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婦人時疫

婦人傷寒時疫。與男子無二。惟經水適斷適來。及崩漏產後。與男子稍有不同。夫經水之來。乃諸經血滿。歸注於血室。下泄為月水。血室者。一名血海。即衝任脈也。為諸經之總任。經水適來。疫邪不入於胃。乘勢入於血室。故夜發熱譫語。蓋衛氣晝行於陽。不與陰爭。故晝則明瞭。

夜行於陰。與邪相搏。故夜則發熱譫語。至夜止發熱而不譫語者。亦為熱入血室。因有輕重之分。不必拘於譫語也。經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愈。蓋言胸膈並胃無邪。勿以譫語為胃實而妄攻之。但熱隨血下。故自愈。若有如結胸狀者。血因邪結也。當刺期門以通其結。以柴胡湯治之。

白話文:

女性患上傷寒時疫,與男性患病相同。只是女性在經期前後,或是有崩漏、產後等狀況,與男性略有差異。女性經期來潮,是因為各經脈的血液充盈,匯聚於血室,向下流出形成月經。血室,也稱為血海,就是衝任脈,是所有經脈的總任脈。經期來潮時,外邪無法進入胃部,便趁機進入血室。因此,女性會在夜晚發熱、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不與陰氣爭奪,所以白天神志清醒。到了晚上,衛氣在陰氣中運行,與外邪相搏,所以晚上會發熱、神志不清。如果到了晚上只發熱不神志不清,也是外邪入侵血室,只是輕重程度不同,不必拘泥於神志不清。古籍中記載:「勿犯胃氣及上二焦,必愈。」意思是說,胸膈和胃部沒有外邪,不要因為神志不清就誤認為胃氣實而胡亂治療。外邪隨著血液向下流動,自然會痊癒。如果出現類似結胸的症状,是血液因外邪凝結而引起的,應該刺期門穴來疏通凝結,並用柴胡湯治療。

不若刺者功捷。經水適斷。血室空虛。其邪乘勢傳入。邪勝正虧。經氣不振。不能鼓散其邪。為難治。且不從血泄。邪氣何由即解。與適來者。有血虛血實之分。宜柴胡養榮湯。新產亡血過多。衝任空虛。與夫素善崩漏經氣久虛。皆能受邪。與經水適斷同法。

質曰。吳氏以血室。為任衝脈者。非也。按金匱。大黃甘遂湯條曰。婦人小腹滿。如敦(音對。盛黍稷器。上狹下豐。鏤以波文。)狀。是生後者。水與血俱結在血室。可見血室即子宮矣。夫月三十日而為盈虛。經亦三十日而滿損。上應於月。故謂之月水。素問云。地有十二經水。

白話文:

比起刺針見效快,經期剛結束時,子宮空虛,容易讓邪氣乘虛而入,邪氣旺盛,正氣衰退,經氣無法振奮驅散邪氣,導致病情難治。而且不從經血排出,邪氣又如何能消解?這與經期剛開始相比,有血虛和血實的區別,應該用柴胡養榮湯治療。新產婦失血過多,衝任二脈虛弱,以及素來容易崩漏,經氣長期虛弱的女性,都容易受到邪氣侵襲,治療方法與經期剛結束相同。

有人說吳氏認為血室就是任衝脈,這是錯誤的。根據金匱要略的大黃甘遂湯條文,婦人小腹飽滿,像敦器一樣,這是產後水與血積聚在子宮中,可見血室就是子宮。月經周期三十天,盈虧變化,與月相呼應,所以稱為月水。素問中說,地有十二經水。

人有十二經脈。又云。女子二七天癸通。經水始下。七七陰道絕。經水斷矣。蓋癸為水。故謂之經水也。夫婦人與男子不同者。不特有經水之變。崩漏產後之異也。蓋以其筋脈軟弱。經氣不奮。不能鼓散其邪而速使分離。動過期為壞證。醫務在促分離也。經水適來適斷者。不止所謂熱入血室之證。

多變不食病。吐涎腥臭。連綿不止。或胸膈煩悶。或咽喉窒塞。頸項強急。眼花耳罄。身熱不去。小便赤少。或喜怒如狂。或懵昧如癡。是皆邪氣未盡。更加子宮之病也。其治在子宮。兼治胃。荏苒不愈。已經二旬者。雖熱除而脈遲。肌肉不消。色脈不亂。為難治。若至吐清冷透徹。

白話文:

人類有十二條經脈。又說,女子在二七之年,天癸通暢,經血開始流出,到了七七之年,陰道停止分泌,經血停止。因為癸代表水,所以稱為經血。男女之間的不同,在於不僅有經血的變化,還包括崩漏、產後異常等,主要是因為女性筋脈軟弱,經氣不足,無法快速排除邪氣,如果過期不愈,可能會導致嚴重病症。醫學上的目標是促進邪氣的排出和分離。經血來了又停止,不只是熱入血室的症狀。

多種變化不飲食疾病,包括嘔吐腥臭的唾液,持續不斷。或者胸部和喉嚨感到煩躁和堵塞,頸部僵硬,視力模糊,聽力喪失,身體發熱不退,小便赤色且量少。或者表現出狂喜或昏濁如癡的行為,這些都是邪氣未盡,加上子宮疾病的表現。治療應集中在子宮,同時也要治療胃部。如果病情久久未能痊癒,超過二十天,即使熱症已經消除,脈象緩慢,肌肉沒有消瘦,面色和脈象沒有異常,這樣的病症較難治療。如果出現吐出清冷且透徹的症狀,則表示病情可能有所轉機。

狀如牛涎。不可抱斷之物。雖司命不可如之何矣。期門穴。在乳下一寸五分。刺之勿使針直立。恐傷肋膜也。須以指頭。撮起肌肉。循其脈理而斜刺之。針入一二分。見血即效矣。凡熱病之可刺者。其證雖多端。要之熱實而無汗者。是由其氣血凝泣。或運行太過也。不論證之表裡。

不問脈之虛實。須放尺澤而去血。是達其鬱也。其鬱一達。正氣得從而暢。汗出而熱減。邪氣從此而衰。藥亦易取效。至期劃然愈。必不可少之術也。去血多少。雖隨其人之虛實。率以六十錢為準。多則虛難復。少則邪不衰。邪實勢急。血虛病緩。緩者易治。急者難救。與其少寧多。

白話文:

狀如牛涎,指的是像牛涎一樣的物質,這是無法用手摟斷的東西,即使是主掌生命的神明也無能為力。期門穴位於胸部,具體位置是在乳下的一寸五分處。在進行針灸時,必須避免針垂直插入,以防傷及肋膜。操作時應使用手指提起皮膚,沿著脈絡斜向刺入,針入深度約一到二分,見到血液即可獲得療效。

對於熱病可以進行針灸的症狀雖然多樣,但總的來說,這些症狀都表現為熱氣和血液凝滯,或者運行過度。無論是表症還是裡症,或是脈象的虛或實,都需要放血於尺澤穴,以達到疏解鬱積的目的。當鬱積被解除後,身體的正氣得以流通,汗液排出,熱度減輕,邪氣因此減弱。這時治療通常會變得更容易,藥效也會更顯著。這種方法到了一定時間後,病狀就會痊癒,這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

放血的量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來調整,一般以六十錢為標準,過多會導致虛弱難以恢復,過少則邪氣不會消退。邪氣嚴重且急迫,血液虛弱病情緩慢,緩慢的病情較容易治療,急迫的病情則難以救援。寧可採取較少的放血量,也不要過多。

2. 妊娠時疫

孕婦時疫。設應用三承氣湯。須隨證施治。慎毋惑干參朮安胎之說。病家見用承氣。先自驚疑。或更左右嘈雜。必致醫者掣肘。為子母大不祥。若應下之證。反用補劑。邪火壅鬱。熱毒愈熾。胎愈不安。耗氣搏血。胞胎何賴。是以古人有懸鐘之喻。(王慈溪。明醫雜著。婦人半產論。

)梁腐而鍾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氣。逐去其邪。火毒消散。炎熇頓為清涼。氣回而胎自固。用當其證。反見大黃。為安胎之聖藥。歷治歷當。子母俱安。若腹痛如錐。腰痛如折。此時將墮。欲墮之候。服藥亦無及矣。雖投承氣。但可愈疾而全母。昧者以為因服承氣胎墮。必反咎於醫也。

白話文:

孕婦時疫,慎用承氣湯

孕婦患時疫,若要使用承氣湯,務必隨證施治。切忌盲目迷信參、朮安胎之說。病家見用承氣湯,往往先自驚疑,或更左右嘈雜,必然導致醫者掣肘,對母子皆為不祥。

若應當瀉下的病症,反用補劑,則邪火壅鬱,熱毒愈熾,胎愈不安,耗氣搏血,胞胎何以安穩?是以古人有懸鐘之喻,梁腐而鐘未有不落者。

唯有用承氣湯,逐去其邪,火毒消散,炎熱頓時轉為清涼,氣血回歸,胎兒自然安固。用藥合乎病症,反見大黃為安胎聖藥。歷經多次治驗,母子皆安。

若腹痛如錐刺,腰痛如折斷,此時胎兒將要墮落,欲墮之候,服藥亦無濟於事。縱使使用承氣湯,也只能減輕病痛,保全母親。無知者卻以為因服承氣湯而胎兒墮落,必定反責於醫者。

或詰其故。余曰。結糞瘀熱。腸胃間事也。胎附於脊。胃腸之外。子宮內事也。藥先到胃。瘀熱才通。胎氣始得舒養。是以興利除害於頃刻之間。何慮之有。但投藥之際。病衰七八。餘邪自愈。慎勿過劑耳。

凡孕婦時疫。萬一有四損者。不可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產後同法。非其損而誤補必死。(四損詳見前應補諸證條後)

白話文:

有人問我原因,我說,便秘積熱是腸胃的事,胎兒依附在脊椎,是在胃腸之外的子宮內。藥物先到達胃部,瘀熱才能通暢,胎氣才能得到滋養,因此可以很快地去除病患的病症,有什麼好擔心的呢?不過,在服藥時,如果病症已經好轉七八成,餘邪自然會消失,要小心別過量用藥。

所有懷孕婦女染上時疫,如果出現四損症狀,不能直接治療,應該根據損失的部位進行調節。產後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胡亂補益,否則會致命。 (四損的詳細說明在之前的應補諸證條目後面)

3. 小兒時疫

凡小兒感冒風寒瘧痢等證。人所易知。一感時疫。人所難窺。以致錯誤者多。蓋由幼科專於痘疹吐瀉驚疳。並諸雜證。在傷寒時疫。則略而未當究心。一也。古人稱幼科為啞科。蓋小兒不能盡罄所苦以告師。師又安能悉乎問切之義。所以但知其身熱。不知其頭疼身痛也。但知不思乳食。

心胸膨脹。疑其內傷乳食。安知其疫邪傳胃也。但見嘔吐噁心口渴下利。以小兒吐瀉為常事。又安知其協熱下利也。凡此何暇致思為時疫。二也。小兒賦質嬌怯。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延挨(負重也)失治。即便二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十指鉤曲。甚則角弓反張。必延幼科。

白話文:

凡是孩童患上感冒、風寒、瘧疾、痢疾等病症,人們很容易辨識。但一旦感染時疫,就難以察覺,導致誤診的情況很多。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因為幼科專注於治療痘疹、吐瀉、驚疳等各種雜症,而對於傷寒時疫則輕忽不重視,沒有深入研究。古人稱幼科為啞科,正是因為孩童無法清楚表達他們的痛苦,醫生也無法完全掌握診斷的要領。所以,醫生只知道孩子發燒,卻不知道他是否頭疼、身痛;只知道他不願意吃奶,卻不知道他是否心胸膨脹;只知道他嘔吐、噁心、口渴、腹瀉,卻不知道他是否因熱而腹瀉。這些細節往往被忽略,自然也無法將其歸類為時疫。

二、孩童體質嬌嫩,筋骨脆弱,一旦染上時疫,延誤治療,就會出現眼球上翻、抽搐、肢體痙攣、手指彎曲,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角弓反張等症狀,必須由幼科醫生來治療。

正合渠平日學習見聞之證。多誤認為慢驚風。遂投抱龍丸。竭盡驚風之劑。轉治轉劇。因見不啼不語。又將神門(手少陰心經。在掌後兌骨端。動脈陷中。主小兒驚癇。)眉心(證治準繩。小兒急驚。灸兩眉心。及人中。)亂灸。艾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加油。

紅爐添炭。死者不可勝計。深為痛憫。今凡遇疫毒流行。大人皆染。小兒豈獨不染耶。所受之邪雖一。但因其氣血筋骨柔脆。故所現之證為異耳。務宜求邪以治。故用藥與大人彷彿。凡五六歲以上者。藥當減半。二三歲者。四分之一可也。又腸胃柔脆。少有差誤。為禍更速。

白話文:

這正好符合孩子平日所學見聞的症狀。許多人誤以為是慢驚風,便給他服用抱龍丸,竭盡全力使用治療驚風的藥物。結果病情反而加重。因為孩子不哭不說話,又有人胡亂灸刺神門穴(位於手掌後兌骨端,動脈陷中,主治小兒驚癇)和眉心穴(根據醫書記載,小兒急驚時,灸兩眉心和人中穴可以治療)。雖然艾火微弱,但內攻卻很急,兩陽相搏,就像火上加油,紅爐添炭,導致很多孩子因此喪命,實在令人痛心。

現在流行疫毒,大人都染病,小孩怎麼可能獨免?他們所受的邪氣雖然相同,但由於氣血筋骨柔脆,因此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所不同。務必以邪氣為目標治療,所以用藥與大人大致相同。凡是五六歲以上的孩子,藥量應該減半;二三歲的孩子,藥量可以減至四分之一。另外,小孩腸胃柔脆,稍有差錯,禍患就會很快出現。

臨證尤宜加慎。

小兒太極丸

天竺黃(五錢今真物希以蝲蛄石代用。),膽星(五錢),大黃(三錢),麝香(三分),冰片(三分),殭蠶(三錢)

上為細末。端午日。午時修合。糯米飯杵為丸。如芡實。硃砂為衣。凡遇疫證。薑湯化下一丸神效。

白話文:

臨床上使用這個方劑時,要特別謹慎。方劑名為小兒太極丸,成分包括天竺黃(現今真品稀少,可用蝲蛄石代替)、膽星、大黃、麝香、冰片和殭蠶。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在端午節午時調製,用糯米飯搗成丸狀,大小如芡實,再以硃砂為外衣。凡遇到疫病症狀,可用薑湯化開服用一丸,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