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府禁方》~ 卷一·福集 (5)
卷一·福集 (5)
1. 傷寒
桂枝大黃湯
治太陰經,腹滿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沉實,此為太陽傳經熱症。
桂枝,大黃,芍藥,甘草,枳實,厚朴
生薑煎,臨服加檳榔磨水二匙入溫服。
茵陳將軍湯
治太陰腹滿,身目黃,小便短赤,或不利,燥渴譫語,脈沉有力,此屬濕熱發黃。若形如火煤,搖頭直視,出汗不流,環口黎黑者,不治。
茵陳,大黃,梔子,黃連,枳實,甘草梢,滑石末(二錢)
滾水渴,熱服,以利為度。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身必發黃,宜此藥調下五苓散。
六一順氣湯
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言,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症,或代大小承氣、調胃承氣、三乙承氣、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
柴胡,黃芩,芍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甘草
滾水煎,臨服入鐵鏽水二匙調服。
如神白虎湯
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脈來微洪。無渴不可服。
石膏,知母,甘草,糯米,人參,麥門冬,五味,山梔,天花粉
姜一片,臨服入烏梅汁一匙服。心煩加竹茹;濕溫症熱不退,而大便溏者,依古方加蒼朮。
三黃石膏湯
治陽毒發斑,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數,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症,而成此症者。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晝夜喘息,鼻時加衄,狂叫欲走者。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麻黃,石膏,豆豉
生薑、細茶煎服。
三黃巨勝湯
治陽毒狂妄亂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面赤脈大有力,發斑黃,大渴,大便燥實,舌卷囊縮者,難治。此因毒入臟腑。
石膏,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芒硝,枳實,山梔,甘草
薑、棗煎,熱服。
沖和靈寶飲
治兩感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舌乾口燥,以陽先受病者,先以此湯導之。如陰先受病者,當先以六一順氣攻裡下之。如里先下利,身體痛者,又當以回陽救急湯。
羌活,防風,川芎,生地黃,細辛,黃芩,柴胡,知母,乾葛,石膏
薑、棗煎,臨服加薄荷十片,煎一沸熱服。中病即止。冬月去黃芩、石膏,加麻黃。
桃仁承氣湯
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症,脈沉有力,宜此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必服。
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柴胡,青皮,枳實,芍藥,當歸生薑、棗煎,臨服入蘇木二錢,煎二沸熱服。
生地芩連湯
治鼻衄成流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者,並治。若見耳目口鼻並出血者,則為上厥下竭,不治。
白話文:
傷寒
桂枝大黃湯:
治療太陰經症,腹部脹滿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手腳溫暖,脈象沉而有力,這是太陽經病邪傳入造成的熱證。藥物包括:桂枝、大黃、芍藥、甘草、枳實、厚朴。用生薑煎煮,服用前加入磨碎的檳榔汁兩匙,溫服。
茵陳將軍湯:
治療太陰經症腹部脹滿,全身皮膚及眼白發黃,小便短少顏色深紅或排尿困難,口渴神志不清,脈象沉而有力,這是濕熱導致黃疸的病症。如果病人面色像煤灰一樣黑,搖頭直視,出汗卻不流,嘴唇四周發黑,則不宜治療。藥物包括:茵陳、大黃、梔子、黃連、枳實、炙甘草、滑石粉(二錢)。用滾水煎煮,口渴時熱服,以通便為度。如果病人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但喝水後症狀未改善,身體必然發黃,應該先服用此藥,然後再服用五苓散。
六一順氣湯:
治療傷寒熱邪傳入內臟,大便乾燥堅硬,口乾舌燥,怕熱神志不清,掀衣露體行為狂妄,手舞足蹈,皮膚出現黃色斑點和厥逆(四肢厥冷),時而發熱時而自汗,胸腹部脹滿堅硬,繞臍疼痛等症狀,此方也可代替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三乙承氣湯、柴胡大陷胸湯等方劑。藥物包括:柴胡、黃芩、芍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甘草。用滾水煎煮,服用前加入鐵鏽水兩匙調服。
如神白虎湯:
治療發熱,口渴並伴有汗出不止,或汗出過多後仍口渴不止,脈象洪大而略微細小。若不口渴則不宜服用。藥物包括:石膏、知母、甘草、糯米、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山梔子、天花粉。加一片生薑,服用前加入烏梅汁一匙。心煩加竹茹;濕溫病熱邪不退,大便稀溏者,依古方加蒼朮。
三黃石膏湯:
治療陽毒引起的發斑,皮膚像塗抹朱砂一樣紅,眼珠像火一樣紅,病人狂叫亂跑,六脈洪數有力,口渴欲死,鼻子乾燥,面部紅赤,牙齒發黃,病邪久留不退,病情已非常危重。此症表裡皆熱,需發汗退熱,但若單純退熱,病情不退反而加重瀉下,導致大便頻繁,小便不利。也有因誤治溫病而導致此症的。還用於治療汗下後三焦產生熱邪,脈象洪大,神志不清,晝夜喘息,偶爾鼻出血,狂叫亂跑的症狀。藥物包括: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麻黃、石膏、豆豉。用生薑、細茶煎煮服用。
三黃巨勝湯:
治療陽毒引起的狂妄亂言,喜歡登高唱歌,脫衣奔跑,面色紅赤,脈象有力洪大,皮膚出現黃色斑點,口渴,大便乾燥堅硬,舌頭捲曲枯燥的危重症,難以治療。這是因為毒邪侵入臟腑所致。藥物包括:石膏、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芒硝、枳實、山梔子、甘草。用生薑、大棗煎煮,熱服。
沖和靈寶飲:
治療兩種感冒(傷寒)合併,頭痛、發熱、惡寒,舌乾口燥,以陽氣先受病邪侵犯者,先用此方治療。如果陰氣先受病邪侵犯,則應先用六一順氣湯攻下裡邪。如果裡邪先已下瀉,身體疼痛,則應服用回陽救急湯。藥物包括:羌活、防風、川芎、生地黃、細辛、黃芩、柴胡、知母、葛根、石膏。用生薑、大棗煎煮,服用前加入薄荷十片,煎一沸後熱服。病情好轉即停藥。冬季服用時去掉黃芩、石膏,加入麻黃。
桃仁承氣湯:
治療熱邪傳入內臟,熱邪蓄積膀胱,病人神志恍惚,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小腹部脹滿疼痛,身體及眼白發黃,神志不清口渴,這是蓄血症,脈象沉而有力,宜用此方排出黑色血塊則痊癒。若未服藥前已自行排出血液,則預示病情將愈,不必服用。藥物包括: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柴胡、青皮、枳實、芍藥、當歸。用生薑、大棗煎煮,服用前加入蘇木二錢,煎煮兩沸後熱服。
生地芩連湯:
治療鼻出血不止,或熱毒深入體內導致吐血不止。如果出現耳、目、口、鼻同時出血,則為上焦虛損下焦竭虛,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