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16)
卷上 (16)
1. 下後間服緩劑
下後或數下。膜原尚有餘邪。未盡傳胃。邪熱與衛氣相併。故熱不能頓除。當寬緩兩日。閉餘邪聚胃。再下之。宜柴胡清燥湯緩劑調理。
柴胡清燥湯
柴胡,黃芩,陳皮
甘草,花粉,知母
薑棗煎服。
白話文:
在進行瀉下療法後,或者已經進行了多次瀉下。如果病竈部位仍有殘餘的邪氣,尚未完全傳至胃部。邪氣與體內的衛氣合併,所以高燒無法立即退去。這種情況下,應當讓病人寬鬆休息兩天,讓殘餘的邪氣聚集到胃部,然後再進行一次瀉下療法。這時,適合使用柴胡清燥湯作為調理身體的藥方。
柴胡清燥湯的配方如下:
主要成分有柴胡、黃芩、陳皮,
輔助成分有甘草、花粉、知母,
用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
2. 下後反痞
疫邪留於心胸。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因他病先虧。或因新產後。氣血兩虛。或稟賦嬌怯。因下益虛。失其健運。客氣留止。故令痞滿。今愈下而痞愈甚。若更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證。宜參附養榮湯。
質曰。此篇宜與長沙瀉心湯條參考。今下之反痞者。胃中虛。客氣留止也。長沙甘草瀉心湯條曰。此非結熱。客氣上逆也。固為不可下。而反下之。令其益痞者誤也。若夫下後。心下如腫痞。舌上乾燥無胎。脈浮虛而數。發熱汗多者。間變畜血證。為難治。
參附養榮湯
當歸(一錢),芍藥(一錢),生地(三錢),人參(一錢),附子(炮七分),乾薑(炒一錢)
照常煎服。果如前證。一服痞當如失。倘有下證。下後脈實。痞未除者。再下之。此有虛實之分。一者有下證。下後痞即減者為實。一者表雖微熱。脈不甚數。口不渴。下後痞反甚者為虛。若潮熱口渴。脈數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
質曰。遽然下之。而後論其虛實。豈不暴耶。蓋亦吳氏偏於下之弊也。
白話文:
[下後反痞]
瘟疫邪氣滯留在心胸之間,導致人感覺脹滿不適。按理說,透過泄下法應該可以解決脹滿問題,但現在反而更嚴重,這顯示身體已經虛弱。可能是因為病人之前就有其他疾病導致體力損耗,或是剛生產完,氣血兩虛,或者是天生體質比較虛弱,經由泄下法後更加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異常氣息停留,因此產生脹滿感。如果繼續使用促進氣血流動的藥物,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病情。應使用人參附子養營湯。
有人指出,這段內容應和瀉心湯條目相互參考。現在使用泄下法後反而更脹滿,是因為胃部虛弱,異常氣息停留。瀉心湯條目提到,這並非因為熱毒積聚,而是異常氣息上沖,本來就不該使用泄下法,但卻反其道而行,結果使得脹滿情況更嚴重,這是錯誤的做法。若在使用泄下法後,心下感覺像有腫塊,舌頭乾燥且無苔,脈搏浮虛且頻率快,發燒且大量出汗,有可能是蓄血癥狀,較難治療。
人參附子養營湯的配方如下:
當歸(1錢)、白芍(1錢)、生地(3錢)、人參(1錢)、炮附子(7分)、炒乾薑(1錢)。
按照一般方式煎煮服用。若真的符合上述症狀,服用一帖後脹滿感應該會消失。如果還有泄下的徵兆,泄下後脈搏仍然強勁,脹滿感尚未消除,可再次使用泄下法。這需區分虛實,一種情況是有泄下徵兆,泄下後脹滿感減輕,這代表實證;另一種情況是即使表面有微熱,脈搏不快,口不渴,但泄下後脹滿感更嚴重,這代表虛證。如果出現潮熱、口渴,脈搏快速且有脹滿感,一旦使用錯誤的治療方法,後果不堪設想。
有人指出,突然使用泄下法,然後才判斷虛實,是否太過倉促?這可能是吳氏過度依賴泄下法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