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9)

1. 正名

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後人省氵加疒為瘟,即溫也。如病證之證,後人省文作證。嗣後省言加疒為症。又如滯下,古人為下利膿血,蓋以瀉為下利,後人加疒為痢。要之,古無瘟痢症三字,蓋後人之自為變易耳。不可因易其文,以溫瘟為兩病,各指受病之原。

乃指冬之伏寒至春夏發,為溫熱。又以非時之暖,為溫疫。果爾,又當異證異脈。不然臨治之際,何以知受病之原不同也。設使脈證不同,病原各異,又當另立方論治法。今脈證無異,然則方論治法,又何立哉。枝節愈繁,而正意愈亂,學者未免有多歧之惑。夫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熱病即溫病也。

又名疫者,以其延門合戶,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今省文作殳,加疒為疫。又為時疫時氣者,因其感時行戾氣所發也。因其惡厲,又謂之疫厲。終於得汗而解,故燕冀名為汗病。此外又有風溫濕溫,即溫病夾外感之兼證,名各不同,究其病則一。

第近世稱疫者眾,仍用溫字者,弗遺其言也。後以傷寒例,及諸家所議,凡有關於溫疫,其中多有誤者,恐致惑於來學,悉採以正焉。

質曰。吳氏謂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熱病即溫病也。是猶謂兒者翁之始,翁者兒之終,翁兒一人,翁即兒也。使人噴飯。

白話文:

[正名]

《傷寒論》指出,發燒且口渴、不畏寒的病情,是溫病。後代人為了簡化,把「溫」字加上「病」部首改為「瘟」,其實還是指「溫」。就像「病證」的「證」,後人為了方便寫作「證」,後來又在「證」字上加上「病」部首變成「症」。同樣地,像「滯下」,古人說的是「下利膓血」,以「瀉」作為「下利」,後人加上「病」部首成為「痢」。總而言來,古代並無「瘟」「痢」「症」這三個字,這些都是後人自己變更的。不能因為改變了文字,就把「溫」和「瘟」視為兩種不同的疾病,各自指向不同的病因。

溫病是指冬天潛藏的寒氣到了春夏季節才發作的疾病,也指不合時令的暖和導致的溫疫。如果真是這樣,那應該會有不同的症狀和脈象。否則,在實際治療時,如何判斷病因的不同呢?假設脈象和症狀都不同,病因也各有差異,那當然應當另立治療方法。然而現在脈象和症狀都沒有不同,那麼治療方法又該如何確定呢?過多的細節反而讓原本的概念變得混亂,學習的人不免產生困惑。溫就是熱的開始,熱是溫的結果。

溫和熱從頭到尾是一個整體,熱病也就是溫病。所謂的「疫」,因為它會一家一家傳染,就像徭役一樣,大家都可能受到影響。現在簡化寫作「殳」,加上「病」部首成為「疫」。又稱為「時疫」、「時氣」,因為這是感染當時流行的邪氣所致。因為它的厲害性,又被稱為「疫厲」。最終會因為出汗而得到緩解,所以在燕冀地區被稱為「汗病」。除此之外,還有風溫、濕溫,即是溫病加上外界因素的複雜情況,名稱雖不同,但究其病源卻是一樣的。

近代多稱呼這種病為「疫」,但仍使用「溫」字的人,是為了保持原有的語言習慣。後人以《傷寒論》的例子,以及各家的討論,發現關於溫疫的內容中有許多錯誤,恐怕會讓後學者感到迷惑,因此全面收集並進行了校正。

評論:吳先生認為溫是熱的開始,熱是溫的結局,溫和熱從頭到尾是一個整體,熱病即是溫病。這就像說小孩是老人的開始,老人是小孩的結局,老人和小孩是同一個人,老人即是小孩,讓人聽了啼笑皆非。

2. 傷寒例正誤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成(成無己。金聊攝人。初注傷寒論。)注。內經曰。先夏至為溫病。後夏至為暑病。溫暑之病。本於傷寒而得之。

按十二經絡。與夫奇經八脈。無非營衛氣血。周布一身而營養百骸。是以天真元氣。無往不在。不在則麻木不仁。造化之機。無刻不運。不運則顛倒僕絕。風寒暑濕之邪。與吾身之營衛。勢不兩立。一有所中。疾苦作矣。苟或不除。不危即斃。上文所言。冬時嚴寒所傷。中而即病者。

為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然風寒所傷。輕則感冒。重則傷寒。即感冒一證。頭疼身痛。四肢拘急。鼻塞聲重痰嗽喘急。惡寒發熱。風寒所傷之最輕者尚爾。當即為病不能容隱。況冬時嚴寒所傷。非細事也。反能藏伏。過時而發耶。更問何等中而一即病。

何等中而一不即病。中而即病者。頭痛如破。身痛如杖。惡寒項強。發熱如炙。或喘或嘔。甚則發痙。六脈疾數。煩躁不寧。至後傳變不可勝言。倉卒失治。乃致傷生。中而不即病者。感則一毫不覺。既而延至春夏。當其已中之後。未發之前。飲食起居如常。神色聲氣纖毫不異。

其已發之證。勢不減於傷寒。均系風寒。一者何其蒙懵。藏而不知。一者何其靈異。感而即發。同源而異流。天壤之隔。豈無說耶。既無其說。則知溫熱之原。非所中傷寒矣。且言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肌為肌表。膚為皮之淺者。其間一毫一竅。無非營衛經行所攝之地。況風寒所傷。

未有不由肌表而入。所傷皆營衛所感。即感冒些小風寒。尚不能稽留。當即為病。何況受嚴寒殺厲之氣。且感於皮膚最淺之處。反能容隱者耶。以此推之。必無是事矣。凡治客邪大法。要在表裡分明。所謂未入於腑者。邪在經也。可汗而已。既入於腑者。邪在裡也。可下而已。

果系寒毒藏於肌膚。雖過時而發。邪氣由然在表。治法不無發散邪從汗解。後世治溫熱病者。若執肌膚在表之邪之說。一投發散。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質曰。吳氏謂營衛經行之地。無容隱寒毒之理者。此為張膜原說張本矣。凡病毒伏於人身。觸氣候而發者。亦不為少焉。夫傷寒溫疫。本只一而已矣。若謂無人身容隱寒毒之理。則溫邪亦無伏藏之理。是以曰邪氣伏於膜原耳。其說蓋出於不得已矣。

凡病先有病因。方有病證。因證相參。而後始有病名。稽之以脈。而後可以言治。假令傷寒中暑。各以病邪而立名。若言熱證。尚可模糊。(糊塗也。言不分明也。)若以暑病為名。乃是香薷飲之證。彼此豈可相混。凡客病感邪之重者。則病甚。其熱亦甚。感邪之輕者。則病輕。

白話文:

關於傷寒的論述與正誤:

《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清涼,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運行的規律。冬天嚴寒,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也應當謹慎守密,這樣才不會被寒邪所傷。那些在冬天感受寒邪的人,才被稱作傷寒。其實,人被四季的氣所傷都會生病,之所以說傷寒最為厲害,是因為寒邪是最具殺傷力的。如果感受寒邪後立即發病,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邪就會潛藏在皮膚肌肉之間,到了春天就會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轉變成暑病。暑病就是熱的程度比溫病更為嚴重。

成無己(金朝醫學家,最早注解《傷寒論》的人)注解說,《內經》裡提到,夏至之前發病的屬於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屬於暑病。溫病和暑病,都是因為先前感受寒邪而導致的。

依照人體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的運行來看,無非是營氣、衛氣和氣血在全身運行,滋養身體的各個部位。因此,人體的元氣無處不在,如果元氣不在,身體就會麻木不仁。人體的造化機能時時刻刻都在運轉,如果停止運轉,人就會昏倒甚至死亡。風、寒、暑、濕這些外來的邪氣,與人體的營衛之氣是相互對立的,一旦有邪氣侵入,就會產生疾病。如果不能及時去除邪氣,就會有生命危險。前面所說,冬天感受嚴寒,如果立即發病,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就會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轉變成暑病。但是,感受風寒,輕微的會引起感冒,嚴重的會引起傷寒。即使是感冒這種最輕微的風寒病,也會出現頭痛、身體疼痛、四肢拘攣、鼻塞、聲音嘶啞、咳嗽、喘息、怕冷、發熱等症狀,應該立即發病,不會隱藏起來。更何況冬天感受的是嚴寒,難道還能潛伏起來,過了很久才發作嗎?還要問,為什麼有的人感受寒邪會立即發病,有的人卻不會立即發病呢?立即發病的人,會出現頭痛欲裂、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一樣、怕冷、脖子僵硬、發熱像被火烤一樣、喘氣或嘔吐,嚴重的還會抽搐,脈搏快速而有力,煩躁不安,之後的變化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倉促間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沒有立即發病的人,在感受寒邪後,一點感覺都沒有,一直拖延到春夏才發病。在發病之前,他們的飲食起居都和正常人一樣,神色、聲音和氣息也都沒有任何異常。而他們發病後的症狀,和傷寒病其實沒有區別,都是因為感受風寒所導致的。為什麼同樣是感受風寒,一個立即發病,一個卻毫無知覺,潛伏起來呢?這兩者之間,一個像天上的雲彩,一個像地上的泥土,差異如此之大,難道沒有道理嗎?如果說不出道理,那就說明,溫熱病不是由寒邪潛伏引起的。而且,說寒邪潛藏在皮膚肌肉之間,皮膚和肌肉之間,營衛之氣無時無刻不在運行。何況風寒侵入人體,一定會先從皮膚表面進入,所傷之處都是營衛之氣感受到的。即使是輕微的風寒感冒,都不會潛伏起來,應該立即發病。更何況是感受嚴寒這種強烈的邪氣,而且感受的部位是最淺的皮膚,又怎麼可能潛伏起來呢?由此推斷,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凡是治療外來邪氣的方法,重點在於區分表裡。如果邪氣沒有進入到內臟,說明邪氣在經絡,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邪氣已經進入內臟,說明邪氣在裡,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真的是寒毒潛藏在皮膚肌肉之間,即使過了很久才發病,邪氣仍然在表,治療方法仍然應該是發散邪氣,讓邪氣從汗液排出。後世那些治療溫熱病的人,如果執著於寒邪潛藏在皮膚表面的說法,就一味地使用發散的方法,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害了病人。

我認為,吳氏認為營衛之氣運行的地方,不可能潛藏寒毒的說法,其實是為張仲景(膜原學說的提出者)的學說提供了依據。凡是潛伏在人體內的病毒,受到氣候變化而發病的,其實並不少見。傷寒和溫疫,本質上都只有一個原因。如果說人體內不可能潛藏寒毒,那麼溫邪也就不可能潛伏。因此才有了邪氣潛伏在膜原的說法,這種說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凡是疾病,一定是先有病因,然後才有病症,根據病因和病症相互參照,才能確定病名,再根據脈象,才能確定治療方案。比如傷寒和中暑,都是根據病邪的不同而確立的病名。如果說熱證,還可以含糊其辭,如果說是暑病,那就應該是香薷飲證(一種治療暑病的方劑),兩者之間怎麼可以混淆呢?凡是外感病,感受邪氣嚴重的,病情就嚴重,發熱也嚴重;感受邪氣輕微的,病情就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