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府禁方》~ 卷一·福集 (6)
卷一·福集 (6)
1. 傷寒
生地黃,黃芩,黃連,犀角,茅根,甘草,人參,桔梗,山梔,當歸
薑、棗煎,臨服入搗韭汁墨磨一匙,調之溫服。
消斑青黛飲
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如疹子,重如錦紋,重甚則斑斕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斕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短氣,燥糞不通,黑斑,主不治。凡汗下不解,耳聾足冷,煩悶咳嘔,便是發斑之候。
柴胡,玄參,黃連,知母,石膏,生地黃,山梔,犀角,青黛,人參,甘草
生薑一片,棗二枚煎,入醋一匙服。大便實,去人參加大黃。
加減犀角地黃湯
治煩躁渴欲飲水,水入不下者,屬瘀血在上焦,則邪熱入里也。
犀角,生地黃,當歸,黃連,苦參,枳殼,桔梗,赤芍藥,紅花
生薑一片煎,臨服入藕汁二匙,如無韭汁亦可。
柴胡百合湯
治傷寒瘥後,昏沉發熱,渴而譫語失神,及百合、勞復、食復等症。
柴胡,人參,黃芩,百合,知母,茯苓,芍藥,鱉甲,甘草
薑、棗煎,臨服入生地搗汁一匙,溫服。
加味理中湯
治傷寒自受其寒,病直中陰經是也。初得病,無身熱,無頭痛,止有腹痛,怕寒厥冷,或下利嘔吐不渴,脈沉遲無力。
人參,白朮,乾薑,肉桂,陳皮,甘草
姜三片煎,臨服加木香磨一匙,入薑汁溫服。
回陽救急湯
治傷寒初起,無頭痛,無身熱,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過於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沉遲無力,即是寒中陰經真寒症,不從陽經傳來。
人參,白朮,白茯苓,附子,乾薑,肉桂,陳皮,半夏,五味,甘草
薑、棗煎,熱服。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黃耆、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
回陽返本湯
治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於泥水井中坐臥者,脈沉遲無力,或脈伏者。不可服涼藥。若誤認為熱症,而用涼藥,死,不可復生矣。服熱而躁不止者,宜再服,躁自定矣,決不可服涼藥。
附子(制),乾薑,人參,肉桂,麥門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
薑、棗煎,臨服入蜜二匙,頓服之。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面赤者加蔥七莖,嘔者入薑汁炒半夏。
溫經益元湯
治汗下後,頭眩振振欲倒地,及肉瞤筋惕,或大汗後,衛虛亡陽,汗出不止,脈來無力。
附子,人參,白朮,甘草,芍藥,當歸,黃耆,生地,乾薑,肉桂
薑、棗、糯米炒,水煎溫服。
如聖飲
治傷寒重感寒濕,則成剛柔二痓,頭面赤,項強直,手足搐,口噤背張,與瘛瘲同法。
羌活,防風,柴胡,枳殼,甘草,川芎,人參,白朮,白芷,芍藥
白話文:
傷寒
消斑青黛飲
治療熱邪入侵內裡,內實外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而外洩皮膚,導致出現斑點的症狀。輕者如疹子,重者如錦紋,更嚴重則斑點遍佈皮膚。可能是原本屬於陽虛體質,卻誤服溫熱藥物;或是該發汗時未發汗,該瀉下時未瀉下;或是瀉下後病症未解,都會導致斑點出現。不可再發汗,更不可再次瀉下,否則斑點會更加嚴重。如果大便自行通暢,卻伴隨胸悶氣短,大便乾燥不通,出現黑色斑點,則預後不良。凡是汗下治療無效,伴隨耳聾、腳冷、煩悶、咳嗽、嘔吐,都是出現斑點的徵兆。
加減犀角地黃湯
治療煩躁口渴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卻咽不下,屬於瘀血阻塞上焦,邪熱入侵內裡的症狀。
柴胡百合湯
治療傷寒痊癒後,昏沉發熱,口渴且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以及百合病、勞復病、食復病等症狀。
加味理中湯
治療傷寒初期感受寒邪,疾病直接侵犯陰經。起病初期,沒有發熱和頭痛,只有腹痛、怕冷、手腳冰涼,或者腹瀉嘔吐但不渴,脈象沉遲無力。
回陽救急湯
治療傷寒初期,沒有頭痛、發熱,卻立即出現怕冷、四肢厥冷(冷到手肘膝蓋以下),或者腹痛、嘔吐、腹瀉,或者吐白沫、流口水,或者寒顫、臉色蒼白,蜷縮著身體,不渴,脈象沉遲無力,這是寒邪侵犯陰經的真寒症狀,並非由陽經傳來的。
回陽返本湯
治療陰氣極度衰竭而導致煩躁,輕微口渴、臉紅,想在泥水中坐臥,脈象沉遲無力或脈象隱沒。不可服用寒涼藥物。如果誤認為是熱症而服用寒涼藥物,將會導致死亡,無法挽回。服用溫熱藥物後煩躁不止,應該再次服用,煩躁會自行平復,絕對不可服用寒涼藥物。
溫經益元湯
治療發汗瀉下後,頭暈眼花想倒地,以及肌肉抽搐,或大汗淋漓後,衛氣虛弱陽氣衰竭,汗出不止,脈象無力。
如聖飲
治療傷寒重感寒濕,導致剛柔兩種痙攣,頭面發紅,項部強直,手腳抽搐,口緊閉、背部弓起,與瘛瘲症狀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