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傷風
大意
虛邪賊風。陽先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經文),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氣衛於外。風邪不能為害。惟脾虛而肌肉不充。肺虛而玄府不閉。則風乘虛入。(微論)
病因
更衣脫帽。沐浴當風。皮毛之間。卒然受邪。內舍於肺者。外因也。衣被過厚。上焦壅熱。內熱生風。似乎傷風者。內因也。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火不得舒泄。謂之寒暄。此表裡兩因之實症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謹。即顯風症者。此表裡兩因之虛症也。(匯補)
見症
輕者。咳嗽有痰。咽乾聲重。鼻燥作癢。或流清涕。腹脹額悶。口燥喉痛。重者。頭痛項強。肢節煩疼。憎寒壯熱。頭眩嘔吐。心煩潮熱。自汗惡風。亦有無汗而惡風者。(匯補)
白話文:
【大意】
虛邪賊風,陽先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意思是說,當身體受到風邪侵襲時,陽氣先受到影響,風邪多傷害上部,特別是與肺和皮膚相聯系的部分。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意思是肺主管皮膚,脾主管肌肉。氣衛於外,風邪不能為害,但當脾虛導致肌肉不足,肺虛導致毛孔不閉合時,風邪就會乘虛而入。
【病因】
更換衣物、脫帽、沐浴時若受風,風邪會通過皮膚進入,這是一種外因。穿著過厚,使上焦(主要指心肺)受到熱邪的阻塞,從內部產生風熱,這是內因。如果肺部原本就有痰熱,再受到風邪的束縛,內在的火氣無法正常排出,稱為寒熱夾雜。這就是由內外兩方面原因引起的實症。另外,如果一個人平時元氣虛弱,表皮疏鬆,稍微不注意就會出現風症,這也是內外兩方面原因引起的虛症。
【見症】
輕度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咳嗽有痰、咽喉乾燥、聲音沙啞,或者流清水鼻涕,腹部脹滿、額頭發脹、口乾喉痛等症狀。重度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四肢疼痛、畏寒發熱、頭暈、嘔吐、心煩、潮熱、自汗、怕風等症狀。也有可能在沒有出汗的情況下仍感到怕風。
傷風傷暖辨
外風所傷。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無胎膜。內熱生風。鼻流濁涕。咳嗽稠痰。舌有紅點。其餘諸症。則相似也。(匯補)
傷風傷寒辨
風循經絡。亦有六經傳變。其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但傷風必鼻塞流涕。且多惡風。居暖室之中。則坦然自如。傷寒惡寒。雖近烈火。仍復怕寒。又傷風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煩。傷寒在表者。無汗而手足微冷。傷風在裡。肺熱而皮膚髮疹。傷寒在裡。胃熱而肌肉發斑。皆各異也。(匯補)
脈法
左寸關浮弦有力者。傷風也。右寸關洪滑有力者。傷暖也。右寸關濡弱無力者。兼虛也。(匯補)
白話文:
傷風傷暖辨
外風所傷:鼻子流出清鼻涕,咳嗽時咳出清痰,舌頭上沒有舌苔。
內熱生風:鼻子流出濁鼻涕,咳嗽時咳出濃稠的痰,舌頭上有紅色斑點。
其他症狀則相似。
傷風傷寒辨
風會沿著經絡傳播,也會有六經傳變。初期症狀頭疼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風必定鼻塞流涕,並且怕風,在溫暖的房間裡就感覺舒適。傷寒則怕冷,即使靠近火堆也會感到寒冷。
另外,傷風表證會發汗,手腳略微煩躁;傷寒表證則不發汗,手腳微冷。傷風內證則肺熱,皮膚會出現疹子;傷寒內證則胃熱,肌肉會出現斑點。兩者症狀都各有不同。
脈法
左寸關脈浮弦有力,是傷風;右寸關脈洪滑有力,是傷暖;右寸關脈濡弱無力,兼虛。
總治
有汗當實表。無汗當疏邪。內熱當清火。實表不可大補。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涼。若肺虛傷風者。先與祛邪。遂即養正。先後緩急。不可偏廢。(士材)
大汗宜禁
傷風症。腠理疏泄。但宜輕揚之劑徹越其邪。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恐蹈亡陽之戒。(匯補)
久虛宜補
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立齋)
用藥總法
主以二陳湯。加桔梗、前胡、蘇葉、桑皮、杏仁。身熱。加柴胡、黃芩。體痛。加羌活、防風。頭痛。加川芎。胸滿。加枳殼。痰多。加金沸草。氣逆。加蘇子。內熱。加玄參。咳嗽。加栝蔞。若三時傷風。重者沖和湯。冬月傷風。重者桂枝。凡表症惡風。身熱自汗自利。
白話文:
總體來說,如果患者出汗,就要實證治療表證;如果患者不出汗,就要疏解外邪。內熱就要清熱降火。實證表證不能過度進補,疏解外邪不能過於猛烈,清熱降火也不能過於寒涼。若患者是肺虛傷風,應先祛除外邪,然後再滋補正氣,先後緩急,不可偏廢。
大汗宜禁:傷風症患者腠理疏鬆,只宜用輕揚之劑透達外邪,不可用傷寒症的發汗藥,以免耗傷陽氣。
久虛宜補:虛弱之人傷風,反复發作,形氣和病氣都虛弱,應當補益中氣,佐以和解之藥。如果單純發散,恐傷脾氣,腠理更加疏鬆,外邪乘虛而入,病情反而加重。
用藥總法:主方以二陳湯,加桔梗、前胡、蘇葉、桑皮、杏仁。若患者發熱,加柴胡、黃芩。若患者身體疼痛,加羌活、防風。若患者頭疼,加川芎。若患者胸悶,加枳殼。若患者痰多,加金沸草。若患者氣逆,加蘇子。若患者內熱,加玄參。若患者咳嗽,加栝蔞。若患者是三時傷風,病情重的用沖和湯。若患者是冬月傷風,病情重的用桂枝。凡是表症患者怕風,發熱自汗自利,...
當用藥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體虛易於傷風。不時感冒者。補中益氣湯。加桔梗、茯苓、半夏。(匯補)
【附胃風】
胃風者。飲食之後。乘風取涼所致。其症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汗。膈塞不通。右關脈弦緩帶浮者是也。宜胃風湯主之。(類案)
傷風選方
川芎飲,治感冒風邪。胸滿頭疼。咳嗽吐痰。憎寒壯熱。狀似傷寒。脈浮而緩。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時加入桂枝,效果會更加迅速。對於體質虛弱,容易感冒的人來說,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桔梗、茯苓、半夏來輔助治療。
【附:胃風】
胃風是指進食後因乘風受涼所導致的病症,其特徵為食物難以下嚥,身體消瘦但腹部膨大,伴有畏風、頭部出汗以及膈肌阻塞不通等症狀。右關脈呈現弦緩且帶有浮動感的脈象,就是胃風的表現。對此,可以使用胃風湯進行治療。
【選用治療風邪的方子】
川芎飲,適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感冒,能有效緩解胸脹頭痛、咳嗽以及痰多的情況,同時還能幫助消除畏寒和發燒,類似於傷寒的症狀。其脈象呈現為浮動且緩慢。
川芎,蘇葉,枳殼,桔梗,陳皮,前胡,半夏,茯苓,木香
去川芎。加人參。即名蘇參飲。
川芎茶調散,川芎,甘草,羌活,荊芥,薄荷,防風,白芷
桂枝湯,太陽傷風。脈浮緩。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或下利等症。
桂枝,甘草,白芍藥
棗、姜煎服。覆之。令微汗。
白話文:
方劑一
- 成分:川芎、蘇葉、枳殼、桔梗、陳皮、前胡、半夏、茯苓、木香。
- 改方:去掉川芎,加入人參。
- 命名:蘇參飲。
方劑二
- 藥名:川芎茶調散
- 成分:川芎、甘草、羌活、荊芥、薄荷、防風、白芷。
方劑三
- 藥名:桂枝湯
- 主治:太陽傷風,脈浮緩,惡風,發熱自汗,鼻鳴乾嘔,或下利等症。
- 成分:桂枝、甘草、白芍。
- 服用方法:加入大棗、生薑煎服,服用後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香蘇飲,主四時感冒風邪。頭疼發熱。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
薑、蔥水煎。
胃風湯(方見痢疾)
白話文:
香蘇飲:主治四季感染風邪引起的頭痛發燒。配方包括紫蘇、香附、陳皮和甘草,用薑和蔥加水煮沸後再加入藥材熬製。 胃風湯:方子在痢疾篇中有記載。
2. 中寒
大意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出。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返則、生矣。(內經)
病因
中寒之症。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內受飲食之冷。元陽既虛。膚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其病驟發。非若傷寒之內有鬱熱。與邪相拒。循經漸入之緩也。(安道)
見證
其症卒然戰慄。面青咬牙。吐瀉腹痛。或四肢冰冷。或手足攣蜷。或昏迷僵直。身涼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倦於言動者是也。
中分三陰
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寒中厥陰。則小腹至陰疼痛。(機要)
死症
白話文:
寒氣入侵五臟,導致氣逆上衝,陰氣耗竭,陽氣尚未復回,所以突然疼痛而死,失去意識。如果氣息恢復,則能活過來。
這種疾病,不分冬夏,可能是外受天地寒氣,也可能是內食冷飲,導致元陽虛弱,肌膚腠理空虛,寒邪直接侵入三陰經脈。病症發作迅速,不像傷寒在體內有鬱熱,與邪氣抗拒,循經漸入那般緩慢。
症狀表現為突然發抖,面色青白,咬牙,嘔吐腹痛,四肢冰冷,手足抽搐,昏迷僵直,身體發涼不發熱,或微熱但不渴,懶得說話行動。
寒邪侵犯太陰經,則心窩疼痛;寒邪侵犯少陰經,則肚臍周圍疼痛;寒邪侵犯厥陰經,則下腹部至陰部疼痛。
如環口唇青。冷過肘膝。舌縮囊卷。脈絕者。須臾即死。又中寒。無汗者吉。有汗者死。(入門)凡跌撲鬥毆。輕生投水而中寒。以及房欲勞力。涉水而中寒者。皆難治。(纘論)
脈法
中寒脈沉緩者。屬太陰。沉細。屬少陰。沉遲。屬厥陰。(仲景)緊澀者。為寒邪外中。代散者。為陽氣內脫。(匯補)
總治
陽虛陰盛。宜溫中散寒。補暖下元。則陽氣來復。而寒邪自消。(匯補)
急救治
倉卒之際。難分經絡。急煎薑汁。熱酒和勻灌下。更用蔥餅熨臍輪。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脈漸漸應手。四肢微暖者生。若脈不還者死。脈暴出者亦死。
白話文:
嘴唇發青像戴著戒指一樣,手肘膝蓋冰冷,舌頭縮進嘴巴,脈搏消失,很快就會死去。如果體內寒氣入侵,沒有流汗的,會吉利;流汗的就會死。凡是跌倒、打架、輕生投水而寒氣入侵,以及房事勞累、涉水而寒氣入侵的人,都很難治療。
寒氣入侵的脈象,脈沉而緩的屬於太陰,脈沉而細的屬於少陰,脈沉而遲的屬於厥陰。脈象緊而澀的,是寒邪入侵體表;脈象代散的,是陽氣內虛。
治療方法是,陽虛陰盛,應該用溫中散寒的藥方,補暖下元,這樣陽氣就會恢復,寒邪自然消退。
緊急情況下,難以分清經絡,要趕緊用生薑汁,用熱酒調勻灌下去,再用蔥餅熨臍輪,灸關元氣海穴二十到三十壯。如果脈象逐漸恢復,四肢略微溫暖,就會活下來;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就會死。如果脈象突然跳出來,也會死。
凍死人。用硫黃、半夏、皂角各一字。加麝香末。填臍中。放蔥餅於上。以熨斗盛火熨之。蔥爛再易。得暖氣入腹漸醒為度。或以灰炒暖。盛囊中。熨心頭。冷即易。數次後。若眼開。始進酒漿。或米飲。不醒者以艾炙門牙縫。候喊聲出。即可救矣。若不先溫其心。即用火烘。冷與火搏。必死。又凍僵人未醒。勿以熱湯灌之。(瀕湖)
用藥
主以理中湯。加半夏、蒼朮、厚朴、陳皮、木香。如腹痛。加吳茱萸。嘔吐。加藿香。卵縮無脈。加人參、附子。肢節痛。加桂枝。足膝冷。加肉桂。若陰極發躁。煩擾不寧。口雖渴而不咽水。面雖赤而兩足寒。脈雖數而重按空豁者。將前藥煎好。浸水中。冷服之。不拒格矣。
白話文:
凍死人救治法
若有人凍死,可用硫磺、半夏、皂角各一錢,再加入麝香末,混合填入臍中,並放蔥餅於其上。用熨斗盛火熨燙蔥餅,待蔥餅爛了再換新。如此反复,直到溫暖氣息進入腹中,病人漸漸甦醒。
也可以用灰炒熱,盛在布囊中,熨燙心頭,冷了就換新的,反覆數次。若病人眼睛睜開,便可喝些酒漿或米湯。若仍未甦醒,可用艾灸門牙縫,待病人喊出聲音,即可救活。
切記,若不先溫暖其心臟,直接用火烘烤,寒氣與火氣交搏,病人必死無疑。
此外,凍僵的人未醒,不可用熱湯灌之。
治療凍僵人的藥方
主要以理中湯為基礎,加入半夏、蒼朮、厚朴、陳皮、木香。若腹痛,再加吳茱萸;若嘔吐,再加藿香;若卵縮無脈,再加人參、附子;若肢節疼痛,再加桂枝;若足膝冰冷,再加肉桂。
若病人陰氣極度衰竭,出現躁動不安、煩擾不寧,口渴但不想喝水,面色發紅但雙腳冰冷,脈搏頻數但重按空虛的症狀,可將上述藥方煎好,浸泡在水中,冷服即可,療效顯著。
若不知此。誤以口渴面赤煩躁。認是陽症。妄投寒涼者死。蓋周身無根之火得水擊而走散也。設倥傯之時。不敢擅用參、附。先以二陳加蒼白二朮、厚朴、炮薑、吳茱煎服。則吐利止而痛自除。尤為穩當。然後審元氣虛實而調之。庶無瘥謬也。
【附外感陰毒】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而成病。比中寒稍輕。其症頭痛惡寒。面目青黑。咽喉疼痛。身如被杖。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表之劑。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主之。(仲景)
【附內傷真陰】
白話文:
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錯誤地認為口渴、面紅和煩躁是陽症,隨便使用寒涼藥物,那麼會導致死亡。因為全身無根的熱氣在遇到水分後會散失。如果在急迫的情況下,不敢擅自使用人參、附子,先用二陳湯加上蒼朮、白朮、厚朴、炮姜、吳茱萸來服用,則可以止吐止瀉並解除疼痛,這樣做尤其穩定。然後根據元氣的虛實來調理,這樣纔不會有治療錯誤的情況。
【附錄:外感陰毒】
陰毒是指受到天地殺傷之氣,進入三陰經而引起的疾病。相比中寒稍微輕一些。其症狀包括頭痛、畏寒、面色青黑、咽喉疼痛、身體如同被棍打過一樣、手腳冰涼、呼吸困難。在四到五天內可以治療,但到了六到七天就無法治療了。應使用發汗的藥物,用升麻鱉甲湯去除蜀椒和雄黃來治療(出自張仲景的著作)。
【附錄:內傷真陰】
內傷真陰症。因房勞傷腎。生冷傷脾。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傷寒陽症。過服涼藥而變成者。其症五六日後。漸見精神恍惚。身倦懶言。頭額手背。冷汗時出。舌上生胎。淡黑冷滑。心下結硬如石。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煙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
身如被杖。囊縮舌卷。宜溫經之劑。回陽散、返陰丹。並外灸丹田氣海兩穴數壯。(活人書)
中寒選方
理中湯,治氣虛中寒。腹痛吐瀉。厥冷倒僕。脈沉遲者。
乾薑(炮),白朮(各二錢半),甘草(一錢)
白話文:
治療宜採用溫經散寒的藥方,例如「回陽散」、「返陰丹」,並配合艾灸丹田、氣海兩穴。
中寒選方:
藥方
- 乾薑(炮製) 二錢半
- 白朮 二錢半
- 甘草 一錢
注
- 本文中的“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 3.75 克。
- 方劑中的藥材名稱,括號中的為藥材的炮製方法。
- 方劑名稱後面的“[ ]”內為中醫藥方資料庫的鏈接,方便讀者查找相關資訊。
水煎服。陰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參、附。名參附理中湯。
四逆湯,治中寒厥冷。脈細。舌卷囊縮。
附子(制一枚),乾薑(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
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三建湯,治中寒六脈不到。而太谿衝陽尚未絕者。
川烏,附子,天雄(等分)
生薑。水煎。
五積散(和劑),治中寒輕症。未離於表。頭疼身痛。惡寒。腹痛吐瀉。脈遲者。
白話文:
-
水煎服。陰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參、附。名參附理中湯。
-
四逆湯,治中寒厥冷。脈細。舌卷囊縮。
-
附子(制一枚),乾薑(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
-
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
三建湯,治中寒六脈不到。而太谿衝陽尚未絕者。
-
川烏,附子,天雄(等分)
-
生薑。水煎。
-
五積散(和劑),治中寒輕症。未離於表。頭疼身痛。惡寒。腹痛吐瀉。脈遲者。
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炒),麻黃(去根節),陳皮(各六兩),桔梗(二兩),厚朴(姜炒),乾薑(各四兩),蒼朮(二十四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三莖。煎七分服。
麻附細辛湯(仲景),治寒中少陰。脈沉細。足冷。反發熱而惡寒者。
白話文:
藥方
- 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
- 枳殼(炒過,六兩)
- 麻黃(去根節,六兩)
- 陳皮(六兩)
- 桔梗(二兩)
- 厚朴(用薑炒過,四兩)
- 乾薑(四兩)
- 蒼朮(二十四兩)
用法
- 每服四錢,水一盞(約200毫升),加入薑三片、蔥三莖,煎煮至七分(約三分之二)即可服用。
方名
- 麻附細辛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主治
- 寒邪入侵少陰經,症狀表現為脈象沉細、足部冰冷、發熱惡寒。
註釋
- 此方藥材用量較大,應遵醫囑服用。
- 現代醫學對於寒邪入侵少陰經的理解,可能與傳統醫學有所不同,需結合現代醫學進行診斷和治療。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
水煎。
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方(仲景),治外感天地毒氣。入陰經而發病者。
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鱉甲
水煎。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回陽散
用附子二枚。炮製為末。生薑酒和勻調服。
返陰丹
硫黃(五兩),附子,乾薑,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
為末。糊丸。艾湯下。
白話文: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水煎服用。
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方,出自仲景,用於治療外感天地毒氣,入陰經而發病者。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鱉甲,水煎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回陽散,用附子二枚,炮製為末,生薑酒和勻調服。
返陰丹,用硫黃五兩,附子、乾薑、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研為末,糊丸,艾湯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