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寒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寒痰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痰多、痰黏、痰白、痰難咳出,並且伴有畏寒、怕冷、四肢冰冷、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

寒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外感寒邪: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肺氣失宣,津液凝聚而成痰。
  2. 內生痰濕: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可導致痰濕內生。
  3.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可損傷脾胃,導致痰濕內生。
  4.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暢,可導致肝氣鬱結,痰濕內生。

寒痰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宣肺化痰:可用麻黃、杏仁、白果、陳皮等中藥,以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2. 溫化痰飲:可用半夏、茯苓、白朮、陳皮等中藥,以溫化痰飲、健脾益氣。
  3. 理氣化痰:可用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等中藥,以理氣化痰、健脾益氣。

寒痰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清淡,少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寒痰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仍然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乾薑附子湯

  • 1.《皇漢醫學》:「《名醫方考》曰:「附子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之散劑』),治寒痰反胃者。」

桂枝湯

  • 1.《傷寒懸解》:「病如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其內則心中痞硬,氣上衝於咽喉不得喘息,此為心有寒痰阻塞竅隧,故令肺氣壅塞不得布散也。法當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若諸亡血之家,血慣上逆,不可與也。

小陷胸湯

  • 1.《醫經國小》:「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平胃散

  • 1.《保命歌括》:「_加味參苓平胃散_,溫脾胃,消寒痰。

吳茱萸湯

  • 1.《赤水玄珠》:「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其一屬中外皆寒者,治法乃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吳茱萸湯及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紫金丹,即砒霜、豬肉煅為末,蒸餅丸者。)其二屬寒包熱,治法乃仲景趁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哮自不發是也。

小半夏湯

  • 1.《景岳全書》:「一、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薑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噁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皮乾薑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半夏湯之類主之。

四逆湯

  • 1.《傷寒百證歌》:「吐有冷熱兩證異。內脈外形當仔細。(吐有胃冷。有胃熱者。當以內脈外形辨之。)煩渴脈數手心熱。此是胃熱之所致。(孫尚云。脈來數。手心熱。煩渴者。胃熱也。竹茹湯證。)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理中治。(肝脈遲。胃虛也。理中丸及湯主之。)膈上寒痰四逆湯。

瓜蒂散

  • 1.《傷寒說意》:「他若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心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喘息,此為濕盛胃逆,濁陰填塞,肺鬱而化寒痰,停瘀胸膈,故氣衝而不下也。法當吐之,以瓜蒂散,湧其寒痰。但吐法頗升膈上清陽,諸亡血之家,肺氣素逆,勿用此法。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此非外入之風邪,乃內蘊之寒痰室塞胸間,宜用瓜蒂散之苦寒,合小豆之利水,
  • 3.《古今醫統大全》:「昔有病數年不愈,子和診之,左手皆微小,右手皆滑而大。微小為寒,滑大為燥,以瓜蒂散湧其寒痰數升,汗出如沃,次以導水丸、禹功散去腸中燥垢亦數升,其人半愈,然後以淡劑流濕降火,開其胃口,不逾月而瘥。
  • 4.《張氏醫通》:「瓜蒂散,治寒痰結於膈上。及濕熱頭重鼻塞。
  • 5.《脈因證治》:「張用瓜蒂散吐寒痰升氣;導水丸下濕熱;甘露散調之,利濕熱。
▼ 展開更多

大半夏湯

  • 1.《景岳全書》:「一、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薑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噁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皮乾薑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半夏湯之類主之。
  • 2.《簡明醫彀》:「_大半夏湯_,傷寒痰證。
  • 3.《奇效良方》:「治傷寒膈間有寒痰。
  • 4.《婦人大全良方》:「上㕮咀,作一服。每遇膈間有寒痰,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臨臥溫呷。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加陳橘皮一分同煎。此即二陳湯加減得理。

藿香正氣散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藿香正氣散_,治胸中寒痰並瘧後寒痰。(方見傷寒門)
  • 2.《仁術便覽》:「治感冒,寒邪頭痛,拘急,惡寒作熱,或內挾飲食,胸膈不利。又治胸中寒痞,瘧後寒痰。無汗加麻黃。

十棗湯

  • 1.《醫通祖方》:「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等分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驚痰加硃砂、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朮;臂痛加桂枝,薑黃;痰嗽加風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
  • 2.《張氏醫通》:「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等分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驚疾。加硃砂、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朮。臂痛。加桂枝、薑黃。痰嗽。加風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達涎結之處。大戟能攻胸脅之涎。

二陳湯

  • 1.《儒醫心鏡》:「咳嗽生痰分冷熱,熱則芩連並枳桔,寒痰枳縮配原方,化氣胸中痰自泄。
  • 2.《醫醫偶錄》:「_二陳湯_,治胃經寒痰。
  • 3.《羅氏會約醫鏡》:「_姜砂二陳湯_(新),治胃寒脹滿,或傷生冷,或寒痰滯塞、噁心等症。
  • 4.《一見能醫》:「寒痰倍(半)夏甚麻黃,細辛烏頭同一轍。
  • 5.《齊氏醫案》:「王節齋曰:痰之本,水也,源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然以治濕痰、寒痰則是矣。若陰火炎上,薰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凝結而成痰,腥穢稠濁,甚則有帶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濕痰、實痰之所比,亦非半夏、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氣化痰須有效耳。
▼ 展開更多

旋覆花湯

  • 1.《邯鄲遺稿》:「若傷食感寒而喘急者,宜用五積散治之。若傷風寒痰喘者,旋覆花湯治之。

蘇子降氣湯

  • 1.《醫經國小》:「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續命湯

  • 1.《雜病廣要》:「若冬月咳嗽,寒痰結於咽喉,語聲不出者,此寒氣客於會厭,故卒然而喑也,麻杏甘石湯或《古今錄驗》續命湯選用。(《醫通》)

金沸草散

  • 1.《女科折衷纂要》:「按薛氏曰;前症若風寒痰飲,用金沸草散,雜病咳嗽,胎氣鬱結,加香附、川芎。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若怒動肝火,前藥更加柴、梔。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山梔。
  • 2.《濟陰綱目》:「_薛氏_,曰:前證若風寒痰飲,用金沸草散,雜病咳嗽,胎氣鬱結,加香附、川芎;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加紫蘇、枳殼;若怒動肝火,前藥更加柴胡、山梔;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山梔。
  • 3.《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若風寒痰飲,用金沸草散。胎氣鬱滯,加香附、川芎。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加紫蘇、枳殼。若怒動肝火,用前藥更加柴胡、山梔。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山梔。

半夏湯

  • 1.《醫方集宜》:「一寒痰宜用 半夏湯 丁香半夏丸 星香散

五積散

  • 1.《簡明醫彀》:「血熱,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寒痰,五積散加木瓜;濕熱,除濕湯加薏苡仁。

四七湯

  • 1.《醫經國小》:「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養胃湯

  • 1.《瘴瘧指南》:「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痛。肢體拘急。乃闢山嵐瘴氣。脾寒痰瘧。四時疫病。治冷瘴及寒痰。加附子。人參。伏苓。甘草。半夏。蒼朮。厚朴。藿香。草果。陳皮。上各等分。每服三錢。烏梅一個。姜七片煎。熱服不拘時。是方乃不換金。合二陳加人參烏梅。

陽和湯

  • 1.《外科十三方考》:「凡寒痰凝結者,最忌貼涼膏,服涼藥,治法服中九丸或陽和湯為妙。

控涎丹

  • 1.《古今醫統大全》:「控涎丹(加下項藥),驚痰加硃砂,痛者加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玄胡索、蓬朮,臂痛加木鱉子去油、官桂,熱痰加盆硝,寒痰冷飲加胡椒、丁香、肉桂。
  • 2.《醫方考》:「甘遂直達涎結之處,大戟能攻胸脅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飲,此攻痰之厲劑也。又曰:驚痰加硃砂;痛者加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莪朮;臂痛,加木鱉霜、桂心;痰熱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病證而藥加焉,兵政之便宜也。
  • 3.《成方切用》:「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腳氣加檳榔木瓜松枝卷柏,驚痰加硃砂全蠍。驚氣成塊,加穿山甲龜甲延胡索蓬朮。熱痰加盆硝,寒痰加胡椒丁香薑桂。
  • 4.《醫方集解》:「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驚痰加硃砂、全蠍;驚氣成塊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莪朮;熱痰加盆硝;寒痰加胡椒、丁香、薑、桂。

異功散

  • 1.《雜病源流犀燭》:「補母不效更當兼顧其子,使金不竊母之氣以自救,致脾胃益虛,則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參、桔梗、甘草)。惟審知脾胃中或有積滯,或有實火,或有寒痰,或有濕飲,而元氣未衰,邪氣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導,而仍以補益為主(宜異功散、香砂枳朮丸)。其有挾郁者,開之(宜育氣丸)。

三生飲

  • 1.《醫學心悟》:「治寒風中臟,六脈沉細,痰壅喉響,不省人事,乃寒痰厥逆之候。
  • 2.《證治彙補》:「每用半兩。姜十片煎服。如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聖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正氣。否則適足以取敗耳。
  • 3.《一見能醫》:「脫者,元氣泄於外,邪氣溷於內,口張心絕,眼合肝絕,手撒脾絕,聲如鼾睡肺絕,遺屎腎絕,更有髮直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出如珠,此際須用理中湯加參兩餘,以溫補元氣。若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飲加人參以灌之,雖與峻補,而臟已傷殘矣。諸症皆然,不獨中風也。
  • 4.《校註婦人良方》:「愚按: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良藥,斬關奪旗之神劑。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驅其外邪,而補其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觀先哲用耆附、朮附等湯,其義可見。
  • 5.《證治匯補》:「每用半兩。姜十片煎服。如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三生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聖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正氣。否則適足以取敗耳。
▼ 展開更多

導痰湯

  • 1.《雜病源流犀燭》:「若夫痰厥,則由寒痰迷心,隊道不行,故四肢厥冷,僵仆卒倒,咽作聲,口吐沫,不省人事,氣喘脈弦也(宜導痰湯)。容有暴不知人,類於卒中,但未卒僕如一切中狀,喉中痰如曳鋸者,必先用藥探吐其痰(宜栝蔞散),然後治之(宜清氣化痰丸、導痰湯)。以上痰厥所統。

大七氣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冷嗽寒痰方,橘皮半夏湯、大七氣湯夾和。每三錢,姜七片,棗二個,同煎,吞白丸子三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