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又論

治嘔吐莫先於助胃,既助胃而復嘔吐者,中脘挾風寒也。治喘嗽莫先於調肺,既調肺而復喘嗽者,風寒在表或在裡也。瀉痢之疾,固腸斷下,終不作效,非腸胃間留蓄風寒邪氣之所致乎?故必隨其感受,解散於其先,則某病某藥庶乎其對證矣。解散風寒,不換金正氣散為上,其間增益,則青皮、官桂、良薑、乾薑擇用最良。

若欲其清解,則紫蘇、荊芥、乾葛、柴胡等輩劑量可也。惟暑亦然,每每隱伏作病,或為熱嘔、或為焦煩、或為腹痛、或泄痢不止,暑中類多有之。炎爍蘊隆,念慮又當及此。此說雖詳於卷首,敬用申之。

白話文:

治療嘔吐,首先要調理脾胃。如果調理脾胃後還是嘔吐,那是中脘(胃部)受風寒侵襲。治療咳嗽喘息,首先要調理肺部。如果調理肺部後還是咳嗽喘息,那是風寒在體表或體內。瀉痢疾病,即使固腸止瀉,最終仍無效,是不是因為腸胃之間積存了風寒邪氣呢?所以必須根據患者感受風寒的情況,先將風寒邪氣散掉,那麼針對某種疾病使用某種藥物才能對症下藥。

散寒解表,最好使用金匱要略中的「正氣散」,如果需要增強藥效,可以選擇青皮、官桂、良薑、乾薑等藥材。如果想要清熱解表,可以使用紫蘇、荊芥、葛根、柴胡等藥材,並注意用量。暑熱也是如此,常常潛伏在體內而發病,可能引起熱性嘔吐、煩躁不安、腹痛或持續性瀉痢,這些在暑熱季節都很常見。炎熱的季節,治療疾病時也要考慮暑熱因素。雖然在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但還是再次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