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上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2)

1. 大便

熱結傍流。協熱下利。大便閉結。大腸膠閉。總之邪在裡。其證不同者。在乎通塞之間耳。

協熱下利者。其人大便素不調。邪氣忽乘於胃。便作煩渴。一如平時泄瀉。稀糞而色不敗。其色但焦黃而已。此伏邪傳裡。不能稽留於胃。至午後潮熱。便作泄瀉。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不作潮熱。利亦止。為病愈。潮熱未除。利不止者。宜小承氣湯。以徹其餘邪。而利自止。

若利止。二三日後。午後忽加煩渴。潮熱下泄。仍如前證。此伏邪未盡。復傳到胃也。治法同前。

質按。吳氏所謂協熱利者。即長沙陽明病。大小承氣之證也。蓋伏邪傳裡。與胃氣協合。而下利之義也。長沙所謂協熱利者。太了病桂枝之證。胃本無邪。由數下之。徒令胃氣虛寒。利下不止。表裡不解也。故以人參湯理中。加桂枝以救表。蓋協與挾通。所謂協熱者。裡寒挾表熱之義也。雖同名協熱。其證乃有虛實之分。不可同日而論。

大便閉結者。疫邪傳裡。內熱壅鬱。宿糞不行。蒸而為結。漸至梗硬。下之結糞一行。瘀熱自除。諸證悉去。

熱結傍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立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盛。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

質曰。熱結傍流者。內熱燥結。傍流下臭水之義也。

大腸膠閉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裡。但蒸作極臭之物。如黏膠然。至死不結。愈蒸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疫毒無路而出。不下即死。宜大承氣湯下之。但得黏膠一去。下證自除。霍然而愈。

質曰。病同於協熱下利。但有通塞之異而已。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發於氣分則為白積。發於血分則為紅積。氣血俱病。紅白相兼。邪盡利止。未止者。宜芍藥湯。(方見前戰汗條。)

質曰。此非特異病源。餘邪不盡者。間亦變為他病也。屢見為滯下瘧疾及腳氣者。蓋其變雖不一。共由余邪未盡。氣血虛耗。腠理易閉塞也。

溫疫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夯(負擔用力也。欲力去也。)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

質曰。此章宜與病愈結存。及下格篇照見。

病愈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五更也)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或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出於外臺溫病門勞復條)下之立愈。(此證萬中之一耳。)

六成湯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白話文:

標題:[大便]

內容:

  1. 熱結旁流和協熱下利:當體內有邪氣,導致大便閉結或大腸膠閉,總的來說,是體內的邪氣在作怪,症狀的不同主要在於腸道是否通暢。如果協熱下利,患者的大便本來就不規律,突然胃部被邪氣侵襲,會感到煩渴,就像平時腹瀉一樣,拉出來的糞便稀而不敗,顏色只是焦黃。這是因爲體內的潛伏邪氣傳入內臟,無法在胃部停留,午後會有潮熱,然後開始腹瀉,子時後熱度消退,腹瀉也會減輕。第二天如果不發熱,腹瀉就會停止,這是病情好轉的表現。如果潮熱沒有消除,腹瀉也沒有停止,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清除餘邪,腹瀉自然會停止。

  2. 如果腹瀉停止後,兩三天後,午後又開始煩渴、潮熱和腹瀉,症狀與之前相似,這可能是因爲潛伏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再次影響到了胃部。治療方法與之前相同。

  3. 大便閉結:當疫病邪氣傳入內臟,體內的熱氣鬱結,舊的糞便無法排出,被熱氣蒸煮形成結塊,逐漸變得堅硬。一旦排出了結塊的糞便,體內的熱氣就會被清除,各種症狀都會消失。

  4. 熱結旁流:由於胃部實熱,內熱阻塞,先有大便閉結,接着出現純臭水樣的腹瀉,完全沒有糞便,一天可能發生三四次,或者十幾次。應使用大承氣湯,排出結塊的糞便後,腹瀉立即停止。如果服用湯藥後未能排出結塊的糞便,仍然持續腹瀉臭水和藥物殘留,這可能是因爲大腸邪氣過盛,失去了正常的傳輸功能,說明邪氣依然存在,病情不會減輕,需要再次使用瀉藥。

  5. 大腸膠閉:患者平時大便不實,遇到疫病邪氣傳入內臟,只會產生極臭的物質,像粘膠一樣,直到死亡也不會形成結塊。這種狀況會導致胃氣無法下降,疫毒無處排出,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將面臨生命危險。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只要去除粘膠狀的物質,下證就會消除,病情迅速好轉。

  6. 溫疫治癒後,如果三五天或幾天後出現腹痛裏急的症狀,這不是原來的病情復發,而是下焦有其他潛伏的邪氣引發的新疾病,可能會導致滯下的情況。如果邪氣影響氣分,表現爲白色積聚;如果影響血分,則爲紅色積聚。如果氣血都受到影響,紅白相間。當邪氣清除後,滯下會停止。如果仍未停止,可以使用芍藥湯。

  7. 溫疫治癒後,如果大便數天未行,沒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足三陰不足導致的大腸虛燥。此時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應增加飲食,促進津液流通,自然能夠潤腸通便。如果感覺肛門部位沉重悶痛,可以使用蜜煎導,嚴重時可使用六成湯。

  8. 治癒後,脈搏遲緩、細弱,每天黎明或半夜後會出現腹瀉,這可能是命門真陽不足。應使用七成湯。也有少數屬於實證的複雜情況,可以使用大黃丸,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9. 六成湯的成分包括當歸、白芍藥、地黃、天門冬、肉蓯蓉、麥門冬等,按照常規方法煎服。如果日後更加乾燥,可適當減少澤瀉,並使用六味丸。

  10. 七成湯的成分包括破故紙、熟附子、遼五味、白茯苓、人參、甘草等,按照常規方法煎服。如果治癒後再次發作,可使用八味丸並加倍使用附子。

註釋:

  • "質按"部分是對吳氏所述協熱利的解釋,即長沙陽明病中的大小承氣證。伏邪傳入內臟與胃氣協同作用,導致下利。
  • 長沙所謂的協熱利,指的是太了病桂枝證。胃部原本沒有邪氣,但由於過度瀉下,導致胃氣虛弱寒冷,下利不止,表裏不解。
  • 協與挾相通,所謂協熱,指的是裏寒挾帶表熱的意思。雖然都稱爲協熱,但其實質上有虛實之分,不可一概而論。
  • 病情同於協熱下利,但有通塞的區別。
  • 溫疫治癒後,如果出現腹痛裏急的情況,不是原有病情的復發,而是下焦有其他潛伏邪氣引發的新疾病,可能表現爲滯下。邪氣影響氣分則爲白積,影響血分則爲紅積,同時影響氣血則紅白相兼。邪氣清除後,滯下會停止,否則可使用芍藥湯。
  • 溫疫治癒後,如果大便數天未行,沒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足三陰不足導致的大腸虛燥。此時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應增加飲食,促進津液流通,自然能夠潤腸通便。如果感覺肛門部位沉重悶痛,可使用蜜煎導,嚴重時可使用六成湯。
  • 病情同於協熱下利,但有通塞的區別。
  • 溫疫治癒後,如果出現腹痛裏急的情況,不是原有病情的復發,而是下焦有其他潛伏邪氣引發的新疾病,可能表現爲滯下。邪氣影響氣分則爲白積,影響血分則爲紅積,同時影響氣血則紅白相兼。邪氣清除後,滯下會停止,否則可使用芍藥湯。
  • 溫疫治癒後,如果大便數天未行,沒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足三陰不足導致的大腸虛燥。此時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應增加飲食,促進津液流通,自然能夠潤腸通便。如果感覺肛門部位沉重悶痛,可使用蜜煎導,嚴重時可使用六成湯。
  • 質按部分還提到了其他病情變化的可能性,如滯下、瘧疾和腳氣等,這些變化雖不一致,但都是由於餘邪未盡,氣血虛耗,腠理容易閉塞所致。
  • 最後提到,溫疫治癒後,如果大便數天未行,沒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足三陰不足導致的大腸虛燥。此時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應增加飲食,促進津液流通,自然能夠潤腸通便。如果感覺肛門部位沉重悶痛,可使用蜜煎導,嚴重時可使用六成湯。
  • 此章宜與病癒結存及下格篇對照閱讀,以便全面瞭解病情。
  • 脈遲細而弱,黎明或夜半後出現腹瀉,可能是命門真陽不足,應使用七成湯或大黃丸,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