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暑症

大意

暑之為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故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賈元良)

內因

有素虛衛弱。縱暑中傷者。必兼內傷之病。有素壯盛。暑氣偶侵者。必兼外感之形。故自襲暑氣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暍。(入門)

外候

因於暑。汗煩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內經)暑之中人。先著心胞。則為頭疼身熱。自汗心煩。口渴面垢而已。餘症皆後傳變。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嗽痿蹶。入腎則消渴煩躁。其暑邪歸心。則神昏卒倒也。(入門)

白話文:

暑氣與中暑

大意:

暑氣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天上表現為炎熱,在地表表現為火,在人體則與心臟相關。所以中暑,其實就是體內相火過於旺盛。夏日人們容易感受暑氣,暑氣從口鼻進入,損傷心臟、胞絡等經脈。

內因:

體質虛弱的人,如果在暑天過度暴露,容易出現內傷的病症。體質強壯的人,即使偶爾受暑氣侵襲,也會表現出外感症狀。所以,從感受暑氣的角度來說,稱為中暑;從陽光直曬的角度來說,稱為中暍。

外候:

中暑後,會出現出汗、煩躁、呼吸急促、口渴等症狀,身體如同燃燒的炭火,汗出之後又很快散去。暑氣首先侵犯心臟,會導致頭痛、發熱、自汗、心煩、口渴、面容憔悴。其他症狀都是隨後出現的變化。暑氣入侵肝臟,則會頭昏眼花、肢體麻木;入侵脾臟,則昏昏欲睡、意識不清;入侵肺臟,則會咳嗽、喘息、肢體無力;入侵腎臟,則口渴不止、煩躁不安。如果暑邪直達心臟,就會神志昏迷、突然昏倒。

中暑

中暑者。深居密室。先受暑氣。又為房室之陰寒所遏。靜而得之。傷心脾二經。外症汗出口渴。背微惡寒。身熱頭痛。面垢煩躁。其脈弦細芤遲。又有心煩浮熱而捫之似無。灑淅無汗。或微有冷汗。小便已則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發熱。此乃時令之火鬱極於內。

心胞之陽不行於外。則榮衛之開闔不調。所以腠理開則灑然寒。腠理閉則熱而悶也。宜清解暑熱為主。香薷飲、六和湯。加乾葛。(匯補)

中暍

中暍者。由勞役辛苦於田野道途。動而得之。傷足太陽膀胱經。重者昏迷卒倒。輕者頭疼惡熱。發熱煩躁。捫之肌膚大熱。唇乾舌赤。前板齒燥。大渴引飲。汗雨大泄。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脈洪大浮數而虛豁。此天暑外傷。疏泄肺氣。宜清熱養津為主。人參白虎湯。加麥冬、花粉。(匯補)

白話文:

中暑的人,常因長時間待在密閉的房間裡,先受到暑氣影響,又因房室陰寒的環境阻礙,在靜止狀態下發病。這種情況傷及心脾二經,症狀包括出汗、口渴、背部微微發寒、身體發熱、頭痛、臉色灰暗、心煩意燥,脈象弦細微弱而遲緩。也可能出現心煩、體溫偏高,但摸起來卻像沒有溫度,出汗很少或只冒出少量冷汗,小便後身體會突然感到一陣寒涼,手腳冰冷,稍微活動一下就會發熱。這是因為季節性的熱氣積聚在體內,心臟包膜外的陽氣無法向外散發,導致氣血運行的開合失調,因此毛孔張開時就會感到冷,毛孔閉合時就會感到熱且悶熱。治療上以清熱解暑為主,可服用香薷飲、六和湯,並加入乾葛。

中暍則是指在勞作或行走於田野道路時,因過度勞累而引發的暑熱病症。這種情況傷及足太陽膀胱經,嚴重者會昏迷倒地,輕者則頭疼、發熱、心煩意燥,摸起來皮膚很熱,嘴唇乾裂,舌頭紅腫,前牙板乾澀,口渴難耐,汗流不止,氣力不足以活動或說話,脈象洪大浮數且虛弱。這是因為天氣炎熱造成的外部傷害,導致肺氣疏泄不暢。治療上以清熱養津為主,可服用人參白虎湯,並加入麥冬、花粉。

傷暑

傷暑者。稟質素弱。不任外邪。故略感即病。比中暑稍輕。當分三法治之。若日間發熱。夜分乃涼。自汗倦怠。食少脈虛。此暑傷元氣。宜清暑益氣湯。若頭脹眩暈。周身煩躁。膚如針刺。或兼赤腫。此暑傷肉分。宜六和湯。若咳嗽煩渴。寒熱盜汗。脈數不減。此暑傷肺經。宜甘桔湯。加黃芩、山梔、麥門冬、丹皮、貝母。(匯補)

冒暑

冒暑者。稟氣充實。但不辭辛苦。暑熱冒於肌表。而復傳於裡以成暑病也。其候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欲飲。噁心嘔吐。有時眩暈。心煩躁熱。胃與大腸受之。(繩墨)宜胃苓散。加藿香。或六一散。又有內傷飲食。外著暑氣而成暑濕傷脾之病者。其候腹痛作瀉。瀉下黃糜。口渴溺熱。宜理脾清暑。平胃散。加連、通、曲、瀉。(匯補)

白話文:

傷暑指的是體質虛弱的人,抵抗力差,稍微接觸暑氣就會生病,比中暑症狀輕微。治療方法需根據不同症狀分為三種:若白天發熱,晚上才退燒,伴隨自汗、疲倦、食慾不振、脈象虛弱,這是暑氣傷了元氣,適合用清暑益氣湯。若頭脹頭暈、全身燥熱、皮膚像針刺一樣疼痛,或伴隨紅腫,這是暑氣傷了肉分,適合用六和湯。若咳嗽口渴、寒熱交替、盜汗、脈象快速,這是暑氣傷了肺經,適合用甘桔湯,並加入黃芩、山梔、麥門冬、丹皮、貝母。

冒暑指的是體質健壯的人,但由於過於勞累,暑熱侵襲肌膚,進而傳入內部,導致暑病。症狀表現為腹痛腹瀉、小便量少且顏色深、口渴想喝水、噁心嘔吐,有時還會頭暈、心煩躁熱,這是胃和大腸受暑氣影響。適合用胃苓散,加藿香,或用六一散。還有一些人因內傷飲食,再加上外受暑氣,造成暑濕傷脾的病症,症狀表現為腹痛腹瀉、排泄物稀薄呈黃色、口渴小便灼熱,適合用理脾清暑的平胃散,加連、通、曲、瀉。

伏暑

伏暑者。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月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體倦神昏。頭重潮熱。甚或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斑黃。腹痛下血等症。消暑丸主之。亦有夏月曬衣。遽藏箱櫃。炎蒸未退。雖移他時。偶爾開視。體憊之人。亦能染之。不可不知。(匯補)

暑風

暑風由沖斥道途。中暑熱極。火盛金衰。木旺生風。脾土受邪。故卒然昏倒。手足搐搦。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無知。宜清時令之火。則金清而木有制。開鬱悶之痰。則神安而氣自寧。慎勿以風藥誤治。(良方)連薷飲。加薄荷、荊芥。若其人先有痰熱在內。外又感暑而成昏冒者。可用吐法。蓋吐中有發越之義也。(匯補)

白話文:

伏暑

伏暑,指的是暑氣長期積聚在三焦和腸胃之間,熱氣傷害了氣機,但未傷及形體。這種暑氣會潛伏數十天,讓人不易察覺。之後就會突然出現寒熱交替、身體疲倦、神志昏沉、頭重發熱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霍亂、嘔吐、腹瀉、腹脹、瘧疾、痢疾、黃疸、腹痛、下血等。服用消暑丸可以治療。

另外,夏天晒過的衣服,如果立即收進箱櫃,暑熱尚未消散,就算移到其他時間,偶爾打開箱櫃,體弱的人也可能感染伏暑,不可不慎。

暑風

暑風是由於暑熱侵襲人體,導致內熱極盛,火氣旺盛,金氣衰敗,木氣過盛而生風。脾土受邪氣侵襲,因此突然昏倒、手足抽搐、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迷迷糊糊,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暑,使金氣清肅,制約木氣,並且疏通鬱結的痰濕,使精神安寧,氣血調和。不可誤用風藥治療。

可以服用連薷飲,加入薄荷和荊芥。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痰熱,又因暑熱而昏迷,可以用吐法治療,因為吐法可以發散邪氣。

暑厥

暑厥者。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與傷寒發厥義同。(入門)大概兼惡寒發熱而漸厥者。為心脾中暑症。不惡寒。但惡熱而漸厥者。為膀胱中暍症。若夫但惡寒不發熱而漸厥者。又為夏月感寒陰症。不與暑暍症同類也。(匯補)

絞腸痧

絞腸痧者。暑郁中焦。腹痛連心。上下攻絞。不得吐瀉。或手足皆冷。乃腸絞縮腹。須臾殺人。急用生熟水調白礬三錢。少頃探吐。去其暑毒即安。或刺委中穴。及指爪甲。令出血。如胸背四肢發紅點者。以菜油燈火遍焠之。(匯補)

暑病脈法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內經)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雜著)夫暑暍之症。與夏月熱病往往相似。但暑脈或洪或虛。重按無力。熱病脈盛弦長。重按有力。即或有熱病發於陰經。其脈沉小。非若暑脈之見於浮分也。(匯補)

白話文:

【暑厥】

暑厥指的是暑暍病加有手腳冰冷的症狀,與傷寒發厥的原理相同。一般來說,如果伴有畏寒、發熱逐漸變爲厥冷的,是心脾被暑氣侵襲的症狀;如果不畏寒,只感到發熱逐漸變爲厥冷的,則是膀胱被暑氣侵襲的症狀。若是隻畏寒不發熱逐漸變爲厥冷的,又可能是夏天受寒陰症,與暑暍症不同類。

【絞腸痧】

絞腸痧指的是暑熱積聚在中焦,導致腹部疼痛連及心臟,上下腹痛難忍,無法嘔吐腹瀉。有時手腳會變得冰冷,是腸道收縮腹部,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這時應立即使用生熟水調和白礬三錢,稍後催吐,排出暑毒即可恢復。或者可以刺破委中穴及指甲,使血液流出。如果出現胸部、背部、四肢出現紅點的情況,可以用菜油燈火全面灸療。

【暑病脈法】

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這是由暑氣損傷所致(內經)。也可能出現脈象浮大而散亂,或脈象弦細芤遲。暑暍病症與夏季熱病常常相似,但暑氣的脈象可能洪大或虛弱,深按無力;熱病脈象則盛大而弦長,深按有力。即使有熱病發生在陰經,其脈象會沈小,不同於暑氣脈象出現在浮表。

暑病治法

暑乃六淫中無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奇效良方)中暑宜解暑和中。中暍宜瀉火益元。傷暑宜補元氣。冒暑宜清利二便。(匯補)

治暑三禁

若發汗。則惡寒愈甚。若溫針。則發熱愈甚。若下之。則淋澀愈甚。(仲景)

中暍救法

道途卒倒。急扶陰涼干處。掬道上熱土。放臍間。撥開作竅。令人尿其中。後用姜蒜嚼爛。以滾水童便送下。不可灌涼水。入腹即死。外用布蘸沸湯。摩心腹臍下。(入門)

雜症宜辨

夏月出汗太過。則津液傷。筋骨失養。或痛或渴。不可便作暑治。即卒倒不省。亦有氣鬱生痰而厥者。有勞役色欲並傷而厥者。有食滯太陰清濁痞隔而厥者。豈可盡作暑症。如果沖斥道途。勞役而中。身熱脈虛。方可以暑風暑厥治之。(三錫)

白話文:

暑病治法

暑氣屬於六種致病因素中的無形之火。一般而言,可以用五行中具體存在的「水」來克制暑氣。(奇效良方)中暑應該以解暑和胃為主。中暍則應該瀉火益氣。傷暑應該補元氣。冒暑應該清利大小便。(匯補)

治暑三禁

若發汗,則寒症會更加嚴重。若溫針,則發熱會更加嚴重。若瀉下,則小便淋漓不暢會更加嚴重。(仲景)

中暍救法

若在路上突然昏倒,應立即將其扶到陰涼乾燥的地方。取道上熱土,放置於患者臍間,撥開土塊,讓患者小便在土中。之後用薑蒜嚼碎,以滾水和童便送服,不可灌涼水,灌涼水會導致患者死亡。外部則可用布蘸沸湯,按摩患者的心腹和臍下。(入門)

雜症宜辨

夏季出汗過多,會導致津液損傷,筋骨失養,出現疼痛或口渴的症狀,不可輕易認為是暑氣所致。即使昏倒不省人事,也可能存在氣鬱生痰而昏厥、勞役色欲過度而昏厥、飲食積滯導致太陰脾胃失調而昏厥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為暑症。只有在路途中勞役過度,出現發熱脈虛的症狀時,才可以使用暑風暑厥的治療方法。(三錫)

用藥總法

暑症主以香薷飲。嘔惡。加半夏、藿香。身熱。加黃芩。口渴。加乾葛。若舌乾口燥。去半夏。用花粉、麥冬。燥甚者。用石膏、知母。若腹痛胸滿嘔吐者。不用石膏、知母、花粉、黃芩、麥冬。宜枳殼、木香。若飽脹而兼瀉。又不可用枳殼。宜厚朴代之。凡夏月瀉泄。乾葛為要藥。

暑火瀉者。加黃連。瀉而脹者。加蒼朮、厚朴。瀉而虛者。加白朮、芍藥。暑食瀉者。加神麯、煨木香。暑濕瀉者。加蒼朮、木通、澤瀉。並加乾葛為佐。小便赤澀。須加木通、澤瀉。煩躁。加山梔、辰砂。煩嘔。用竹茹。暑症初起。汗多面赤者。不可即用黃耆固表。恐滯邪氣也。

白話文:

暑症

主要用香薷飲。如果出現嘔吐惡心,可以加半夏、藿香。如果伴隨發燒,可以加黃芩。如果口渴,可以加乾葛。如果舌頭乾燥口渴,則去掉半夏,改用花粉、麥冬。如果燥熱很嚴重,可以用石膏、知母。

如果出現腹痛、胸悶、嘔吐,則不用石膏、知母、花粉、黃芩、麥冬。應該改用枳殼、木香。如果出現飽脹感並且伴隨腹瀉,則不可用枳殼,應該改用厚朴代替。

夏季腹瀉

,乾葛是主要藥物。

暑火引起的腹瀉

,可以加黃連。腹瀉且伴有脹滿,可以加蒼朮、厚朴。腹瀉且身體虛弱,可以加白朮、芍藥。暑熱引起的飲食不適導致的腹瀉,可以加神麴、煨木香。暑濕引起的腹瀉,可以加蒼朮、木通、澤瀉,並用乾葛作為輔助藥物。

如果出現小便赤澀,需要加木通、澤瀉。如果伴隨煩躁不安,可以加山梔、辰砂。如果出現噁心嘔吐,可以用竹茹。

暑症初期

,如果出汗多、臉色發紅,不可立即使用黃耆固表,以免阻礙邪氣排出。

暑清則汗自止。惟日久面色枯白。脈虛自汗。方可以參耆斂之。暑症初起。脈細或遲者。多有暑濕痰食壅滯而致。不可即用參、朮、薑、桂。但當疏理中氣。脈自起耳。惟舌色唇色淡白灰黯者。方可用溫散之劑。至於虛人著暑。病氣元氣俱虛者。宜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

切不可過投克伐寒涼。設或太過。變現陰寒症者。宜用理中湯溫之。乃舍時從症法也。大抵心脾中暑。可飲鮮藿香湯。膀胱中暍。可飲西瓜汁。以上諸法。皆治暑之方。若在暑月而內挾勞役生冷。外挾風露寒濕者。詳列後條。(匯補)

白話文:

熱退則汗自停止。然而,如果病情拖延過久,面色會變得蒼白,脈象虛弱,並出現自汗的情況,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參、耆等藥材來收斂汗液。當暑熱症狀剛開始,脈搏細微或緩慢時,通常是由於暑熱、濕氣、痰和食物堵塞所導致,不能立即使用參、朮、薑、桂等溫熱藥物,應該調整中焦氣機,使脈搏恢復正常。對於舌色和脣色淡白、灰暗的情況,可以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散寒。對於虛弱的人受到暑熱影響,如果體力和元氣都虛弱,適合使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等藥方。

切記不要過度服用寒涼的藥物,如果過度使用,可能會引發陰寒的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身體。這是一種遵循症狀治療的方法。總體來說,心脾受暑時,可以飲用鮮藿香湯;膀胱受暍時,可以飲用西瓜汁。這些方法都是治療暑熱的方子。如果在暑熱季節內同時受到勞累、生冷食物的影響,以及外受風露寒濕的影響,請參考後面的條目進行詳細說明。

【附疰夏】

天地五行。更迭衰旺。人之臟氣亦應之。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火太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土火交旺則水衰。(丹溪)金水兩衰。不能滋生。所以童男少女虛弱之人。每遇春夏之交。日長暴暖。患頭眩眼黑。或頭脹痛。身倦腳軟。身熱食少。心煩躁擾。自汗盜汗。

名曰疰夏。此皆時令之火為患。非納涼受暑而病也。久而不治。乃勞怯之根。宜滋化源。使脾土轉生肺金。肺金轉生腎水。乃為根本之治。(立齋)

【附煎厥說】

人身腎與膀胱。竭絕於巳午之際。(孫真人)故倦怠欲睡。痿弱無力。爾時即宜補益。(匯補)若或勞役犯房。精血內耗。陰火沸騰。致目盲不明。耳閉不聰。舉動懶倦。失其常度。五心煩熱。如火燔灼。名曰煎厥。(內經)此亦虛弱之症。所以古人夏月必獨宿遠酒色者。良有意也。

白話文:

當天地之間五行交替興盛和衰退的時候,人的五臟也會相應地產生變化。四月份屬於蛇(巳),五月份屬於馬(午),這兩個月份代表著火象。如果火象過強就會導致金象衰弱。六月份屬於羊(未),這個月份代表著土象。如果土象和火象都過於旺盛,那麼水象就會衰弱。根據朱震亨的看法,金象和水象同時衰弱的情況下,就無法正常地進行生育功能了。因此,對於年輕男子、年輕女子以及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在春夏季節交接的時候,由於日照時間變長且溫暖,容易出現頭暈眼花、或者頭部脅迫感、全身疲憊、雙腿乏力、發燒但沒有食慾、心情焦慮不安、出汗等症狀,這種情況被稱作“疰夏”。這些都是因為季節性的火象所引起的疾病,而不是因爲空調冷風或是炎熱環境造成的病症。如果不加以治療,長期下來會成為慢性疾病的根源。為了改善病情,應該要增進脾胃的功能,讓它們能夠幫助肺部和腎臟更好地運行。這樣纔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根據李士材的看法

另外一種叫做“煎厥”的疾病是因為在中午到下午三點左右,人體中的腎臟和膀胱已經消耗殆盡了。因此,人們常常感到疲倦想睡覺,並且四肢無力。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一些補充營養的工作。但是如果繼續工作或者是性生活過多,造成精液和血液大量流失,再加上陰陽不平衡,就會引起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到聲音、行動遲緩、失去正常的活動能力等等症狀。此外還會有手足心部位感覺到非常燥熱,像是被火焰烤炙一樣。這種狀況也被稱作“煎厥”,也是因為身體虛弱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古時候夏天一定要單獨住宿並避免喝酒和性生活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附濕溫】

濕溫者。亦外感病中之一症也。因先傷濕而又傷暑。濕與熱搏。病在心脾二經。其症惡寒壯熱。頭目痛。胸腹滿。口雖渴而不能飲冷。多汗妄言。不省人事。兩脛逆冷。其脈寸濡而弱。尺小而急者是也。宜茯苓二術湯加減。不可汗下。誤汗。則不能言。耳聾嘔惡。身變赤色。不知痛處者。名曰重暍。死。誤下。則頭汗喘急。二便不止者。亦死。(傷寒書)

暑症選方

香藿飲,治暑症。頭脹身熱。嘔惡吐利。心煩口渴。

香薷(二斤),白扁豆(炒半斤),厚朴(姜炒半斤)

白話文:

附濕溫

濕溫,是外感病症中的一種。由於先受寒濕之邪,又遭暑熱侵襲,濕氣與熱邪相互搏鬥,病邪侵犯心脾二經。

其症狀表現為:惡寒發熱,頭昏腦脹,頭痛目眩,胸腹脹滿,口渴卻不能飲用冷水,多汗且胡言亂語,神志不清,雙腿逆冷。脈象上,寸脈濡弱,尺脈細小而急促。

此病宜服用茯苓二術湯加減治療。不可發汗,若誤用汗法,則會導致患者不能言語,耳聾嘔吐,全身皮膚變為紅色,失去痛覺,稱為重暍,危及生命。誤用下法,則會出現頭部出汗,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同樣危及生命。(出自《傷寒書》)

暑症選方

香藿飲

香藿飲,專治暑症。症狀表現為頭脹發熱,嘔吐惡心,腹瀉,心煩意亂,口渴。

處方:

  • 香薷(二斤)
  • 白扁豆(炒半斤)
  • 厚朴(姜炒半斤)

每服三錢。煎後。沉冷服。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陳皮、人參、白朮、黃耆、木瓜、甘草。名十味香薷飲。

六和湯(澹寮),治伏暑霍亂吐瀉。或寒熱。或痢疾。

香薷(二錢),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各五錢),赤苓,藿香,扁豆(姜炒),厚朴(姜炒),木瓜(一錢),生薑(五片),棗(一枚)

白話文:

每劑藥為三錢,煎煮後放涼再服用。如果需要加藥,可以加入黃連,這種藥方被稱為「黃連香薷飲」。若要更全面,還可以加上陳皮、人參、白朮、黃耆、木瓜、甘草,這就是「十味香薷飲」。

「六和湯」(澹寮)用於治療伏暑引起的霍亂、嘔吐和腹瀉,或者是出現寒熱症狀或痢疾。

配方包括:香薷(二錢)、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各五錢)、赤苓、藿香、扁豆(姜炒)、厚朴(姜炒)、木瓜(一錢)、生薑(五片)、棗(一枚)。

水煎服。

消暑丸(和劑),治伏暑。口渴引飲。脾胃不調。

半夏,生甘草,茯苓

為末。薑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

清暑益氣湯(東垣),治脾胃不足。傷暑伏暑之症。

黃耆(一錢),蒼朮(一錢),升麻(一錢),人參(七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神麯(五分),澤瀉(五分),甘草(二分),黃柏(三分鹽炒),葛根(三分),青皮(二分),當歸(二分),麥冬(四分),五味子(五粒)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消暑丸是一種調和藥性、治療伏暑的藥丸,適用於口渴想喝水、脾胃不調的情況。

將半夏、生甘草、茯苓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熱湯送服。

清暑益氣湯是一種治療脾胃虛弱、暑熱侵襲的湯劑,適合治療因暑熱導致的脾胃不調。

藥材包括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白朮、陳皮、神麴、澤瀉、甘草、黃柏(鹽炒)、葛根、青皮、當歸、麥冬、五味子。

水二盞。煎一半。溫服。

生脈散(孫真人),治元氣不足。脾胃衰弱。脈虛無力之暑症。並治疰夏之疾。

人參,麥門冬,北五味

水一鍾。煎服。

六味地黃丸(仲景),腎水不足人。夏月宜常服之。以壯水之主而制陽光。(方見中風)

平胃散,治夏月暑食傷脾諸症。

茅山蒼朮,紫厚朴,陳皮,甘草

為末。砂仁湯下。此方亦可紅糖丸。小兒夏月每晨服一丸。代肥兒丸方。

胃苓散,健脾利水。為水瀉要藥。

白話文:

「取兩杯水,煮到剩下一半,溫熱後服用。

使用孫真人所創的生脈散,用於治療元氣不足、脾胃功能減弱以及暑季時脈搏虛弱無力的症狀。同時也適用於治療疰夏病。

成分包括:人參、麥門冬和北五味子。

取一杯水,煮後服用。

使用仲景所創的六味地黃丸,適合腎水不足的人在夏季時經常服用,以壯大水質主導作用,抑制過度的陽光照射。詳細內容請參考中風治療指南。

使用平胃散,可以治療夏季因熱食導致脾臟受損的各種症狀。

成分包括:茅山蒼朮、紫厚朴、陳皮和甘草。研磨後,可用砂仁湯調服。這個方子也可以做成紅糖丸,特別適合小兒在夏季每天早晨服用,作為替代肥兒丸的方法。

使用胃苓散,具有強健脾臟和利尿的作用,是治療水瀉的重要藥物。」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大順散(和劑),治避暑著寒。生冷傷脾。嘔吐霍亂。

甘草,乾薑,杏仁,肉桂

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服。

理中湯,治服暑藥過度寒涼。傷脾變陰寒症者。(方見中寒)

升陽湯,治夏月感寒症。

羌活,藿香,蒼朮,蘇葉,厚朴,陳皮,乾葛,生薑

清燥湯(方見似中風),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冷香飲子(方見霍亂)

白話文:

  1. 使用五苓散和平胃散的組合。
  2. 大順散(調和藥方),用於治療避暑後受寒,以及因生冷食物傷害脾胃引發的嘔吐和霍亂。
  3. 成分包括:甘草、乾薑、杏仁、肉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如果感到煩躁,可用井花水調服。
  4. 理中湯,用於治療服用避暑藥物過度寒涼,導致脾胃受損而產生陰寒病症的人。
  5. 升陽湯,用於治療夏季感受寒邪的病症。
  6. 成分包括:羌活、藿香、蒼朮、蘇葉、厚朴、陳皮、乾葛、生薑。
  7. 清燥湯(詳細方子見中風部分),補中益氣湯(詳細方子見中風部分),冷香飲子(詳細方子見霍亂部分)。這三個藥方分別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病症。

人參白虎湯(仲景),治中暍。大熱大渴大汗。煩躁喘促。

石膏(半熟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五分),人參(一錢),粳米(一撮),竹葉(十片)

水煎服。

益元散(河間),治冒暑。口渴溺澀。自汗身熱。

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此方一名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

白話文:

人參白虎湯,是張仲景的方子,用來治療中暑。症狀包括發熱、口渴、大汗、煩躁、呼吸急促。

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粳米、竹葉,水煎服用。

益元散是李杲的方子,用來治療中暑。症狀包括口渴、小便困難、自汗、發熱。

滑石、甘草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送服。這個方子又叫天水散或六一散。添加薄荷,稱為雞蘇散;添加青黛,稱為碧玉散;添加辰砂,稱為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匱),治水瀉煩躁。口渴溺赤。

豬苓(七錢半),澤瀉(一兩二錢),茯苓(七錢半),白朮(七錢半),肉桂(五錢),辰砂(五錢)

為末。燈心湯調方寸匕服。

白話文:

功效

治療水瀉(腹瀉)、煩躁不安、口渴、小便赤色。

藥方組成

  • 豬苓:七錢半
  • 澤瀉:一兩二錢
  • 茯苓:七錢半
  • 白朮:七錢半
  • 肉桂:五錢
  • 辰砂:五錢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燈心湯(將燈芯放入水中煎煮的湯藥)調服,每次服用一小匙。

  • 此方中所用的劑量為古代計量單位,現代醫學使用公克或毫克計量,需根據醫生指示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