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2)
第十八卷 (2)
1. 《傷寒撮要》論脈
左右手脈俱急緊盛,是夾食傷寒。右手脈來空虛,左手脈來緊盛,是勞力傷寒。左手脈來緊,右手洪滑,或寸脈沉伏,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胸脅體痛,是夾痰傷寒。左手脈來緊澀,右手脈沉數,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是血鬱內傷外感。
白話文:
如果兩手的脈搏都呈現出緊急且強盛的狀態,這表示是因為食物過量而引發的感冒。
若右手的脈象顯得虛弱,而左手的脈象則呈現緊急且強盛,這代表是因過度勞累所導致的感冒。
左手的脈象緊急,右手的脈象則顯得洪大滑順,或者手腕部分的脈象深沉隱蔽,同時伴有身體發熱、畏寒、輕微頭痛、喘息咳嗽、心情煩躁悶悶不樂、胸部及肋側疼痛等症狀,這表示是因痰多而引發的感冒。
左手的脈象緊急且澀滯,右手的脈象則深沉且數快,而且在心臟、胸部、肋側以及小腹部有疼痛的地方,這顯示是有血液瘀滯的內傷並同時受到外界風寒的影響。
2. 六經圖正治法
足太陽經委中穴,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膕中央,即膝後相對腿彎中也。目內眥在面前眼內邊。神庭在中間額上。額,額角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腿彎處中央,具體來說就是在膝蓋後方對應腿彎的中心點,有條動脈凹陷的地方。而所謂的膕中央,就是指在膝蓋後面與之相對應的腿彎部位。至於目內眥,則是指眼睛前面靠鼻子那一側的眼角。神庭穴的位置,則是在前額的正中間,也就是額頭的中央位置。額,指的是人的額頭部分。
3. 足太陽經
此圖玉枕、至陰二穴,膀胱經穴也。風府穴,督脈穴也。膀胱與督脈會於頂巔,連於風府,太陽症項強,故並及之。
足太陽膀胱經圖。頭為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為先也。其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至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足也。其證頭頂痛,項強腰疼,骨節痛。經曰:太陽頭痛,脈浮,項背強而惡寒,嘔逆身疼,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者,俱宜發表,不可輒下之,表邪乘虛內陷,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熱入里,其害不淺。
若本病煩熱小便不利者,乃利之,則不禁。如小便自利如常,則不可利也。凡有汗不得再發汗,汗多不得利小便。
足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過神庭,彎至玉枕,過項夾背脊,由後廉而下,至小趾外側至陰穴止。
【太陽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惡寒者,本病。已後發熱者,標病。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身熱,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
此處寒熱標本,指病之先後言。上文本病煩熱之本字,指六經標本言。不可混看。
【辨證法】
表虛自汗者,為風傷衛氣,宜實表。表實無汗者,為寒傷營血,宜發表。
【診脈法】
診脈,大凡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脈浮緊有力為傷寒,脈浮緩無力為傷風。
【用藥法】
冬月正傷寒,用升陽發表湯,即加減麻黃湯。冬月傷風,用疏邪實表湯,即加減桂枝湯。春秋無汗,用羌活沖和湯發表,有汗用加減沖和湯實表。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夏月無汗用神術湯,有汗用前加減沖和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相關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幾個重點:
-
膀胱經上的玉枕和至陰兩穴,以及督脈的風府穴,這些穴位在頭部頂端相交,連接風府穴。當太陽經出現頸部僵硬的情況時,這些穴位也會受到影響。
-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眼睛內角,沿頭部下降至頸部,經過風府穴,沿著背部下行,最終到達腳部。其相關症狀包括頭頂痛、頸部僵硬、腰部疼痛和全身骨節痛。
-
若是太陽經的頭痛,常伴有脈搏浮動、頸背僵硬怕冷、噁心嘔吐、身體疼痛等症狀。無論是否已經發燒,都應首先解表。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以免表邪進入體內,造成病情變化難測。此外,也不宜使用利尿藥,因為這樣會導致熱毒進入體內,危害不小。
-
對於小便不通暢且感到煩熱的患者,可以使用利尿藥。但如果小便正常,就不應使用。出汗過多時,也不能使用利尿藥。
-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眼睛內角,向上經過額頭,彎曲至玉枕穴,再經過頸部夾住脊椎,沿著脊椎後側下行,最終到達腳趾外側的至陰穴。
-
在治療太陽經疾病時,若患者最初表現出畏寒,這是疾病的本質;隨後才發燒,這是疾病的表面現象。只要有一點頭痛、畏寒、發燒的症狀,無論持續時間長短,都應及早發散,這樣自然能使體溫降低,預防病情進一步變化。
-
"寒熱標本"中的"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標"指的是疾病的表面現象。在這裡,"本"指的是六經中的本質,不能混淆。
-
若患者容易自汗,這可能是風邪傷及衛氣,應使用固表的方法。若患者無汗且表實,這可能是寒邪傷及營血,應使用發散的方法。
-
皮膚表面輕輕一按就能摸到的脈搏稱為浮脈。浮脈緊實有力表示傷寒,浮脈緩慢無力表示傷風。
-
在冬天,若是正統的傷寒,應使用升陽發散湯,即加減麻黃湯。若是冬天的傷風,應使用疏邪固表湯,即加減桂枝湯。在春秋兩季,如果無汗,應使用羌活調和湯發散,如果有汗,應使用加減調和湯固表。對於腹痛,應使用小建中湯,若疼痛嚴重,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在夏天,如果無汗,應使用神術湯,如果有汗,應使用前面提到的加減調和湯。
4. 足陽明經
此圖神庭穴督脈穴也。陽明經神庭過,故載之。
足陽明胃經圖。乃兩陽合明於前也。一曰腑者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其脈起於鼻額,上頭額,終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也。經曰:傷寒二日陽明脈大。又曰: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
足陽明起於鼻兩傍,上頭維,從乳中近外傍而下前廉梁丘穴,至大趾次趾之端厲兌穴止。
【陽明經見證法】
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微惡寒,是足陽明胃經受病。假如先起目痛,惡寒身熱者,陽明經本病。已後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實者,正陽明胃腑標病。夫本宜解肌,標宜急下,看消息用之。
【辨證法】
目痛,鼻乾,微惡寒,身熱,病在經。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便實,不惡寒,病在腑。
【診脈法】
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之,脈見微洪,為經病。按至筋骨之間,重按之乃得,脈見沉數,為腑病。
【用藥法】
微惡寒,自然目眶痛,鼻乾,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湯,即加減葛根解肌湯。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湯,即加減白虎湯。潮熱譫語發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斑黃狂亂,不惡寒反怕熱,大便實者,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俱在秘方六一順氣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足陽明經]相關的內容。其中提到神庭穴位於督脈上,由於陽明經會經過此穴,因此將其記載在此。
足陽明胃經的走向,象徵著兩個陽氣在前方的結合與輝耀。胃作為腑之一,處於中土的位置,是萬物的匯聚之地。該經絡起始於鼻子上方,沿著頭部額頭,最終到達眼睛,然後沿面部下行,最後抵達腳部。經文有言,傷寒第二日,陽明脈會顯得粗大。另有一說,當寸口和尺脈都呈現增長的狀態時,代表陽明受到了影響。
足陽明胃經開始於鼻子兩側,向上延伸至頭頂,再從乳房附近外側向下,經過前廉梁丘穴,最後到達大腳趾旁邊的次趾端點,也就是厲兌穴。
【陽明經的病狀辨識】 如果出現頭額痛、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輕微畏寒等症狀,可能是足陽明胃經受到影響。如果先是眼睛疼痛,接著出現畏寒和身體發熱的情況,則可能是陽明經本身出了問題。之後如果出現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口渴、大便乾結等症狀,且不再畏寒,這代表陽明胃腑的標準病症。對於經絡的問題,應該採用解肌的方式來處理;對於腑的問題,應盡快進行通下,視具體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
【辨證方法】 眼睛痛、鼻子乾燥、輕微畏寒、身體發熱,這些症狀表示疾病在經絡層面。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口渴、大便乾結、不再畏寒,這些症狀表示疾病在腑的層面。
【脈診方法】 在皮膚下方、肌肉之間稍微用力按壓,能感受到脈搏,若脈象微洪,代表經絡有問題。在筋骨之間用力按壓,若脈象沉數,代表腑有問題。
【用藥原則】 如果輕微畏寒,自然會感到眼睛周圍疼痛,鼻子乾燥,失眠,可用柴葛解肌湯,即增減版的葛根解肌湯。如果口渴且有汗但病情未改善,可使用神效白虎湯,即增減版的白虎湯。如果出現潮熱、胡言亂語、口渴,撕扯衣物,揮動手腳,出現黃疸、精神錯亂,不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乾結,病情較輕時可使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時可選用三承氣湯。所有治療皆在祕方六一順氣湯的基礎上增減調整治療。
5. 足少陽經
足少陽膽經,其脈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也。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居半表裡。經曰:尺寸俱弦者,足少陽受病。其證頭痛目弦,口苦胸滿,耳聾脅痛,或心煩喜嘔,或胸中煩悶而不嘔,或心下病硬,或寒熱往來,或發熱寅申時尤盛,或身微熱者,皆少陽也。凡頭角痛,耳中痛,耳中烘烘而鳴,耳之上前後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其火為之也。
若口苦者,少陽之膽熱,脅下硬者,少陽之結也。
足少陽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過乳外傍,從兩脅由外廉而下至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止。
【少陽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惡寒身熱耳聾脅痛者,本病。已後嘔而舌乾口苦者,標病。緣膽無出入,病在半表半裡之間,此宜小柴胡湯加減,和解表裡治之,再無別湯。本方有加減法。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下、利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壞證。當須識此,毋致忽焉。
【辨證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乾,便屬半表半裡證。不從標本,從乎中治。
【診脈法】
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脈見弦數本經。
【用藥法】
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舌乾者,用柴胡雙解飲。即加減小柴胡湯。若陽明少陽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的外側角落,向上延伸到頭部的兩側,聯繫到耳朵中間,沿著胸部與側腹部行走,沿身體的側邊下行,最終達到腳部。在身體前面有陽明經,後面有太陽經,而膽經位處這兩個陽性經絡之間,因此被認為是半表半里的位置。中醫古籍記載:如果寸尺兩脈都呈現弦象,可能是足少陽膽經受到了影響。相關的症狀可能包括頭痛、眼睛酸澀、口苦、胸口脹滿、聽力下降、肋骨疼痛,也可能會感到心煩想嘔吐,或者胸中煩悶但不想嘔吐,或者心窩部位有異常感,或者感到寒熱交錯,或者發熱在寅申時段特別嚴重,或者身體輕微發熱,這些都是膽經的問題。凡是有頭部兩側疼痛,耳朵疼痛,耳內嗡嗡作響,耳朵周圍腫痛,都屬於膽經所主管的區域,這是由於該區域的火氣所致。
口苦是由膽經熱度過高導致的,肋骨下部的硬度是由膽經的結塊造成的。
足少陽膽經起始於眼睛的外側角落,向上延伸到頭部兩側,聯繫到耳朵中間,經過乳房外側,從兩側腹部沿外側下行,一直到小趾旁邊的竅陰穴結束。
【少陽經病症處理方法】
如果一開始就出現畏寒、身體發熱、聽力下降、肋骨疼痛,這是基本的膽經疾病。之後如果出現嘔吐、舌頭乾燥、口苦,這就是標志性的膽經疾病。因為膽囊沒有進出的功能,膽經的疾病發生在半表半里的位置,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減,調和表裏治療,不需要其他湯藥。此方有加減的方法。這個經絡有三個禁忌,不能出汗、不能下瀉、不能利尿。如果治療得當,不會有不良反應。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忽視。
【病症辨識法】
聽力下降、肋骨疼痛、寒熱交錯、嘔吐、口苦舌乾,這些都屬於半表半里的病症。不從根本或表面入手,而是從中間進行治療。
【脈診法】
在皮膚之下,肌肉之間輕輕用力按壓,就能摸到脈搏,脈象呈現弦數,就是膽經的特徵。
【用藥法】
對於聽力下降、肋骨疼痛、寒熱交錯、嘔吐、口苦舌乾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雙解飲,也就是小柴胡湯的加減版。如果陽明經和膽經同時受到影響,脈象會呈現長而弦的特徵,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湯藥中加入葛根和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