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濕症
濕症大意
諸痙強直。積飲痞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濕土之氣。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經文)
濕病內因
天之濕。雨霧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肌表榮衛。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飲食之濕。酒飲乳酪是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傷乎脾胃。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氣化也。止感乎外。人氣之濕。太陰濕土所化也。乃動於中。(準繩)大抵居濕涉水。汗雨沾衣。皆濕從外受者也。若嗜飲酒面。多食瓜果。皆濕從內傷者也。(醫鑑)
白話文:
濕症大意
諸痙強直,積飲痞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濕土之氣。
各種痙攣僵硬、積食脹滿、霍亂嘔吐腹瀉、身體沉重腳踝浮腫、肉體鬆軟像泥巴一樣,按下去沒有彈性,這些都是濕氣過盛造成的。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地上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傷害皮膚、肌肉、筋脈。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為濕氣,頭部像包著東西一樣沉重。濕熱不除,大筋就會縮短,小筋就會鬆弛延長。大筋縮短會導致肢體拘攣,小筋鬆弛延長會導致痿痺。
濕病內因
天之濕,雨霧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肌表榮衛。
天上的濕氣,就是雨霧。天主氣,所以濕氣首先侵犯肌表,傷及人體的營衛之氣。
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
地上的濕氣,就是泥土。地主形,所以濕氣首先侵犯皮膚、肌肉、筋骨、血脈。
飲食之濕,酒飲乳酪是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傷乎脾胃。
飲食中的濕氣,就是酒和乳酪。胃是水谷的海洋,所以濕氣會傷害脾胃。
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氣化也。止感乎外。
汗液也是一種濕氣,是氣化的產物。汗液只會傷害肌表,不會深入內臟。
人氣之濕,太陰濕土所化也。乃動於中。
人體內的濕氣,是太陰濕土所化成的,它會在體內活動。
大抵居濕涉水,汗雨沾衣,皆濕從外受者也。若嗜飲酒面,多食瓜果,皆濕從內傷者也。
總之,居住潮濕的地方、涉水行走、汗雨淋濕衣服,這些都是濕氣從外侵入人體。而嗜飲酒、吃太多瓜果,這些都是濕氣從內部損傷人體。
中濕外候
有脾胃素弱。內蓄痰飲。外觸水濕。相搏而上衝。重者令人涎潮壅塞。頸強喎斜。半身不遂。與中風相似。但脈沉緩沉細沉澀之不同。(準繩)且濕氣傷人。在上則頭重目黃。鼻塞聲重。在中則痞悶不舒。在下則足脛跗腫。在經絡則日晡發熱。在肌肉則腫滿如泥。在肢節則屈伸強硬。
在隧道則重著不移。在皮膚則頑麻。在氣血則倦怠。在肺為喘滿咳嗽。在脾為痰涎腫脹。在肝為脅滿㿗疝。在腎為腰疼陰汗。入腑則泄瀉腸鳴。嘔吐淋濁。入臟則昏迷不省。直視鄭聲。又濕家為病。一身盡痛。身如熏黃。身重如板夾為異耳。(匯補)
濕挾寒熱
白話文:
若脾胃原本虛弱,體內積存痰飲,又遇到外來濕氣,兩者交戰向上衝擊,嚴重者會導致口涎增多、呼吸阻塞、頸部僵硬歪斜、半身不遂,症狀與中風相似。但與中風不同的是,脈象沉緩、沉細、沉澀。
濕氣傷人,侵犯上部則頭重目黃、鼻塞聲音沉重;侵犯中部則胸悶不適;侵犯下部則足踝腫脹;侵犯經絡則午後發熱;侵犯肌肉則腫脹如泥;侵犯關節則屈伸僵硬;侵犯隧道則沉重難以移動;侵犯皮膚則麻木;侵犯氣血則倦怠乏力;侵犯肺部則喘息胸悶咳嗽;侵犯脾臟則痰涎增多腫脹;侵犯肝臟則脅肋脹滿、疝氣;侵犯腎臟則腰痛、陰汗;進入腑臟則腹瀉、腸鳴、嘔吐、尿頻帶濁;進入臟腑則昏迷不醒、眼睛直視、聲音嘶啞。
此外,濕氣病症還有全身疼痛、皮膚呈黃色、身體沉重如板塊等特徵。
濕挾寒熱
濕症之發。必挾寒挾熱。大概溺赤口渴。為濕熱。多患於黑瘦膏粱之人。溺清不渴。為寒濕。多患於肥白淡薄之軀。(匯補)
濕分內外
東南卑下。山澤蒸氣。濕從外入。自下而上。初宜汗散。久宜滲泄。西北地高。外燥內濕。不得宣越。從內發外。初宜利便。久宜健脾。然南北方土雖異。其內外所感相似者有之。不可執一施治。(匯補)
濕症脈法
脈浮而緩。濡而小者。皆外濕。沉而緩。細而微者。皆內濕。又遲緩為寒濕。洪緩為濕熱。弦緩為風濕。(匯補)
濕症總治
勢輕者。宜燥濕。勢重者。宜利便。在外宜微汗。在內宜滲泄。所貴乎上下分消其濕。(入門)凡風藥可以勝濕。泄小便可以引濕。通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除之。(時珍)
白話文:
濕症之發。必挾寒挾熱。大概溺赤口渴。為濕熱。多患於黑瘦膏粱之人。溺清不渴。為寒濕。多患於肥白淡薄之軀。(匯補)
濕症的發作,必定伴隨著寒或熱。一般來說,小便赤色口渴,屬於濕熱,多發於身材瘦削、膚色黝黑、喜食膏粱厚味的人;小便清澈不渴,屬於寒濕,多發於身材肥胖、膚色白皙、飲食清淡的人。
濕分內外
東南地勢低窪,山澤蒸氣充盈,濕氣從外侵入,由下而上。初期宜用汗法散濕,久病宜用滲泄法。西北地勢高聳,外燥內濕,濕氣難以宣洩,從內發外。初期宜用利便法,久病宜用健脾法。然而,南北方的土質雖然不同,但其內外所感濕氣相似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不可執著於一種方法進行治療。
濕症脈法
脈浮緩、濡小者,皆屬外濕;脈沉緩、細微者,皆屬內濕。此外,脈遲緩為寒濕,脈洪緩為濕熱,脈弦緩為風濕。
濕症總治
濕症輕微者,宜用燥濕法;濕症嚴重者,宜用利便法。外濕宜用微汗法,內濕宜用滲泄法。重要的是上下分消其濕。
凡是風藥可以勝濕,泄小便可以引濕,通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熱者,宜用苦寒藥物燥之;濕寒者,宜用辛熱藥物除之。
濕宜健脾
脾虛多中濕。(陳無擇)脾本喜燥惡濕者也。惟脾土衰弱。失健運之堤防。濕氣停聚不化。使䐜脹四肢。漬透皮肉。喘滿上逆。昏不知人。故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匯補)
濕宜利水
濕乃津液之屬。隨氣化而出者也。清濁不分。則濕氣內聚。故治濕以利小便為上。(匯補)
濕宜風藥
濕淫所勝。助風以平之。(經文)有陽氣不升。濕邪內陷者。當用升陽風藥以輔佐之。不可過服淡滲。重竭其氣。(東垣)
治濕禁戒
凡濕家。不可大下。下之。額汗出。微喘或噦。小便利者。死。不利不止者。亦死。(傷寒論)
白話文:
【濕宜健脾】
脾虛易生濕。脾原本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只是當脾的土性衰弱,失去調節和運行的功能時,潮濕的氣息就會積聚無法散去。導致腹部腫脹、四肢沈重、潮濕滲入皮膚肌肉,呼吸困難、胸脹上逆、甚至昏迷不醒。所以如果只知治療濕氣而不顧脾臟,這並不是正確的療法。
【濕宜利水】
濕氣源自體內的津液,隨著氣的運轉而排出。如果清濁不分,濕氣就會在體內積聚。因此,治療濕氣的最佳方式是通利小便。
【濕宜風藥】
濕邪旺盛時,可用風藥來調和平穩。如果有陽氣不足、濕邪內侵的情況,應使用升陽的風藥來輔助,但不可過量服用能淡滲水分的藥物,以免耗盡體內的氣力。
【治濕禁忌】
在治療濕症時,切記不可大肆使用下藥。如果使用下藥後出現額頭冒汗、微微喘息或者呃逆的現象,且小便變得頻繁,這樣的治療方式會導致死亡。若治療方法不當,持續不見好轉,也會有生命危險。
用藥總法
主以四苓散。在上。加紫蘇、防風微汗之。在中。加蒼朮、半夏、厚朴燥之。在下。加防己、木通利之。挾風。加羌活、獨活、藁本、防己散之。挾寒。加乾薑、肉桂、椒目、附子溫之。挾熱。加黃連、黃芩、山梔、黃柏清之。(景明)病氣實。元氣虛者。蒼白朮同用之。病氣元氣俱實者。
白話文:
針對上焦症狀
加入紫蘇、防風,微微發汗。
針對中焦症狀
加入蒼朮、半夏、厚朴,以燥濕。
針對下焦症狀
加入防己、木通,以利水。
若伴隨風邪
加入羌活、獨活、藁本、防己散。
若伴隨寒邪
加入乾薑、肉桂、椒目、附子,以溫暖身體。
若伴隨熱邪
加入黃連、黃芩、山梔、黃柏,以清熱解毒。
(景明)如果病氣實,元氣虛弱者: 蒼白朮一起使用。
如果病氣和元氣都實
則不用蒼白朮。
宜通利之。五子五皮飲、導水丸、舟車丸是也。病氣元氣俱虛者。培補之。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是也。
【附風濕】
傷濕又兼風。名曰風濕。因汗出當風。久坐濕地所致。其症頭汗面黃。遍身重著。骨節煩疼發熱。至日晡轉劇。不嘔不渴。惡風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難。脈浮虛而澀。症與傷寒相似。但脈不同耳。宜微解之。不可大汗。當用羌活勝濕湯。若解表後。自汗多而身仍疼重者。防己黃耆湯。(傷寒書)
白話文:
如果要通利,可以使用五子五皮飲、導水丸、舟車丸。如果病氣和元氣都虛弱,就需要培補,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和腎氣丸。
風濕是指傷了濕氣又兼有風邪,是因為汗出當風或久坐濕地所致。症狀包括汗面發黃、全身沉重、骨節痠痛發熱,到下午病情加重,不嘔不渴,怕風不願靠近衣服,身體微微出汗,小便不利,大便也難,脈象浮虛而澀。症狀與傷寒相似,但脈象不同。治療上應該輕微解表,不能出大汗,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如果解表之後,自汗多而身體仍然痠痛沉重,可以用防己黃耆湯。
【附寒濕】
傷濕又兼寒。名曰寒濕。因先受濕氣。又傷生冷。其症頭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轉側。近之則痛劇。遍身無汗。小便不利。症與風濕相似。但大便轉泄耳。宜滲濕湯主之。帶表。五積交加散。裡寒。附子理中湯。寒多浮腫者。朮附湯。(傷寒書)
【附濕痹】
傷濕而兼風寒。名曰濕痹。其症頭痛脊強。惡寒發熱。關節疼痛而煩。皮膚麻木。重著不移。脈沉而細。(仲景)宜新制蠲痹湯主之。
白話文:
附寒濕
傷風又兼寒,名曰寒濕。 這是因為先受到濕氣侵襲,又傷了生冷之物,導致寒濕入侵。
其症頭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轉側。 病人會感到身體疼痛,全身緊繃,難以翻身。
近之則痛劇,遍身無汗,小便不利。 靠近病人時,疼痛會加劇,而且全身沒有汗,小便也不順暢。
症與風濕相似,但大便轉泄耳。 症狀跟風濕病相似,但不同的是大便會偏稀軟。
宜[滲濕湯]主之。 可以用滲濕湯來治療。
帶表。[五積交加散]。裡寒。[附子理中湯]。寒多浮腫者。[朮附湯]。 如果伴有表證,可以用五積交加散;如果內裡寒氣重,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如果寒氣重而出現浮腫,可以用朮附湯。
(傷寒書) 以上內容出自《傷寒論》。
附濕痹
傷濕而兼風寒,名曰濕痹。 這是因為受到濕氣侵襲,又伴隨風寒,導致濕痹。
其症頭痛脊強,惡寒發熱,關節疼痛而煩,皮膚麻木,重著不移,脈沉而細。 病人會感到頭痛,背部僵硬,怕冷發熱,關節疼痛難受,皮膚麻木,身體沉重難以移動,脈象沉細。
宜[新制蠲痹湯]主之。 可以服用新制蠲痹湯來治療。
(仲景) 以上內容出自張仲景。
【附濕熱】
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濕病多自熱生。蓋火熱能生濕土也。(良方)故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丹溪)凡為疸為黃。為腫為脹。為痞為瀉。為淋為濁。為帶下。體重腫痛。為膿瘡。痢疾後重。皆濕熱所致也。當分治之。如濕勝者。宜清其濕。熱勝者。宜清其熱。
夫濕勝其熱。不可以熱治而用寒藥。使濕愈重。熱勝濕者。不可以濕治而用燥藥。使熱愈甚也。然則初受濕者。當以利水為要。使濕不致成熱也。久而濕化為熱者。當以清熱為要。使熱不致蒸濕也。(匯補)
濕症選方
四苓散,治濕氣在中。清濁混亂。小便短少。大便溏瀉。
白話文:
【附濕熱】
濕氣是土的特性。而土是火所生的。濕病大多由熱而生,因為火熱能生濕土。 (良方)所以六氣之中,濕熱致病佔了八九成。 (丹溪)凡是出現黃疸、黃腫、腫脹、痞塊、腹瀉、淋病、白濁、帶下、身體沉重疼痛、膿瘡、痢疾後遺症,都是濕熱引起的。需要分治。若濕氣過盛,就要清濕;熱氣過盛,就要清熱。
如果濕氣過盛而用熱藥治療,濕氣會更重;如果熱氣過盛而用燥藥治療,熱氣會更甚。所以,剛開始受到濕氣影響時,應該以利水為要,避免濕氣轉化為熱氣。若濕氣長期積聚轉化為熱氣,則應該以清熱為要,防止熱氣蒸發濕氣。 (匯補)
濕症選方
四苓散,用於治療濕氣停留在中焦,清濁混雜,小便量少,大便稀溏的症狀。
白朮(一錢),茯苓,澤瀉(各一錢半),豬苓(一錢)
水煎服。
平胃散,治不服水土。脾胃脹瀉。(方見暑症)
除濕湯,治脾虛停濕。腰腳重腫。大便瀉。小便澀。
半夏,厚朴,蒼朮(炒各二兩),藿香,陳皮,茯苓(各一兩),甘草(七錢),白朮(生用一兩)
為末。每服四錢。薑湯下。
白話文:
方劑一
- 白朮(一錢)、茯苓(一錢半)、澤瀉(一錢半)、豬苓(一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此方名為「平胃散」,用於治療不服水土,脾胃脹滿、腹瀉等症狀。(詳見暑症篇)
方劑二
- 除濕湯,用於治療脾虛濕停,腰腿沉重腫脹,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等症狀。
藥材
- 半夏、厚朴、蒼朮(各二兩,炒製)、藿香、陳皮(各一兩)、茯苓(一兩)、甘草(七錢)、白朮(生用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薑湯送服。
清熱滲濕湯,治濕病兼熱。口渴。小便少而黃濁。
黃連,赤茯苓,澤瀉,黃柏(各一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和劑滲濕湯,治濕病兼寒。口不渴。小便短少而不黃。胸腹滿。食不化。
蒼朮,白朮,甘草(炙各一兩),茯苓,乾薑(炮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生薑一片。煎服。
六君子湯,治濕症脾虛。病氣元氣俱虛者。(方見中風)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三個中醫方劑,分別針對濕病伴隨不同症狀而制定。
清熱滲濕湯
適合治療濕熱症,主要表現為口渴、小便少且顏色黃濁。
和劑滲濕湯
適合治療濕寒症,主要表現為口不渴、小便少且不黃、胸腹脹滿、食慾不振。
六君子湯
適合治療濕症合併脾虛,主要用於體虛乏力、元氣不足的情況。
請注意
金匱腎氣丸,治脾腎虛而濕不化者。
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
導水丸(河間),治濕熱。通二便。必高燥之地。濕熱之病。強實之人。若柔弱之軀。淡素之家。寒濕之病。必不可服。
大黃(二兩),黃芩(一兩),滑石,牽牛(各四兩)
水丸。綠豆大。溫湯下二十丸。
舟車丸(河間),治濕勝氣實。內脹外腫。大便後重。小便赤澀。
白話文:
金匱腎氣丸
- 功效: 治脾腎虛弱,導致水濕停滯不化。
- 藥材: 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
導水丸
- 功效: 治濕熱內盛,導致大小便不通。
- 適用人群: 需在乾燥高燥的地方服用,適合體質強健、濕熱內盛的人。
- 禁忌: 不適合體質虛弱、飲食清淡、寒濕內盛的人。
- 藥材: 大黃(二兩)、黃芩(一兩)、滑石、牽牛(各四兩)
- 服用方法: 製成水丸,用綠豆大小,溫水送服,每次二十丸。
舟車丸
- 功效: 治濕邪過盛,氣機鬱滯,導致身體內外腫脹,排便後沉重,小便赤澀。
金匱腎氣丸
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導致的水濕停滯不化。它由八味藥材組成,包括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這些藥材具有補腎益脾、利水消腫的功效。
導水丸
是一種用於治療濕熱內盛的方劑。它適合體質強健、濕熱內盛的人使用,但對於體質虛弱、飲食清淡、寒濕內盛的人則不適合。方劑由大黃、黃芩、滑石、牽牛四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通便泄濁的功效。服用方法是將藥材製成水丸,每次二十丸,用溫水送服。
舟車丸
主要用於治療濕邪過盛導致的氣機鬱滯,出現身體內外腫脹、排便後沉重、小便赤澀等症狀。
牽牛(頭末四兩),大戟,甘遂,芫花,大黃(各二兩),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輕粉(一錢)
取蠱。加蕪荑半兩為末。水丸麻子大。空心服三丸。如不行。加二丸。至快利為度。
羌活勝濕湯(東垣),治外感濕氣。頭身重痛。
羌活,獨活,藁本,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川芎(二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古方藥材:
- 牽牛頭末:2兩
- 大戟:2兩
- 甘遂:2兩
- 芫花:2兩
- 大黃:2兩
- 青皮:半兩
- 陳皮:半兩
- 木香:半兩
- 檳榔:半兩
- 輕粉:1錢
此方為驅蟲方,需配合蕪荑半兩磨成粉末,用水調製成大小類似芝麻的丸狀,於空腹時服用三粒,若未見效果,可逐漸增加至六粒,直到達到通便的效果為止。
羌活勝濕湯(出自東垣)用於治療外感濕氣所引起的頭身沈重疼痛。
- 羌活:1錢
- 獨活:1錢
- 藁本:1錢
- 防風:1錢
- 甘草:5分
- 川芎:2分
- 蔓荊子:3分
請注意,這些藥方應由專業醫師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進行診斷後使用,並遵循醫師指示進行。
水煎。
防己黃耆湯(仲景),治風濕自汗。身疼而重。脈浮。
防已(一錢),白朮(七分半),黃耆(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姜四片。棗一枚。水煎服。
白話文:
藥方名稱
防己黃耆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主治
風濕痺痛,伴隨自汗、身體疼痛沉重、脈象浮。
藥材
- 防己:一錢
- 白朮:七分半
- 黃耆:一錢二分
- 甘草:五分
- 生薑:四片
- 大棗:一枚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