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14)
卷上 (14)
1. 狂汗
狂汗者。伏邪中潰。欲作汗解。因其人稟賦充盛。陽氣衝擊。不能頓開。故忽然坐臥不安。且狂且躁。少頃大汗淋漓。狂躁頓止。脈靜身涼。霍然而愈。
白話文:
患有劇烈出汗的情況,是體內潛藏的病邪正在瓦解,身體正試圖透過出汗來排除病邪。由於患者本身的體質強壯,體內的陽氣旺盛,一時之間無法立即全面地排開病邪,因此會突然間感到坐立不安,出現狂躁的症狀。但過了一小段時間後,就會開始大量出汗,狂躁的狀態隨之停止。此後,心跳平穩,身體恢復清涼,疾病就迅速地痊癒了。
2. 發斑
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已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必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托裡舉斑湯。
托裡舉斑湯
芍藥,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塗黃土泥炒黃去土為粗末)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復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下。
質曰。此篇承發斑戰汗論而起。宜與彼篇照見。
白話文:
[發斑]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中醫對於發斑的理解和治療方法。當邪氣滯留在血液中,身體內部氣機受阻,導致潛伏的邪氣無法順利透過皮膚形成斑疹。如果已經採用通便的方法,使體內壅塞得以疏通,那麼衛氣也會跟著流暢,必定會透過皮膚表現為斑疹,這樣毒素邪氣也能隨之外解。假如下後斑漸漸出現,切記不能再進行強烈的通便。即使存在通便的徵兆,也只能小量使用承氣湯,緩慢通便。如果再強力通便,中氣衰弱,斑毒內陷,情況就會變得危險。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託裡舉斑湯。
託裡舉斑湯的成分包括:芍藥、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塗上黃土泥炒至黃色,去掉土後磨成粗粉)。
用水和薑煮來服用。通便後斑漸漸出現,如果再次強力通便,斑毒又會隱藏,反而會導致患者出現亂摸衣服、抓牀,甚至手腳無力,脈搏漸漸微弱的情況,這時病情就非常危險。這種情況下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人參一錢來補氣。如果補氣不及,患者可能會死亡。如果還未通便,但已經出現斑疹,即使存在通便的徵兆,也只能小量使用承氣湯,必須要緩慢通便。
這段文字進一步闡述了在處理發斑和戰汗時的治療原則,應與前文相互參照理解。
3. 數下亡陰
下證以邪未盡。不得已而數下之。間有兩目加澀。舌反枯乾。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緣其人所稟陽藏。素多火而陰虧。今重亡津液。宜清燥養勞湯。設熱渴未除。里證仍在。宜承氣養榮湯。
質曰。此證當從緩緩治之。若欲速除其邪。則邪盡而人斃。
白話文:
[頻繁使用瀉下藥致陰虛]
如果病人的病症是因為體內邪氣未完全清除,因此不得不多次使用瀉下藥物。可能會出現雙眼乾澀,舌頭變得乾燥無津,甚至無法吞嚥,嘴脣和口腔也會乾燥龜裂。這是因為病人本身的體質屬陽盛,平時就容易上火且陰液不足,現在又大量流失體內津液,應該使用清燥養陰湯來治療。
如果高熱口渴的症狀仍未消除,體內的實熱證候依然存在,應使用承氣養榮湯來調理。
有學者表示,這種情況應採取緩慢的方式來治療,不能急於去除邪氣,否則邪氣雖除,但人也可能因身體虛弱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