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私評》~ 卷上 (24)
卷上 (24)
1. 前後虛實
病有先虛後實者。宜先補而後瀉。有先實後虛者。宜先瀉而後補。所謂先虛後實者。或因他病先虧。或因年高血弱。或因先有內傷勞倦。或因新產亡血過多。或舊有吐血。及崩漏之證。時疫將發。即觸動舊疾。或吐血。或崩漏。以致亡血過多。然後邪熱漸漸加重。以上並宜先補而後瀉。
瀉者謂疏導之劑。並承氣下藥。概而言之也。凡遇先虛後實者。此萬不得已。而投補劑一二帖。後虛證少退。便宜治疫。若補劑連進。必助疫邪。禍害隨至。所謂先實後虛者。疫邪應下失下。血液為熱搏盡。原邪尚在。宜急下之。邪退六七。急宜補之。虛回五六。慎勿再補。
多服則邪熱復熾。下後畢竟加添虛證者。方可補。若以意揣度其虛。不見虛證。誤用補劑。貽害不淺。
質曰。此篇示逐機法。宜與乘除。及補瀉兼施篇。為一類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疾病治療上的一種特殊情況,稱之為「先虛後實」或「先實後虛」。
有些疾病是先呈現虛弱的狀態,之後才轉變為實證,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先使用補益的藥物調理身體,等到虛弱的症狀稍微減輕後,再使用瀉下的藥物,如疏通和排便的藥物,來清除體內的邪氣。這裡所說的「先虛後實」,可能因為其他疾病導致身體先虧損,或是年紀大了血氣不足,或是先有內傷勞累,或是產後失血過多,或是長期有吐血、崩漏的情況。當流行病即將發生時,就可能引發舊疾,或是再度出現吐血、崩漏的狀況,導致失血過多,接著邪氣逐漸加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先補後瀉。
然而,如果連著服用補益的藥物,一旦虛弱的症狀稍微改善,就應該立即轉向治療流行病。若是一直服用補藥,反而會助長疫邪,帶來更大的危害。
另一種情況是「先實後虛」,也就是疫病本應及時排解,但沒有及時處理,導致血液被邪氣消耗殆盡,原邪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採取瀉下的方式,待邪氣退去六七成,就要立即補充身體,等到虛弱的情況恢復五到六成,就不要再補了,因為補得太多,邪熱會再度升溫。只有在瀉下後,虛弱的症狀確實增加,才能進行補益。如果只是憑自己的判斷,沒有看到明確的虛弱症狀,就誤用補藥,會造成不小的危害。
總的來說,這段文字教導我們如何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調整治療的方法。
2. 脈厥
溫疫得里證。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忽然六脈如絲。微細而軟。甚至於無。或兩手俱無。或一手先伏。察其人。不應有此脈。今有此脈者。皆緣應下失下。內結壅閉。營氣逆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此脈厥也。亦多有過用黃連石膏諸寒之劑。強遏其熱。致邪愈結。脈愈不行者。
醫見脈微欲絕。以為陽證得陰脈。為不治。委而棄之。以此誤人甚眾。若更用人參生脈散輩。禍不旋踵宜承氣綬緩下之。六脈自復。
質曰。余每遇此證。輒診脈於尺澤及腋下。必大而實。或滑而數。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在溫疫病中,患者如果出現了看似無害的內在症狀,比如神情自然、言語行動自如,沒有其他奇怪的症狀,但是突然之間六脈變得像絲一樣微細且軟弱,甚至感覺不到脈搏,或是兩手都摸不到脈,或是一手的脈先消失。觀察患者,他本不應該出現這樣的脈象,現在卻出現這種脈象,主要是因為該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卻沒用,導致內部積聚阻塞,營養氣血在體內逆流,無法到達四肢末端,這就是所謂的脈厥。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度使用黃連、石膏等寒性藥物,強烈抑制體內的熱氣,結果反而使邪氣更加凝結,脈搏更加不通暢。
醫生看到脈搏微弱到快要斷絕,以為這是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認為是無法治癒的,於是就放棄治療,這樣誤診的情況很多。如果再用些人參生脈散等補藥,災難馬上就會來臨,應該使用承氣湯進行緩和的瀉下治療,脈搏就會恢復正常。
質說,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在尺澤穴和腋下診脈,一定會發現那裡的脈象是大而實,或者滑而快。
3. 脈證不應
表證脈應浮。不浮者,亦有可汗而解者。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正氣,故脈不應。里證脈應沉。不沉者,亦有可下而解者。以邪氣微,不能抑鬱正氣,故脈不應。陽證見陰脈,有可生者。神色不敗,言動自如,乃稟賦脈也。再問平日無此脈,乃脈厥也。下後脈實,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
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夫脈不可一途而取,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為善。
質曰:夫脈者,以吾之氣,接渠之氣,以我神,揣彼神,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彼我權衡,以決安危也。吳氏之言,可以為診理要訣矣。古曰:知其要者,一言而達,蓋吳氏之謂夫。
張昆源之室,年六旬,得滯下,後重窘急,日三四十度,脈常歇止,諸醫以為雀啄脈,必死之候,咸不用藥。延予診視,其脈參伍不調,或二動一止,或三動一止而復來,此澀脈也。
質按:此脈近於結若代,豈可以澀名耶?澀反於滑,往來澀滯也。
年高血弱,下利膿血,六脈短澀,固非所能任。詢其飲食不減,形色不變,聲音烈烈,言語如常,非危證也。遂用芍藥湯,加大黃三錢,大下純膿成塊者兩碗許,自覺舒快,脈氣漸續,而利亦止。數年後,又患傷風,咳嗽痰涎湧甚,診之又得前脈,與杏桔湯二劑,嗽止脈調。
方知此婦,凡病俱作此脈。大抵治病,務以形色脈脈參考,庶不失其大段,方可定其吉凶也。
白話文:
當表面病症的脈象應該是浮脈,但也有雖不呈現浮脈卻仍可藉由發汗而痊癒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較弱,無法牽引正氣,所以脈象未顯現。同樣地,內裡病症的脈象應是沉脈,但也有雖不呈現沉脈卻能藉由瀉下而痊癒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較弱,無法壓抑正氣,所以脈象未顯現。
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也有存活的可能,只要神色正常,言談行動自如,這可能是天生的脈象。但如果平時並無這種脈象,那可能就是脈厥。下瀉後脈象變得紮實,也可能病情會好轉,只要症狀有所減輕,再次出現實脈,這可能是天生的脈象。
脈象的判斷不能單一依賴,必須結合病人的精神、氣色、形體和病症,綜合判斷才能決定病情的安危。脈象判斷,是透過自己的氣與病人的氣相接觸,自己的神與病人的神揣摩,心中領悟,手部反應,從中判斷病情的輕重。
吳氏的言論,可以作為診斷的重要原則。古人說,懂得關鍵的人,一句話就能理解,吳氏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張昆源的妻子,六十歲,得了滯下症,大便困難且頻繁,一天要上廁所三十到四十次,脈象常常停頓,醫生認為這是雀啄脈,是死亡的徵兆,都不肯開藥。我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參差不齊,有時跳兩下停一下,有時跳三下停一下,這是澀脈。
按:這種脈象接近結脈或代脈,怎麼能稱之為澀脈呢?澀脈是相對於滑脈,是脈搏來回滯塞的脈象。
她年紀大,血液虛弱,下痢帶有膿血,六脈都短且澀,身體狀況本來就不佳。但詢問她的飲食量沒有減少,面色也沒有改變,聲音洪亮,言語如常,這並不是危險的症狀。於是,我用芍藥湯加三大錢的大黃,讓她大量排出純膿成塊的排泄物,她感覺舒暢許多,脈象也逐漸恢復,下痢也停止了。幾年後,她又得了感冒,咳嗽痰多,我再次診斷,發現又是之前的脈象,於是用杏仁桔梗湯,服用了兩劑後,咳嗽停止,脈象也恢復正常。
由此可知,這位女士,生病時都是這種脈象。治療疾病時,必須把形色和脈象做全面的考量,這樣才能準確判斷病情的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