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下 (22)
卷下 (22)
1. 諸家溫疫正誤
云岐子:(張壁)傷寒汗下不愈,過經,其病尚在而不除者,亦為溫疫病也。如太陽證汗下,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痛不眠,汗下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溫病也。如胸脅脹滿,汗下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溫病也。如腹滿咽乾,過經不愈者,診得尺寸俱沉細,太陰溫病也。如口燥舌乾而渴,過經不愈者,診得尺寸俱沉細,少陰溫病也。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者,診得尺寸俱微緩,厥陰溫病也。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經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
按傷寒敘: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為傳經盡。七日後,傳太陽為過經。云岐子所言,傷寒過經不愈者,便指為溫病。竟不知傷寒溫病,自是兩途。未有始傷寒而過經,變為溫病者。若果溫病,自內達外,何有傳經?若能傳經,即是傷寒,而非溫病明矣。
汪云:(名機。字省之。號石山。)愚謂溫與熱,有輕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溫氣,則為溫病。(此叔和之言,非仲景本論。)更遇溫熱氣,即為溫毒。熱比溫尤重故也。但冬傷於寒,至春而發,不感異氣,名曰溫病。此病之稍輕者也。溫病未已,更遇溫氣,變為溫病。此病之稍重者也。傷寒例,以再遇溫氣,名曰溫疫。又有不因冬傷於寒,至春而病溫者。此特感春溫之氣,可名春溫。如冬之傷寒,秋之傷濕,夏之中暑,相同也。(按陰陽大論:四時正氣之序:春溫夏暑,秋涼冬寒。今特感春溫之氣,可名春溫。若感秋涼之氣,亦可名秋涼病矣。春溫可以為溫病,秋涼獨不可為涼病乎?但以涼病似覺難言,勉以濕證搪塞。既知秋涼有礙口,反而思之,則知春溫名,殊為謬妄矣。)以此觀之,是春之溫病,有四種不同:有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者;有溫病未已,再遇溫氣,而為溫病者;有重感溫氣,相雜而為溫病者;有不因冬傷於寒,不因更遇溫氣,只於春時感春溫之氣而病者。若此四者,皆可名為溫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知其病原之不同也。
凡病,各有病因。如傷寒,自覺觸冒風寒。如傷食,自覺飲食過度。各有所責。至於溫病,乃伏邪所發。多有安居靜養,別無他故,倏焉而發。詢其所以然之故,無處尋思。況求感受之由,且自不覺。故立論者,或言冬時非節之暖,或言春之溫氣,或言傷寒過經不解,或言冬時伏寒,至春夏乃發。(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出自素問。此漢人所撰。晉時王叔和,又以述傷寒例。蓋順文之誤。)或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亦漢人所撰。但言斫喪致病,不言因邪致病。然則童男室女,無感溫者乎?)又見冬時之溫病,與春夏之溫疫,脈證相同,治法無異。
白話文:
云岐子(張壁)認為,傷寒病如果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沒有好,病情持續超過原本的病程,但病邪還沒有被清除,這也是溫疫病的一種。例如,太陽經的病症,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病程超過了,但沒有痊癒,如果診斷出寸脈和關脈的脈象都是浮的,那就是太陽經的溫病。如果出現發熱、眼睛痛、失眠等症狀,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病程超過了,但沒有痊癒,如果診斷出寸脈和關脈的脈象都是長的,那就是陽明經的溫病。如果出現胸脅脹滿,用發汗或瀉下治療後,病程超過了,但沒有痊癒,如果診斷出寸脈和關脈的脈象都是弦的,那就是少陽經的溫病。如果出現腹脹、咽喉乾燥,診斷出寸脈和關脈的脈象都是沉細的,病程超過了,但沒有痊癒,那就是太陰經的溫病。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又口渴,診斷出寸脈和關脈的脈象都是沉細的,病程超過了,但沒有痊癒,那就是少陰經的溫病。如果出現煩躁、腹脹、陰囊收縮,診斷出寸脈和關脈的脈象都是微緩的,病程超過了,但沒有痊癒,那就是厥陰經的溫病。因此,要根據病邪在哪一經就用治療那一經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出現斑疹,那就是溫毒引起的。
我認為,按照傷寒病的病程順序來說,第一天是太陽經的病,第二天是陽明經的病,第三天是少陽經的病,第四天是太陰經的病,第五天是少陰經的病,第六天是厥陰經的病,這六天是經絡傳變的終點。第七天以後,如果病邪又回到太陽經,就稱為「過經」。云岐子所說的傷寒病「過經不癒」就說是溫病,實在是不知道傷寒病和溫病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沒有傷寒病「過經」後會變成溫病的道理。如果是溫病,病邪是從體內向外發散,怎麼會有經絡傳變的過程?如果會傳經,那就是傷寒,而不是溫病了。這道理很明顯。
汪機認為,溫和熱有輕重的差別。所以張仲景說:「如果遇到溫的氣候,就會變成溫病。」(這是王叔和的話,不是張仲景的原話)如果遇到溫熱的氣候,就會變成溫毒,熱比溫更嚴重。但如果是冬天感受了寒邪,到了春天發病,沒有感受到其他邪氣,就稱為溫病,這是比較輕微的溫病。如果得了溫病還沒有好,又再次遇到溫氣,就會變成溫病,這比前面的溫病要嚴重一些。按照傷寒病的例子,如果再次遇到溫氣,就稱為溫疫。還有一種情況是,不是因為冬天感受了寒邪,到了春天發病,而是因為感受了春天的溫氣,可以稱為「春溫」,就像冬天感受了寒邪,秋天感受了濕邪,夏天中了暑氣一樣。(按照陰陽的理論,四季有正常的氣候,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現在特別感受到春天的溫氣,可以稱為春溫。如果感受到秋天的涼氣,也可以稱為「秋涼病」。春天有溫病,為什麼秋天不能有涼病?只是說涼病好像不太好說,就勉強用濕邪來搪塞。既然知道秋涼說出來不好聽,反而思考一下,就覺得春溫這個名稱,實在是錯誤的。)由此看來,春天的溫病,有四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冬天感受了寒邪,到了春天轉變成溫病的;一種是溫病還沒有好,又再次遇到溫氣而變成溫病的;一種是再次感受溫氣,多種情況混合在一起而變成溫病的;還有一種不是因為冬天感受了寒邪,也不是因為再次遇到溫氣,只是在春天感受了春天的溫氣而發病的。這四種情況都可以稱為溫病,不必再設立其他的名稱,只要知道他們發病的原因不同就可以了。
所有疾病都有病因,比如傷寒,是自己覺得感受了風寒;比如傷食,是自己覺得飲食過度。各種疾病都有原因可以追溯。至於溫病,是潛伏在體內的邪氣發作,很多人安居靜養,沒有其他原因,突然就發病了。問他們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也無從尋思,更何況要尋找感受邪氣的途徑,自己根本就感覺不到。所以,提出理論的人,有的說是冬天不合時令的溫暖,有的說是春天的溫氣,有的說是傷寒病「過經」沒有痊癒,有的說是冬天潛伏的寒邪,到了春夏才發作。(按照《素問》的說法,冬天受了寒,春天一定會發溫病。這是漢代人寫的,晉代的王叔和又用來說明傷寒病的例子,這實際上是誤解了原文。)有的說是冬天沒有藏好精氣,春天一定會發溫病。(這也是漢代人寫的,只是說損耗會導致疾病,沒有說是邪氣導致疾病。難道沒有感受溫邪的童男童女,就不會發溫病嗎?)還有人看到冬天發的溫病,和春夏發的溫疫,脈象和症狀都相同,治療方法也沒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