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下 (18)
卷下 (18)
1.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宜三消飲。復汗復下而愈。此亦常事。至三發者。亦希有之也。
有表勝於里者。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也。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有里勝於表者。里證多而表證少也。但治其里。表證自愈。
有先表而後里者。宜達原飲。有現三陽經證者。當用三陽加法。後脈洪大而數。汗出而渴者。是邪離膜原。未能出表也。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愈後二三日。或四五日。依前發熱。宜達原飲。後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舌上胎刺等證。加大黃微利之。邪久而不去。在上者。宜瓜蒂散吐之。在中下者。宜承氣導之。
有先里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裡證除。二三日內復發熱。反加頭疼身痛脈浮者。宜白虎湯汗之。服湯後不得汗者。因精液枯竭也。加人參溫覆則汗解。
若大下後。若大汗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甚則不可反側。周身骨寒而痛。非表證也。勿汗之。經氣漸回。身痛自愈。(詳在似表非表證)
凡疫邪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者。醫家不解。反責病家不善調理。以致反復。病家不解。每咎醫家用藥有誤。致病復起。彼此歸咎。胥失之矣。殊不知病勢之所當然。絕非醫家病家之過。以膜原伏邪未盡故也。但得病者精神完固。雖再三反復。可以隨復隨治而愈。惟虛怯者。不宜耳。
間有延挨失治。或治之不得其法。熱證日久不除。精神耗竭。嗣後更醫。投承氣。但將現在之邪拔去。因而得效。殊不知膜原尚有伏邪。一二日內。前證復起。反加循衣摸床。神思昏憒。目中不了了等證。且脈氣漸萎。大凶之兆也。病家不咎於前醫擔誤時日。反咎於後醫既生之。
而又殺之。良可嘆也。當此之際。攻之則元氣幾微。是求速死。補之則邪火益熾。精氣愈耗。守之則正不勝邪。必無生理矣。
白話文:
有些疫病傳播有表裡之分,而且還會再次傳播。這種情況適合使用三消飲來治療,透過反覆發汗和瀉下就能痊癒。這是常見的情況,至於發作三次的就比較少見了。
有些情況是表證比裡證嚴重,表示傳到表面的邪氣多,傳到內裡的邪氣少。這時應該先治療表證,裡證就一併處理。
有些情況是裡證比表證嚴重,表示內裡的症狀多而表面的症狀少,那就先治療裡證,表證自然會好轉。
有些情況是先出現表證,然後才出現裡證,這時適合用達原飲來治療。如果出現三陽經的症狀,就應該使用三陽加法來處理。之後如果脈象變得洪大且頻數,又大量出汗且口渴,表示邪氣已經離開膜原,但還沒完全從表散出,這時應該用白虎湯。等到邪氣隨著汗液排出,脈象平穩、身體也涼爽,病就好了。痊癒後的兩三天或四五天,如果又像之前一樣發燒,就適合使用達原飲。如果之後又出現胸悶腹脹、不想吃東西、煩躁口渴、舌苔有芒刺等症狀,可以加大黃稍微瀉下。如果邪氣久久不去,在上面的,可以用瓜蒂散催吐,在中間或下面的,可以用承氣湯來導瀉。
有些情況是先出現裡證,然後才出現表證。一開始是發燒,然後逐漸出現裡證,等到瀉下後裡證消失,兩三天內又發燒,而且還出現頭痛、身體痠痛、脈象浮等表證,這時適合用白虎湯來發汗。如果在服藥後無法發汗,是因為精液枯竭的關係,這時要加入人參,並蓋被溫覆才能發汗解熱。
如果大瀉或大汗之後,表證和裡證都消失了,接著全身都痛,像被打過一樣,嚴重時連翻身都困難,而且全身骨頭又冷又痛,這並不是表證,不要再發汗。只要經氣逐漸恢復,身體的疼痛自然會好轉。(詳細情況可以參考「似表非表證」的章節)
一般來說,疫病邪氣會反覆在表裡之間傳播,或是表裡之間分開傳播。醫生如果不了解這種情況,反而會責怪病患沒有好好調養,才會導致病情反覆。而病患也不了解,常常怪罪醫生用藥不當,才讓病又復發。這樣彼此互相怪罪,都是不對的。其實,這只是疾病發展的自然趨勢,並不是醫生或病患的錯,是因為膜原中潛伏的邪氣還沒清除乾淨。只要病人精神狀況良好,即使病情反覆,都能夠隨著復發就治療,最終痊癒。只有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這樣。
有時候,因為延誤治療或治療方法不對,熱證持續不退,導致精神耗竭。後來換了醫生,投用承氣湯,雖然暫時清除了目前的邪氣,因而覺得有效,卻不知道膜原中還有潛伏的邪氣。過一兩天,之前的症狀又會復發,而且還會出現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眼神呆滯等症狀,脈象也會逐漸衰弱,這是非常不好的徵兆。這時病家不怪前醫耽誤時間,反而怪後醫治好了又治壞,實在令人嘆息。這種情況下,如果攻邪,會導致元氣更加虛弱,等同於加速死亡;如果補養,邪火會更旺盛,精氣會更加耗損;如果什麼都不做,正氣無力對抗邪氣,必然沒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