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傳變不常

疫邪為病。有從戰汗而解者。有從自汗、盜汗、狂汗而解者。有無汗竟傳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熱渴反甚,終得戰汗方解者。有胃氣壅鬱,必用下,乃得戰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餘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證復發者。有發黃因下而愈者。有發黃因下而斑出者。有竟從發斑而愈者。

有里證急,雖有斑,非下不愈者。此雖傳變不常,亦疫之常變也。有局外之變者。男子適逢淫欲,或向來下元(腎命門)空虛,邪熱乘虛陷於下焦,氣道不施,以致小便閉塞,小腹脹滿,每至夜即發熱,以導赤散、五苓五皮之類,分毫不效,得大承氣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

或素有他病一隅之虧,邪乘宿昔所損而傳者。如失血崩滯,經水適來適斷,心痛疝氣,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變。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傳變不常,皆因人而使。蓋因疫而發舊病,治法無論某經某病,但治其疫,而舊病自愈。

質按吳氏以建言者,其旨與長沙異。長沙舉傷寒,而括陰陽二證,建六經而標病位。所謂傳者,謂自經傳經也。故有合病並病之名焉。吳氏所論專主陽明,故分病位為三部,曰表、曰里、曰中。蓋以經為表,以胃為里,以膜原為中。曰邪氣伏於膜原,自此而傳於表裡也。故傳於表者,

邪發於肌表也。傳於裡者,邪陷於腸胃也。此其所以與長沙異也。又曰化、曰潰者,邪毒已敗壞,由元氣振盪之勢,欲向表裡諸竅,而分離也。又曰熱淫之氣,浮越某經者,長沙所謂合病並病也。或言異而義同,或言同而義異。至如特舉太陽麻黃之證,指之為傷寒,曰傷寒與溫疫別途,

最為甚矣,學者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傳變不常】

疫情為病,病情發展的路徑多種多樣。有的患者會透過劇烈出汗後病情緩解;有的則是透過自汗、盜汗、狂汗等情形後病情逐漸好轉;有的患者則是完全沒有出汗的情況下,疾病直接進入到胃部;有的患者在大量出汗後,口渴和高燒反而更嚴重,最終在劇烈出汗後病情才得以緩解;有的患者因為胃氣鬱結,必須進行通便治療,才能在劇烈出汗後病情有所改善;有的患者表症通過出汗得到緩解,但體內仍有餘邪,若無其他原因,三五天後,之前的症狀可能會再次出現;有的患者黃疸病症通過通便治療得到痊癒;有的患者黃疸病症通過通便治療後,身體出現了斑疹;有的患者則是直接從出現斑疹後病情逐漸好轉。

有的患者體內症狀較為急迫,即使身上出現斑疹,若不通便,病情不會得到改善。這些情況雖然病情發展變化無常,但實際上也是疫情常見的病程變化。然而,有些特殊情況,例如男性患者可能在性生活後,或是原本就有腎部虛弱的情況,邪熱乘虛而入,導致下焦部位受到影響,氣道無法順利運作,進而導致小便困難,小腹腫脹。在夜晚時,患者會出現發燒症狀。使用導赤散、五苓五皮等藥物,毫無效果,但服用大承氣湯後,小便得以順利排出,病情隨之好轉。

有的患者原本就患有其他疾病,當疫情發生時,原有的疾病部位受到影響,病情加重。例如,原本就有失血、月經不調、心臟問題、疝氣、呼吸困難等情況的患者,在疫情發生後,這些原有疾病的部位受到影響,病情加劇。這些情況都不屬於常見的病情變化。一般來說,病毒傳播如同水流,只會影響到受感染的部位。病情的變化無常,都是根據個體的狀況而定。如果因疫情而引發舊疾,治療方法不論是哪個部位或疾病,只要針對疫情本身進行治療,原有的疾病自然會得到改善。

吳氏的觀點與長沙有所不同。長沙舉例說明瞭傷寒病,涵蓋了陰陽兩種證候,並建立了六經理論,標記了疾病的位置。所謂的「傳」,是指病毒從一個部位傳播到另一個部位。因此,有「合病」和「併病」的名稱。吳氏的觀點則專注於陽明經,將疾病位置分為三個部分:表、裏、中。他認為經絡是表,胃是裏,膜原是中。病毒潛伏在膜原部位,然後傳播到表和裏。因此,當病毒傳播到表時,表示病毒已經影響到肌膚表層;當病毒傳播到裏時,表示病毒已經深入腸胃。這就是吳氏與長沙觀點不同的地方。另外,他還提到了「化」和「潰」的概念,指的是病毒已經對身體造成破壞,由於元氣振盪的作用,病毒想要從表、裏的各個孔竅中分離出來。此外,他也提到了「熱淫之氣」,指的是病毒已經進入某個經絡,這與長沙所說的「合病」和「併病」相對應。有些觀點雖然表面上不同,但實際上意義相同;有些觀點雖然表面上相同,但實際上意義不同。例如,他特別提到了太陽麻黃證,並將其歸類為傷寒病,指出傷寒病與溫疫病是不同的疾病。這種觀點對於學者來說非常重要,不能輕易忽視。

2. 急證急攻

溫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胎如積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伏邪即潰。邪毒傳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午後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此邪毒最重。復瘀到胃。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

次早鼻黑胎刺如失。此一日之間而有三變。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設此證不服藥。或投緩劑。羈遲二三日必死。設不死服藥亦無及矣。嘗見溫疫二三日即斃者。乃其類也。

白話文:

瘟疫發病一兩天,舌頭上有像積粉一樣的白色胎狀物。早上服用達原飲一帖,到了中午舌頭轉變成黃色,接著出現胸口脹滿疼痛,非常口渴且焦躁不安。這是潛藏的邪氣開始爆發,邪毒已經傳入胃部了。在原先的藥方裡加入大黃來瀉下。焦躁與口渴稍微減輕,熱度也消退了六七成。但下午又再次出現焦躁和發熱,舌頭全變黑且長出刺狀物,鼻子黑得像燒過的煤炭。這表示邪毒非常嚴重,再度瘀積到胃部。趕快使用大承氣湯,到了傍晚就大幅排便,到半夜時熱度已經退去。

第二天早上,鼻子的黑色和舌頭上的刺狀物都消失了。在一天之內就有三次變化,通常需要幾天的療程,在一天內就完成了。因為毒性非常強烈,病情轉變也非常迅速,用藥不得不緊迫。如果這種症狀不服用藥物,或是使用效果緩慢的藥物,拖延個兩三天必定會死亡。就算不死,再服用藥物也來不及了。我曾經見過瘟疫患者在兩三天內就去世的,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情況。

3. 表裡分傳

溫疫舌上白胎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漸黃至中央。乃邪漸入胃。設有三陽現證。用達原飲三陽加法。因有里證。復加大黃。名三消飲。三消者。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也。此治疫之全劑。惟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者宜之。

三消飲

檳榔,草果,厚朴,芍藥,甘草,知母,黃芩,大黃,葛根,羌活,柴胡

薑棗煎服。

白話文:

對於患有瘟疫,舌面上出現白色舌苔的情況,這表示邪氣正在肌腠之間。當舌根逐漸轉為黃色直至舌面中央,這說明邪氣正逐漸侵入胃部。如果同時出現了三陽證候,應使用達原飲加上三陽加法治療。由於病已進入臟腑,應再加入大黃,這種配方被稱為三消飲。三消的意思是,消除內邪、消除外邪,以及消除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的邪氣。這是治療瘟疫的完整方劑,特別適合於邪毒在表裡分傳,肌腠間仍有殘餘邪氣的患者。

以下是三消飲的成分: 檳榔,草果,厚朴,芍藥,甘草,知母,黃芩,大黃,葛根,羌活,柴胡。

應與薑和棗一同煎煮服用。

4. 熱邪散漫

溫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宜白虎湯。

白虎湯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五錢),炒米(一撮)

加姜煎服。

按白虎湯。辛涼發散之劑。清肅肌表氣分藥也。蓋毒邪已潰。中結漸開。邪氣分離膜原。尚未出表。然內外之氣已通。故多汗。脈長洪而數。白虎辛涼解散。服之。或戰汗。或自汗而解。若溫疫初起。脈雖數未至洪大。其時邪氣。盤踞於膜原。宜達原飲。誤用白虎。既無破結之能。

但求清熱。是猶揚湯止沸也。若邪已入胃。非承氣不愈。誤用白虎既無逐邪之能。徒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因而細小。又認陽證得陰脈。妄言不治。醫見脈微欲絕。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寒涼。以為穩當。愈投愈危。至死無悔。此當急投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復。

質按。白虎辛涼消熱。固非發散之劑。得之而汗者。以折其伏熱也。蓋藥投於其機。而營衛運行得宜。正氣鼓散其邪也。猶於柴胡承氣之戰汗。柴胡承氣。豈發散之劑乎哉。學者當思焉。長沙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又曰太陽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又曰。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又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又曰。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可見表證不解者。及胃實者。雖有煩渴。

並非白虎證也。

白話文:

溫疫的脈象長而洪大且頻率快,患者極度口渴且大量出汗,全身發熱,應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白虎湯的配方為: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五錢、炒米一撮,加入薑煮沸後服用。

白虎湯是一種辛涼發散的藥方,主要功能在於清肅肌膚表面的氣分。當毒邪已經被擊退,身體內部的結塊逐漸消失,邪氣從膜原分離,但尚未完全排出體外。然而,體內和體外的氣已開始流通,所以會出現多汗的情況,脈象也會呈現長而洪大且頻率快的特徵。服用白虎湯後,可能會引發戰汗或自汗,然後病情就會有所改善。如果溫疫剛開始,脈象雖然頻率快但尚未達到長而洪大的程度,這時邪氣還停留在膜原,應該使用達原飲。如果誤用了白虎湯,它並不能有效破除結塊,只能清除熱氣,這就像把熱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一樣,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胃部,只有使用承氣湯才能痊癒。如果誤用了白虎湯,它並沒有能力驅逐邪氣,反而可能損傷胃氣,抑制邪氣,導致脈象變得細小,讓人誤以為是陰虛的症狀,從而認為無法治療。醫生看到脈象微弱幾乎要停止,更不敢考慮使用下法。每天只會隨意使用寒涼藥物,認為這樣比較穩妥,實際上卻讓病情越來越危險,直到死亡都不後悔。這種情況下,應該立即使用承氣湯,緩慢地進行排泄,六脈自然就會恢復。

進一步解釋,白虎湯的辛涼效果可以消除熱氣,但它並不是一種發散的藥方。之所以會出汗,是因為它可以消除潛藏的熱氣。當藥物適當地作用於身體,營養和衛氣運行得當,正氣就可以幫助身體驅散邪氣。這就像柴胡承氣湯所引發的戰汗,柴胡承氣湯難道是一種發散的藥方嗎?學習者應該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傷寒論》中提到,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大量出汗,極度口渴且病情仍未得到緩解,脈象呈現長而洪大的特徵,則表示熱邪仍在體內。又說,太陽病患者,如果嘔吐或下痢後,七八天仍然沒有好轉,熱邪已經滲透到體內,導致表裡都發熱,偶爾還會畏寒,口渴舌乾燥且心情煩躁,想喝大量的水。又說,傷寒病患者,如果沒有高燒,但是口渴且舌頭乾燥,同時伴有心情煩躁和輕微畏寒。又說,傷寒病患者,如果脈象浮動且發燒,但沒有汗液分泌,表示邪氣還在表層,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白虎湯。只有當患者極度口渴想喝水,而且沒有表層症狀時,纔可以使用白虎湯。又說,如果患者極度口渴想喝水,舌頭乾燥,但表層症狀尚未消失,或者胃部已經實滿,即使有煩渴的症狀,也不能使用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