。所感亦不過即病之傷寒耳。假令夏時多風雨。炎威少息。為至而不及。時多亢旱。爍石流金。(出楚辭。又莊子。大旱金石爍土山焦。蓋言暑熱酷也。)為至而太過。太過則病甚。不及則病微。至於傷暑一也。其病與四時正氣之序何異耶。
治法無出於香薷飲而已。
其冬時有非節之暖。名曰冬溫。
此即未應至而至也。按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今又以冬時非節之暖為冬溫。一感於冬寒。一感於冬溫。一病兩名。寒溫懸絕。然則脈證治法又何似耶。夫四氣乃二氣之離合也。二氣(陰陽二氣)即一氣(太極一元之氣)之升降也。升極則降。降極則升。升降之極。為陰陽離。
離則氣亢。氣亢則致病。亢氣者。冬之大寒。夏之大暑也。將升不升。將降不降。為陰陽合。合則氣和。氣和則不致病。和氣者。即春之溫暖。秋之清涼也。是以陰極而陽氣來。和為溫暖。陽極而陰氣來。和為清涼。斯有既濟(周易水火既濟)之道焉。若夫春寒秋熱。為冬夏之偏氣。
白話文:
氣溫的熱度也有輕微的差別,熱的輕微或嚴重,取決於感受到的邪氣是輕微還是嚴重。二三月和八九月,有時候也會有病情嚴重,高燒不退,沒有好好治療而死亡的。五六月,也有病情輕微,發燒不嚴重,不吃藥自己好的。大凡溫病一年四季都有,但是以初夏感受到的最多,春天和秋天次之,冬天又更少。只能根據時令來區分疾病的多少,不能用時令來區分熱的輕重。
所以勞苦的人,春夏容易得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所導致,並不是當季流行的氣候造成的。凡是屬於時疫流行的,是春天應該溫暖反而非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非常涼快,秋天應該涼爽反而非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非常溫暖,這種不是當令季節該有的氣候,因此一年之中,大人小孩得的病很多都相似,這就是時疫流行的氣候。
然而氣候也有應該來卻沒來,或者不應該來反而來了,或者來了卻不走,或者來了又太過頭的情況,這些都會形成致病的氣候。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現象。因為颳風下雨、陰天晴天,稍微有些變化。假如春天應該溫暖反而比較寒冷,那時一定多雨。秋天應該涼爽而熱氣不退,這時一定多晴天。陰天晴天、乾旱水澇難以預測,寒冷和炎熱的增減,怎麼能被拘泥呢?這是天地四季正常的現象,不一定是瘟疫。瘟疫是感受到了天地間乖戾的氣候。所謂的乖戾之氣,不是寒冷也不是炎熱,不是溫暖也不是涼爽,也不是四季交替的正常氣候。
而是天地間,會出現一種氣,多見於發生戰爭或饑荒的年份,偶爾其他年份也會有,只是不嚴重而已。前面說的,大人小孩得的病很多都相似,這正是時疫流行的氣候。雖然沒直接說是瘟疫,但瘟疫的意思就在這裡面了。要知道四季的氣候,雖然在變化,但是人們感受到的病,最終不會脫離其根本原因。比如正月二月應該溫暖,偶爾因為颳風下雨,天氣不能溫暖,而比較寒冷,感受到的病,輕微的就只是感冒,嚴重的就變成傷寒,按照治療感冒傷寒的方法來治療就可以。但春天的寒冷終究不如冬天嚴寒的寒冷厲害,用藥治療也需要注意劑量的輕重。這就是所說的「應該來卻沒來,來了卻不走」的情況。又比如八九月時常下雨,偶爾有寒冷的氣突然來臨,感受到的病,大約跟傷寒相似,但深秋的寒冷,終究不如冬天嚴寒的寒冷厲害。
這就是所說的「不應該來反而來了」。又例如冬天嚴寒超出平常,這就是「來了又太過頭」的情況,感受到的病也不過是傷寒而已。假如夏天經常下雨,炎熱稍微減弱,這就是「來了卻沒到」的情況。如果常常乾旱,熱到石頭都熔化,這是「來了又太過頭」,太過頭則病情嚴重,不到則病情輕微。至於中暑也是一樣。這種情況和四季正常的規律有什麼不同呢?
治療方法離不開香薷飲而已。
冬天有不該出現的溫暖,稱為冬溫。
這就是所說的「不應該來反而來了」。按照說法,冬天受寒,到了春天會變成溫病,現在又把冬天不該出現的溫暖稱為冬溫,一個是冬天受寒,一個是冬天感受溫熱,一種病出現兩個不同的名稱,寒溫差別很大,那麼在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上又該如何呢?四季的氣候其實是陰陽二氣的離合變化,陰陽二氣其實是一元之氣的升降變化。上升到極點就會下降,下降到極點就會上升,升降到極點,就是陰陽分離。
分離就會使氣過於亢盛,氣過於亢盛就會導致疾病,過於亢盛的氣,就是冬天的大寒和夏天的大暑。將要上升卻不上升,將要下降卻不下降,就是陰陽結合,結合就會使氣和順,氣和順就不會導致疾病,和順的氣,就是春天的溫暖和秋天的涼爽。所以陰氣達到極點,陽氣就會來,和順就是溫暖;陽氣達到極點,陰氣就會來,和順就是涼爽。這其中有「既濟」的道理。如果春天寒冷秋天炎熱,都是冬天和夏天氣候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