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13)
卷上 (13)
1. 發斑戰汗合論
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是以邪在氣分。則易疏透。邪在血分。恆多膠滯。陽主速而陰主遲也。所以從戰汗者。可使頓解。從發斑者。當圖漸愈。
質曰。夫邪無常形。由著處而現證。猶水之由地而變形也。邪酷則搏血。血敗則為斑疹。病亦為重也。故發斑愈早。則其病愈重。是其所以難瘳也。吳氏由氣血而論汗與斑。以陰陰清濁。判發離遲還。蓋又漢人氣習矣。其實未必如此也。
白話文:
【對於發斑和戰汗的綜合討論】
凡是瘟疫之邪停留在氣的部分,會透過戰汗的方式來解開;若邪氣停留在血的部分,則會透過發斑的方式來解除。氣屬於陽性,輕盈而清澈;血屬於陰性,沉重而渾濁。因此,邪氣停留在氣的部分時,較容易疏通透出;邪氣停留在血的部分時,往往更加膠著滯塞。這是因為陽性主導快速,而陰性主導緩慢所致。所以,若邪氣能透過戰汗方式解除,病情可以馬上得到緩解;若透過發斑方式解除,則病情應當逐漸康復。
有人說,邪氣並沒有固定的形態,它會根據侵襲的地方而顯現不同的症狀,就像水會根據地形而改變形狀一樣。邪氣嚴重時,會與血液搏鬥,導致血液受損,進而形成斑疹,病情也因此加重。因此,斑疹出現得越早,病情也就越嚴重,這就是為什麼斑疹很難治療的原因。吳氏從氣血的角度來討論戰汗與發斑,以陰陽、清濁的特性,判斷病情的緩急,這可能是受到漢代人的觀念影響。然而,實際情況未必完全如此。
2. 戰汗
瘟疫伏邪中潰。忽得戰汗。邪氣輸泄。當即脈靜身涼。煩渴頓除。若至三五日後。陽氣漸積。不待飲食勞碌。而有反覆者。蓋一半已解表。一半復傳裡也。下之即解。其表裡分傳者。裡氣壅閉。非汗下不可。汗下之未盡。日後復熱。當復下復汗。下後煩渴減。腹滿去。或思飲食而知味。
裡氣和了。倘身熱未除。脈近浮。此邪氣怫鬱於經。表未解也。當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勿強發其汗。應下失下。氣消血耗。既下欲作戰汗。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泄也。次日當期復戰。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
以正氣脫不勝邪也。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津液枯涸也。可使漸愈。戰而不復。忽痙者必飲。痙者身如屍。牙關緊。目上視。凡戰不可擾動。但可溫覆。擾動則戰而中止。次日當期復戰。戰汗後。復下後。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滯下也。無論已見積未見積。宜芍藥湯。
芍藥湯
芍藥(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芍藥。白積倍檳榔。
白話文:
[戰汗]
瘟疫病邪在體內爆發,忽然間出現劇烈的發汗,這代表邪氣正在被排出體外。隨後,脈搏恢復平靜,身體逐漸冷卻,之前的煩躁與口渴也瞬間消失。然而,如果在三到五天之後,人體的陽氣逐漸積聚,即使不因飲食或勞累,也可能再次出現病情反覆的情況。這可能因為一半的病邪已被排出體外,另一半又轉入體內深處。透過排便治療就能解決。對於那些病邪在表裡之間傳播的情況,如果體內氣機阻塞不通,必須透過發汗或排便來治療。若治療不完全,未來可能會再次發燒,屆時需再進行發汗或排便治療。排便後,煩躁與口渴的症狀會減輕,腹部脹滿感也會消失,甚至開始想進食並能品嘗味道。
體內氣機和順後,如果體溫仍高,脈搏偏浮,這表示病邪仍鬱積在經絡之中,表面的病邪尚未完全排除,應透過發汗來治療。若未能發汗,可用柴胡清燥湯調和。若仍無法發汗,病情將慢慢恢復,切勿勉強發汗。若該排便卻未排便,會導致氣血消耗過度。排便後想要發汗,卻只有戰慄而無汗出,情況會非常危險,因為這是中氣虛弱,只能下降不能上升的表現。隔天會再次出現戰慄,如果四肢回暖且能出汗,病情就有機會好轉;若四肢仍冰冷,無法出汗,則病情危急。
這是因為正氣衰竭,無法抵抗邪氣所致。如果戰慄後四肢回暖,卻不出汗,表示體內的陽氣仍在,但體液已枯竭,這種情況可以緩慢恢復。如果戰慄後沒有恢復,突然出現抽搐,那病人一定很渴。抽搐時,身體僵硬如屍體,牙關緊閉,眼睛向上看。在戰慄期間,應避免任何干擾,只需保暖。如果幹擾了這個過程,戰慄會中斷,隔天又會再次出現戰慄。發汗後,排便後,兩三天後,如果腹部疼痛持續不止,可能是要發生滯下(便祕)了,無論是否已形成硬塊,都應服用芍藥湯。
芍藥湯配方如下:
芍藥(1錢)、當歸(1錢)、檳榔(2錢)、厚朴(1錢)、甘草(7分)
加水與薑片煎煮服用。若伴有裡急後重(腹部脹痛,頻繁想排便卻排不出)的症狀,可增加大黃3錢。如果是紅色的積塊,芍藥用量加倍;如果是白色的積塊,檳榔用量加倍。
3. 自汗
4. 盜汗
(質曰。盜汗。古謂之寢汗。後世名之盜汗。蓋取於盜乘於人之不知義也。)
里證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潰。則作戰汗矣。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若內伏之邪一盡。則盜汗自止。設不止者。
宜柴胡湯以佐之。時疫愈後。脈靜身涼。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宜黃耆湯。
柴胡湯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用半夏。
黃耆湯
黃耆(三錢),五味子(五分),當歸(一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無有不止者。然屬實常多。屬虛常少。邪氣盛為實。正氣奪為虛。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若顛倒誤用。必有實實虛虛之誤。臨證當慎。
質曰。以熱之有無。辨證之虛實。恐未盡也。
白話文:
對於盜汗這種情況,古人稱之為寢汗,後世則命名為盜汗,此名稱象徵著在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疾病悄悄地侵襲。
如果在治療內部疾病後,持續出現盜汗,這可能是表層仍有微小的病邪存在。若病邪嚴重,會直接導致自汗。若是體內潛伏的病邪突然爆發,就會產生戰汗。通常,人睜眼時,衛氣運行在陽面;閉眼時,衛氣則運行在陰面。陽面運行意味著在體表升發,陰面運行則意味著在體內收斂下降。現在體內有潛伏的熱邪,再遇到衛氣,兩種陽性力量互相碰撞,導致體外熱度蒸騰,於是汗腺開放,盜汗就產生了。如果體內潛伏的病邪完全清除,盜汗自然就會停止。如果不這樣,應該使用柴胡湯來輔助治療。在傳染病痊癒後,脈搏平穩、身體涼爽,但幾天後又出現盜汗或自汗,這屬於表層虛弱,應該使用黃耆湯。
柴胡湯的配方:柴胡3錢,黃芩1錢,陳皮1錢,甘草1錢,生薑1錢,大棗2枚。古方原本使用人參和半夏,但現在表裡都實,所以不使用人參。如果沒有嘔吐,就不需要使用半夏。
黃耆湯的配方:黃耆3錢,五味子5分,當歸1錢,白朮1錢,甘草5分。
按照常規方式煎煮服用。如果汗還沒有停止,可以增加1錢5分的麻黃淨根,通常這樣做就能讓汗停止。然而,實際上多數情況屬於實證,少數屬於虛證。病邪旺盛是實證,正氣被奪是虛證。虛實的區分,在於有無熱度。有熱度的是實證,無熱度的是虛證。如果混淆使用,必定會導致實證被視為虛證,或者虛證被視為實證的錯誤。在臨牀診斷時應當謹慎。
但是,根據有無熱度來判斷虛實,可能並非完全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