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四損不可正治

凡人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竭。名為四損。當此之際。忽又加疫。邪氣雖輕。併為難治。以正氣先虧。邪氣日陷。故諺有云。傷寒偏死下虛人。(陶節庵。傷寒全成集。)正謂此也。蓋正氣不勝者。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感邪雖重。

反無脹滿痞塞之證。誤用承氣。不劇即死。以正氣愈損。邪氣愈伏也。若真血不足者。面色萎黃。唇口刮白。或因吐血崩漏。或因產後亡血過多。或因腸風藏毒所致。感邪雖重。面目反無陽色。誤用承氣速死。以營血愈消。邪氣益加沉匿也。若真陽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下利清穀。

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胎刺等證。誤用承氣。陽氣愈消。陰凝不化。邪氣留而不行。輕則漸加委頓。(挫傷折壞也)重則下咽直斃。若真陰不足者。自然五液乾枯。肌膚甲錯。感邪雖重。應汗無汗。應厥不厥。誤用承氣。病益加重。

以津液枯涸。邪氣澀滯。無能輸泄也。

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調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治之不及者。損之至也。是故一損二損輕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無益。乃至三損四損。雖盧扁(扁鵲。人稱之盧醫。)亦無所施矣。以枯魄獨存。化源已絕。不復滋生矣。

勞復,食復,自復

疫邪已退。脈證俱平。但元氣未復。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動。遂至發熱前證復起。惟脈不沉為辨。此為勞復。蓋氣為火之舟楫。今則真氣方長。勞而復折。真氣既虧。火亦不前。如人慾濟。舟楫已壞。其可渡乎。是火也。某經氣陷。則火隨陷於某經。陷於經絡。則為表熱。

陷於臟腑。則為裡熱。虛甚熱甚。虛微熱微。治法輕則靜養可復。重則大補氣血。候真氣一回。血脈融和。表裡通暢。所陷之火。隨氣輸泄。自然熱退。而前證自除矣。若誤用承氣及寒涼剝削之劑。變證蜂起。卒至殞命。宜服安神養血湯。若因飲食所傷者。或吞酸作噯。或心腹滿悶而加熱。

此名食復。輕則損谷自愈。重則消導方愈。若無故自復者。以伏邪未盡。此名自復。當問前得某證。所發亦某證。稍與前藥。以撤其餘邪。自然獲愈。

安神養血湯

茯苓,棗仁,當歸,遠志,桔梗,芍藥,地黃,陳皮,甘草,

加龍眼肉。水煎服。

白話文:

[四損不可正治]

大意是:無論是因過度勞累、過度縱欲,或是長期患病後,導致身體氣血雙虧,陰陽兩虛,這種情況被稱為「四損」。在這種狀態下,如果再遭遇疫情,即便病邪不算嚴重,也會變得難以治療。因為原本的正氣已經虛弱,邪氣逐日侵蝕,所以有句俗語說,傷寒最易奪去身體虛弱的人性命。這正是在描述這種狀況。正氣無法支撐時,會出現呼吸困難,說話力不從心,甚至想說話卻無法說出的情況。即便受到嚴重感染,也可能不會出現脹滿、痞塞等症狀。如果誤用承氣湯,病情不是急轉直下就是直接致命,因為正氣更進一步受損,邪氣反而更隱伏了。

若是血液真正不足,臉色會呈現萎黃,嘴脣和口腔內會變得蒼白,可能是因為吐血、月經失調,或是產後失血過多,或是腸風藏毒所導致。即便感染嚴重,臉部和眼睛卻沒有顯現陽性的症狀。如果誤用承氣湯,會迅速致死,因為營血更進一步消耗,邪氣更加深藏不露。

若是陽氣真正不足,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下痢清稀、肌肉寒戰,常常腹瀉,且夜間症狀更為嚴重,或是口鼻散發冷氣。即便感染嚴重,也不會有發熱、口渴、胎動不安等症狀。如果誤用承氣湯,陽氣會更進一步消逝,陰氣凝固不散,邪氣停留不去,病情輕則會慢慢加重,重則一口氣就可能喪命。

若是陰氣真正不足,身體的液體會乾枯,皮膚會變得粗糙。即便感染嚴重,應該出汗卻不出汗,應該出現厥逆卻不厥逆。如果誤用承氣湯,病情會更嚴重,因為津液已經枯竭,邪氣滯留,無法排出。

遇到這種情況,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來治療,應該根據損傷的程度來調理。如果調理沒有效果,再稍微用一般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治療也沒有改善,那就是損傷到了極點。因此,如果是輕微的一損或二損,或許還有挽回的機會,但如果是重度損傷,治療也沒有什麼效果。更何況是三損或四損,即便是扁鵲再世,也束手無策。因為生命之源已經斷絕,不再能夠滋養生命。

勞復,食復,自復

疫情已經過去,脈象和症狀都恢復正常,但元氣尚未完全恢復。如果此時進行梳洗沐浴,或是過度活動,可能會導致之前的症狀再次出現,但脈象不會沉弱,這種情況被稱為「勞復」。因為氣是火的載具,現在正氣正在成長,如果勞累過度,正氣就會再次受損,火也就無法前行。就像人想要過河,但載具已經損壞,怎麼可能過得了河呢?火隨著某條經絡的氣陷,就會陷入那條經絡,造成表熱;如果陷入臟腑,就會造成裡熱。虛弱越嚴重,熱度就越強烈;虛弱越輕微,熱度就越小。治療方法輕則需要靜養,重則需要大量補充氣血。等到正氣恢復,血脈和諧,表裡通暢,陷入的火就會隨著氣輸出,自然就能退熱,之前的症狀也會消失。如果誤用承氣湯或寒涼剝削的藥物,病情會變得更複雜,最終可能致命。應該服用安神養血湯。

如果因為飲食問題導致病情再次出現,可能會有胃酸反流、噁心、心腹滿悶加熱等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食復」。輕微的可以減少飲食,自己就會恢復;嚴重的需要使用消化導引的方法才能恢復。如果沒有原因病情再次出現,可能是因為殘留的邪氣尚未清除,這種情況被稱為「自復」。應該詢問之前得到的是哪種病,現在出現的也是哪種病,稍微使用之前的藥物,就可以清除殘留的邪氣,自然就能恢復健康。

安神養血湯的成分包括茯苓、棗仁、當歸、遠志、桔梗、芍藥、地黃、陳皮、甘草,以及加入龍眼肉。用水煎煮後服用。

2. 感冒兼疫

疫邪伏而未發。因感冒風寒。觸動疫邪。相繼而發。既有感冒之因。由復有風寒之脈證。先投發散。一汗而解。一二日。續得頭疼身痛。潮熱煩渴。不惡寒。此風寒去。疫邪發也。以疫法治之。

白話文:

[感冒與疫情並發]

病毒潛伏在身體裡尚未發作。後來因為受了風寒而感冒,觸發了體內的病毒,讓它接著爆發出來。既然是由感冒引起,自然就有著風寒的症狀。先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期望能一次解決問題。但一兩天後,持續出現頭痛、全身疼痛、像潮水般陣陣來襲的高燒、口渴但不畏寒的狀況。這表示風寒已經離去,而病毒開始發作了。接下來的治療就要針對病毒來進行。

希望這個翻譯對你有幫助。

3. 瘧疫兼證

瘧疾二三發。或七八發後。忽然晝夜發熱。煩渴不惡寒。舌上胎刺。心腹痞滿。飲食不進。下證漸具。此溫疫著。瘧疾隱也。以疫法治之。溫疫晝夜純熱。心腹痞滿。飲食不進。下後脈靜身涼。或間日。或每日。時惡寒。而後發熱如期者。此溫疫解。瘧邪未盡也。以瘧法治之。

白話文:

在瘧疾發作了兩三次,或者七到八次之後,病人突然出現日夜發燒的狀況,伴有煩躁和口渴,但不畏寒。舌頭上有異常的突起,感覺心臟和腹部有脹滿感,吃不下東西,這些症狀逐漸顯現。這表示溫疫已經開始,而原先的瘧疾正在隱退。應以治療溫疫的方法來處理。

溫疫的特徵是日夜純粹的高熱,心臟和腹部的脹滿感,以及無法進食。如果經過治療,病人的脈搏平穩,身體恢復涼爽,或者每隔一天,或者每天,先感到一陣寒冷,然後按期發熱,這表示溫疫已經得到控制,但瘧疾尚未完全清除。應改用治療瘧疾的方式來進行後續的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