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口眼喎斜」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口眼喎斜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說話不清、流口水等症狀。其病因多與肝膽火旺、氣血不和、痰濕阻絡等有關。臨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散、平肝潛陽湯、天麻鉤藤飲等方藥進行治療。
口眼喎斜的病因病機
口眼喎斜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肝膽火旺:肝膽火旺,肝氣上逆,可導致口眼歪斜。
- 氣血不和:氣血不和,經絡不通,可導致口眼歪斜。
- 痰濕阻絡:痰濕阻絡,經絡不通,可導致口眼歪斜。
口眼喎斜的臨床表現
口眼喎斜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口眼歪斜: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流口水。
- 頭痛眩暈:頭痛、頭暈、目赤腫痛。
- 耳鳴耳聾:耳鳴、耳聾。
- 胸脅脹痛:胸脅脹痛、噯氣、呃逆。
- 舌紅苔黃:舌質紅、苔黃膩。
- 脈弦滑數:脈弦滑數。
口眼喎斜的治療方法
口眼喎斜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中藥治療:常用柴胡疏肝散、平肝潛陽湯、天麻鉤藤飲等方藥進行治療。
- 針灸治療:常用風池、合谷、太沖、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 推拿按摩:常用推拿按摩手法進行治療。
- 食療保健:可多吃一些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楂、烏梅、枸杞、大棗等。
口眼喎斜的預防方法
口眼喎斜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地倉
- 1.《針灸易學》:「,鼻淵眼痛,不聞香臭,頭風:迎香補,瀉上星。小兒慢驚:印堂針一分,沿皮透左右攢竹。哭效、不哭難。急驚瀉、慢驚補。口眼喎斜:灸地倉,艾如綠豆。斜向頰車,頰車之針向透地倉。膝頭紅腫痛:髖骨、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內,橫針透二膝眼。脊背強痛,挫閃腰疼:人中瀉,委中紫筋出血。」
- 2.《針灸易學》:「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衝、合谷、啞門、大敦。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合谷瀉。廉泉、人中。口眼喎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合谷、百會。婦人不生子:合谷瀉,三陰交補,中極、子宮灸。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印堂。」
- 3.《針灸大成》:「**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 4.《針灸大成》:「**〔第七〕口眼喎斜,中風:地倉頰車人中合谷。**」
- 5.《針灸神書》:「偏正頭風有兩般,中脘下痰按盤盤,膻中哮喘專要瀉,印堂頭疼出血安,口眼喎斜氣使下,地倉加搓要升陽,喎左升陽加搓右,喎右升陰搓指詳。」
- 6.《針灸神書》:「口眼喎斜氣不傳,升陽搓取地倉前,升陽喎左搓用右,喎右升陽搓左旋。」
- 7.《針灸集成》:「口眼喎斜;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 8.《針灸集成》:「○口眼喎斜,宜灸聽會頰車地倉,又法喎向右者灸左喎陷中,喎向左者灸右喎陷中,各二七壯,立愈。(綱目)」
- 9.《普濟方·針灸》:「治風中脈。口眼喎斜(若久不治。亦傳入臟。慎不可忽)。穴聽會,頰車,地倉」
- 10.《針灸問答》:「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喎左瀉右依然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 11.《勉學堂針灸集成》:「_口眼喎斜_,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頰車
- 1.《針灸易學》:「,鼻淵眼痛,不聞香臭,頭風:迎香補,瀉上星。小兒慢驚:印堂針一分,沿皮透左右攢竹。哭效、不哭難。急驚瀉、慢驚補。口眼喎斜:灸地倉,艾如綠豆。斜向頰車,頰車之針向透地倉。膝頭紅腫痛:髖骨、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內,橫針透二膝眼。脊背強痛,挫閃腰疼:人中瀉,委中紫筋出血。」
- 2.《針灸易學》:「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衝、合谷、啞門、大敦。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合谷瀉。廉泉、人中。口眼喎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合谷、百會。婦人不生子:合谷瀉,三陰交補,中極、子宮灸。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印堂。」
- 3.《針灸聚英》:「風痛臨泣百會攻。肩井肩髃曲池窟。兼治天井並內間。通前七穴不可忽。口眼喎斜治太淵。列缺申脈與二間。內庭行間地五等。水溝頰車合谷連。復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喑啞間使與支溝。合谷魚際並復溜。靈道陰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開。頰車承漿合谷該。」
- 4.《針灸大成》:「**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 5.《針灸大成》:「**〔第七〕口眼喎斜,中風:地倉頰車人中合谷。**」
- 6.《針灸逢源》:「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八分曲頰端。開口有空。(針四分灸七壯)治牙關不開。口眼喎斜。」
- 7.《針灸集成》:「○口眼喎斜,宜灸聽會頰車地倉,又法喎向右者灸左喎陷中,喎向左者灸右喎陷中,各二七壯,立愈。(綱目)」
- 8.《普濟方·針灸》:「治風中脈。口眼喎斜(若久不治。亦傳入臟。慎不可忽)。穴聽會,頰車,地倉」
- 9.《針灸問答》:「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喎左瀉右依然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合谷
- 1.《針灸易學》:「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衝、合谷、啞門、大敦。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合谷瀉。廉泉、人中。口眼喎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合谷、百會。婦人不生子:合谷瀉,三陰交補,中極、子宮灸。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印堂。」
- 2.《針灸聚英》:「風痛臨泣百會攻。肩井肩髃曲池窟。兼治天井並內間。通前七穴不可忽。口眼喎斜治太淵。列缺申脈與二間。內庭行間地五等。水溝頰車合谷連。復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喑啞間使與支溝。合谷魚際並復溜。靈道陰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開。頰車承漿合谷該。」
- 3.《針灸大成》:「**〔第七〕口眼喎斜,中風:地倉頰車人中合谷。**」
- 4.《針灸集成》:「口眼喎斜;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 5.《普濟方·針灸》:「治卒中風毒。如口眼喎斜。語言不得(全嬰方)。灸合谷三壯。在手大拇指合足處。喎左灸右喎右灸左。」
- 6.《勉學堂針灸集成》:「_口眼喎斜_,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百會
- 1.《針灸易學》:「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衝、合谷、啞門、大敦。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合谷瀉。廉泉、人中。口眼喎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合谷、百會。婦人不生子:合谷瀉,三陰交補,中極、子宮灸。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印堂。」
- 2.《針灸聚英》:「風痛臨泣百會攻。肩井肩髃曲池窟。兼治天井並內間。通前七穴不可忽。口眼喎斜治太淵。列缺申脈與二間。內庭行間地五等。水溝頰車合谷連。復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喑啞間使與支溝。合谷魚際並復溜。靈道陰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開。頰車承漿合谷該。」
- 3.《針灸資生經》:「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痛。吐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
- 4.《普濟方·針灸》:「資生經云。範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通。」

承漿
- 1.《針灸易學》:「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衝、合谷、啞門、大敦。口噤不開:頰車、人中、承漿、百會、合谷瀉。廉泉、人中。口眼喎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合谷、百會。婦人不生子:合谷瀉,三陰交補,中極、子宮灸。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勞、風府、迎香、人中、印堂。」
- 2.《針灸聚英》:「風痛臨泣百會攻。肩井肩髃曲池窟。兼治天井並內間。通前七穴不可忽。口眼喎斜治太淵。列缺申脈與二間。內庭行間地五等。水溝頰車合谷連。復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喑啞間使與支溝。合谷魚際並復溜。靈道陰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開。頰車承漿合谷該。」
- 3.《針灸集成》:「口眼喎斜;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口眼喎斜_,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聽會
- 1.《針灸集成》:「○口眼喎斜,宜灸聽會頰車地倉,又法喎向右者灸左喎陷中,喎向左者灸右喎陷中,各二七壯,立愈。(綱目)」
- 2.《針灸資生經》:「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痛。吐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
- 3.《普濟方·針灸》:「資生經云。範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通。」
- 4.《普濟方·針灸》:「治風中脈。口眼喎斜(若久不治。亦傳入臟。慎不可忽)。穴聽會,頰車,地倉」
- 5.《勉學堂針灸集成》:「_翳風_,在耳根後距耳五分。針三分,灸七壯。主治耳聾,口眼喎斜,口噤不開,脫頷腫頰,牙車急痛,暴喑不能言。一云:耳紅腫痛瀉之,耳虛鳴補之,補多瀉少。兼聽會,治耳聾氣閉。(《百證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