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脈訣刊誤》一書,由元代戴起宗撰寫,明代汪機補訂,是中醫脈學領域一部重要的校正性著作。此書緣起於對當時流傳甚廣的高陽生《脈訣》所進行的系統性批判與訂正。高陽生《脈訣》因其歌訣形式與通俗語言,在醫學初學者和民間廣為流傳,便利了脈學的入門。然而,正如本書作者及多位序者所指出的,《脈訣》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語意含糊不清、立論偏頗甚至錯誤,與中醫經典《內經》、《難經》及歷代醫家如張仲景、王叔和等的論述多有出入。

戴起宗撰寫《脈訣刊誤》的初衷,正是在於撥亂反正,以經典醫籍為圭臬,對《脈訣》原文逐條進行考核、辨析,並詳加訂正。這份工作不僅需要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體現了一位醫家對醫學傳承負責的態度,正如書中序言所言,是出於「仁人之用心」,唯恐因《脈訣》之誤而誤人性命。書中引用了《內經》、《難經》、張仲景、華佗、王叔和《脈經》以及歷代名醫的論述作為依據,對《脈訣》中的錯誤進行糾駁和修正,集眾家之長,辨析短處。這種方法使得《脈訣刊誤》不僅僅是《脈訣》的錯誤列表,更是一部融匯古典脈學精髓的參考書。

書中的訂正涉及《脈訣》的諸多方面。例如,在診脈基本理論上,針對高陽生《脈訣》中關於脈的「三候」(浮、中、沉)之說,戴起宗依據經典,指出脈應有「四候」,加入了「伏」候,使脈象的深淺層次描述更為完整和精確。又如,《脈訣》提及脈有「五色」(赤、白、青、黃、黑),這與望診中對氣色的觀察混淆,戴起宗則澄清指出脈象本身主要反映的是脈的形狀、節律、力度、流利度等特徵,若論及「色」,也多指脈管充盈度在視覺上的間接反映,而非真正的五色俱全,他可能認為僅需關注少數與脈管充盈相關的表現,例如血色的反映,因此提出「脈只有三色」(赤、白、青)的觀點(此處需注意,此例可能為引文錯誤或簡化,傳統脈診更側重體會脈象而非直接觀察脈的顏色,文中提及的「三色」或「五色」更多是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或指與某些病機相關的間接徵象,戴氏的訂正意在糾正《脈訣》的模糊或誤導之處)。

更為詳細和具有代表性的訂正,體現在對診脈部位與臟腑對應關係的辨析上。書中上卷開篇的「診候入式歌」部分,便對《脈訣》中將右尺列為「命門腎」並與三焦相合的說法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戴起宗引據《難經》、《靈樞》、《銅人》等,指出傳統脈診在寸口(橈動脈處)分部診候臟腑,左右寸口尺各有定位。根據《內經》和《難經》的正論,兩側的尺部皆應候腎和膀胱,而非將右尺獨列為「命門」,更質疑命門作為一個概念性的臟腑,外無經絡可見,何以獨列一部診脈?他強調腎臟是左右各一枚,脈象應在兩尺並見,這才是黃岐以來的正論。他批評後世醫者不依據經典,輕信末流謬論,導致脈學理論的混亂。這一段詳細的辨析,不僅修正了《脈訣》的具體錯誤,也重申了中醫診脈應以經典為基礎的原則。

本書的價值,還在於明代汪機的補訂。汪機不僅對戴起宗的刊誤進行了增補和校正,使內容更加完善,更將自己的重要脈學論著《矯世惑脈論》附於書後。汪機在其序言中回顧了此書的珍貴與得來不易,以及將其付梓廣傳的意義,認為此書能幫助後學者識別《脈訣》的謬誤,導歸正途,其功德勝過建寺塑佛。這說明在明代,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已被視為重要的醫學文獻,汪機的努力使得這部著作得以更廣泛地流傳,並與其自身的脈學思想相互補充。

從歷史視角來看,《脈訣刊誤》反映了中醫學術發展過程中,對於知識傳承與去偽存真的持續努力。高陽生《脈訣》的流行,固然有其通俗易學的優勢,但也帶來了學術上的不嚴謹。戴起宗和汪機的工作,正是為了在普及與精確之間尋求平衡,防止簡易導致的錯誤傳播。書中的序言,特別是周學海的光緒辛卯夏五(1891年)所作之序,更是對當時醫學界過分追求簡便、捨棄深奧經典的現象表達了深切的憂慮。他 lamenting 李時珍《瀕湖脈學》的流行使得更為深奧的《脈訣》被拋棄,而《脈訣》已較《脈經》簡,如此下去恐導致「脈法壞」。雖然對《瀕湖脈學》的評價可能過於偏頗(《瀕湖脈學》亦是集大成之作),但周學海的序文深刻地指出了學術趨於簡易可能帶來的弊端,並以此反襯《脈訣刊誤》重歸經典、詳細辨析的價值。他認為如果《脈訣刊誤》能廣為流傳,使習醫者認識到脈理的精深,恥於僅學簡易之法,便能減少誤診誤治,這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歷史意義與學術地位。

總結而言,《脈訣刊誤》不僅是對高陽生《脈訣》進行系統錯誤訂正的專著,更是元明時期醫家恪守經典、力求精準的學術精神的體現。戴起宗以深厚學養為基礎,結合歷代醫家論述,對《脈訣》的謬誤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駁與修正,特別是在基本脈理和臟腑定位等關鍵問題上,力圖恢復經典原貌。汪機的補訂和推廣,以及多篇序言所反映的學術爭鳴與傳承憂思,共同構築了本書的歷史與學術畫卷。它提醒後世醫者,在追求通俗易懂的同時,更應深究經典,辨明真偽,避免因學術上的偏差而損害病患利益。這部書對於理解中國脈學史的發展脈絡,以及中醫學術批評與傳承的模式,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視角。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的著作,至今仍值得脈學研究者和臨床醫家深入研讀。


序 (1)

序 (2)

集解序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

附錄 (6)

附錄 (7)

附錄 (8)

附錄 (9)

附錄 (10)

附錄 (11)

附錄 (12)