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15)
卷上 (15)
1. 解後宜養陰忌投參朮
夫疫乃熱病也。邪氣內郁。陽氣不得宣布。積陽為火。陰血每為熱搏。暴解之後。余焰尚在。陰血未復。大忌參耆白朮。得之反助其壅鬱。餘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纏。日後必變生異證。或周身痛痹。或四肢攣急。或流火結痰。或遍身瘡瘍。或兩腿攢痛。或勞嗽湧痰。或氣毒流注。
或痰核穿漏。皆驟補之為害也。凡有陰枯血燥者。宜清燥養榮湯。若素多痰。及少年平時肥盛者。投之恐有膩膈之弊。亦宜斟酌。大抵時疫愈後。調理之劑。投之不當。莫如靜養節飲食為第一。
質曰。下後陽脫者。間又有姜附證。況於參朮乎。要在審其證。不可偏執也。若謂熱病不可溫藥。傷寒亦不可溫藥乎。不通之論也。蓋吳氏所謂溫疫者。即為陽明病。故溫藥之證稀耳。然至於血液已被熱搏。更經汗下。陰陽亡奪者。仍以參耆為戒。豈其不偏見耶。
清燥養榮湯
知母,天花粉,當歸身,芍藥
地黃,陳皮,甘草
加燈心煎服。表有餘熱。宜柴胡養榮湯。
柴胡養榮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
芍藥,生地,知母,天花粉
薑棗煎服。里證未盡。宜承氣養榮湯。
承氣養榮湯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
大黃,枳實,厚朴
水姜煎服。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宜蔞貝養榮湯。
蔞貝養榮湯
知母,花粉,貝母,瓜蔞實
橘紅,芍藥,當歸,紫蘇子
水姜煎服。
白話文:
這個章節的主題是關於疫病康復後的調理,強調了應該滋養陰分,而避免使用人參和白朮等補藥。
疫病本質上是一種熱性疾病,體內邪氣積聚,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過多的陽氣轉化為火氣,這火氣與陰血互相衝擊。疾病突然痊癒後,體內殘餘的火氣仍然存在,陰血尚未恢復,此時非常忌諱服用人參、黃耆和白朮等補藥,因為這些藥物會使體內的邪氣更加壅塞,導致餘邪留在體內,不僅會使當前病情持續纏綿,未來還可能引發各種異常症狀,如全身疼痛、四肢抽搐、火毒結聚、全身長瘡、雙腿劇痛、勞力性咳嗽、氣毒流動等。
對於陰血乾涸的人,適合服用清燥養榮湯來滋養身體。但對於平時體型較胖,容易產生痰濕的人,服用此湯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應酌情考慮。總的來說,在疫病康復後的調理階段,如果藥物選擇不當,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養和節制飲食。
有人認為,疫病後服用溫補藥物會導致陽氣流失,但這種看法太過片面,要根據具體病情來判斷。如果血液已被熱氣所傷,再經過發汗和瀉下的治療,陰陽失調的情況下,仍然要慎用補藥,這樣的看法並非偏見。
接下來,文章列出了幾個適合疫後調理的藥方:
-
清燥養榮湯:由知母、天花粉、當歸身、芍藥、地黃、陳皮和甘草組成。加入燈芯草煎煮服用。如果體表仍有餘熱,可改用柴胡養榮湯。
-
柴胡養榮湯:由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芍藥、生地、知母和天花粉組成。加入薑片和棗子煎煮服用。如果體內症狀仍未消除,可改用承氣養榮湯。
-
承氣養榮湯:由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和厚朴組成。加入薑片煎煮服用。如果痰液分泌過多,且胸部感到不適,可改用蔞貝養榮湯。
-
蔞貝養榮湯:由知母、花粉、貝母、瓜蔞實、橘紅、芍藥、當歸和紫蘇子組成。加入薑片煎煮服用。
2. 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
凡人參所忌者,里證耳。邪在表及半表半裡者,設之不妨。表有客邪者,古方如參蘇飲、小柴胡湯、敗毒散是也。半表半裡者,如久瘧挾虛,用補中益氣,不但無凝,而且得效。即使暴瘧邪氣正盛,投之不當,亦不至脹,為無里證也。夫里證者,不特傷寒溫疫傳胃,至如雜證氣鬱血鬱、火鬱濕鬱、痰鬱食鬱之類,皆為里證。投之即脹者,蓋以實填實也。今溫疫下後,適有暫時之通,即投人參,因而不脹。醫者病者,以為用參之後,雖不見佳處,然不為禍,便為是福,乃恣意投之。不知參乃行血里之補藥,下後雖通,餘邪尚在,再四服之,則助邪填實,前證復起,禍害隨至矣。間有失下以致氣血虛耗者,有因邪盛數下,及大下而挾虛者,遂投人參,當覺精神爽慧,醫者病者,皆以為得意,明後日再三投之,即加變證。蓋方下後,始則胃家乍虛,沾其補益而快,殊弗思餘邪未盡,恣意投之,則漸加壅閉,邪火復起,愈投而變證愈增矣。故前後利害之不同者,有如此。質曰:此篇宜與乘除之論照見,乃知吳氏之精細。又曰:時疫與瘧,共有表裡之證,證候雖相似,其病迥異。故時疫若失治,有頃刻而死者,瘧疾雖失治不死,且有不藥亦自愈者,不可同日而論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凡是使用人參時應避諱的情況,主要指的是裡證。若是外邪在表或半表半里的狀態下,使用人參並不會造成問題。例如,表有客邪,古方如參蘇飲、小柴胡湯、敗毒散等都是適用的。對於半表半里的長期瘧疾伴有虛弱,使用補中益氣湯,不僅不會有害,反而會有效果。即使是在急性瘧疾邪氣旺盛時不恰當地使用,也不至於導致脹滿,因為這種情況並不屬於裡證。裡證不只是指傷寒、溫疫等傳到胃部的情況,像各種疾病中的氣鬱、血鬱、火鬱、濕鬱、痰鬱、食鬱等,都可視為裡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人參,會因為實上加實而導致脹滿。
在溫疫疾病進行了瀉下治療後,如果暫時通暢,立即使用人參,可能不會出現脹滿。醫生和患者可能認為,雖然使用人參後未見明顯好轉,但至少沒有帶來災難,便認為這是好事。然而,不知人參是能活血的補藥,即便瀉下後通暢,餘邪仍在。如果連續服用,則會助長邪氣,填實裡證,之前的症狀會再度出現,災難隨之而來。
偶爾會遇到因瀉下過度導致氣血虛耗,或是因為邪氣旺盛而多次瀉下,以及大瀉後伴有虛弱的情況,此時使用人參,會感覺精神振作。醫生和患者都會覺得效果不錯。然而,如果接連幾天繼續服用,病情就會發生變化。剛瀉下後,胃部會突然虛弱,得到補益會感到舒暢。但若不考慮餘邪未盡,肆意服用,則會逐漸導致壅塞閉塞,邪火再次燃起,每多一次服用,病情惡化就越嚴重。
因此,前後利害的不同,正是這樣的情況。
總結來說,這一章節應該與「乘除之論」相對照,才能理解吳氏的精細分析。同時,時疫與瘧疾,都存在表裡證的情況。雖然症狀相似,但兩種疾病的本質卻截然不同。時疫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迅速致命;而瘧疾即便治療不及時,也不致死,甚至有的不用藥也會自愈。兩者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