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下 (5)
卷下 (5)
1.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痢。晝夜無度。水穀不進。人皆知其為痢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痢。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於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火。頭疼身痛。
胸腹脹滿。胎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
最無憑據。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證不甚現。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人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
白話文:
凡是外來的邪氣,都分輕重之別。只有疫邪的感受較輕時,人們難以辨識,常常誤診而變成頑固的疾病。假設患了痢疾,晝夜發作不止,水米不進,人都知道這是痢疾。對於感受較輕的痢疾,雖然晝夜發作四五次,但飲食正常,起居如常,人們也知道這是輕度的痢疾,不會誤以為其他疾病而錯誤治療,只是認為有積滯而已。至於感受溫疫較重的,身體發熱如火,頭痛全身痛,胸腹脹滿,胎刺譫語,斑黃狂躁,人都知道這是危重的疫病。感受較輕的,僅有輕微頭痛全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少,只是飯後偶感脹滿或噁心,脈搏微弱而數,這種疫病最容易誤認。由於醫家向來把傷寒溫疫視為大病,現在因為症狀不明顯,多有不認為是疫病的。而且人們感染疫病時,來無蹤影,病後不自知,最難以憑據。又因為感染的氣很微薄,發作時症狀不很明顯,雖然有頭痛全身痛,但飲食尚未中斷,還能走動,又怎麼能知道是疫病呢?病人無處求醫,常常胡亂訴說病因。醫家不善於審察,難免隨意錯認。例如病人發病前適逢小勞累,病人只是以此說明發病原因,醫家不辨真偽,便引用東垣的「勞倦傷脾,元氣下陷」理論,於是執意用甘溫藥來治療大熱之症。
(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云云。)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多至危殆。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虛身痛。遂投四物。及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無出滋養陰血。屢投不效。
復更涼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日漸虺羸。終成廢痿。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詳于格致餘論。相火之論。)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而反凝注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
白話文:
(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雲雲。) 隨用補中益氣湯。在於補充脾胃之邪。但補充得越多,熱度反而越強,熱度加重則人體瘦弱,瘦弱後更需補充,導致危急情況。有些婦女患有這種病症,剛好生產後,醫生可能會誤判為陰虛發熱、血虛身痛,於是使用四物湯和地黃丸。這樣反而阻塞了脾胃的邪氣,病情拖延日久,邪氣變得更牢固,遍及女科領域,卻無一能解決滋養陰血的問題,多次治療都沒有效果。
再次改用涼血通瘀的方法,卻不知原本的邪氣仍在,積累的熱度自然無法消除,病情逐漸消瘦衰弱,最終成為廢痿。一般人難免受到情緒的影響,醫生卻誤以為是瘟疫,引用丹溪五火相扇之說(詳細於格致餘論中的相火論)。有的認為是心火上炎,有的認為是肝火衝擊,只是收集各種寒涼藥物,希望能夠直接打擊邪氣,結果反而使邪氣凝結,損害了脾胃之氣。瘟疫邪氣不去,瘀熱如何清凈。
延至骨立而斃。或有宿病淹纏。適逢微疫。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病加重。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
質曰。凡物微則難辨。大則易知。豈獨疫哉。故曰。能見日月。不足為明。能聞雷霆。不足為聰。此以君子慎其微矣。
白話文:
人病入骨,體力衰竭而死,或有長期舊病纏身,遇到輕微的疫病,免不了會出現身痛發熱的症狀。醫生和病人一樣,都以為病情加重,仍然用以前的藥物加減治療,反而阻礙了疫病的恢復,病情更加嚴重,最終死去卻毫無察覺。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有人問道,任何事物微小難辨,龐大則易於察覺,疫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說,能看見日月,不代表真正明亮;能聽到雷聲,不代表真正聰明。這正是君子要謹慎看待微小事物的道理。
2. 肢體浮腫
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證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妄投破氣藥論云。表裡上中下三焦皆阻。又曰。一竅通。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盡通也。)水道不行也。但治其疫。水腫自已。
宜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病人通身浮腫。下體益甚。臍凸。陰囊及陰莖。腫大色白。小便不利。此水腫也。繼又身大熱。午後益甚。燥渴。心下滿悶。喘急。大便不調。此又加疫也。因下之。下後脹不除。
白話文:
患者出现发烧、口渴、舌头发黄、全身疼痛、胸口闷、肚子时不时疼痛、脉搏快速,这属于应该泻下的症状。如果患者还伴有全身浮肿、面部浮肿、呼吸急促、小便不畅,这表明是疫病伴随水肿,由于三焦阻塞,导致水液无法正常运行。只需要治疗疫病,水肿自然会消退。建议服用小承氣湯。如果患者原本只是肚子胀,后来才染上疫病,治疗重点在于疫病。如果患者先前患过水肿,这次因为疫病而复发,同样以治疗疫病为主,水肿会自行痊愈。如果患者全身浮肿,下半身尤甚,肚脐突出,阴囊和阴茎肿大发白,小便不畅,这是水肿的表现。如果之后又出现全身发热,下午尤甚,口干舌燥,胸口闷,呼吸急促,大便不正常,说明又加上了疫病。应该泻下治疗,泻下后如果肚子仍然胀,则需要进一步处理。
反加腹滿。宜承氣加甘遂二分。弱人量減。蓋先腫脹。續得時疫。此水腫兼疫。大水在表。微疫在裡也。故並治之。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不利。腫漸至心腹而喘。此水氣也。宜治在水。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如常。雖通身浮腫而不喘。別無所苦。此氣復也。
蓋血乃氣之依歸。氣先血而生。無所歸。故暫浮腫。但靜養節飲食。不藥自愈。時疫身體羸弱。言不足以聽。氣不足以息。得下證。少與承氣。下證稍減。更與之。眩暈欲死。蓋力不足以勝也。絕谷期月。稍補則心腹滿悶。攻不可。補不可。守之則元氣不鼓。餘邪沉匿膜原。
白話文:
肚子脹滿,可以用承氣湯加上甘遂二分,體弱的人要減量。這是因為原本先出現腫脹,接著又染上時疫,所以是水腫和疫病並存,水邪在表,疫邪在裡,因此要同時治療。時疫痊癒後幾天,先從腳開始浮腫,小便不利,腫脹逐漸蔓延到心腹,並且喘不過氣,這是水氣引起的,要針對水氣治療。時疫痊癒後幾天,先從腳開始浮腫,小便正常,雖然全身浮腫,但不喘,也沒有其他痛苦,這是氣復的現象。
因為血液是氣的依歸,氣先於血液而生,氣沒有歸宿,所以暫時浮腫,只要靜養節制飲食,不用藥就會自行痊癒。時疫後身體虛弱,言語能力不足,呼吸微弱,出現下痢症狀,要少用承氣湯,下痢症狀稍減,再給藥,如果出現眩暈欲死,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承受藥力,要斷食一個月,稍微進補就會心腹滿悶,攻邪不可,進補不可,守著原狀,元氣就會無法恢復,餘邪就會沉積在臟腑,隱藏起來。
日惟水飲而已。以後心腹忽加壅滿。煩冤者。向來沉匿之邪。方悉分傳於表裡也。宜承氣養榮湯。一服病已。設表腫未除。宜微汗之。自愈。時疫得里證失下。以致面目浮腫。及肢體微腫。小便自利。此表裡氣滯。非兼水腫也。宜承氣下之。裡氣一疏。表氣一順。浮腫頓除。
或見絕谷期月。指為脾虛發腫。誤補必劇。妊娠更多此證。治法同前。則子母俱安。但當少與。慎無過劑。(共七法)
白話文:
病人只喝水,之後感到心腹脹滿、煩躁,這是原本潛藏在體內的邪氣,現在開始在表裡之間傳播,應該服用承氣養榮湯,一劑就能痊癒。如果表面腫脹還沒消失,可以用微微出汗的方式治療,就能自然康復。如果患上時疫,出現裡證但沒有瀉下,導致面部和四肢輕微浮腫,小便自利,這是表裡氣滯,而不是水腫,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裡氣一通,表氣也順暢,浮腫就會立刻消退。
有些人絕食一個月,就說是脾虛導致浮腫,誤用補藥反而會加重病情。懷孕的婦女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和之前一樣,就能母子平安。但用藥時要少給,注意不要過量。
3. 服寒劑反熱
陽氣通行。溫養百骸。陽氣壅閉。鬱而為熱。且夫人身之火。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但喜通達耳。不論臟腑經絡。表裡上下。血分氣分。一有所阻。即便發熱。是知百病發熱。皆由於壅鬱。而火鬱又根於氣。氣常靈而火不靈。火不能自運。賴氣為之運。所以氣升火亦升。氣降火亦降。
氣行火亦行。氣若阻滯。則火屈曲。惟是屈曲。熱斯發矣。是氣為火之舟楫也。今疫邪透出於膜原。氣為之阻。時欲到胃。是求伸而未能遽達也。今投寒劑。抑遏胃氣。氣益不伸。火更屈曲。所以反熱也。往往服芩連知藥之類。病人自覺反熱。其間偶有靈變者。但言我非黃連證。
亦不知其何故也。終以寒涼清熱。熱不能清。竟置弗疑。服之反熱。全然不悟。雖至白首。終不究心悲夫。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暢通運行,溫暖滋養全身各處。如果陽氣阻塞不通,就會鬱積化熱。人體的熱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它喜歡暢通無阻。無論是臟腑經絡、表裡上下、血氣分佈,只要有一點阻礙,就會發熱。因此,各種疾病發熱,都是由於陽氣鬱積不通所致。而火熱的鬱積,又根源於氣的運行。氣的運行通常是靈活暢通的,而火熱則缺乏靈活性,無法自行運作,需要依靠氣的推動。所以氣上升,火熱也隨之上升;氣下降,火熱也隨之下降。
氣暢通,火熱也暢通;氣受阻,火熱就會鬱積。正是因為火熱的鬱積,才會出現發熱的症狀。所以說,氣是火熱的舟楫,為火熱的運行提供通道。現在流行的疫病,從體表深入到肌膚腠理,阻礙了氣的運行,想要到達胃部,卻無法順暢到達。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抑制胃氣,氣的運行更加不通暢,火熱更加鬱積,反而會加重發熱。很多時候,病人服用黃連、知母等寒涼清熱的藥物,反而感到發熱,即使有些時候效果不錯,但病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原因,仍然認為自己不是黃連證。
他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味地用寒涼清熱的方法,卻無法清熱,反而置之不疑。服用這些藥物後發熱,他們仍然沒有醒悟,即使到老也無法深入探究,真是令人悲哀!
4. 知一
邪之著人。如飲酒然。凡人醉則脈必洪數。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自不同。有醉後妄言妄動。醒後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有醉後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委弱而反剛強者。應壯熱而反惡寒而戰慄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
有發呼欠及嚏噴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疼者。態度百出。總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小飲之別。考其情狀。各自不同。至於醉酒則一也。及醒諸熊如失。凡人受疫邪。始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舌上自胎。漸加煩渴。乃眾人之常也。及言其變。
則各自不同。或純純發熱。或發熱而兼凜凜。或先凜凜而後發熱。或以後漸漸寒少而熱多。以至純熱者。或晝夜發熱者。或但潮熱。余時稍緩者。或嘔或吐。或咽喉乾燥。或痰涎湧甚者。有從外解者。或戰汗。或狂汗。或自汗。或盜汗。或發斑。有從內傳者。或胸膈痞悶。或心腹脹滿。
白話文:
邪氣侵襲人體,就像喝酒一樣。一般人喝醉了,脈搏一定會又快又強,氣息高昂,身體發熱,面部發紅,這是正常的現象。至於喝醉後的變化,各人不同。有人喝醉後胡言亂語,亂動,醒來後完全不記得。有人喝得很醉,但神志始終不亂。有人喝醉後本應面紅,卻反而臉色蒼白。本應虛弱無力,卻反而剛強有力。本應壯熱,卻反而惡寒戰慄。有人容易醉容易醒,有人難醉難醒。
有人醉酒後會打哈欠、噴嚏。有人會頭暈眼花、頭痛。表現各不相同,總之是因為氣血虛實不同,臟腑稟賦各異,再加上喝得多喝得少的緣故。考察其情況,各人不同。至於醉酒的本質,則是一樣的。醉醒後,就像失憶一樣,什麼都不記得了。一般人感染邪氣,初期晝夜發熱,下午發熱更甚,頭痛身痛,舌苔發白,逐漸煩渴,這是大多數人的常見表現。至於其變化,則各不相同。有的就是單純發熱。有的發熱兼有惡寒。有的先惡寒,後發熱。有的逐漸寒少熱多,以至於純粹發熱。有的晝夜發熱,有的只有潮熱,其他時間稍微緩解。有的嘔吐,有的咽喉乾燥,有的痰涎湧出很多。有的邪氣從外發散,有的從內部傳入。有的胸膈痞悶,有的心腹脹滿。
或心痛腹痛。或胸脅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後癃閉。或協熱下利。或熱結傍流。有黃胎黑胎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如煙煤者。有發黃發疹。及蓄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嗽血。齒衄血。有發頤疙瘩瘡者。有首尾能食者。有絕谷一兩月者。
有漸消者。有無故善反復者。有愈後漸加飲食如舊者。有愈後飲食勝常二三倍者。有愈後退爪脫髮者。至論惡證。口禁不能張。昏迷不識人。足屈不能伸。唇口不住牽動。手足不住振戰。直視圓睜。目瞑上視。口張聲啞。舌強舌短。遺尿遺糞。項強發痙。手足俱痙。筋惕肉瞤。
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等證。種種不同。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有異。更兼感重感輕之別。考其證候。各自不同。至受邪則一也。及邪盡諸證如失。所謂知其一萬事畢。(莊子云。通於一而萬事畢。)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語。
白話文:
有的人出現心痛、腹痛,有的人出現胸脅疼痛。有的人大便不通,或大小便都不通。有的人協部發熱,伴隨腹瀉。有的人胃中生熱,導致腹瀉和便血。有的人出現黃苔或黑苔。有的人口乾舌裂。有的人舌頭上生出芒刺。有的人舌色紫紅。有的人鼻孔內如煙煤般黑。有的人發黃發疹,或蓄積瘀血。有的人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有的流汗出血或咳嗽出血。有的人牙齒出血。有的人發生淋巴結炎或瘡。有的人能從頭到尾進食。有的人絕食一兩個月。
有的人逐漸消瘦。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反覆發作。有的人康復後逐漸恢復進食,和以前一樣。有的人康復後食量大增,比以前多兩三倍。有的人康復後指甲脫落、頭髮脫落。論及兇險的症狀,有的人口不能張開,昏迷不識人,腳無法伸直,嘴脣和嘴巴不停地抽動,手腳不停地顫抖,雙眼圓睜直視,眼睛閉著往上看,嘴巴張開但發不出聲音,舌頭僵硬或短縮,大小便失禁,頸部僵硬或抽搐,手腳抽搐,肌肉跳動,皮膚抽搐。
有的人沿著衣服摸索,有的人摸牀,有的人抓空氣,有的人梳理虛空等等表現,這些症狀都不盡相同。這是因為這些人的氣血虛實不同,臟腑稟賦有異。再加上受邪氣的輕重程度不同,所以表現出的症狀也不同。總結這些症狀,它們各自不同,但受邪氣侵襲這一點是一致的。等到邪氣痊癒,這些症狀也會隨之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知其一,萬事畢」(《莊子》中說:「通於一而萬事畢」)。懂得關鍵的人,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不懂得關鍵的人,會陷入無窮的迷惑中(《素問·至真要大論》)。
)此之謂也。
以上止舉一氣因人而變。至有歲氣稍有不同者。有其年眾人皆從自汗而解者。更有其年眾人皆從戰汗而解者。此又因氣而變。餘證大同小異。皆疫氣也。至又雜氣為病。一氣自成一病。每病各又因人而變。推而言之。其變不可勝言。醫者能通其變。方為盡善。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氣」因人而異。
以上只是舉例說明「氣」如何因人而變。至於「歲氣」,也就是一年四季的氣候,也略有不同。有些年份,大家普遍都是從自汗(容易出汗)的症狀開始,然後痊癒;而另一些年份,大家普遍都是從戰汗(出汗伴隨發熱)的症狀開始,然後痊癒。這又是「氣」的變化所致。
其他的症狀,大致相同,只是輕重不同而已,都屬於疫氣。此外,還有「雜氣」導致的疾病,一種「氣」就會造成一種疾病。每種疾病又會因為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由此推論,疾病的變化真是無窮無盡。
醫生如果能通曉這些變化,才能算得上是精通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