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府禁方

《魯府禁方》是一部承載著明代醫學智慧與臨床經驗的珍貴著作,由名醫龔廷賢所撰。此書又稱《魯府秘方》,於明萬曆甲午年(即1594年)刊行,其特殊的命名與問世背景,緊密關聯於作者在明朝宗室魯王府的服務經歷。魯王三畏在書序中詳述了此書編纂的緣由,起因於王妃染疾,遍訪名醫罔效,最終得龔廷賢治癒,感佩其醫術高超,故命其將平生所集所驗之方彙集成冊,並由王府付梓,意在推廣良方,濟世利民。這段記載不僅揭示了書名的由來,也凸顯了此書的「禁方」或「秘方」色彩,即這些方劑曾是王府珍藏的驗方,因魯王仁心而廣布天下。

從內容上看,《魯府禁方》是一部實用性極強的方書。它收錄了超過110種常見及疑難病症的證候描述與治療方劑。其核心價值在於「驗方」的彙集與呈現。這些方劑部分來源於龔廷賢個人的臨床實踐,部分則是其收集的行之有效的良方。這種對驗效的強調,使得本書具有濃厚的臨床指導意義,非空談理論,而是基於實證。書中的病症分類涵蓋廣泛,從常見的外感傷寒、咳嗽、腹痛、便秘,到中風、瘟疫等重症,均有涉及。

以書中提供的內容為例,可見其涵蓋的病症類型及其治療思路。〈中風〉篇羅列了如「神仙奪命丹」、「紫金錠子」、「千金不換刀圭散」、「牛黃紫金丹」等名稱響亮的方劑。這些方劑單從名稱便能窺見其被賦予的神奇療效,而其組方用藥,如南薄荷葉、天南星、殭蠶、羌活、荊芥、川椒、細辛、牙皂等(神仙奪命丹),或鮮玄參、鮮地榆、鮮天麻、鮮草烏、全蠍、麻黃、白麵、麝香等(紫金錠子),多為祛風、化痰、活血、開竅、通絡之品,顯示了治療中風注重驅邪外出、疏通經絡、開竅醒神、扶正固本的原則。部分方劑對藥材的炮製方法(如天南星湯泡薑汁炒、牙皂刮去皮弦、殭蠶隔紙炒、全蠍瓦上焙乾)和製備工藝(如酸漿水浸泡、熬膏、打麵糊為丸、搓成錠等)描述詳細,甚至還有用法(如吹入鼻孔)和注意事項(如避風、孕婦禁用、忌飲食熱物等),體現了古代方書的嚴謹性。

〈傷寒〉篇則以一篇〈傷寒金口訣〉開篇,這是一段頗具特色的理論闡述,而非直接列方。這篇口訣以韻文形式,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傷寒的診斷要點、辨證思路和治療原則。它提及了《傷寒論》的基礎理論(如太陽膀胱經、陽明胃經、少陽膽經等六經傳變概念),區分了表實與表虛、有汗與無汗、脈浮緊與浮緩等,並根據四時不同,指出了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如冬季正傷寒與春夏秋時行病不同)。口訣中引用了多位前代醫家的學說及方劑(如仲景《玉函》、陶節庵的沖和靈寶飲),顯示了龔廷賢對前人醫學成就的繼承與發展。隨後,針對不同的傷寒證候,口訣提及了具體的方劑名稱(如麻黃葛根湯、調胃承氣湯、回陽急救湯、柴葛解肌湯、茵陳將軍湯、加味理中湯、六神通解、導赤飲、雙解六一二方、犀角地黃湯等),這部分內容雖然沒有列出完整的方劑組成,但其對應證候的描述(如結胸、陽明症不得眠、耳聾脅痛、臟寒自利、戴陽、發斑等),為讀者提供了辨證施治的線索,並指出了可選用的代表性方劑。這顯示《魯府禁方》不僅是方劑集,也試圖融入辨證論治的思維,儘管篇幅有限,但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嘗試值得肯定。

〈瘟疫〉篇提供了「神效清震湯」等方劑,專門應對當時流行的傳染病。對瘟疫的記載和治療方劑,反映了明代中醫對傳染病的認識和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醫學史和社會史價值。方中使用了羌活、荊芥、牛蒡子、防風、葛根、柴胡、赤芍、獨活、白芷、前胡、川芎、升麻、甘草、薄荷等藥物,這些多是辛溫解表、清熱解毒、升散祛邪之品,符合當時治療時行瘟疫注重發散與清解的思路。另一方「內府仙方」治腫項大頭病,用殭蠶、薑黃、蟬退等,亦是清熱散結、消腫解毒的藥物。

總體而言,《魯府禁方》作為一部明代醫學方書,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和價值:

  1. 驗方為體,實用性強: 書中核心內容是大量經過臨床檢驗的有效方劑。這使其成為當時乃至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相較於一些純理論著作,它更貼近當時的醫療實際需求。
  2. 王府背景,流傳廣泛: 由魯王府刊行,使得本書在當時具有官方色彩和權威性,有利於其廣泛傳播。魯王在序中表達的仁心善舉,也為這部書賦予了服務民間疾苦的正面意義。
  3.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雖然主體是方劑,但如〈傷寒〉篇的〈金口訣〉所示,書中也包含一定的理論闡述和辨證思路指導。這使得讀者在使用方劑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其適用證候和病機原理。
  4. 反映明代醫學水平: 書中所載方劑、對疾病的認識以及治療方法,都是明代中醫學術發展水平的體現。通過研究本書,可以了解當時的疾病譜、用藥習慣和醫學流派的影響(如〈傷寒金口訣〉對張仲景和陶節庵的提及)。
  5. 龔廷賢的學術遺產: 龔廷賢是明代著名醫家,其著作豐厚,《魯府禁方》是其重要作品之一,補充了他其他著作(如《醫鑑》、《回春》、《仙方》、《神彀》等)的內容,特別是那些「素蘊珍奇」的秘方驗方。

然而,本書也存在一些時代的局限性。最為突出的是在書末的「百病」、「百藥」等篇章中雜有宣揚封建倫理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將疾病與道德、因果報應等觀念相聯繫,認為某些疾病是違反倫理道德的結果,或將治病與勸善相結合。這是古代醫學著作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反映了醫學與當時社會文化、倫理道德觀念的緊密聯繫。在那個時代,醫療資源有限,疾病解釋體系中常常會融入非科學的、具有宗教或道德說教性質的內容,以期達到勸人向善、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對於現代讀者而言,這部分內容顯然不屬於醫學範疇,閱讀時需要進行批判性辨別,認識到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與其醫學內容的核心價值應分開看待。

總之,《魯府禁方》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和臨床價值的明代醫學方書。它彙集了大量實用驗方,反映了當時醫家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水平。由魯王府的特殊背景刊行,使其在當時具有較高的影響力。書中對部分病症的理論闡述,雖然簡要,但顯示了作者對辨證論治的重視。儘管書中夾雜有封建倫理的內容,這是時代的烙印,需要讀者加以區分,但這並不影響其作為一部醫學文獻在方劑學和臨床醫學史上的地位。它為研究明代醫學,特別是臨床用藥和驗方實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卷一·福集 (1)

卷一·福集 (2)

卷一·福集 (3)

卷一·福集 (4)

卷一·福集 (5)

卷一·福集 (6)

卷一·福集 (7)

卷一·福集 (8)

卷一·福集 (9)

卷一·福集 (10)

卷一·福集 (11)

卷一·福集 (12)

卷一·福集 (13)

卷一·福集 (14)

卷一·福集 (15)

卷一·福集 (16)

卷一·福集 (17)

卷一·福集 (18)

卷二·壽集 (1)

卷二·壽集 (2)

卷二·壽集 (3)

卷二·壽集 (4)

卷二·壽集 (5)

卷二·壽集 (6)

卷二·壽集 (7)

卷二·壽集 (8)

卷二·壽集 (9)

卷二·壽集 (10)

卷二·壽集 (11)

卷二·壽集 (12)

卷二·壽集 (13)

卷二·壽集 (14)

卷二·壽集 (15)

卷二·壽集 (16)

卷二·壽集 (17)

卷二·壽集 (18)

卷三·康集 (1)

卷三·康集 (2)

卷三·康集 (3)

卷三·康集 (4)

卷三·康集 (5)

卷三·康集 (6)

卷三·康集 (7)

卷三·康集 (8)

卷三·康集 (9)

卷三·康集 (10)

卷三·康集 (11)

卷三·康集 (12)

卷三·康集 (13)

卷三·康集 (14)

卷三·康集 (15)

卷三·康集 (16)

卷四·寧集 (1)

卷四·寧集 (2)

卷四·寧集 (3)

卷四·寧集 (4)

卷四·寧集 (5)

卷四·寧集 (6)

卷四·寧集 (7)

卷四·寧集 (8)

卷四·寧集 (9)

卷四·寧集 (10)

卷四·寧集 (11)

卷四·寧集 (12)

卷四·寧集 (13)

卷四·寧集 (14)

卷四·寧集 (15)

卷四·寧集 (16)

人有百病

醫有百藥

延年二十箴

勸世百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