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發斑戰汗合論

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是以邪在氣分。則易疏透。邪在血分。恆多膠滯。陽主速而陰主遲也。所以從戰汗者。可使頓解。從發斑者。當圖漸愈。

質曰。夫邪無常形。由著處而現證。猶水之由地而變形也。邪酷則搏血。血敗則為斑疹。病亦為重也。故發斑愈早。則其病愈重。是其所以難瘳也。吳氏由氣血而論汗與斑。以陰陰清濁。判發離遲還。蓋又漢人氣習矣。其實未必如此也。

白話文:

瘟疫邪氣若停留在氣分,就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若停留在血分,則需以發斑來化解。氣屬陽性,輕而清,血屬陰性,重而濁。因此,邪氣停留在氣分,容易疏散;停留在血分,往往膠著難消。陽性主快速,陰性主緩慢,所以發汗法可以迅速解除病症,而發斑法則需要時間才能慢慢恢復。

有人問道,瘟疫邪氣沒有固定形狀,它依附的地方不同就會顯現不同的症狀,就像水依照地形的不同而改變形狀一樣。邪氣猛烈,就會侵襲血液,血液敗壞就會形成斑疹,病症也會更加嚴重。因此,發斑越早,病症越重,也就越難痊癒。吳氏醫生從氣血的角度來論述汗與斑,認為陰性清濁會導致發病時間的早晚,這是漢人的氣習觀念。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

2. 戰汗

瘟疫伏邪中潰。忽得戰汗。邪氣輸泄。當即脈靜身涼。煩渴頓除。若至三五日後。陽氣漸積。不待飲食勞碌。而有反覆者。蓋一半已解表。一半復傳裡也。下之即解。其表裡分傳者。裡氣壅閉。非汗下不可。汗下之未盡。日後復熱。當復下復汗。下後煩渴減。腹滿去。或思飲食而知味。

裡氣和了。倘身熱未除。脈近浮。此邪氣怫鬱於經。表未解也。當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勿強發其汗。應下失下。氣消血耗。既下欲作戰汗。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泄也。次日當期復戰。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白話文:

瘟疫邪氣侵入體內,突然發熱出汗,邪氣排出體外,立刻脈象平靜,身體轉涼,口渴煩躁也消失。若過了三五天,陽氣逐漸積聚,不需勞動或進食,又出現反覆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表症已經消除一半,但邪氣又傳入內裡。服用瀉藥就能解除病症。這種表裡分傳的病症,內裡的邪氣阻塞,必須透過發汗才能排出。若發汗不徹底,日後還會發熱,需要再次服用瀉藥和發汗。瀉藥服用後,口渴煩躁減輕,腹部脹滿消失,甚至會想吃東西並有味覺。

內裡邪氣和緩了,但若身體發熱未消,脈象偏浮,說明邪氣鬱結在經脈中,表症未解。需要發汗才能解除。若未發汗,可以用柴胡清燥湯治療。仍然無法發汗,就慢慢調理,不要強行發汗。如果過度瀉下,會損傷氣血。瀉下後想發汗,卻只出汗而不發熱,情況危急,因為中氣虧虛,只能下降,無法上升排出。隔天預計會再次發熱,如果昏迷後能發汗,就會活下來;若昏迷後無法發汗,就會死亡。

以正氣脫不勝邪也。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津液枯涸也。可使漸愈。戰而不復。忽痙者必飲。痙者身如屍。牙關緊。目上視。凡戰不可擾動。但可溫覆。擾動則戰而中止。次日當期復戰。戰汗後。復下後。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滯下也。無論已見積未見積。宜芍藥湯。

芍藥湯

芍藥(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芍藥。白積倍檳榔。

白話文:

正氣不足,抵抗不了邪氣。打仗後昏迷不醒,沒有汗水,說明真陽還在,津液枯竭,可以慢慢恢復。打仗後昏迷不醒,突然抽搐,必須要喝藥。抽搐時身體僵硬如屍,牙關緊閉,眼睛往上看。打仗後不要亂動,只要溫暖覆蓋就好,亂動會導致戰止,第二天又會發作。打仗出汗後,又拉肚子,過了兩三天肚子痛不停,想要拉肚子,無論有沒有見過血,都應該服用芍藥湯。

芍藥湯:芍藥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水煎服。如果出現裡急後重,可以加生大黃三錢。紅色積塊加倍芍藥,白色積塊加倍檳榔。

3. 盜汗

(質曰。盜汗。古謂之寢汗。後世名之盜汗。蓋取於盜乘於人之不知義也。)

里證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潰。則作戰汗矣。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若內伏之邪一盡。則盜汗自止。設不止者。

宜柴胡湯以佐之。時疫愈後。脈靜身涼。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宜黃耆湯。

柴胡湯

白話文:

盜汗,古稱寢汗,指的是睡覺時出汗,就像賊趁人不備偷竊一樣。病人在病癒後,持續盜汗,說明體表還有輕微的邪氣。如果邪氣很重,就會變成自汗,邪氣在體內潰爛,則會出現戰汗。正常人睜眼時,衛氣運行於陽,閉眼時,衛氣運行於陰。運行陽氣,是指向上升發於體表,運行陰氣,是指向下收斂於內。現在體內有伏熱,又遇到衛氣,兩陽相搏,熱氣蒸發到體表,毛孔就會張開,導致盜汗。如果體內伏邪消失,盜汗就會自行停止。如果盜汗沒有停止,應該用柴胡湯來輔助治療。時疫痊癒後,脈象平靜,身體涼爽,但過了幾天又出現盜汗和自汗,這屬於表虛,應該服用黃芪湯。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用半夏。

黃耆湯

黃耆(三錢),五味子(五分),當歸(一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方子用柴胡三錢、黃芩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大棗兩枚。古方原本用人參和半夏,但現在表裡實證,所以不用人參。患者沒有嘔吐,也不用半夏。

另外,還有一個黃耆湯,用黃耆三錢、五味子五分、當歸一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無有不止者。然屬實常多。屬虛常少。邪氣盛為實。正氣奪為虛。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若顛倒誤用。必有實實虛虛之誤。臨證當慎。

質曰。以熱之有無。辨證之虛實。恐未盡也。

白話文:

通常按照指示煎煮藥物服用。如果發汗仍然沒有停止,可以增加一錢五分的淨麻黃。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很少會無效。然而,實際上比虛弱的情況更多。邪氣旺盛被認為是實質的,正氣流失則被認為是虛弱的。區分虛實,關鍵在於是否有熱。如果有熱,則為實質;沒有熱,則為虛弱。如果不當使用這些知識,可能會導致混淆實質和虛弱的錯誤。臨牀診斷時應謹慎。

問道:僅憑有無熱來判斷虛實,恐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4. 狂汗

狂汗者。伏邪中潰。欲作汗解。因其人稟賦充盛。陽氣衝擊。不能頓開。故忽然坐臥不安。且狂且躁。少頃大汗淋漓。狂躁頓止。脈靜身涼。霍然而愈。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狂汗」的情況。「狂汗」是指突然出現大量出汗、坐立不安和情緒激動等症狀。

根據古文中的說法,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身體內有潛在的病邪正在被攻破而出現的反應。由於這個人的體質較強壯,因此當他的體內開始發出大量的熱量時,會造成他無法立即排汗而導致情緒不穩定和焦慮。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那麼就可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例如可以使用一些清熱降火的食物或藥物來幫助降低體溫;或者通過運動等方式增加代謝率,促進汗水排出等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狂汗的狀況。

5. 發斑

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已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必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

托裡舉斑湯

芍藥,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塗黃土泥炒黃去土為粗末)

白話文:

邪氣停留在血液中,內裡的氣機阻塞,就會導致隱藏的邪氣無法透出而形成斑點。如果往下瀉藥,內裡的阻塞一通,衛氣也會順勢疏通,邪氣必然會從體表透出形成斑點,毒邪也會隨之從體表解出。若是在瀉藥後斑點逐漸出現,不可再加大瀉藥的劑量。如果還有瀉下的症狀,可以少量服用承氣湯,慢慢地緩解。如果再加大瀉藥的劑量,中氣就會衰弱,斑毒會內陷,病情就會危急。應該採用托裡舉斑湯來治療。

托裡舉斑湯的藥方為:芍藥、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用黃土泥炒黃,去土研成粗末)。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復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下。

質曰。此篇承發斑戰汗論而起。宜與彼篇照見。

白話文:

服用水煎的薑汁,病患的斑點會逐漸出現,然後大量排出,斑毒又隱藏起來。病患會反覆加重,摸著衣服和床,無目的地理著線,脈搏逐漸微弱,這是危險的徵兆。此方要加一錢人參來補益,補益不足者就會死亡。如果沒有腹瀉卻先出現斑點,即使有腹瀉的症狀,也要少用承氣湯,必須緩慢地瀉下。

6. 數下亡陰

下證以邪未盡。不得已而數下之。間有兩目加澀。舌反枯乾。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緣其人所稟陽藏。素多火而陰虧。今重亡津液。宜清燥養勞湯。設熱渴未除。里證仍在。宜承氣養榮湯。

質曰。此證當從緩緩治之。若欲速除其邪。則邪盡而人斃。

白話文:

病情屬於下焦虛寒,邪氣尚未完全去除,不得已才多次服用泻药。期间病人出现眼涩、舌干、津液不足、嘴唇干裂等症状,这是因为病人天生阳气偏多,阴气不足,现在又大量丢失津液,应该服用清燥养劳汤。如果仍然口渴,内热未消,则应该服用承气养荣汤。

医者指出,这种病症应该慢慢调理,如果急于清除邪气,可能导致邪气尽除而病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