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8)
卷上 (8)
1. 解後宜養陰忌投參朮
夫疫乃熱病也。邪氣內郁。陽氣不得宣布。積陽為火。陰血每為熱搏。暴解之後。余焰尚在。陰血未復。大忌參耆白朮。得之反助其壅鬱。餘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纏。日後必變生異證。或周身痛痹。或四肢攣急。或流火結痰。或遍身瘡瘍。或兩腿攢痛。或勞嗽湧痰。或氣毒流注。
或痰核穿漏。皆驟補之為害也。凡有陰枯血燥者。宜清燥養榮湯。若素多痰。及少年平時肥盛者。投之恐有膩膈之弊。亦宜斟酌。大抵時疫愈後。調理之劑。投之不當。莫如靜養節飲食為第一。
質曰。下後陽脫者。間又有姜附證。況於參朮乎。要在審其證。不可偏執也。若謂熱病不可溫藥。傷寒亦不可溫藥乎。不通之論也。蓋吳氏所謂溫疫者。即為陽明病。故溫藥之證稀耳。然至於血液已被熱搏。更經汗下。陰陽亡奪者。仍以參耆為戒。豈其不偏見耶。
白話文:
疫病是一種熱性疾病。邪氣內聚,陽氣無法宣發。陽氣積聚形成火熱,陰血常常受到熱邪煎熬。病症突然解除後,餘熱尚存,陰血尚未恢復。
大忌用人參、黃耆、白術這些補藥。用這些補藥後,反而會助長體內的鬱結和餘邪留伏。不僅會造成目前的病症糾纏不癒,日後還會發生其他症狀。
這些其他症狀包括:全身痠痛、四肢抽搐、潰瘡結痰、全身發炎潰爛、雙腿疼痛、咳嗽氣喘、氣毒流注、痰核穿破潰爛。
這些都是進補過度造成的危害。所有陰液不足、血液乾燥的人,都適合用清燥養榮湯調理。如果平素痰液多,或年輕肥胖的人,服用清燥養榮湯可能會產生膩滯的弊病。因此要酌情運用。
總之,時疫病後調養時,用藥不當,不如靜養節制飲食來得重要。
質疑
有的人認為,下利後陽氣虛脫的人,偶爾也會用姜附等溫熱藥物。更何況是人參、白朮這類補藥呢?關鍵是要辨證論治,不能偏執己見。如果說熱病不能用溫熱藥,那麼傷寒病也不能用溫熱藥嗎?這是不通之論。
吳有性所說的溫疫,也就是陽明病。因此,溫熱藥的證型較少見。然而,如果血液已經被熱邪煎熬,再經過汗、下,導致陰陽兩傷,還是應該忌用人參、黃耆。難道他的見解不是偏見嗎?
清燥養榮湯
知母,天花粉,當歸身,芍藥
地黃,陳皮,甘草
加燈心煎服。表有餘熱。宜柴胡養榮湯。
柴胡養榮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
芍藥,生地,知母,天花粉
薑棗煎服。里證未盡。宜承氣養榮湯。
白話文:
清燥養榮湯由知母、天花粉、當歸、芍藥、地黃、陳皮、甘草組成,加燈心煎服。若患者表有餘熱,宜改用柴胡養榮湯。柴胡養榮湯由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芍藥、生地、知母、天花粉組成,加薑棗煎服。若患者裡證未盡,宜改用承氣養榮湯。
承氣養榮湯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
大黃,枳實,厚朴
水姜煎服。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宜蔞貝養榮湯。
蔞貝養榮湯
知母,花粉,貝母,瓜蔞實
橘紅,芍藥,當歸,紫蘇子
水姜煎服。
白話文:
承氣養榮湯用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水煎服。如果痰涎很多,胸膈不清爽,則適合服用蔞貝養榮湯。蔞貝養榮湯用知母、花粉、貝母、瓜蔞實、橘紅、芍藥、當歸、紫蘇子,水煎服。
2. 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
凡人參所忌者。里證耳。邪在表及半表半裡者。設之不妨。表有客邪者。古方如參蘇飲。小柴胡湯。敗毒散是也。半表半裡者。如久瘧挾虛。用補中益氣。不但無凝。而且得效。即使暴瘧邪氣正盛。投之不當。亦不至脹。為無里證也。夫里證者。不特傷寒溫疫傳胃。至如雜證氣鬱血鬱。
火鬱濕鬱。痰鬱食鬱之類。皆為里證。投之即脹者。蓋以實填實也。今溫疫下後。適有暫時之通。即投人參。因而不脹。醫者病者。以為用參之後。雖不見佳處。然不為禍。便為是福。乃恣意投之。不知參乃行血里之補藥。下後雖通。餘邪尚在。再四服之。則助邪填實。前證復起。
白話文:
凡是人參忌諱使用的狀況,只有裡證而已。如果邪氣在表,或半表半裡,使用人參並無妨礙。表有客邪時,古方如參蘇飲、小柴胡湯、敗毒散等可以使用。半表半裡時,如長期的瘧疾合併虛證,使用補中益氣湯,不但不會阻滯氣血,反而能收到療效。即使遇上正氣旺盛的暴瘧,使用人參不當,也不會導致脹悶,因為這並非裡證。所謂的裡證,不只是指傷寒、溫疫等傳入胃腑的病症,也包括雜證中的氣鬱、血鬱、火鬱、濕鬱、痰鬱、食鬱等,這些都屬於裡證。如果在這些情況下使用人參,就會導致脹悶,這是因為實上加實的緣故。現在溫疫病後,雖然暫時通暢,但餘邪尚在,如果馬上服用人參,雖然不見好轉,但也不致生禍,因此就認為是福氣而隨意使用。殊不知人參是行血補裏的藥物,雖然下後通暢,但餘邪仍然存在,如果反覆服用,就會助邪填實,使之前的症狀復發。
禍害隨至矣。間有失下以致氣血虛耗者。有因邪盛數下。及大下而挾虛者。遂投人參。當覺精神爽慧。醫者病者。皆以為得意。明後日再三投之。即加變證。蓋方下後。始則胃家乍虛。沾其補益而快。殊弗思餘邪未盡。恣意投之。則漸加壅閉。邪火復起。愈投而變證愈增矣。
故前後利害之不同者。有如此。
質曰。此篇宜與乘除之論照見。乃知吳氏之精細。又曰時疫與瘧。共有表裡之證。證候雖相似。其病迥異。故時疫若失治。有頃刻而死者。瘧疾雖失治不死。且有不藥亦自愈者。不可同日而論也。
白話文:
災難隨之而來。有的是因為失於下藥導致氣血虛弱,有的是因為邪氣過盛,多次使用下藥,或者過度下藥導致虛弱,於是使用人參,讓人感覺精神清晰,醫生和患者都認為這是治療成功的表現。然而,如果在次日或再次投藥,就會出現新的症狀。這是因為在使用藥物後,胃部初時虛弱,補益的藥物可以提供快速的舒緩,但並未考慮到餘下的邪氣仍未清除,任意投藥會導致病情逐漸加重,邪氣重新燃起,越用藥物症狀就越加嚴重。
因此,前後治療的結果有所不同,就是這樣的道理。
問道:這篇文章應該和乘除之論相互印證,這樣就能理解吳氏的精確。又說,時疫和瘧疾,雖然有內外相應的症狀,但病狀雖然相似,但病情卻完全不同。所以,時疫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在片刻之間死亡;瘧疾即使不治療也可能不會死亡,甚至有不用藥也能痊癒的情況,不能在同一水平上進行比較。
3. 下後間服緩劑
下後或數下。膜原尚有餘邪。未盡傳胃。邪熱與衛氣相併。故熱不能頓除。當寬緩兩日。閉餘邪聚胃。再下之。宜柴胡清燥湯緩劑調理。
柴胡清燥湯
柴胡,黃芩,陳皮
甘草,花粉,知母
薑棗煎服。
白話文:
泻药服用后,或数次服用后,体内仍残留一些邪气,尚未完全传到胃部,邪热与卫气相搏,所以热症不能立即消除。应该休息两日,让余邪聚集到胃部,再服用泻药。建议用柴胡清燥汤缓和调理。柴胡清燥汤的组成是:柴胡、黄芩、陈皮、甘草、花粉、知母,用生姜、大枣煎服。
4. 下後反痞
疫邪留於心胸。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因他病先虧。或因新產後。氣血兩虛。或稟賦嬌怯。因下益虛。失其健運。客氣留止。故令痞滿。今愈下而痞愈甚。若更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證。宜參附養榮湯。
質曰。此篇宜與長沙瀉心湯條參考。今下之反痞者。胃中虛。客氣留止也。長沙甘草瀉心湯條曰。此非結熱。客氣上逆也。固為不可下。而反下之。令其益痞者誤也。若夫下後。心下如腫痞。舌上乾燥無胎。脈浮虛而數。發熱汗多者。間變畜血證。為難治。
白話文:
疫病的邪氣留在心胸,導致人感到胸悶腹脹。原本應該透過瀉下藥物去除痞滿,但現在反而更嚴重了,這是因為患者體質虛弱。可能是因為先前患有其他疾病導致身體虛弱,或是產後氣血不足,或是天生體質虛弱,再加上瀉下藥物進一步損傷元氣,導致身體機能失調,使邪氣停滯,因此造成痞滿。現在越瀉下,痞滿反而越嚴重,如果再使用行氣破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建議使用參附養榮湯治療。
有人問道,這篇內容應該與長沙瀉心湯條目中的參一起參考。現在瀉下後反而更嚴重,這是因為胃中虛弱,邪氣停滯。長沙甘草瀉心湯條目中提到,這不是熱邪積聚,而是邪氣上逆,因此不應該瀉下。反而瀉下,導致痞滿加重,這是錯誤的。如果瀉下後,心下腫脹、舌頭乾燥無苔、脈搏浮虛而數、發熱多汗,可能是轉化為蓄血證,這就很難治療。
參附養榮湯
當歸(一錢),芍藥(一錢),生地(三錢),人參(一錢),附子(炮七分),乾薑(炒一錢)
照常煎服。果如前證。一服痞當如失。倘有下證。下後脈實。痞未除者。再下之。此有虛實之分。一者有下證。下後痞即減者為實。一者表雖微熱。脈不甚數。口不渴。下後痞反甚者為虛。若潮熱口渴。脈數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
質曰。遽然下之。而後論其虛實。豈不暴耶。蓋亦吳氏偏於下之弊也。
白話文:
參附養榮湯
當歸(一錢),芍藥(一錢),生地(三錢),人參(一錢),附子(炮製七分),乾薑(炒製一錢)
按照常規煎煮服用。如果症狀與之前相似,第一次服用後,脹滿的感覺應該會消失。如果出現排便的症狀,排便後脈搏變得強實,但脹滿的感覺還沒有消除,則需要再次進行排便。這涉及到虛實的區別。一種情況是有排便的症狀,排便後脹滿感減少,這是實症。另一種情況是表面雖然有些微熱,脈搏並不太快,口不渴,但排便後脹滿感反而加重,這是虛症。如果出現潮熱、口渴、脈搏快速且脹滿的情況,應當使用此方,否則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問道:如此迅速地進行排便,然後才討論虛實,豈不是太草率了嗎?這也是遵循吳氏過度使用排便法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