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1)
1. 卷之十三
2. 霍亂吐瀉
3. 吐瀉方論
乾上坤下,其卦為否。陽隔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此否之所以痞而不通也。人具此陰陽,揮霍變亂,結搏於中,猝然吐瀉,或瀉而不吐,或吐而不瀉,大抵心腹擾悶煩疼,其視天地不交之否,異乎?否乎?霍亂之證;心腹猝痛,嘔吐下利,發熱憎寒,頭痛眩暈。
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則吐瀉俱作,甚則轉筋頹頓,特反掌間,蓋足陽明屬胃,以養宗筋,暴吐暴下,津液驟亡,宗筋失其所養,故攣急,甚則舌卷、縮囊,危甚風燭矣。然亦何以致此哉?曰:胃傷暑毒,露臥卑濕,當風取涼,風冷邪氣入於腸胃,加以嗜好肥腥,飲啖生冷,居處不節,激而發焉。於是邪正相干,中脘節閉,氣不得通,吐利暴作,所謂脾受賊邪,木來勝土者此也。
治法藿香正氣散加藿香、生薑為上,不惟可以溫散風邪,抑亦可以調理吐瀉。其若傷暑所致,未可遽投香薷散沉冷之劑,自合先治中脘,如二陳湯、橘皮半夏湯輩,次則以香薷溫服,散暑解煩。
昧者指為脾胃虛冷,遽用人參、白朮、訶子、肉豆蔻之屬,以壯胃澀腸,不思風冷未散,輒以參、朮、訶、蔻,攔補寒邪,邪氣得之,愈盛愈作,縱得淹延,或下痢、或久瀉、或腹脹虛浮,或中滿不食,變證百出矣。抑猶有說焉,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許仁則嘗有是言矣。
蓋謂所傷之物,因吐利而出泄,泄盡則止,猶可倖免。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傷之物擁閉正氣,關格陰陽,躁擾喘脹,其能生乎?則知揮霍變亂,如人被髮交爭,必有以挨之可也。古方用來復丹,正取疏利之意,但多則太溫,莫若薑湯下蘇感丸為愈。霍亂氣息劣,不欲言者,不治。
白話文:
吐瀉方論
人體陰陽失衡,導致氣機阻滯不通,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有時只吐不瀉,有時只瀉不吐,大多伴隨心腹脹悶、疼痛等不適。這就像天地不通的“否”卦一樣。霍亂的症狀表現為心腹突然疼痛,嘔吐腹瀉,發熱畏寒,頭痛頭暈。
先心痛則先嘔吐,先腹痛則先腹瀉,心腹同時疼痛則同時嘔吐腹瀉。嚴重者還會抽搐、昏厥,病情發展迅速。這是因為胃經與宗筋相關,暴吐暴瀉導致津液大量流失,宗筋失養,就會出現肌肉痙攣,甚至舌頭捲曲、肛門收縮等危重症狀。
這些症狀的產生,多半是因為胃受暑毒侵襲,例如露宿潮濕之地、貪涼受風、飲食不節(嗜好油膩腥臭食物,或吃生冷食物)、起居無度等因素,導致邪氣入侵腸胃。邪正相搏,中脘(胃部)氣機阻滯不通,便會出現劇烈的嘔吐腹瀉。這如同脾受邪氣侵犯,木克土的道理。
治療方法:藿香正氣散加藿香、生薑,可以溫散風邪,調理嘔吐腹瀉。如果是暑邪所致,不要急於使用寒涼的香薷散等藥物,應先調理中脘,比如用二陳湯、橘皮半夏湯等,然後再服用香薷散以散暑解煩。
錯誤的做法是,一些人誤以為是脾胃虛寒,就使用人參、白朮、訶子、肉豆蔻等溫補藥物以健脾止瀉。但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風寒未散,反而用溫補藥物阻礙寒邪排出,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下痢不止、久瀉不止、腹脹虛浮、腹部飽滿不思飲食等各種併發症。
還有人說,濕邪引起的霍亂死亡率低,而燥邪引起的霍亂死亡率高。許仁就曾有此論述。
這是因為,如果能通過嘔吐腹瀉將致病因素排出體外,病情就能好轉。但如果嘔吐腹瀉都不行,致病因素阻塞正氣,阻礙陰陽調和,就會出現煩躁、喘息、腹脹等危重症狀,性命難保。所以,需要疏通氣機,就像理順糾纏的頭髮一樣。古代的來復丹就是這個意思,但它溫性較強,用量需謹慎,薑湯送服蘇合丸效果更好。如果病人氣息微弱,不願說話,則預後不良,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