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七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七卷 (1)

1. 臟腑皆有咳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此邪從外受之,王注云:邪謂寒氣。)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寒(邪從外受也。)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所謂肺先受邪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王注云:時謂正月也。)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取太淵穴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取大陵穴也。)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取太衝穴也。)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取太白穴也。)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取太谿穴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取三里穴也。)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取陽陵泉穴也。)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取巨虛上廉也。)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取巨虛下廉也。)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取委中穴也。)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腎,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取支溝穴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見咳論。)

〔按〕《素問》曰: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示從容論篇」。)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夏腫不及,則令人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凡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於足乍有涼時,其脈洪者,熱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熱也。面目悲嚏,或脅急脹痛,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寒飲在胸腹也。宜辛熱去之。

【脈治】

《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咳,脈緊者肺寒,雙弦者寒。咳而脈弦澀為少血。浮緊者虛寒。脈細傷濕。脈浮而緩傷風。數則為熱,沉數者裡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洪滑多痰。脈沉為留飲。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咳脈浮直者生,浮軟者生。

【咳證死脈】

咳而脈緊者。咳而嬴瘦脈形堅大者。肌瘦下脫形熱不去。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者,皆死不治。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呢?岐伯回答說:不只是肺,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黃帝說:請你詳細解釋一下。岐伯解釋說:皮毛與肺相連,如果皮毛先受到邪氣侵襲,那麼邪氣就會影響到肺部。如果飲食過冷進入胃部,邪氣也會沿著肺的脈絡上行到肺部,這就形成了肺部咳嗽。五臟各有其特定時間容易受到病邪侵襲,但不是在特定時間,也會相互傳染。人和天地相互影響,因此五臟在特定時間受到寒冷影響,就會生病,病情輕微表現為咳嗽,嚴重的話會出現腹瀉或疼痛。秋天肺部易受邪氣侵擾,春天則是肝,夏天是心,最冷的季節則是脾,冬天則是腎。

對於不同臟器引起的咳嗽,其特徵如下:肺咳會伴有喘息,聲音粗重,嚴重會吐血;心咳會伴隨心痛,咽喉有梗阻感,嚴重時會咽腫喉痛;肝咳會導致兩側肋骨下方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翻身會導致該部位更疼;脾咳會導致右側肋骨下方疼痛,並牽連到肩背,嚴重時任何動作都會加重咳嗽;腎咳會讓腰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

黃帝接著問:六腑的咳嗽又是如何?岐伯回答說,如果五臟長期咳嗽,會影響到六腑。比如脾咳不止,胃就會受影響,胃咳會伴有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嘔出長蟲;肝咳不止,膽就會受影響,膽咳會伴有嘔吐膽汁;肺咳不止,大腸就會受影響,大腸咳會伴有排便失禁;心咳不止,小腸就會受影響,小腸咳會伴有放屁和咳嗽同時發生;腎咳不止,膀胱就會受影響,膀胱咳會伴有尿失禁。

長期咳嗽不止,最終會影響到三焦。三焦咳會伴有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由於病邪聚集在腎臟,影響到肺部,讓人產生大量痰液,面部浮腫,呼吸困難。

對於治療方法,岐伯說,治療臟器疾病要針對其俞穴,治療腑器疾病要針對其合穴,對於浮腫症狀要針對其經絡。

最後,岐伯提到,如果一個人咳嗽超過十年,脈象虛弱,還可以治療;但如果脈象實大且頻率高,那就是死兆。如果脈象虛弱,患者會感到頭暈,這是因為他們胸中有支飲,這種情況屬於飲家類型,需要專門治療。上氣面浮腫,呼吸困難,如果脈象浮大,那是無法治療的,再加上腹瀉,情況會更糟。脈象浮短,表示肺部受損,氣血不足,一年內可能會死亡,通常會伴有咳嗽。咳嗽消瘦,脈象堅硬,那也是死兆。咳嗽到身體消瘦,發熱,脈象小而堅硬,這也是逆向發展,十五天內可能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