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原病
病疫之由。昔以為(傷寒例)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得非時之氣。長幼之病相似。以為疫。餘論則不然。夫寒熱溫涼。乃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秋熱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
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在歲運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猶飲酒者多少皆醉)邪從口鼻而入(王慈溪明醫雜著)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
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素問瘧論)所謂。橫連膜原是也。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都會於胃。故胃氣能數布於十二經中。而榮養百骸。毫髮之間。靡所不貫。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裡。其熱淫(隨其脈理而浸漬也)之氣。
浮越(發也)於某經。即能顯某經之證。如浮越於太陽。則有頭項痛。腰痛如折。如浮越於陽膽。則有目痛。眉稜骨痛。鼻乾。如浮越於少陽。則有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大概觀之。邪越太陽居多。陽明次之。少陽又其次也。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凡人中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霧早行。(博物志)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若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消衰者。觸之即病。則又不拘於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
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運行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熱。其始也。格(音隔)陽於內。不及於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陽氣漸積。鬱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
因其陽氣之通也。此際應有汗。或反無汗者。存乎邪結之輕重也。即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經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裡。表雖有汗。徒損真氣。邪氣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漸潰。表氣潛行於內。乃作大戰。精氣自內。(胃中),由膜原以達表。振戰止而復熱。
此時表裡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濕透。邪從汗解。此名戰汗。當即脈靜身涼。神清氣爽。劃然而愈。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為順。即不藥亦自愈也。伏邪未潰。所有之汗止。得衛氣漸通。熱亦暫減。逾時復熱。午後潮熱(熱之勢。如潮之進退。故名。)者。至是郁甚。陽氣與時消息也。
白話文:
原病
疾病的流行原因。過去認為(以《傷寒論》為例)是,當季節不該有那種氣候時,例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非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非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非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非常溫暖,這種感受到不符合時節的氣候,導致不論老幼,生病的症狀都相似,才被認為是瘟疫。但我認為不是這樣。
寒冷、炎熱、溫暖、涼爽,本來就是四季正常的變化,會因為風雨陰晴而稍有增減。舉例來說,秋天炎熱必定是晴天多,春天寒冷是因為雨天多,這都是天地之間常見的現象,未必會導致瘟疫。
傷寒和中暑,是感受天地間正常的氣候變化;而瘟疫,是感受天地間強烈的邪氣。這種邪氣在每年的氣運中有多有少,在不同的地區有強有弱,在不同的季節有盛有衰。這種邪氣一旦來臨,不論老少、體質強弱,只要接觸到就會生病(就像喝酒的人,喝多喝少都會醉)。邪氣從口鼻進入(根據王慈溪《明醫雜著》的說法),它所停留的位置,既不在內部的臟腑,也不在外面的經絡,而是停留在脊椎兩側的夾脊之內,離體表不遠,靠近胃部,是體表和體內的交界處。
這裡屬於半表半裡,也就是《黃帝內經·瘧論》所說的「橫連膜原」的位置。胃是十二經脈的海洋,所有的經脈都會匯聚到胃。因此,胃氣能夠將氣血輸布到十二經脈中,滋養全身各處,從頭到腳,沒有哪裡沒有被滋養到。通常來說,邪氣在經脈屬於表,在胃部屬於裡。現在邪氣停留在膜原,正好在經脈和胃交接的地方,所以是半表半裡。這種帶有熱的邪氣(會順著經脈的走向滲透),如果侵入到某條經脈,就會顯現出該經脈的病症。例如,侵入到太陽經,就會有頭痛、脖子痛、腰痛如折的症狀;侵入到陽膽經,就會有眼睛痛、眉骨痛、鼻乾的症狀;侵入到少陽經,就會有脅肋痛、耳聾、忽冷忽熱、嘔吐、口苦的症狀。大致觀察,邪氣侵入太陽經的情況最多,其次是陽明經,再來是少陽經。邪氣的來源,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傳染的,雖然感受的方式不同,但生病的症狀卻是一樣的。
一般人吸入的鼻息,與天地的氣息相通,如果自身的正氣充足,邪氣就不容易入侵。但是如果正氣恰好不足,在呼吸之間,外來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過去有三個人在霧中早行(出自《博物志》),空腹的人死了,喝酒的人病了,吃飽飯的人沒有病,瘟疫邪氣的侵入,不也是這樣嗎?如果那一年氣候的邪氣特別強烈,不論體質強弱,正氣衰弱的人,接觸到就會生病,那就又不限於上述的情況了。感受邪氣深的人,會馬上發病;感受邪氣淺的人,邪氣不能馬上戰勝正氣,所以不會馬上發病。等到遇到飢餓、飽食、勞累、憂愁、憤怒等情況,導致正氣受損,邪氣才開始擴張,使得體內氣血運行的機制受阻,身體的陽氣因此受到壓制,所以會發熱。剛開始的時候,陽氣被阻隔在體內,無法到達體表,所以會先感到寒冷,甚至四肢冰冷。等到陽氣逐漸積蓄,鬱積到極點而疏通時,四肢就會回暖,身體內外都會發熱。到了這個時候,只有發熱而不再怕冷,是因為陽氣已經疏通了。此時應該會有汗,但如果沒有汗,是因為邪氣結聚的輕重不同。即使有汗,也只是體表的汗,如果外感在經脈的邪氣,發汗就能解決,但現在邪氣在半表半裡,體表就算有汗,也只是耗損正氣,邪氣還是深藏在體內,無法解除。必須等到潛伏的邪氣逐漸消散,體表的正氣慢慢進入體內,才會引發一場大戰。身體的精氣會從體內(胃中),經過膜原到達體表,當身體發抖結束後,又會開始發熱。
這時,體表和體內的氣機已經暢通,所以會大量出汗,衣服和被子都會被汗濕透,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這就是「戰汗」。應該馬上就會脈搏平靜、身體涼爽、精神清醒、頓時痊癒。但也有人是自然出汗而痊癒的,只要出汗是往體表散發的,都是順應身體的自然,即使不吃藥也會自己好起來。如果潛伏的邪氣還沒有消散,所有的汗就會停止,等到體內的衛氣漸漸疏通,熱也會暫時減退,過一段時間又會復發,午後潮熱(發熱的趨勢,像潮水一樣有漲有退,所以叫潮熱)就是這樣,到這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這是因為陽氣隨著時間消長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