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下 (17)
卷下 (17)
1.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夫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乎表裡之間而已矣。所謂九傳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謂一病人而有九傳也。蓋溫疫之來,邪自口鼻而感,入於膜原,伏而未發,不知不覺。已發之後,漸加發熱,脈洪而數;此眾所同,宜達原飲疏之。繼而邪氣一離膜原,察其傳變,眾人有不同者,以其表裡各異耳。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里者。有里勝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凡此九傳,其病則一。醫者不知九傳之法,不知邪之所在,如盲者之不任杖,聾者之聽宮商,無音可求。
無路可適。未免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顛倒誤用,或尋枝摘葉,但治其證,不治其邪。同歸於誤一也。
所言但表而不里者:其證頭疼身痛,發熱而復凜凜;內無胸滿腹脹等證,穀食不絕,不煩不渴。此邪外傳,由肌表而出。或自斑消,或從汗解。斑則有斑疹,桃花斑,紫雲斑之殊;汗則有自汗,溢汗,狂汗,戰汗之異。此邪氣使然,不必較論;但求得汗得斑為愈。凡自外傳者為順。
勿藥亦能自愈。間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有斑汗並行而愈者。若斑出不透,汗出不徹,而熱不除者:宜白虎合舉斑湯。
間有表而再表者:邪發未盡,膜原仍有隱伏之邪。或二三日後,四五日後,依前發熱,脈洪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未愈者,仍如前法治之。然亦希有至於三表者。
若但里而不表者:外無頭疼身痛。繼而亦無三斑四汗。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雖得少吐而不快。此邪傳裡之上,宜瓜蒂散吐之。邪從吐減,邪盡病已。若邪傳裡之中下者:心腹脹滿,不嘔不吐;或大便燥結,或熱結傍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並宜承氣輩導去其邪。邪減病減,邪盡病已。
上中下皆病者,不可吐。吐之為逆。但宜承氣導之,則在上之邪,順流而下,嘔吐立止,脹滿漸除矣。
有里而再里者:愈後二三日,或四五日,前證復發。在上者仍吐之,在下者仍下之。再里者常有,三里者希有也。雖有上中下之分,皆為里證。
有表裡分傳者:始則邪氣伏於膜原,膜原者:即半表半裡也。此傳法以邪氣平分,半入於裡,則現里證;半出於表,則現表證。此溫家之常事。然表裡俱病,內外壅閉,既不得汗,復不得下。不可汗而強求其汗,必不可得。宜承氣先通其里。里邪既去,則裡氣通,中氣方能達表。
嚮者鬱於肌肉之邪,乘勢盡發於肌表。或斑或汗,宜隨其勢而升泄之。諸證悉去,既無表裡證,而熱不退者: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宜三消飲調之。
白話文:
疫病的傳播有九種情況,但其實都離不開表裡之間的變化。所謂的九種傳播方式,指的是病人各自會出現其中一種情況,並不是說一個病人會有九種變化。
溫疫的發生,邪氣是從口鼻進入,侵入到膜原(身體的組織間隙),潛伏而尚未發作。在不知不覺中,病症一旦發作,就會逐漸出現發熱、脈搏洪大且快速等常見症狀,此時應使用達原飲來疏通。接著,當邪氣離開膜原後,就要觀察其傳變情況,因為每個人的表裡狀況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有些人只出現表證,有些人只出現裡證,有些人表證之後又出現表證,有些人裡證之後又出現裡證,有些人表裡同時發病,有些人表裡同時發病後又各自傳變,有些人表證比裡證嚴重,有些人裡證比表證嚴重,有些人先出現表證再出現裡證,有些人先出現裡證再出現表證。總共這九種傳變情況,雖然病理相同,但醫生如果不懂得這九種傳變的方法,不知道邪氣的所在位置,就像盲人沒有柺杖,聾子聽不見聲音一樣,無法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
這樣就會導致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該瀉下的時候沒有瀉下,或者用錯治療方法,或只針對表面症狀治療,而沒有針對病邪本身,結果都一樣會導致錯誤的治療。
所謂的只出現表證,指的是病人出現頭痛、身體痠痛、發熱且畏寒,但沒有胸悶腹脹等裡證,胃口也沒受到影響,不覺得煩躁口渴。這表示邪氣往外傳,從肌肉皮膚表面排出,可能會自己消退,或透過發汗痊癒。出現斑疹的話,可能會出現斑疹、桃花斑、紫雲斑等不同種類。發汗則有自汗、溢汗、狂汗、戰汗等不同形式,這些都是邪氣所導致的,不必過度在意,只要能出汗或出疹,疾病就會痊癒。凡是邪氣從體表往外散的都是順利的狀況,即使不吃藥也能自行痊癒。但如果汗出不完全導致發熱不退,則宜用白虎湯治療。如果斑疹無法順利透發導致發熱不退,則宜用舉斑湯治療。如果斑疹和汗一起出現且疾病痊癒,若是斑疹無法透發、汗出不完全而發熱不退,則宜用白虎湯合併舉斑湯治療。
有些人表證之後又再次出現表證,這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膜原中仍有潛伏的邪氣,可能在兩三天後或四五天後,再次出現發熱、脈搏洪大且快速等症狀。當疾病痊癒時,出斑疹的仍然出斑疹,出汗的仍然出汗。如果沒有痊癒,仍按照之前的方法治療。但出現三次表證的情況很少見。
如果只出現裡證,指的是病人沒有頭痛身痛等表證,也沒有斑疹或發汗,只有胸口悶脹、想吐卻吐不出來,即使稍微吐一點也無法感到舒服。這表示邪氣傳入體內上部,應該用瓜蒂散催吐,吐出邪氣後,病就會好轉。如果邪氣傳入體內中下部,則會出現心腹脹滿、不嘔吐、大便乾燥或有熱結旁流、協熱下利、大腸堵塞等情況,都應該用承氣湯類的藥物來瀉下邪氣。當邪氣減退,疾病也會減輕。如果上中下三處都出現疾病,則不可催吐,催吐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讓在上的邪氣順流而下,嘔吐自然停止,脹滿也會慢慢消除。
有些人在痊癒後兩三天或四五天,又再次出現之前的裡證,上部的仍然催吐,下部的仍然瀉下。再次出現裡證的情況比較常見,出現三次裡證的情況則很少見。雖然有上、中、下之分,但都屬於裡證。
還有些情況是表裡同時發病,開始時邪氣潛伏在膜原,膜原介於表裡之間。這種傳變方式是邪氣平分,一半進入體內成為裡證,一半到達體表成為表證。這是溫病常見的情況。然而,表裡同時發病,內外都被堵塞,無法發汗也無法瀉下。如果強行發汗,必定無法成功。應該先用承氣湯通暢裡氣,讓裡邪去除,裡氣通暢後,才能使氣機到達體表。
先前鬱積在肌肉中的邪氣,就會趁勢從肌肉皮膚表面散發出來,可能出現斑疹或發汗,應順應其勢讓邪氣散發出去,各種症狀都會消失。如果已經沒有表裡症狀,而發熱卻仍然不退,表示膜原中仍有殘留的邪氣,應該用三消飲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