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內壅不汗

邪發於半表半裡。一定之法也。至於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醫見有表復有里。乃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謬也。嘗見以大劑麻黃連進。一毫無汗。轉見煩躁者。何也。蓋發汗之理。自內以達表。今裡氣結滯。陽氣不能敷布於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達表。

譬如縛足之鳥。乃欲飛昇。其可得乎。蓋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足縱而後揚翅。方得升舉。此與戰汗之義同。又如水注閉其後竅。則前竅不能涓滴。與發汗之義同。凡見表裡分傳之證。務宜承氣先通其里。裡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

白話文:

邪气入侵,既有表面的症状,又有内里的病症。这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模式,治疗起来有一定的规律。至于病情的发展变化,有可能会完全表露出来,也有可能完全潜伏在体内,或者表里同时出现症状。有些医生看到病人既有表症又有里症,就引用古书理论,先解表再攻里,这是很大的错误。我曾经亲眼看到有人用大量的麻黄连等药剂治疗,病人一点汗都不出,反而变得更加烦躁。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发汗的原理,是内里的阳气通过经络输送到体表。如果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无法布散到体表,四肢甚至会出现厥逆,又怎么能让气液蒸腾而达到发汗的目的呢?

这就像一只被绑住脚的鸟,想要飞上天空,怎么可能呢? 鸟儿要飞翔,必须先伏下身子,脚先用力伸展,然后才张开翅膀飞起来。这跟发汗的道理是一样的。再比如,如果水管的出口被堵塞了,那么水就无法从入口流出来。这跟发汗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凡是遇到表里分传的症状,务必先用承气汤之类的药物通畅内里,内里一通,即使不用发汗药,很多时候也能自然出汗而缓解病情。

質曰。吳氏欲斥經論而張己說。然已曰內壅不汗。則所謂表證。豈太陽之證耶。所謂發汗。豈肌表之汗耶。若果為太陽證歟。下之其非法。雖吳氏亦必不下也。學者當思之。

白話文:

意思是:有人認為吳某人想要否定經典理論來擴大自己的主張,但是已經出現了內部阻塞不出汗的情況,那麼所指的「表症」是不是太陽經脈的病症呢?所指的「出汗」是不是皮膚表面的汗水呢?如果真的是太陽經脈的病症,那用錯方法治療是違法的,即使是吳某人也一定不會這樣做吧。學習的人應該要思考這個問題。

2. 下後脈浮

里證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於肌表。里無壅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覆杯(靈樞邪客篇。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則汗解。下後脈浮而數。原當汗解。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素有他病先虧。或本病(本者此也。

猶本月本年之本也。)日久不痊。或反覆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涼。除肌表散漫之熱邪。加人參以助周身之血液。於是經絡潤澤。元氣鼓舞。腠理開發。故得汗解。

質曰。血液枯涸不得汗者。豈可概與白虎加人參乎。甚哉。吳氏之偏見也。

白話文:

泻痢之后,脉象浮而稍快,身体微热,精神有些恍惚,这是邪热浮于肌表,体内没有阻塞。虽然没有出汗,但应该服用白虎汤。盖上杯子,待汗出即可。泻痢后脉象浮而快,本应该出汗,但拖延五六天,脉象症状没有改变,仍然没有出汗,可能是病人长期腹泻,或原本就有其他疾病导致身体虚弱,或疾病久治不愈,或反复泻痢,导致周身血液枯竭,所以出不了汗。白虎汤辛凉,可以消除肌表散漫的热邪,加人参可以补助周身血液,这样经络滋润,元气鼓舞,毛孔疏通,所以能出汗。

3. 下後脈復沉

里證脈沉而數。下後脈浮者。當得汗解。今不得汗。後二三日。脈復沉者。膜原餘邪。復瘀到胃也。宜更下之。更下後。脈再浮者仍當汗解。宜白虎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裡證(指病在內臟)且脈搏深沈快速的情況下,經過服藥或灌腸治療後,如果脈搏變得浮動,表示應該透過發汗來解除病症;然而現在沒有出汗,過了兩三天之後,脈搏又再次變為深沈,代表膜原(即身體內部組織之間的地方)中的剩餘邪氣重新淤積到了胃部,因此需要再度進行排泄處理。再度排泄後,若脈搏仍然浮動,則應繼續使用發汗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考慮服用【白虎湯】這個方劑。」

4. 邪氣復聚

里證下後脈不浮。煩渴減。身熱退。越四五日。復發熱者。此非關飲食勞復。乃膜原尚有餘邪隱匿。因而復發。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每歸咎於病人誤也。宜再下之。即愈。但當少與。慎勿過劑。以邪氣微也。

白話文:

經過治療後,如果症狀有所改善,例如脈搏不再浮動、口乾舌燥的情況減輕、身體溫度下降等,但是四到五天之後又出現發燒的情形,這不是因為吃了什麼食物或是工作太累所造成的,而是體內還有一些潛藏在深層組織中的病菌沒有被清除掉,因此再次引發了病情。這是一定的道理,不懂的人常常會怪罪是患者自己不小心才導致病情反覆。應該要再一次進行清潔處理,這樣就能痊癒。但是在使用藥物的時候要注意份量,不要用得太多,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不像之前那麼強大了。

5. 下後身反熱

應下之證。下後當脈靜身涼。今反發熱者。此內結開。正氣通。郁陽暴伸也。即如爐中伏火。此時胃尚無邪。誤用承氣更加發熱。實非承氣使然。乃邪氣方張分內之勢也。但嫌下早之誤。徒傷胃氣耳。日後傳胃。再當下之。又有藥煩者。與此懸絕。詳載本條。

白話文:

【病症特徵為需要進行排泄治療。在進行排泄治療後,應該會感到脈搏平靜、身體涼爽。然而,現在反而出現發熱的情況。這表明體內有結塊物,氣機流通,導致藏於體內的陽氣突然亢進。就像是爐中的潛伏火焰突然被引燃。現階段胃部尚未受到邪氣侵擾,如果誤用承氣類藥物反而導致發熱,實際上並不是承氣藥物的作用,而是因為邪氣正在擴張和增強其威力。只是因為過早進行排泄治療而導致胃氣受損。日後若需再次進行排泄治療,則又需特別注意。此外,對於藥物過於複雜或繁多的狀況,這與上述情況有著明顯的不同。詳細說明請參閱本條目。】

6. 下後脈反數

應下失下。口燥舌乾而渴。身反熱減。四肢厥。欲得近火擁被。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去爐減被。脈大而加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里邪去。郁陽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隨其熱而升泄之。此證類近白虎。但熱渴既除。又非白虛實所宜也。

白話文:

病人應該要拉肚子卻沒有,口乾舌燥卻感到渴,身體反而熱度減輕,四肢冰冷,想要靠近火堆蓋被子,這是陽氣潛伏的表現。如果拉肚子後四肢恢復,就應遠離火堆減少蓋被子,脈象變強且加快,舌頭上有津液分泌,不再想喝水,這是內邪排出,陽氣突然發散的表現,適合用柴胡清燥湯治療,去除花粉,加入知母和葛根,隨著熱度而升泄之。這種情況類似白虎湯證,但熱渴已經消除,也不適合用白虎湯治療。

7. 因證數攻

溫疫下後二三日。或一二日。舌上覆生胎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胎刺雖未去。而鋒芒已軟。然熱渴未除。更下之。熱渴減。胎刺脫。日後更復熱。又生胎刺。更宜下之。餘里周因之者。患疫月餘。胎刺凡三換。計服大黃二十兩。始得熱不復作。其餘脈證方退也。所以凡下不以數計。

有是證則投是藥。醫家見理不透。經歷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此證。反致擔閣。但其中有間日一下者。有應連下三四日者。有應連下二日。間一日者。其中寬緩之間。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投承氣。某日應多與。某日應少與。其間不能得法。亦足以誤事。

白話文:

溫病引發的疫症,服用大黃瀉下後兩三天的時間,或一兩天的時間,舌頭上又重新長出胎刺(舌苔增厚,刺狀突起)。說明餘邪還沒有完全清除。再服用大黃瀉下。雖然胎刺還沒有脫落,但稜角已經變軟了。但是,發熱口渴的症狀還沒有消除。繼續服用大黃瀉下。發熱口渴的症狀減輕了,胎刺脫落了。幾天後,病症又復發了,再次長出胎刺。需要再次服用大黃瀉下。其餘的經歷過這種病症的人,發病一個多月,胎刺已經更換了三次。前後共服用了20兩大黃,才使發熱的症狀不再復發。其它脈象和證候也漸漸退去了。因此,服用大黃瀉下的次數是根據病情而定的,而不是固定的。

有這種證候的,就需要投用適應的藥物。醫生如果對病情理解不透徹,經驗不足,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疑慮。經常遇到這種證候,反而會讓患者擔憂。但是,其中有間隔一天服用大黃瀉下的,也有連續服用三四天大黃瀉下的,還有連續服用兩天大黃瀉下,間隔一天再服用的。其中寬緩的方面,有的需要使用柴胡清燥湯,有的需要使用犀角地黃湯。至於投用承氣湯,某天應該多服用,某天應該少服用。如果不能準確掌握,也足以誤事。

此非可以言傳。貴乎臨時斟酌。

朱海疇者。年四十五歲。患疫得下證。四肢不舉。身臥如塑。(束土象人也)目閉口張。舌上胎刺。問其所苦。不能答。因問其子。兩三日所服何藥。云。進承氣湯三劑。每劑投大黃兩許。不效。更無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視。更祈一診。余診得脈尚有神。下證悉具。

藥淺。病深也。先投大黃一兩五錢。目有時而小動。再投舌刺無芒。目漸開能言。三劑舌胎少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湯。五日復生芒刺。煩熱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氣養榮湯。熱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氣。肢體自能少動。計半月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又數日始進糜粥。

調理兩月平復。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過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白話文:

此無法用言語傳授,重要的是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應變。

朱海疇,四十五歲。患了瘟疫而導致發病,四肢不能行動,身體像木頭一樣僵硬。(就像用土捏成的玩偶一樣)眼睛閉著,嘴巴張開。舌頭上有刺狀的苔。詢問他的痛苦,他不能回答。於是問他的兒子,近兩三天服用過什麼藥。他說,服用了三劑「承氣湯」,每劑都放了兩許大黃。但是沒什麼效果。沒有其他辦法,只能等待死亡。但是我於心不忍,想再給他診治一次。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還有精神,下證的症狀全部都有。

用藥量太輕,而病情很嚴重。先給他服了一兩五錢大黃。他的眼睛偶爾會輕微動一下。再服藥後,舌刺消失。眼睛漸漸睜開,能夠說話。三劑藥後,舌苔減少。精神稍微好轉。第四天服用了「柴胡清燥湯」。第五天,舌苔上又出現了刺狀。更加煩躁和發熱。再給他服瀉藥。第七天又給他服用了「承氣養榮湯」。發熱稍退。第八天仍用大承氣湯。他的肢體能夠自己稍微活動。半個月共服用了十二兩大黃,病情痊癒。又過了幾天,開始能進食粥糜。

8. 病愈結存

溫疫下後。脈證俱平。腹中有塊。(必在少腹左邊)按之則疼。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宿昔結糞)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於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愈後。食粥半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

白話文:

溫疫病患痊癒後,脈象和症狀都已平息。但腹部仍有塊狀物,必定位於小腹左側,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患者自覺有阻塞感,腹部脹悶,偶爾會有氣往上衝或往下沉的現象,排泄不順暢,常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這說明瘟疫邪氣已經消散,但其留下的宿結(也就是長期累積的糞便)尚未排出。這時候不可使用攻伐之法治療,因為這樣只會損耗元氣。元氣虛弱,更加無法傳送藥力,最終也無助於清除宿結。應該讓病人逐漸增加飲食,待胃氣恢復一些,津液流通,就能自然潤滑腸道,將宿結排出。曾經遇到一位病人,溫疫痊癒後,吃稀飯半個月,宿結才慢慢排出,堅硬黑如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