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主客交渾為痼疾

凡人向有他病尫羸。或久瘧。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涸。女人崩漏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致肌肉消爍。虛火獨存。故脈近於數。此際稍感疫氣。醫家病家。見其穀食暴絕。更加胸膈痞悶。身疼發熱。徹夜不寐。指為原病加重。誤以絕谷為脾虛。

以身痛為血虛。以不寐為神虛。遂投參朮歸地神茯棗仁之類。愈進愈危。知者稍以疫法治之。發熱減半。不時得睡。穀食稍進。但數脈身熱不去。肢體時疼。胸脅錐痛。過期不愈。醫以雜藥頻試。補之則邪火愈熾。瀉之則損脾壞胃。滋之則膠邪愈固。散之則經絡益虛。疏之則精氣愈耗。

白話文:

一般人若有其他疾病,體弱虛損,像是長期瘧疾,或是內傷淤血,吐血、便血、咳血,男性遺精、白濁,精氣枯竭,女性崩漏、帶下,血枯經閉等症狀,導致肌肉消瘦,虛火獨存,所以脈象偏快。此時若稍感疫氣,醫生和病人見其食慾突然減退,再加上胸膈痞悶,全身疼痛發熱,徹夜不眠,便以為原有疾病加重,誤以為食慾不振是脾虛,以身痛為血虛,以不眠為神虛,於是服用人參、白朮、黃芪、生地、神曲、茯苓、棗仁等藥物,結果越吃越危險。懂得的人就會稍微用治療瘟疫的方法治療,發熱減半,可以間歇性睡覺,食慾也稍有恢復,但脈象仍然很快,身體依然發熱,肢體時常疼痛,胸脅刺痛,拖延時間不癒。醫生便用各種藥物不斷嘗試,補則邪火更旺,瀉則損傷脾胃,滋則邪氣更固,散則經絡更加虛弱,疏則精氣更耗。

守之則日消近死。蓋但知其伏邪已潰。表裡分傳。不知里證雖除。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表邪留而不去。因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也。肢體時疼者。邪與榮氣搏也。脈數身熱不去者。邪火併郁也。脅下錐痛者。火邪結於膈膜也。過期不愈者。凡疫邪交卸。近在一七。

遠在二七。甚至三七。過此不愈者。因失其治。不為壞證。即為痼疾也。夫痼疾者。所謂客邪膠固於血脈。主客交渾。最難得解。久而愈固。治法當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敗。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者。更附加減法。隨其平素而調之。

白話文:

若只是守著症狀不治,病況就會一天天加重,接近死亡。因為只知道邪氣已經潰散,表裡分傳,卻不知道雖然里證已經消除,但正氣衰微,無法將表邪托出體外。表邪停留在體內不去,就與血脈結合在一起,形成痼疾。肢體時常疼痛,是邪氣與榮氣搏鬥的緣故。脈搏數而體溫不退,是邪火鬱結的緣故。脅下針刺般疼痛,是火邪結聚在膈膜的緣故。如果超過期限還未痊癒,那麼凡是疫邪交卸,時間最短在一七日,最長在二七日,甚至三七日。超過這個期限還沒好,就不是因為病症惡化,而是因為失治,變成痼疾。痼疾就是客邪膠著在血脈中,主客交融,最難解除。久而久之,就更加難治。治療方法應該趁著病人大肉還沒消瘦,真元還沒耗損,趕緊用三甲散,很多病人能因此得救。還要根據患者平時的體質,調整用藥方法。

三甲散

鱉甲,龜甲(並用酥炙黃為末各一錢如無酥各以醋炒代之),川山甲(土炒黃為末五分),蟬退(洗淨炙乾五分),殭蠶(白硬者切斷生用五分),牡蠣(煅為末五分咽燥者斟酌用),䗪蟲(三個乾者劈碎鮮者搗爛和酒少許取汁入湯藥同服其渣入諸藥同煎),白芍藥(酒炒七分),當歸(五分),甘草(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瀝渣溫服。若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牛膝一錢。何首烏一錢。胃弱欲作瀉者。宜九蒸九曬。若素有郁痰者。加貝母一錢。有老痰者。加瓜蔞霜五分。善嘔者勿用。若咽乾作癢者。加花粉知母各五分。若素燥嗽者。加杏仁搗爛一錢五分。若素有內傷瘀血者。

白話文:

三甲散

組成:

  • **鱉甲:**1錢(酥炒至黃色為末。無酥可用醋炒代替)
  • **龜甲:**1錢(與鱉甲同法處理)
  • **穿山甲:**0.5錢(土炒至黃色為末)
  • **蟬蛻:**0.5錢(洗淨,炙乾)
  • **僵蠶:**0.5錢(白硬者切段,生用)
  • **牡蠣:**0.5錢(煅燒為末。咽喉乾燥者酌量使用)
  • **䗪蟲:**3個(乾者劈碎,鮮者搗爛加少許酒取汁,加入湯藥中服用,渣滓與其他藥材同煎)
  • **白芍:**0.7錢(酒炒)
  • **當歸:**0.5錢
  • **甘草:**0.3錢

用法:

以2碗水煎至8分,濾渣,溫服。

加味:

  • **有慢性瘧疾或癉瘧者:**加牛膝1錢,何首烏1錢。
  • **胃弱欲瀉者:**將白芍九蒸九曬後再使用。
  • **有痰瘀者:**加貝母1錢。
  • **有陳年痰者:**加瓜霜0.5錢。善嘔者禁用。
  • **咽乾發癢者:**加花粉、知母各0.5錢。
  • **長期燥咳者:**加杏仁搗爛1.5錢。
  • 有內傷瘀血者:(略)

倍䗪蟲。若無。以乾漆炒。煙盡為度。研末五分。及桃仁搗爛一錢代之。服後病減半勿服。當盡調理法。

白話文:

增加蟄蟲草(如果沒有),用乾漆來炒,直到冒煙為止。磨碎成粉末,加入五分量和一個搗爛的桃仁代替服用。服用後病情減少一半就停止服用,應該要完全調整好身體狀態。

2. 調理法

凡人胃氣強盛。可飢可飽。若久病之後。胃氣薄弱。最難調理。蓋胃體如灶。胃氣如火。穀食如薪。合水穀之精微。升散為血脈者。如焰。其糟粕下轉為糞者如燼。是以灶大則薪多火盛。薪斷而余焰猶存。雖薪後續而火亦燃。若些小鐺釜。只宜薪數莖。稍多則壅滅。稍斷則火絕矣。

死灰而求復燃。不亦難乎。若夫大病之後。客邪新去。胃口方開。幾微之氣。所當接續。多與。早與。遲與。皆非所宜。宜先與粥飲。次糊飲。次糜粥。次軟飯。循序漸進。先後勿失其時。當設爐火。晝夜勿令斷絕。以備不時之用。思谷即與。稍緩則胃飢如灼。再緩則胃氣傷。

白話文:

一般人胃氣旺盛,可以隨心所欲地吃飽或挨餓。但久病之後,胃氣虛弱,就非常難以調理。因為胃就像灶台,胃氣如同火焰,食物就像柴薪。火焰燃燒食物的精華,上升化為血液,就像火苗一樣。食物的殘渣則向下轉化為糞便,就像灰燼。所以,灶台大,柴薪多,火勢旺盛;即使柴薪斷了,餘燼還留著,只要再添柴,火就能繼續燃燒。但如果灶台很小,只適合放幾根柴,柴多了就會堵塞滅火,柴少了火就會熄滅。

想要死灰復燃,非常困難。同樣地,大病初癒,病邪剛退,胃口才開始恢復,胃氣非常脆弱,需要細心呵護。這時候,給藥物太多太早或太晚都不合適,應該先喝稀粥,然後是糊狀的食物,再是米粥,最後才是軟飯,循序漸進,不可錯過時機。就好像生火,要時刻保持火焰,晝夜不停,才能應付不時之需。想吃東西就馬上給,稍有遲疑,就會胃飢如焚,再耽誤下去,就會傷及胃氣。

反不思食矣。既不思食。若照前與之。雖食而弗化。弗化則傷而又傷。若幸不為食復者。當如初進法。若更多與。及食黏硬之物。胃氣壅甚。必脹滿難支。氣絕谷存。乃至反復顛倒。形神俱脫而死矣。

質曰。氣絕谷存者。長沙所謂除中之證也。

白話文:

病人反覆不思飲食,既不想要吃東西,若照之前的做法,即使勉強進食,食物也無法消化。消化不良就會造成身體再次受損。如果幸運地沒有再次出現不思飲食的情況,應當如最初進食方法一般,少量慢慢進食。若過量進食,或是食用黏硬的食物,就會導致胃氣阻塞,出現脹滿難以忍受的情況,最終氣息微弱,食物停留在胃中,甚至可能導致吐逆颠倒,形神俱脫而亡。

有人問道,氣息微弱,食物停留在胃中,這不就是長沙醫書中所說的「除中」證狀嗎?

3.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夫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乎表裡之間而已矣。所謂九傳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謂一病人而有九傳也。蓋溫疫之來。邪自口鼻而感。入於膜原。伏而未發。不知不覺。已發之後。漸加發熱。脈洪而數。此眾所同。宜達原飲疏之。繼而邪氣一離膜原。察其傳變。眾人有不同者。以其表裡各異耳。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里者。有里勝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凡此九傳。其病則一。醫者不知九傳之法。不知邪之所在。如盲者之不任杖。聾者之聽宮商。無音可求。

白話文:

疫病的傳播有九種,但都局限在表裡之間。所謂九傳,指的是病人各自感染其中一種,並不是說一個病人會經歷九種傳播。溫疫的傳染是由口鼻吸入邪氣,進入膜原,潛伏未發,不知不覺,發病後逐漸發熱,脈搏洪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應該用達原飲來疏解。接著邪氣離開膜原,觀察它的變化,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因為他們的表裡狀況各異。

有人只表現出表證,沒有裡證;有人只表現出裡證,沒有表證;有人表證反覆出現;有人裡證反覆出現;有人表裡分開傳播;有人表裡分開傳播且再度分開傳播;有人表證比裡證更嚴重;有人裡證比表證更嚴重;有人先出現表證,然後出現裡證;有人先出現裡證,然後出現表證。這九種傳播方式,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病因是相同的。醫生若不懂九傳之法,不知道邪氣所在的部位,就像盲人不用杖,聾人聽宮商,無法找到病因。

無路可適。未免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顛倒誤用。或尋枝摘葉。但治其證。不治其邪。同歸於誤一也。

所言但表而不里者。其證頭疼身痛。發熱而復凜凜。內無胸滿腹脹等證。穀食不絕。不煩不渴。此邪外傳。由肌表而出。或自斑消。或從汗解。斑則有斑疹。桃花斑。紫雲斑之殊。汗則有自汗。溢汗。狂汗。戰汗之異。此邪氣使然。不必較論。但求得汗得斑為愈。凡自外傳者為順。

勿藥亦能自愈。間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有斑汗並行而愈者。若斑出不透。汗出不徹。而熱不除者。宜白虎合舉斑湯。

白話文:

沒辦法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要么不該出汗卻硬要出汗,要么該出汗卻不出汗,要么用藥顛倒錯誤,要么只治表面症狀,不治根本原因,這些都屬於錯誤的治療方式。

有些病症只表現在外,沒有內在病變,例如頭疼身痛、發熱但又感覺寒冷,沒有胸悶腹脹等症狀,食慾正常,不煩躁不口渴,這種情況是因為外邪傳入肌膚表層,透過疹子或汗液排出體外。疹子可以分為斑疹、桃花斑、紫雲斑等,汗液則可以分為自汗、溢汗、狂汗、戰汗等,這些都是外邪造成的,不必細究,只要能出汗或長疹子就代表病好了。

外邪傳入肌膚表層,屬於順應自然,即使不用藥也能自行痊癒。但有些情況,例如出汗不透,發熱不退,就需要服用白虎湯;疹子不透,發熱不退,就需要服用舉斑湯。如果既出疹子又出汗,就代表病好了。如果疹子不透,汗出不透,發熱不退,就需要服用白虎湯加舉斑湯。

間有表而再表者。邪發未盡。膜原仍有隱伏之邪。或二三日後。四五日後。依前發熱。脈洪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未愈者。仍如前法治之。然亦希有至於三表者。

若但里而不表者。外無頭疼身痛。繼而亦無三斑四汗。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雖得少吐而不快。此邪傳裡之上。宜瓜蒂散吐之。邪從吐減。邪盡病已。若邪傳裡之中下者。心腹脹滿。不嘔不吐。或大便燥結。或熱結傍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並宜承氣輩導去其邪。邪減病減。

邪盡病已。上中下皆病者。不可吐。吐之為逆。但宜承氣導之。則在上之邪。順流而下。嘔吐立止。脹滿漸除矣。

白話文:

文中所述的中醫理論大致可理解為:

  1. 有些病症會有兩次或三次的發熱過程,這表示病邪尚未完全清除,仍然藏匿於體內,可能在幾天後再次發熱,脈搏會變得洪大且快速。當病癥開始緩解時,如果出現皮疹,皮疹仍會持續;若是出汗,則會出汗直到康復。如果仍未康復,應依照之前的治療方式繼續治療。

  2. 如果病症只表現於內部(例如內臟的問題),外部沒有頭痛或身體疼痛的症狀,也沒有皮疹或出汗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到胸部或腹部的脹滿和阻塞感,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即使吐了也不舒適。這種情況表示病邪已經進入體內,應該使用如「瓜蒂散」等藥物進行吐瀉,以減輕病邪。如果病邪已經深入體內,如腹部脹滿、不吐不嘔、大便乾硬、熱邪旁流、下痢、大腸閉塞等情況,應使用如「承氣」類的藥物導出邪氣。

  3. 當所有病邪都被清除了,病症也就康復了。對於上、中、下三焦都有病徵的情況,不可以進行吐瀉治療,因為這會逆反正常的治療原則。應使用如「承氣」類的藥物進行導出,這樣可以讓上部的病邪順著血液流到下部,嘔吐和脹滿的症狀會馬上停止,腹部脹滿的狀況也會逐漸消失。

有里而再里者。愈後二三日。或四五日。前證復發。在上者仍吐之。在下者仍下之。再里者常有。三里者希有也。雖有上中下之分。皆為里證。

有表裡分傳者。始則邪氣伏於膜原。膜原者。即半表半裡也。此傳法以邪氣平分。半入於裡。則現里證。半出於表。則現表證。此溫家之常事。然表裡俱病。內外壅閉。既不得汗。復不得下。不可汗而強求其汗。必不可得。宜承氣先通其里。里邪既去。則裡氣通。中氣方能達表。

曏者鬱於肌肉之邪。乘勢盡發於肌表。或斑或汗。宜隨其勢而升泄之。諸證悉去。既無表裡證。而熱不退者。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宜三消飲調之。

白話文:

如果病患已經好轉,但在二、三天或四、五天後又復發,則需要根據病情,在上則繼續用吐法,在下則繼續用下法。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但病症在三次之後就比較少見了。雖然病症有上、中、下之分,但都屬於裡證。

有些人會出現表裡分傳的病症,一開始邪氣會停留在膜原,膜原就是半表半裡的位置。這種傳法是邪氣平分,一半進入裡,就會出現裡證,一半出來表,就會出現表證。這種情況很常見,但表裡都病,內外阻塞,既不能出汗,也不能瀉下。如果不能出汗,就強行出汗,一定不行,應該先用承氣湯通裡,裡邪去除之後,裡氣流通,中氣才能到達表。

之前鬱積在肌肉的邪氣,趁勢發散到肌表,出現斑點或汗,應該順著這個勢頭向上發泄。如果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沒有表裡症狀,而熱度不退,說明膜原還有邪氣未盡,應該服用三消飲來調理。

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宜三消飲。復汗復下而愈。此亦常事。至三發者。亦希有之也。

有表勝於里者。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也。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有里勝於表者。里證多而表證少也。但治其里。表證自愈。

有先表而後里者。宜達原飲。有現三陽經證者。當用三陽加法。後脈洪大而數。汗出而渴者。是邪離膜原。未能出表也。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愈後二三日。或四五日。依前發熱。宜達原飲。後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舌上胎刺等證。加大黃微利之。邪久而不去。在上者。宜瓜蒂散吐之。在中下者。宜承氣導之。

白話文:

有些疾病會從表層傳到裡層,然後再繼續傳播,這時可以用三消飲治療,通過反覆出汗和瀉下,最終痊癒,這是常見情況。但如果病情反复三次才痊癒,就比較少見了。

如果表症比裡症嚴重,表示表邪多,裡邪少,應該治療表症,裡症會隨之改善。

如果裡症比表症嚴重,表示裡邪多,表邪少,只要治療裡症,表症就會自然痊癒。

如果先出現表症,然後才出現裡症,應該使用達原飲治療。如果出現三陽經的症狀,就應該使用三陽加法治療。如果脈象洪大而數,出汗又口渴,表示邪氣離開膜原,還沒有完全發散出來,應該使用白虎湯治療。邪氣隨著汗液排出,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就痊癒了。痊癒後兩三天或四五天,如果再次發熱,應該使用達原飲治療。如果同時伴有胸滿腹脹、不思飲食、煩渴、舌苔發白等症狀,應該加入大黃微利。如果邪氣停留時間很長,還沒有消失,在上焦的應該使用瓜蒂散吐出來,在下焦的應該使用承氣湯導出來。

有先里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裡證除。二三日內復發熱。反加頭疼身痛脈浮者。宜白虎湯汗之。服湯後不得汗者。因精液枯竭也。加人參溫覆則汗解。

若大下後。若大汗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甚則不可反側。周身骨寒而痛。非表證也。勿汗之。經氣漸回。身痛自愈。(詳在似表非表證)

凡疫邪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者。醫家不解。反責病家不善調理。以致反復。病家不解。每咎醫家用藥有誤。致病復起。彼此歸咎。胥失之矣。殊不知病勢之所當然。絕非醫家病家之過。以膜原伏邪未盡故也。但得病者精神完固。雖再三反復。可以隨復隨治而愈。惟虛怯者。不宜耳。

白話文:

如果病症一開始是內在的,然後才影響到外在,會先發燒,症狀逐漸加重,瀉藥能治癒內在的症狀,但兩三天後又發燒,甚至頭疼、全身疼痛、脈搏浮動,就應該用白虎湯讓病人出汗。如果服藥後沒出汗,可能是精液枯竭,可以加人參溫覆,讓汗水排出。

如果瀉藥或大量出汗後,內外症狀都消失了,接著全身疼痛,像是被棍子打過一樣,甚至不能翻身,全身骨頭發冷疼痛,這就不是表證了,不要再逼汗。等經氣慢慢恢復,疼痛就會自行痊癒。(詳細情況請參考“似表非表證”)。

如果疫病反覆出現,內外症狀反覆發作,或是在內外症狀之間反覆傳遞,醫生可能不理解情況,反倒責怪病人調理不當,導致反覆發作;病人也可能不理解情況,埋怨醫生用藥失誤,導致病情復發,彼此互相指責,都犯了錯誤。其實這都是病情發展的必然過程,並不是醫生或病人的過失,而是因為潛藏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只要病人體質健壯,即使反覆發作,也能隨之治療而痊癒。唯獨體虛的人,就不適合這樣反覆治療。

間有延挨失治。或治之不得其法。熱證日久不除。精神耗竭。嗣後更醫。投承氣。但將現在之邪拔去。因而得效。殊不知膜原尚有伏邪。一二日內。前證復起。反加循衣摸床。神思昏憒。目中不了了等證。且脈氣漸萎。大凶之兆也。病家不咎於前醫擔誤時日。反咎於後醫既生之。

而又殺之。良可嘆也。當此之際。攻之則元氣幾微。是求速死。補之則邪火益熾。精氣愈耗。守之則正不勝邪。必無生理矣。

白話文:

有些病人因為拖延治療時間或者治療方法不當,熱證持續不斷,導致精力衰弱。後來換醫生治療時使用承氣湯將當前的症狀消除而有效果,但是實際上在臟器深處還有潛藏的疾病,在一兩天內症狀又會再次出現,並伴有四肢無力、意識模糊等症狀,脈搏逐漸減弱,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患者不會責怪之前的醫生耽誤時間,反而會責怪新的醫生讓他病情加重,這真是令人感嘆。在這種情況下,攻擊病症會導致身體虛弱甚至加速死亡;補救則會讓體內的邪氣更加旺盛,消耗更多的能量;保守療法也無法戰勝邪惡的力量,最終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