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痢,晝夜無度,水穀不進,人皆知其為痢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痢,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於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火,頭疼身痛,胸腹脹滿,胎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最無憑據。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證不甚現,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人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為熱中論云云。)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多至危殆。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虛身痛,遂投四物,及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無出滋養陰血,屢投不效,復更涼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日漸虺羸,終成廢痿。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詳于格致餘論。相火之論。)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而反凝注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延至骨立而斃。或有宿病淹纏,適逢微疫,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病加重,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質曰:凡物微則難辨,大則易知,豈獨疫哉。故曰:能見日月,不足為明,能聞雷霆,不足為聰。此以君子慎其微矣。

白話文:

[討論輕微疫情被誤診常成為慢性疾病]

所有的外來病邪,都有輕重之別。特別是對於輕微的疫情,人們常常不能識別,導致錯誤治療,最終形成慢性疾病。譬如有人患痢疾,日夜不停,無法進食,大家都知道這是痢疾。然而對於輕微的病例,雖然日夜可能有四到五次的症狀,但是飲食和生活作息如常,人們也會認為這是輕微的痢疾,不會誤以為其他疾病進行治療,僅認為是食物消化不良。至於嚴重的溫疫,患者體溫高燒,頭痛身痛,胸腹脹滿,囈語,皮膚出現斑黃,行為狂躁,大家都知道這是危險的疫情。然而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只是稍微頭痛身痛,下午有些微熱,飲食並沒有大幅度減少,只在飯後感到些許脹滿,或者有噁心感,脈搏略快,這樣的病情最容易被誤診。醫生通常認為傷寒和溫疫是大病,但因為這種病情不那麼明顯,往往不能認定為疫情。而且人在感染疫情時,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經受感染,感染後也沒有任何證據。因為受到的病毒量少,發病時症狀並不嚴重,即使有些頭痛身痛,飲食正常,可以走路,怎麼會知道自己感染了呢?病人無法找到病因,常常亂猜病因,醫生又不能精確判斷,很容易錯誤診斷。例如,病人在生病前恰巧有過輕微勞動,病人只是認為那是病因,醫生卻不加分辨,引用李東垣的理論,認為是勞累傷脾,元氣下陷,於是使用甘溫除大熱的補中益氣湯。結果補藥反而讓病毒更加旺盛,越來越瘦,越瘦越補,病情越來越嚴重。有的女性患者,剛好在產後遇到這種情況,醫生就認為是陰虛發熱,血虛身痛,於是使用四物湯和地黃丸,結果病情拖延很久,病毒越來越固著,請了很多女科醫生,都是開滋養陰血的藥,但都沒有效果。換用涼血通瘀的藥,卻不知病毒仍然存在,積熱當然不會消除,身體逐漸虛弱,最後成為廢人。人生難免有情緒勞累,醫生不知道是疫情,引用朱丹溪的理論,認為是五臟之火相互煽動,或者是心火上炎,或者是肝火衝擊,只用寒涼的藥物,希望可以直接抑制,反而讓病毒更加凝固,只傷害胃氣,疫情無法消除,瘀熱怎能清除,直到身體枯竭而死。有的舊病纏身,遇到輕微疫情,不免有身痛發熱,醫生和病人都認為病情加重,還是用之前的藥物,對疫情不利,病情反而加重,直到死亡都不知道真正原因。像這樣的情形,難以一一描述。

總而言之,事物微小時難以辨識,重大時容易瞭解,疫情也不例外。所以說,能看到日月,不算明亮;能聽到雷鳴,不算聰明。這是提醒我們要謹慎對待微小的事物。

2. 肢體浮腫

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證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妄投破氣藥論云。表裡上中下三焦皆阻。又曰。一竅通,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盡通也。)水道不行也。但治其疫,水腫自已。

宜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病人通身浮腫,下體益甚。臍凸。陰囊及陰莖,腫大色白。小便不利。此水腫也。繼又身大熱,午後益甚。燥渴。心下滿悶。喘急。大便不調。此又加疫也。因下之。下後脹不除,

反加腹滿。宜承氣加甘遂二分。弱人量減。蓋先腫脹,續得時疫。此水腫兼疫。大水在表,微疫在裡也。故並治之。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不利。腫漸至心腹而喘。此水氣也。宜治在水。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如常。雖通身浮腫而不喘,別無所苦。此氣復也。

蓋血乃氣之依歸。氣先血而生。無所歸,故暫浮腫。但靜養節飲食,不藥自愈。時疫身體羸弱,言不足以聽。氣不足以息。得下證,少與承氣。下證稍減,更與之。眩暈欲死,蓋力不足以勝也。絕谷期月,稍補則心腹滿悶。攻不可,補不可。守之則元氣不鼓,餘邪沉匿膜原。

日惟水飲而已。以後心腹忽加壅滿,煩冤者,向來沉匿之邪,方悉分傳於表裡也。宜承氣養榮湯。一服病已。設表腫未除,宜微汗之,自愈。時疫得里證失下,以致面目浮腫,及肢體微腫。小便自利。此表裡氣滯,非兼水腫也。宜承氣下之。裡氣一疏,表氣一順,浮腫頓除。

或見絕谷期月,指為脾虛發腫。誤補必劇。妊娠更多此證。治法同前,則子母俱安。但當少與,慎無過劑。(共七法)

白話文:

[肢體浮腫]

因流行疾病導致身體發熱、口渴。舌頭呈現黃色,全身疼痛,胸口感到飽脹悶痛,腹部時常疼痛,脈搏頻率加快,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排泄治療的症狀。同時,全身、臉部和眼睛都出現了浮腫,呼吸困難,小便不順暢,這是流行疾病引發的水腫,因為身體的三焦系統被阻塞。治療原則是疏通水路,專注治療流行疾病,水腫自然會消失。

建議使用小承氣湯。有些患者可能先出現腹部膨脹,然後纔出現流行疾病的症狀,治療重點應放在流行疾病上。如果患者過去曾有水腫的問題,因流行疾病再次發作,同樣的,治療重點應放在流行疾病上,水腫會隨著流行疾病的康復而自然好轉。患者全身浮腫,下肢情況更嚴重,肚臍突出,生殖器部位腫大且皮膚呈白色,小便不順,這是水腫的表現。隨後,身體出現高燒,下午時更嚴重,口渴,胸口悶痛,呼吸困難,排便不正常,這是流行疾病的併發症。經過排泄治療後,腹部的脹痛並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建議使用承氣湯加上兩分的甘遂。對於體質較弱的人,藥量需適當減少。

如果先出現水腫,接著再感染流行疾病,這就是水腫加上流行疾病的情況,表層是大量的水分,內部是輕微的流行疾病,所以需要同時治療。流行疾病康復幾天後,如果先從腳部開始浮腫,小便不順暢,腫脹逐漸擴散到心臟和腹部,並伴隨呼吸困難,這表示體內有水氣。應該以治療水腫為主。流行疾病康復幾天後,如果先從腳部開始浮腫,但小便仍正常,儘管全身浮腫,但沒有呼吸困難,也沒有其他不適,這表示體力正在恢復。

血液是氣的依託,氣比血液先生成,若無處可去,會導致短暫的浮腫。只要靜養,控制飲食,不用藥也會自愈。流行疾病導致身體虛弱,說話聲音微弱,呼吸短促,如果符合排泄治療的條件,應少量服用承氣湯。如果排泄治療的症狀稍微減輕,可以再服用一次。如果出現頭暈、瀕死感,這可能是體力無法承受治療的結果。如果一個月內無法進食,稍微補充營養就會感到心臟和腹部飽脹悶痛,既不能攻擊,也不能補充,如果保持現狀,元氣不會得到恢復,殘餘的病毒會隱藏在身體深處。

每天只能喝水,之後,心臟和腹部突然感到更加飽脹悶痛,這是之前隱藏的病毒開始在身體表面和內部擴散。建議使用承氣養榮湯,服藥一次,疾病就會好轉。如果表面的腫脹仍未消除,可以嘗試微微出汗,有助於病情恢復。流行疾病引起的內臟問題,如果錯過了排泄治療的最佳時機,可能會導致面部和肢體輕微浮腫,但小便仍正常,這不是水腫,而是表層和內臟氣滯。建議使用承氣湯進行排泄治療,一旦內臟氣滯得到舒緩,表層氣滯也會順利流動,浮腫會立即消失。

有些人一個月無法進食,被誤認為是脾虛導致的腫脹,如果誤補,病情會更加嚴重。懷孕的婦女更容易出現這種症狀,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這樣母親和胎兒都會安全。但是,應少量服用,避免藥量過多。(總共有七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