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原序

回本書目錄

原序

1. 原序

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奈何自古迄今。從未有發明者。仲景雖有傷寒論。然其法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三陽竟自傳胃。蓋為外感風寒而設。故其傳法與溫疫。自是迥別。嗣後論之者紛紛。

不止數十家。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證。則甚略之。是以業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及其臨證。悉見溫疫。求其真傷寒。百無一二。不知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莊子列禦寇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功。言苦學無益也。)未免指鹿為馬矣。

白話文:

溫疫的病因與治療

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溫疫這種疾病,既非風寒,也非暑濕,而是天地間獨特的異氣所導致的。

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奈何自古迄今。從未有發明者。 溫疫的傳播方式有九種,這是治療溫疫的關鍵所在。然而,從古至今,卻從未有人真正研究清楚這些傳播方式。

仲景雖有傷寒論。然其法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三陽竟自傳胃。蓋為外感風寒而設。故其傳法與溫疫。自是迥別。 雖然張仲景有《傷寒論》,但其方法僅針對外感風寒所致的傷寒,從太陽經傳至陽明經、少陽經,甚至三陽經都傳到胃經。這與溫疫的傳播方式完全不同。

嗣後論之者紛紛。不止數十家。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證。則甚略之。 後世醫家眾多,超過數十家,都以傷寒的說法來論述溫疫,但對溫疫的症狀卻都過於簡略。

是以業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及其臨證。悉見溫疫。求其真傷寒。百無一二。不知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莊子列禦寇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功。言苦學無益也。)未免指鹿為馬矣。 因此,學醫的人所記所誦,都是關於傷寒的內容,然而實際上遇到的卻大多是溫疫。真正傷寒的病人少之又少。這就像莊子《列禦寇篇》中所說的,朱泙漫學了三年屠龍之術,卻沒有機會施展,徒勞無功。現在醫學界的情況,就像是把溫疫當成傷寒來治,無異於指鹿為馬。

(史記秦紀。趙高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云云。)余初按諸家咸謂春夏秋皆是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然歷年較之。溫疫四時皆有。及究傷寒者。每至嚴寒。雖有頭疼身痛。惡寒無汗發熱。總似太陽證。至六七日失治。未嘗傳經。每用發散之劑。一汗而解。間有不藥亦自解者。

並未嘗因失汗。以致發黃譫語狂亂胎刺等證。此皆感冒膚淺之病。非真傷寒也。傷寒感冒。均系風寒。不無輕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傷寒希有。況溫疫與傷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後世。

白話文:

我一開始參考各家說法,都認為溫病只會發生在春夏秋三季,而傷寒一定發生在冬天。可是我觀察多年,發現溫疫其實一年四季都有。而且仔細研究傷寒,發現即使在嚴寒時,雖然會出現頭疼身痛、畏寒無汗發熱等症狀,整體上像是太陽病,但如果在六七天內沒有治療,也沒有傳經現象,只要使用發散的藥方,出一身汗就能痊癒,甚至有些病人不藥而癒。

這些病人從來沒有因為出汗而導致發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胎動不安等症狀出現。這都只是輕微的感冒,並不是真正的傷寒。傷寒和感冒都是因為風寒侵襲,只是程度不同,感冒比較常見,而傷寒則很少見。況且,溫疫和傷寒的致病原因有天壤之別。如今鹿馬難辨,更能證明傷寒在當今社會極為罕見。張仲景認為傷寒是一種急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危及生命,因此撰寫《傷寒雜病論》以拯救天下後世。

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與溫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告世。至於溫疫多於傷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論。或謂(王安道溯洄集。張仲景傷寒立法考之說。)溫疫之證。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或系散亡之餘。王叔和立方造論。謬稱全書。由此觀之。

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濟南府也)浙省。(杭州府也)南北兩直。(南北兩直隸也。蓋明制分於天下。置十三省。以隸屬州郡。兩京傍近者。直隸於京師。故曰之直隸州。)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始發之際。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

白話文:

用心固然是仁慈之舉,然而傷寒與溫疫都是急症。對於少數病人,尚且諄諄告誡世人,然而溫疫患者卻比傷寒患者多出百倍,怎麼能反而置之不理呢?有人說(王安道《溯洄集》、張仲景《傷寒立法考》的說法),溫疫的症狀,仲景原本有別的方論,只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戰亂兵火使之湮沒無存。即使是《傷寒論》,可能也是散佚遺存。王叔和立方造論,卻謬稱是完整的書,由此可見,溫疫的論述,未必不是因散佚而失傳的。崇禎辛巳年,疫病流行,山東(濟南府)、浙江(杭州府)以及南北兩直隸(南北兩直隸,根據明朝制度,天下分為十三省,各隸屬州郡,兩京附近地區直屬於京師,故稱之為直隸州),感染者甚多,到了五六月更加嚴重,甚至傳染至闔門。最初,醫生誤以傷寒之法治療。

未嘗見其不殆也。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廖。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劑。攻補失敘而死者。或遇醫家見解不到。心疑膽怯。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輕者。尚獲僥倖。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勝計。

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醫者傍遑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愈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亡也。籲。千載以來。何生民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究理。格(例也)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

白話文:

從未見過沒有危險的病症。病人有時會誤信七日就會痊癒,若不如此,十四日就一定會好轉,因此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也有病人亂用猛烈藥物,攻補失當而喪命。甚至遇到醫術不精的醫生,心存疑慮,膽怯不敢下重手,用緩藥治療急症,雖然不至於馬上喪命,但病情拖延而致死,比比皆是。輕微的病症尚且能僥倖逃過一劫,重症卻因誤治而枉死,不計其數。

唉!守著古法卻無法治好現代的病症,用現代病症去對照古書,根本沒有明確的論述。因此用藥無效,醫生束手無策,病人病情日益危重。病症愈加急迫,用藥愈加混亂,不死於病,反而死於醫術。不死於醫術,卻死於聖賢典籍的失傳。唉!千百年來,百姓為何如此不幸?我雖然學識淺薄,但用心研究道理,推測病症的感受之氣、病邪入侵的門戶、病邪侵犯的部位。

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於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峕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書於淡淡齋

白話文:

其內容主要為: 詳細陳述了疾病轉變的模式,以及日常臨牀診斷的驗證方法。這些內容已列出,等待學問高深的人士校正。

此書由崇禎壬午年(1632年)仲秋,姑蘇洞庭的吳有性,在淡淡齋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