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3)

1. 溫瘧

凡瘧者。寒熱如期而發。余時脈靜身涼。此常瘧也。以瘧法治之。設傳胃者。必現里證。名為溫瘧。以疫法治者生。以瘧法治者死。里證者下證也。下后里證除。寒熱獨存者。是瘟疫減。瘧證在也。瘧邪未去者。宜疏。邪去而瘧勢在者。宜截。瘧勢在而挾虛者。宜補。疏以清脾飲。截以不二飲。補以四君子。方見瘧門。仍恐雜亂。此不附載。

白話文:

凡是患有瘧疾的人,其寒熱會按一定的週期發作,而在不發作的時候,脈搏平穩,身體也無異樣,這就是一般的瘧疾,應以瘧疾的治療方法來對待。如果病情傳至胃部,必定會出現內臟的病徵,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瘧。若用一般瘧疾的治療方法,患者可能會死亡,必須採用疫病的治療方式才能康復。所謂內臟的病徵,即是消化系統的病徵。經過治療後,如果這些內臟病徵消失,但寒熱現象依然存在,這就表示疫病的影響已經減輕,但瘧疾仍然存在。對於尚未完全清除的瘧疾,應使用疏導的方法;如果瘧疾的影響仍在,但病因已去除,則應使用抑制的方法;如果瘧疾仍在,但患者體虛,則應使用滋補的方法。疏導可用清脾飲,抑制可用不二飲,滋補可用四君子湯。具體的藥方可在瘧疾的治療部分找到,但這裡就不詳細列舉了,以免造成混淆。

2. 疫痢兼證

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證。最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蓋疫邪傳胃。十常八九。既傳入胃。必從下解。疫邪不能自出。必借大腸之氣傳送而下。而疫方愈。夫痢者。大腸內事也。大腸既病。失其傳送之職。故正糞不行。純乎下痢膿血而已。

所以向來穀食。停積在胃。直須大腸邪氣退。而胃氣通行。正糞方能自此而下。今大腸失職。正糞尚自不行。又何能與胃載毒而出。毒氣既不前。羈留在胃。敗壞真氣。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時。有一時之害。耗氣搏血。神脫氣盡而死。凡遇疫痢兼證者。治在痢尤為吃緊。

疫痢俱急者。宜檳芍順氣湯。誠為一舉兩得。

檳芍順氣湯,專治下痢頻數。裡急後重。兼舌胎黃。得疫之裡證者。

檳榔,芍藥,枳實,厚朴,大黃

生薑煎服。

質曰。裡急者。腹裡急痛之略也。後重者。肛重也。戰國策云。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後讀為肛。可徵。言穀道夯悶。如重墜也。長沙謂之下重。蓋以穀道焮腫。令然也。

白話文:

[疫情伴隨痢疾症狀]

患者出現腹瀉伴有膿血,同時有發熱、口渴的症狀,感到心腹脹滿,嘔吐並且無法進食,這是疫情伴隨痢疾的綜合症狀,情況相當危急。疫情,主要影響的是腸胃功能。因爲疫情的邪氣傳至胃部,十有八九。一旦邪氣進入胃部,身體會試圖從下消化道進行排解。疫情的邪氣無法自行排出,必須藉助大腸的氣體推動向下排解,如此疫情才能得以緩解。而痢疾,是大腸內部的問題。大腸患病後,就無法正常履行其傳送食物殘渣的職責,因此正常的糞便無法排出,僅出現膿血的腹瀉。

以往所食的穀物,積存在胃裏。只有當大腸的邪氣退去,胃氣得以流通,正常的糞便才能順利排出。現在大腸功能失常,正常的糞便都無法順利排出,更別說協助胃部將毒素排出。毒素無法向前推進,滯留在胃部,破壞了體內的真氣。毒素在胃部停留一天,就有一天的危害;停留一時,就有一時的危害。消耗元氣,傷害血液,精神和元氣耗盡,最終導致死亡。遇到疫情伴隨痢疾的情況,治療痢疾更爲緊急。

如果疫情和痢疾都十分嚴重,建議使用檳芍順氣湯,這可以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檳芍順氣湯專門用於治療頻繁腹瀉,肛門重墜感,以及舌苔黃等症狀,適用於受到疫情內症影響的人。

藥材包括:檳榔,芍藥,枳實,厚朴,大黃。用生薑煎煮服用。

所謂“裏急”,指的是腹部劇烈疼痛;“後重”則是指肛門部位的重墜感。戰國策中有句話:“寧爲雞口,不爲牛後。”這裏的“後”讀作肛,可以理解爲肛門部位感覺沉重,就像被重物壓住一樣。長沙醫書稱之爲“下重”,這是因爲肛門部位腫脹,讓人有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