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吉質

《溫疫論私評》~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發黃

黃疸是腑病。非經病也。瘟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疸。身目如金者。宜茵陳湯。

茵陳湯

茵陳(一錢),山梔(二錢),大黃(五錢)

水姜煎服。

按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今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除小腸屈曲之火。瘀熱既除。小便自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為本。是以大黃為專功。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去大黃。

而服山梔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功矣。或用茵陳五苓。不惟不能退黃。小便間亦難利。

質曰。發黃之論。既審於畜血篇。故在此甚略之。專說茵陳之方意。審證之標本。以分品味之甲乙。亦何等捷徑。

白話文:

【發黃】

黃疸這種病症,其實是腑臟的問題,並非經絡的毛病。當溫邪侵入體內,熱毒殘留在下焦,導致小便不通暢,體內的邪氣無法正常排出,經絡氣血運行受阻,進而形成黃疸。若身體和眼睛呈現金色般的黃色,應該使用茵陳湯治療。

茵陳湯的配方如下:

茵陳(一兩),山梔(二兩),大黃(五兩)

將上述藥材用水和薑煎煮後服用。

茵陳是治療黃疸、消退黃色的專門藥物。根據病情來看,黃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小便不順暢。因此,我們使用山梔來清除小腸的彎曲部位的火氣,瘀熱一旦消除,小便自然會變得順暢。在治療上,我們應將黃疸視為表面症狀,小便不順暢纔是根本問題。然而,進一步探討小便不順暢的原因,發現問題並不在膀胱,而是胃部過熱所致。因此,我們應將小便不順暢視為表面症狀,胃實纔是根本問題。基於此,大黃成為主要治療藥物,山梔其次,茵陳則再次之。如果只服用山梔和茵陳,而不使用大黃,這等於是捨本逐末,效果不會顯著。或者有人使用茵陳五苓,這樣不僅無法消退黃疸,甚至可能讓小便更難順暢。

總結來說,對於發黃的討論,既然已經在蓄血篇中詳細說明,所以在這裡就簡單帶過。主要講述茵陳湯的用意,以及如何辨別病症的表裡,從而決定藥物的優先順序,這是多麼快捷有效的方法。

2. 邪在胸膈

瘟疫胸膈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雖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滿。欲飲不能飲。飲食不能食。此疫邪留於胸膈。宜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

瓜蒂(二分五釐),赤豆(二分五釐)

上細末。以淡豆豉二錢。用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以藥末攪之。頓服。溫覆須臾。不吐更服。吐之未盡。煩滿尚存者與鹽湯。探而吐之。

質曰。凡吐方。必兼汗下。其法。服藥之後。更飲溫湯數甌。須溫覆。俟溫溫欲吐。使病者端坐。以紙捻若羽翮之類。探而吐之。不吐者。後進溫湯而探之。仍不吐者。使之起立。旋轉循環徐步。須臾必吐。以吐黃色苦辣液為度。吐過不止者。與冷水一碗。不吐盡者。與鹽湯而探之。須百方吐之。失期不吐。必下利。竟亦無益也。

白話文:

【瘟疫導致胸口悶脹】

在瘟疫期間,患者會感到胸口滿悶,心煩且常有嘔吐感,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即便吐了,也無法完全吐出。腹部並無飽脹感,但想喝水卻喝不下,想吃東西也吃不了。這都是因為瘟疫的邪氣滯留在胸口部位。應使用瓜蒂散來催吐。

【瓜蒂散】

所需材料:瓜蒂(0.25公克),紅豆(0.25公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兩種材料研磨成細粉。另取淡豆豉6公克,用水400毫升煮沸,直至剩下一半水量,濾掉渣滓,將藥粉加入剩下的汁液中攪拌均勻,一次全部喝完。如果未能吐出,可再服用一次。若吐得不夠徹底,仍然感覺到胸口悶脹,則需喝鹽水,再用手指觸碰咽喉引吐。

進一步說明,一般的催吐方子通常都會配合出汗和排泄。具體做法是:服藥後,再喝幾杯溫開水,然後蓋被子保暖。等到感覺有點想吐時,讓病人坐直,用紙條或羽毛等輕柔物體觸碰咽喉引吐。如果不吐,可以再喝些溫開水,再試一次。還是不吐的話,讓病人站起來,緩慢地走動,過一會兒一定會吐。以吐出黃色、苦味、辛辣的液體為標準。如果吐得太厲害止不住,可以喝一碗冷水。如果吐得不乾淨,則需要喝鹽水再試一次。務必想盡各種辦法讓病人吐出來,若錯過了最佳時間未能成功催吐,可能會引起腹瀉,最終也無濟於事。

3. 辨明傷寒時疫

或曰。子言傷寒與時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氣。及桃仁承氣。抵當茵陳諸湯。皆傷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證。子何言之異也。曰。夫傷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單衣風露。(大成論頭痛門云。新沐之後。當風露臥。)或強力入水。或臨風脫衣。或當檐出浴。隨覺肌膚粟起。

既而四肢拘急。惡風惡寒。然後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浮而數。脈緊無汗。為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至於時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後但熱而不惡寒。然亦有有所觸因而發者。或飢飽勞碌。或焦思氣鬱。皆觸動其邪。是促其發也。但不因所觸。無故自發者居多。

促而發者。十中之一二耳。且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傷寒感而即發。時疫多感久而後發。傷寒感邪在經。以經傳經。時疫感邪在內。內溢於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時疫多淹纏二三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

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傷寒投劑得汗而解。時疫發散雖汗不解。傷寒投劑可使立汗。時疫汗解俟其內潰。汗出自然。不可以期。傷寒解以發汗。時疫解以戰汗。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後。傷寒發斑則病解。時疫發斑則病衰。傷寒不傳染。時疫能傳染。各自不同。其所同者。

傷寒時疫。皆能傳胃。至是同歸於一。故皆用承氣湯輩。導邪而出。要之傷寒時疫。始異而終同也。但傷寒之邪。自肌表一逕傳裡。如浮雲之過太虛。原無根蒂。惟其傳法。始終有進而無退。故下後皆能脫然而愈。時疫之邪。始則匿於膜原。根深蒂固。發時與營衛交併。客邪經由之處。

營衛未有不被其傷者。因其傷故名曰潰。然不潰則不能傳。不傳則邪不能出。邪不出則疾不瘳。故時疫下後。多有未能頓解者。蓋疫邪。每有表裡分傳者。因有一半向外傳。則邪留於肌肉。一半向內傳。則邪留於胃家。邪留於胃。故里氣結滯。裡氣結。表氣因而不通。於是肌肉之邪。

不能即達於肌表。下后里氣一通。表氣亦順。向鬱於肌肉之邪。方能盡發於肌表。或斑或汗。然後脫然而愈。傷寒下後。無有此法。雖曰終同。及細較之。而終又有不同者矣。或曰。傷寒感天地之正氣。瘟疫感天地之戾氣。氣既不同。俱用承氣。又何藥之相同也。曰。風寒疫邪。

與吾身之真氣二者。勢不兩立。一有所著。則氣壅火積。氣也。火也。邪也。三者混一。與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則均為之邪矣。但以驅逐為功。何論邪之向異也。譬初得傷寒。為陰邪。閉藏而無汗。傷風為陽邪。開發而多汗。始有桂枝麻黃之分。原其感而未化也。傳至少陽。

並用柴胡。傳至胃家。並用承氣。至是亦無復有風寒之分矣。推而廣之。是知瘟邪傳胃。治法無異。

白話文:

有人說:「你說傷寒和時疫(瘟疫)差別很大,就像天和地一樣。現在用的三承氣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茵陳蒿湯等,都是治療傷寒的方子。既然用了這些方子,就表示病情相同,你為什麼說它們不一樣呢?」

我說:「所謂的傷寒,一定有感受外邪的原因。可能是穿得太少、受風吹雨淋(就像《大成論》頭痛篇說的,剛洗完頭就吹風、露宿)、或是過度勞累後入水、或是吹風脫衣、或是剛洗完澡就去簷下。隨即會感覺到皮膚起雞皮疙瘩,接著四肢僵硬,怕風怕冷,然後頭痛、身體痛、發燒、惡寒,脈象浮而且快,脈象緊但沒汗,這是傷寒。如果脈象緩且有汗,那就是傷風。至於時疫(瘟疫),一開始並沒有感受外邪的原因,突然覺得發冷,之後只發熱不惡寒。但也有因為接觸到某些因素而發病的,像是飢餓、飽食、勞累、過度思慮、氣鬱等,這些都會觸動邪氣,加速發病。但大部分情況下,時疫(瘟疫)不是因為這些因素,而是無緣無故自己發生的。因為這些因素加速發病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二。

而且,傷寒的邪氣是從汗毛孔進入人體,時疫(瘟疫)的邪氣是從口鼻進入人體。傷寒是感受到邪氣就立即發病,時疫(瘟疫)多是感受邪氣後過一段時間才發病。傷寒的邪氣在經絡,會經由經絡傳遞;時疫(瘟疫)的邪氣在體內,會從內向外擴散到經絡,但不會經由經絡傳遞。傷寒發病很急很猛,時疫(瘟疫)大多會拖延兩三天,或是逐漸加重,或是拖延五六天後突然加重。傷寒初期要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時疫(瘟疫)初期要先用疏通、排泄的方法治療。傷寒吃藥後會流汗而痊癒,時疫(瘟疫)即使發散出汗也不會好。傷寒吃藥後可以立即出汗,時疫(瘟疫)要等到體內邪氣潰散才會出汗,而且何時出汗無法預期。傷寒是靠發汗來治好,時疫(瘟疫)是靠大量出汗(戰汗)來治好。傷寒的汗解在發病初期,時疫(瘟疫)的汗解在發病後期。傷寒出現斑疹表示病情快要好轉,時疫(瘟疫)出現斑疹表示病情衰弱。傷寒不會傳染,時疫(瘟疫)會傳染。它們各自不同。它們相同的地方是,傷寒和時疫(瘟疫)都會傳到胃,這時候病理都趨於一致,所以都要用承氣湯之類的藥來引導邪氣排出。總而言之,傷寒和時疫(瘟疫)一開始不同,但最終會相同。

只是傷寒的邪氣,是從肌膚表面直接傳入體內,像浮雲飄過天空一樣,沒有根基。而且它的傳遞方式,只有不斷深入沒有退回的可能。所以用藥排出邪氣後,可以迅速痊癒。時疫(瘟疫)的邪氣,一開始隱藏在膜原(胸腔腹腔間的隔膜),根深蒂固。發病時會和營衛之氣(人體的防禦系統)交雜在一起,凡是邪氣經過的地方,營衛之氣都會受到損傷。因為營衛之氣受損,所以稱之為「潰」。然而不潰散就不能傳遞,不能傳遞邪氣就無法排出,邪氣不排出病就不能好。所以時疫(瘟疫)在用藥排出邪氣後,大多不能立即痊癒。因為時疫(瘟疫)的邪氣,常常會有往外和往內傳遞兩種情況,一部分邪氣往外傳到肌肉,一部分邪氣往內傳到胃。邪氣停留在胃,會使裡氣(體內氣機)阻塞。裡氣阻塞,表氣(體表氣機)也跟著不通暢。於是肌肉中的邪氣,不能直接從體表排出。用藥排出裡氣後,表氣也會跟著順暢。之前鬱積在肌肉中的邪氣,才能完全發散到體表,出現斑疹或出汗,然後才能迅速痊癒。傷寒在用藥排出邪氣後,沒有這種情況。雖然說最終會相同,但仔細比較,還是有不同的地方。

有人說:「傷寒是感受天地間正氣而得病,瘟疫是感受天地間戾氣而得病。氣既然不同,都用承氣湯,藥理怎麼會相同呢?」

我說:「風寒、疫邪和我們身體的真氣,兩者之間是不能共存的。只要一方強盛,就會造成氣機阻塞,火熱內積。氣、火、邪這三者會混在一起,產生變化,失去原本的面貌。它們都變成邪氣了,所以治療時都以驅逐邪氣為目標,不需要分辨邪氣的種類。例如剛得傷寒,屬於陰邪,會使身體閉藏而沒有汗。傷風屬於陽邪,會使身體開放而多汗。一開始才會有用桂枝或麻黃的區別,這是因為感受外邪但還沒轉化的階段。如果傳到少陽經,就會用柴胡治療。如果傳到胃,就會用承氣湯治療。到了這個階段,也就不再區分風寒了。由此推廣來看,就可以知道瘟疫傳入胃,治療方法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